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是指「意外的災禍、事故,特指人的死亡。」大多數人在談論到不幸的事情尤其關乎生死之時,忌諱說「死」這個字,常用「三長兩短」來借喻,「有個三長兩短」等。
萬一海兒有個三長兩短,那我也活不下去了。——巴金《春》我慢慢爬出去,我要爬出去……反正我要有個三長兩短,你給玉山捎個話!——(杜鵬程《保衛延安》)我慢慢爬出去,我要爬出去……反正我要有個三長兩短,你給玉山捎個話!——(杜鵬程《保衛延安》)
而「三長兩短」這個詞最早是指棺材的一個捆綁方法。
在《禮記·檀弓上》對棺材的形制有這樣的規定:「棺柬,縮二,衡三;衽,每束一。」
棺束:「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柬合之。」古時候的棺木沒有用釘子,於是就用皮革將棺材和棺材蓋捆柬在一起。這就叫「棺束」。
縮二:「縮,縱也,縱束者用二行也。」縱的方向木板短。因此只需捆兩道即可。
衡三:「橫束者三行也。」「衡」和「橫」是通假字,橫的方向木板長,因此必須捆三道。
衽:指的是連接棺蓋與棺木的木楔,兩頭寬中間窄,作用是「既不用釘棺,但先鑿棺邊及兩頭合際處作坎形,則以小要連之。令固棺」。
每束一:「並相對每束之處,以一行之衽連之,若豎束之處,則豎著其衽以連棺蓋及底之木。使與棺頭尾之材相固。」其意甚明,皮革捆柬的每一道都用「衽」連起來,衽與皮條聯用,就是為了緊固棺蓋。
到了後來,人們開始使用釘子將棺材和棺蓋釘合起來,既方便又快捷,不僅「衽」被逐漸淘汰,而且捆束的皮繩也隨之消失了。但是「三長兩短」這個詞卻流傳了下來。
棺材一般用六塊木板拼成,棺蓋稱之為天,棺底稱之為地,左右兩邊稱之日月,這是四長,而前後兩塊短的木板成為彩頭和彩尾,而古人又避諱「死」之一說,因人死後入棺才能蓋上棺蓋,且加上未入棺,親友還希望親人可以生還,這樣一來,不稱呼為「四長兩短」,而借用「三長兩短」來借喻遇難或者死亡。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戰國時候,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利劍,其中三把長劍,兩把短劍,都鋒利無比,一般人遇見這五把劍就會有性命之憂,於是後世把各種危及生命的風險稱為「三長兩短」。
《越絕書·外傳記》——「歐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鉤,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