文:七安
一直以來,中國就有「大國」的稱號,諸如人口大國、經濟大國、農業大國、科技大國等。而除此之外,「儲蓄大國」的名號也絕不是虛傳。數據顯示,早在10年前,我國儲蓄率就達到了50.7%,而哪怕是在今年這種情況下,我國住戶部門的存款餘額還是增加了數萬億。中國人,實在太愛存錢。
很多人都覺得中國人愛存錢是一種「傳承」,畢竟從古至今都有這樣的說法,比如「未雨綢繆」,再比如「以備不時之需」。而事實上,除了老祖宗留下來的傳承之外,人們喜歡存錢還有其它的原因。
首先,我們把錢放在銀行裡會很安全,而且隨用隨取,方便快捷。其次,錢放在銀行還能生利息,怎麼看怎麼划算。在中國,大多數人都不喜歡冒險,所以不會投資理財,也不敢搞這些的人有很多。但如果幹巴巴的把錢放在家裡,既不安全,又不能生錢。
與其如此,還不如放在銀行裡,雖然利息不算太多,可好歹也能有點兒收益。而且如果錢足夠多的話,利息也不算個小數目。舉個例子,假如你有50萬元,打算存幾年的定期。那按照國內各個銀行定好的3%-4%的定期利率來算的話,這一年就能拿到一萬五的利息。
算下來,一年是一萬五,那一個月也有1000多。這錢簡直就像白撿的一樣,何樂而不為呢?這麼一說,銀行裡有存款,就像是現實生活中有一套房子一樣。不同的是,房子是以租金盈利,而存款是以利息「盈利」。相同的是,兩者都是越值錢越掙錢。
就像銀行存款,如果存款數額足夠多,那利息自然也會更多。假如你在銀行存了幾百萬,幾千萬,那利息自然也就會水漲船高,每月拿個成千上萬的,估計都不在話下。而除了存款的多少,利率對於儲戶也很重要。
拿各大銀行3%-4%的存款利率來計算,同樣的100萬元,3%是一年3萬元的利息,4%就是4萬元。別看只有1%的差距,卻相差了萬元之多。也就是說,存款利率越高,利息也就越高。而一般來說,存款時間越長,利息也會越高。所以,國人總是選擇1年、3年和5年的定期存款。
眾所周知,銀行是商業機構,它需要大量儲戶,需要大量存款。而國內攏共就只有14億人,銀行卻層出不窮,於是各大銀行紛紛採取措施,力求爭取到更多的用戶。激烈競爭之下,提高存款利率成了銀行們最常用的手段。
銀行很清楚,儲戶想在銀行存錢是為了安全,更是為了掙錢,自然會選擇那些存款利率最高的銀行。所以為了攬儲,他們爭相提高銀行存款利率。原本以為會在攬儲的激烈競爭中擁有更大的勝率,但卻沒想到引發了一系列的混亂且嚴重的情況,更沒想到央行會緊急叫停其中的一些存款方式,甚至改變了這個「存錢時代」。
靠檔計息
以前,普通的定期存款,如果要提前支取的話,那就只能全部都按照活期利率來計算。也就是說,如果自己原本存在銀行的是3年定期存款,可到了第二年突然要取出來的話,銀行將會直接按照活期存款計算利息,也意味著利息會變少。
不過後來部分銀行推出了一項「靠檔計息存款」,能夠很好的規避之前的那種損失。比方說依舊是之前的那種情況,但儲戶所選擇的是「靠檔計息」,而不是普通的定期存款,那麼即便還沒有到3年時間,在第二年就要取錢,銀行也會按照2年期的定期存款來計息。
這樣一來,就能將儲戶的損失控制在最小值。基於此,當靠檔計息定期存款被推出後,國內大多數儲戶都選擇了這項靈活的存款方式。可是,靠檔計息存款再靈活,再有利可圖,它也不是一個正常的存款方式,因為它破壞了我國存儲市場的規則。
還有「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兩年前發布的資管新規中,就明確了這一理財產品要退出市場。除此以外,結構性存款也同樣導致了市場的混亂,勢必要整改。據悉,整改的理由是「保底收益過高」。
各大銀行在競爭過程中推出的這些存款方式,直接導致了存款市場的混亂,從而央行才會緊急叫停。而叫停之後,存儲市場的轉變會直接影響到每一位儲戶,部分儲戶幻想中的好日子應該會消失,還有部分儲戶甚至會有損失。你怎麼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