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訊傳來!
昨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五屆常會
投票決定將
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提名的
「送王船——
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
項目
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20年廈門市思明廈港送王船現場
送王船申遺工作由中馬兩國文化部門
指導廈門市和馬六甲州為主開展
這是我國第一次與「海絲」沿線國家
聯合申報成功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也是廈門首個申報成功的項目
「送王船」是閩南古老的民俗活動,是閩南沿海先民於明代創造的撫慰、祭祀海難遇難者的儀式。閩南人稱海難遇難者為「好兄弟」,稱「代天巡狩」的地方保護神為「王爺」,俗稱送王船為「做好事」。
送王船習俗由相關社區的宮廟或宗祠於東北季風起時舉辦,一般每三到四年舉辦一次,包括迎王、造王船、樹燈篙、普度、送王船(踩街遊行及燒王船)等儀式。
廈港送王船
隨著閩南人的海上貿易與遷徙,送王船習俗於17-20世紀流傳於閩南、臺灣和東南亞華僑華裔聚居地,是閩南海洋歷史文化的重要遺留,至今仍在有關社區活態傳承,是維繫海峽兩岸同胞、海外僑胞情感的紐帶。
作為閩南送王船的中心區域
廈門送王船當代的傳承傳播最為典型
比較大型的在同安呂厝、
思明廈港沙坡尾、
湖裡鍾宅、海滄鐘山
等14個相關社區村落
王船騰起的火光
寄託著沿海人家珍愛生命的心理
及企盼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願望
第152屆送王船民俗文化節在同安呂厝舉行
送王船被中馬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遺產
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
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該遺產項目
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
追求和諧的理念
也加強了人與海洋之間的可持續聯繫
為推動當下多元社會
尤其是移民社區(包括移出和移入)
的團結友愛、社會安定、生態文明的
包容性社會發展
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
送王船的持續性實踐喚起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貫穿著人們對生死問題的理解,而集體行動有助於減緩海難等突發事故給社區民眾造成的心理震蕩,具有重建社區聯繫和提供精神慰藉的作用。民眾相信「做好事」會得到上天的護佑,而揚正氣的價值取向客觀上起到了規範社區成員行為方式,強化集體共同調適災難性記憶的社會功能。相關社區民眾通過特定文化空間中的集體儀式活動,促進了社區文化認同和社會和睦。
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
送王船有其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其所承載的傳統知識和民間智慧豐富了當前社區的生活世界,貫穿著有關風險和災難的持續性反思。在城市化和社會轉型的進程中,該遺產項目仍具有增強人們風險防範意識和災難管理的作用,同時有助於促進生態保護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011年,廈門推動「閩臺送王船」項目申報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王舡大遊行」)也是馬來西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馬六甲長期舉辦有關傳統活動,具有深厚的民間基礎。
中國廈門、馬來西亞馬六甲的民間文化聯繫素來緊密,多次開展閩南文化交流,有良好的合作基礎。
2015年7月起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
和馬來西亞僑生公會
共同倡議推動送王船聯合申遺
並廣泛開展社區和宮廟間的民間交流
廈門市在文化和旅遊部、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下,積極開展申遺工作。
送王船項目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周期審核清單。
送王船項目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2月22日
在文旅部非遺司和省文旅廳指導下
市文旅局將會同相關單位
舉辦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
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系列活動
宣傳送王船及閩南文化保護發展成效
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是我國首次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
聯合申報成功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探索出跨國聯合申遺的廈門案例
凸顯了福建省、廈門市
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戰略支點城市的地位作用
對促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鑑
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送王船成功申遺,是廈門長期以來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閩南文化保護發展工作的重大成效。
目前,廈門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非遺保護體系,擁有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89項,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75人。
申遺成功也讓送王船
未來可能成為廈門的
又一張文化旅遊燙金名片
推動廈門文旅事業再上新臺階
列入名錄後,中馬兩國將完善聯合保護共同協作機制,支持「中馬送王船協同保護工作組」實施《送王船聯合保護行動計劃(2021-2026年)》,向委員會提交定期報告,履行進一步保護該遺產項目的承諾。並以此為契機,推動《中馬關於聯合保努力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合作協議》籤署,全方位開展國際間非遺領域的合作,讓文化遺產成為實現人類持久和平的對話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