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為什麼髒亂臭的魚市場坐落在東京的市中心呢?這要追述到江戶時代的早期。
據山口孤劍的《東都新繁昌記》(大空社、1919)記載,天正18年(1590),德川家康的幕府進駐江戶城(現在的東京)後,攝津國(現在的大阪府北部至兵庫縣東南部)西成郡佃村的村長森孫右衛門率領佃村和大和田村的漁夫三十餘人跟隨幕府移居江戶,在東京灣打漁專門提供給幕府的膳房,餘下的魚蝦需要在江戶城中的魚市中販賣。
德川家康在就任幕府將軍之前,經常食用攝津國西成郡漁夫捕獲的魚蝦,於是,來到江戶城之後,不但召集漁夫來江戶捕魚,還要報答獎賞他們。當問到他們最想要什麼的時候,漁夫們提出希望自由使用江戶城中的河岸,立市販魚,日本橋地處神田川的支流河岸,便於運輸,這樣便出現了日本橋的魚市場。
從明治20年代起,就有人提出將魚市場遷出日本橋,但是一直沒有結論。經過大正12年(1923)年9月1日的關東大地震,昭和10年(1935)才終於搬遷到京橋的築地新魚市場,從而結束了歷經300年左右的歷史。這說明在日本要辦一件大事,多麼不容易。
築地市場是一個扇型的建築,外面是鐵路,這樣火車運來的貨物就可以等距離搬到市場內,這也體現了日本人注重平等的特性。最外側的是批發公司,一共有7家,他們負責從日本各地的港口以及世界各地收集各類海鮮,每天要吞吐1700噸魚蝦。
每天晚上10點,8000輛卡車將海鮮從各地的港口和機場運到市場,海鮮都裝在泡沫箱裡,用冰塊冷藏,卡車也都是冷藏車,在運輸途中也能保持魚蝦的鮮度。貨車到達後,批發公司負責驗貨,運輸公司負責卸貨,將各類海鮮整齊地擺放在不同的區域。這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深夜2點,中介商們開始聚集在批發區看貨,市場內的中介商一共有600多家,要採購什麼海鮮,採購多少數量,海鮮的新鮮程度,都要在這裡察看,這時需要眼力,行家們的經驗最重要。
4:30,海鮮競標開始了。中介商們聚集在一起開始競標,那個場面極為火爆,批發公司的人大呼小叫地報價,中介商們則用手勢競標,雙方使用的都是行話和暗語,外行人只能看熱鬧,永遠也看不出門道。
5:30,最大的亮點金槍魚的競拍開始,這是市場的重頭戲。遊客可以進入場內參觀拍賣過程,但是不能像逛大街那樣穿著涼鞋、高跟鞋,更不能攜帶行李箱等大型物品入場。
6:00,中介商們將競拍買下的海鮮運到各自的攤位,這時小型電動車(tare)在市場內往來穿梭,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在攤位上,夥計們開始切割巨大的金槍魚,按照部位包好,等待主顧們上門採購。
7:00,超市、魚店、壽司店、飯店的老闆或者採購員們紛紛進入市場,往來於各個攤位之間,採購當天需要的海鮮。有的已經事先打電話預訂,有的則跟攤位的中介商詢問當天的行情,中介商們也趁機向老主顧推銷。每天,大概有3萬人前來採購,這些人也是久經磨礪的行家,這時行家對行家,不需要吶喊推銷,沒有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雙方最注重的是信譽。
8:00,採購完的海鮮被運出市場,流向超市和飯店,最終端上千千萬萬個家庭和餐廳的飯桌。一條金槍魚可以做出2500個美味的壽司卷,給吃貨們帶來滿滿的幸福感。
在運出海鮮的時候,貨物一般會放在一個名叫「潮待茶屋」的地方,超市、魚店以及飯店的老闆們將採購的魚蝦寄放在這裡,等全部買完之後再運走。這裡的貨物沒有人看管,搬進搬出完全靠自我管理,憑的就是信譽。這也是築地魚市場的一大特色。
除了海鮮之外,築地魚市場還批發蔬菜水果,主要以進口的稀有的蔬菜水果為主,一共有270種之多,這一點其實鮮為人知。
魚市場外還有一個場外市場和魚河岸橫丁,原先主要是築地市場工作的人員購買工具和吃飯的地方,但是現在則變成吃貨的世界,世界各地的吃貨匯集於此,品嘗那些入口即化的海鮮,體驗「升仙」的感覺。
那裡的壽司與海鮮丼店家特別美味,名店前經常是大排長龍,因為最早的主顧是市場內的行家,行家的胃口最難伺候,所以各家店的海鮮基本上都是好吃還不貴。
需要提及的一點是:這裡各種刀具和各種工具應有盡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找不到的!因為這裡的主顧都是市場內的行家。
雖然築地魚市場已經搬遷,但是豐洲魚市場依舊。下次來東京,一定記住早起去逛逛新市場,這就是東京最大的海鮮市場——豐州魚市場和築地場外市場。
帶足了錢,留好了胃口,場內看熱鬧,場外吃海鮮,只要你是吃貨,來了絕對不會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