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送王船是這樣成功申遺的!廈門驕傲!

2021-02-07 廈門日報


喜訊傳來!

昨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五屆常會

投票決定將

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提名的

「送王船——

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

項目

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20年廈門市思明廈港送王船現場


送王船申遺工作由中馬兩國文化部門

指導廈門市和馬六甲州為主開展

這是我國第一次與「海絲」沿線國家

聯合申報成功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也是廈門首個申報成功的項目




「送王船」是閩南古老的民俗活動,是閩南沿海先民於明代創造的撫慰、祭祀海難遇難者的儀式。閩南人稱海難遇難者為「好兄弟」,稱「代天巡狩」的地方保護神為「王爺」,俗稱送王船為「做好事」。


送王船習俗由相關社區的宮廟或宗祠於東北季風起時舉辦,一般每三到四年舉辦一次,包括迎王、造王船、樹燈篙、普度、送王船(踩街遊行及燒王船)等儀式。


 廈港送王船


隨著閩南人的海上貿易與遷徙,送王船習俗於17-20世紀流傳於閩南、臺灣和東南亞華僑華裔聚居地,是閩南海洋歷史文化的重要遺留,至今仍在有關社區活態傳承,是維繫海峽兩岸同胞、海外僑胞情感的紐帶。


作為閩南送王船的中心區域

廈門送王船當代的傳承傳播最為典型

比較大型的在同安呂厝、

思明廈港沙坡尾、

湖裡鍾宅、海滄鐘山

等14個相關社區村落

王船騰起的火光

寄託著沿海人家珍愛生命的心理

及企盼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願望


第152屆送王船民俗文化節在同安呂厝舉行




送王船被中馬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遺產

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

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該遺產項目

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

追求和諧的理念

也加強了人與海洋之間的可持續聯繫

為推動當下多元社會

尤其是移民社區(包括移出和移入)

的團結友愛、社會安定、生態文明的

包容性社會發展

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


送王船的持續性實踐喚起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貫穿著人們對生死問題的理解,而集體行動有助於減緩海難等突發事故給社區民眾造成的心理震蕩,具有重建社區聯繫和提供精神慰藉的作用。民眾相信「做好事」會得到上天的護佑,而揚正氣的價值取向客觀上起到了規範社區成員行為方式,強化集體共同調適災難性記憶的社會功能。相關社區民眾通過特定文化空間中的集體儀式活動,促進了社區文化認同和社會和睦。



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


送王船有其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其所承載的傳統知識和民間智慧豐富了當前社區的生活世界,貫穿著有關風險和災難的持續性反思。在城市化和社會轉型的進程中,該遺產項目仍具有增強人們風險防範意識和災難管理的作用,同時有助於促進生態保護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011年,廈門推動「閩臺送王船」項目申報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王舡大遊行」)也是馬來西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馬六甲長期舉辦有關傳統活動,具有深厚的民間基礎。


中國廈門、馬來西亞馬六甲的民間文化聯繫素來緊密,多次開展閩南文化交流,有良好的合作基礎。


2015年7月起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

和馬來西亞僑生公會

共同倡議推動送王船聯合申遺

並廣泛開展社區和宮廟間的民間交流


廈門市在文化和旅遊部、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下,積極開展申遺工作。


送王船項目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周期審核清單。

送王船項目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2月22日

在文旅部非遺司和省文旅廳指導下

市文旅局將會同相關單位

舉辦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

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系列活動

宣傳送王船及閩南文化保護發展成效



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是我國首次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

聯合申報成功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探索出跨國聯合申遺的廈門案例

凸顯了福建省、廈門市

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戰略支點城市的地位作用

對促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鑑

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送王船成功申遺,是廈門長期以來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閩南文化保護發展工作的重大成效。


目前,廈門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非遺保護體系,擁有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89項,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75人。


申遺成功也讓送王船

未來可能成為廈門的

又一張文化旅遊燙金名片

推動廈門文旅事業再上新臺階



列入名錄後,中馬兩國將完善聯合保護共同協作機制,支持「中馬送王船協同保護工作組」實施《送王船聯合保護行動計劃(2021-2026年)》,向委員會提交定期報告,履行進一步保護該遺產項目的承諾。並以此為契機,推動《中馬關於聯合保努力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合作協議》籤署,全方位開展國際間非遺領域的合作,讓文化遺產成為實現人類持久和平的對話資源。


相關焦點

  • 歷經五年,「送王船」成功申遺
    「送王船」是以廈門為主參與申報成功的首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更是我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聯合申報成功的第一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業界認為,「送王船」的成功申遺,將有助於向世界推廣閩南文化、中華文化。中馬視為共同遺產提及「送王船」,閩南人恐怕無人不知。
  • 「送王船」成功申遺 助力閩南文化走向世界
    記者唐光峰攝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 記者葉子申 劉宇翰 通訊員 蘇華琦)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送王船 · 廈門
    2015年11月15日,農曆十月初四,廈門沙坡尾的街道充斥著鑼鼓聲,一艘掛著「代天巡狩」字樣的王船,駕著推車,威風地穿過圍觀的遊客、媒體。「送王船」慣例於閏年舉行,第8屆本應在去年辦,但因場地等因素,推遲到今年。
  • 廈門醫療機構實行門診全預約制度
    在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記者看到,門診工作人員正在引導預約患者有序就診。同樣,在廈大附屬中山醫院門診大廳,標有「溫馨提示」的牌子立了起來。根據市衛健委要求,只有預約時間在1小時內的患者方可進入門診。
  • 「送王船」申遺成功,福建這個古村走紅,有望成為「網紅」村
    我國「太極拳」和「送王船」兩個項目申遺成功,這兩個項目是中國和馬來西亞共同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沿海地區,送王船主要是作為祭祀祈福的一種民間儀式,以表達對大海的敬畏及感激之情,歷史也比較悠久,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 非遺送王船活動在廈門沙坡尾舉行
    非遺送王船活動在廈門沙坡尾舉行。福建日報記者 施辰靜 攝15日,三年一度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十屆廈港送王船」活動在廈門沙坡尾舉行。今年,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同時舉辦活動,為配合疫情防控需要,通過雲端直播的形式,將中馬兩國送王船活動的盛況同時展示給全球華人。本屆王船長11.12米、寬2.55米,尺寸為歷年之最。王船造型獨具一格,形狀類似古代官船。當天,王船從沙坡尾廈港海洋文化展示館出發,聲勢浩大的踩街隊伍後跟隨著虔誠信眾。
  • 廈門首個!送王船被列入人類非遺名錄!
    送王船申遺成功了!提及「送王船」閩南人恐怕無人不知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閩南傳播到東南亞。廈門一直重視「送王船」習俗的保護和傳承作為閩南送王船的中心區域,廈門送王船當代的傳承傳播最為典型,比較大型的在思明區廈港、何厝、塔埔,湖裡區鍾宅、五通浦口、枋湖村,海滄區鐘山、石塘、芸美、新垵、溫厝、海滄社區,同安區呂厝
  • 廈門數百米長隊「送王船」 年輕人接力傳承古老民俗
    [新聞頁-臺海網] 廈門鍾宅畲族社區12月5日迎來熱鬧的送王船民俗,10多支隊伍數百米長浩浩蕩蕩沿著鍾宅片區繞境巡安,寄託了當地居民對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堪稱一場「海洋文化狂歡節」。
  • 廈門首個申遺成功的項目「送王船」是什麼活動?
    12月17晚,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項目申遺成功,稱為廈門市首個申報成功的項目,如果不是老廈門人,你可能不知道什麼是送王船。
  • 廈門「海洋文化狂歡節」將開幕 探究「送王船」文化
    廈門「海洋文化狂歡節」將開幕 探究「送王船」文化 2019年12月13日 16:32   來源:廈門日報
  • 遇見廈門·深藏於沙坡尾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
    在廈門的最後一處漁港--沙坡尾避風塢,深藏著「送王船」風俗,至今延續和傳承下來,它承載著廈門港最重要的集體海洋記憶。送王船一、送王船的民俗的由來:廈門作為漁港,自古依海而居,為了祈求海上平安、漁事興旺,會通過祭祀神明,悼念海上遇難英靈的方式來驅邪、祈福,「送王船」的民俗也由此而來。
  • 廈門同安呂厝舉辦第152屆「送王船」文化節
    廈門同安呂厝舉辦第152屆「送王船」文化節 活化傳承非遺增強文化自信  22日,在廈門市同安區呂厝社區,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盛宴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民眾競相趕往觀看。
  • 廈門與馬來西亞馬六甲庵廟攜手保護「送王船」習俗
    廈門與馬來西亞馬六甲庵廟攜手保護「送王船」習俗
  • 閩南送王船的奢華習俗:王船耗資10萬 為送瘟神
    圍著木船忙碌的,是一群身穿「廈門龍珠殿」服飾的紅衣人和黃衣人,他們齊心協力,肩扛、手託,一寸寸挪動,把木船固定在底架上。外圈幾隊藝陣還在賣力吹打,鑼鼓、軍號、嗩吶響成一片,熱鬧非凡。  這天是2012年11月11日,廈門廈港街道的漁民正在舉行傳統的送王船儀式。送王船通常是三年一次,自1995年開始恢復後,至今為第七屆。本屆送王船儀式由廈港龍珠殿與臺灣基隆龍珠殿及夫子廟聯合舉辦。
  • 廈門鍾宅將於12月6日迎來「送王船」儀式
    東南網10月22日訊(記者 劉彥玫)廈門「閩臺送王船」因場面熱烈而富有地方特色,於2011年6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文史記載,送王船習俗最早可追溯到明初,1881年至1882年間,在「鄭和下西洋」沿線就開啟了「燒王船」民俗活動。「鍾宅今年將迎來四年一度的送王船儀式。目前,已完成過半。」
  • 傳承「閩臺送王船」文化 廈門同安呂厝成立傳習中心
    傳承「閩臺送王船」文化 同安呂厝成立傳習中心廈門晚報訊(記者 黃文水)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臺送王船」項目的傳習單位,8日上午,同安呂厝送王船傳習中心揭牌,今後將為「送王船「呂厝送王船傳習中心揭牌,這是一個新的起點,今後將讓閩臺送王船這一非遺更規範地傳承發展。」同安區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範世高說,該區文旅部門將持續推動這一國家級非遺發揚光大。據悉,呂厝華藏庵迎王祈福民俗文化活動將於正月初四舉行,屆時將有盛大的民俗文化傳承活動。
  • 現場|送王船 燒王船
    閩臺地區這項活動由來已久,不僅鍾宅和西柯鎮,廈門地區還有思明廈港、海滄石塘村,外地則有漳州市薌城區,贛州市沙河鎮等等,都有不同規模的送王船活動。「送王船」又稱「燒王船」,沿海漁港、漁村古沿襲下來的傳統民俗,寄託祛邪、避災、祈福的願望,祈求海上靖安和漁發利市。送王船一般3到6年舉行一次,通過「擲筊」確定在固定農曆月份中的某一天舉行。
  • 11月15日來廈門沙坡尾 領略送王船習俗
    15日來沙坡尾 領略送王船習俗「一日館長」活動誠邀20名讀者代表參與廈門晚報訊(記者 王紹亮 通訊員危婧璟)11月15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十屆廈港送王船活動將在沙坡尾舉行。送王船習俗已經有600多年歷史了,是廈門漁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20世紀90年代初廈港龍珠殿恢復送王船習俗開始,它承載著廈門港最重要的集體海洋記憶。送王船還傳到馬來西亞等地,中國和馬來西亞將聯手共同申報送王船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送王船成為世界級非遺,離不開廈門這裡的超讚工藝!
    不過,從現在開始,請叫我世界級「送王船」 昨晚,中馬兩國聯合申報的「送王船」項目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擁有五百年歷史的海滄送王船,是國內外送王船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水美宮就是送王船在海滄的發源地。
  • 送王船的申遺故事
    中國 福建廈門:2013年12月14日,在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鐘山村進行的王船巡境儀式。(供圖:廈門閩南文化研究會)2 海峽兩岸 最早探討合作保護2005年12月,「廈門送王船」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11年5月,由廈門市申報的「閩臺送王船」入選中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