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已經成為一個帶有積極含義的流行詞,追求效率變成一種癮——但是,如果一直執著於把事情做到極致會發生什麼呢?可能會得病!要知道,「用力過猛未必能夠達到所謂的優質」。
雷扎·傑弗裡從一年級開始就是個「工作狂」,每當老師布置作業時,他都會在下課後直奔圖書館,做完作業再回家。在杜拜的一所精英高中就讀的經歷以及他勤奮的父母,進一步激發了他想要成功的願望。但他的動力更多源於一種強迫症,而非對學習的熱愛。如果沒有目標,他就會焦慮不安。
27歲的傑弗裡說:「我覺得我必須在某個年齡達到特定的裡程碑,否則我就不會成功。」「我告訴自己,一旦我成功了,我就不用再拼命工作,我就會很快樂。但我沒有定義什麼是成功,生活就是一場持續不斷的賽跑。」
這位自稱「追求效率成癮」的人現在住在洛杉磯,同時兼兩份工作:他是一家區塊鏈公司的負責人,也是一家數字機構的創始人。傑弗裡「90%的時間」都在連續工作,這意味著他在午夜和周末都在工作,連續幾周只睡5個小時。
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的大腦健康中心主任桑德拉·查普曼博士認為,大腦會對效率上癮,就像它會對毒品、賭博、飲食或購物等其他常見的成癮物上癮一樣。
「人們可能渴望工作給予他們的認可,或者加薪,」查普曼說,「問題是,就像所有成癮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人需要越來越多的東西來滿足,然後它就開始對你不利了。戒斷症狀包括焦慮、抑鬱和恐懼加劇。」
1、8%的人永遠在高速奔跑
上癮是一種大腦疾病,它會影響大腦的獎勵系統,導致強迫性行為,並產生有害的後果。然而,導致對效率上癮有複雜的社會因素——社會往往會獎勵高效率,或者給予它積極的評價。「這被視為一件好事,你覺得工作產出越多越好。很多人直到離婚、家庭破裂,或心理健康受到損害才意識到它的危害。」
根據諾丁漢特倫特大學行為成癮研究教授馬克·格裡菲斯博士的說法,工作成癮被一些專家稱為一種「福氣」,一個工作狂可能會掙很多錢,就像一個運動成癮者非常健康一樣。但問題是,從長遠來看,任何成癮狀況帶來的有害影響都超過短期好處。
迄今為止,世界上僅有兩項具有大樣本的工作成癮研究,格裡菲思主持了其中一項。他在挪威的研究表明,工作上癮的患病率約為8%。因為沒有更多的研究,我們不知道這個比例是否在上升,但8%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世界上每天都在全速奔跑的人數驚人之多。
格裡菲斯說:「如果8%是真實情況,那就很令人擔憂了。」「目前,工作上癮帶來的後果往往被歸因於別的東西:如果一個人最終死於心臟驟停,它不一定被視為與上癮本身有任何關係——它可能被認為是因為過於疲勞。」
2、和女朋友在一起只是因為對生活「有效」
傑弗裡痴迷追求效率的根本原因是害怕浪費時間。他把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劃分為有成效和無成效,並試圖將後者最小化。購買食品雜貨是有成效的,因為它能讓人活下去,而業餘愛好是沒有成效的。
「我有個壞習慣,就是試著把沒有價值的東西變成有價值的東西。」例如,他喜歡玩電子遊戲,所以他在2016年創辦了一家名為LVLUP Dojo的電競公司,他現在仍在運營這家公司,儘管它已不再是他的主要業務。
和所有的癮君子一樣,「效率成癮者」過於關注生活的一個方面——也就是所謂的「單一維度」。滿足上癮的強迫症壓倒了其他潛在的快樂來源,比如與愛人共度時光。「這種渴望大概是如此強烈,沒有其他動機可以與之相比。」
對於傑弗裡而言,他知道花時間與伴侶在一起對他的幸福至關重要,但他仍努力地認為這是對他時間的有效利用。「這聽起來很冷漠,但我認為和我的伴侶在一起就像我平時吃飯或鍛鍊一樣——即使我不想做這件事,但我知道必須這麼做才能開心。」
3、「我讓女朋友根據日程表來跟我約會」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4歲的馬修·丘奇,他稱自己是一個「正在恢復的癮君子」。他拒絕了在大學學習法律的機會,轉而在一家培訓公司擔任高薪職位,不到兩年,他就被提升為公司的二把手。在六年的時間裡,他的家庭和浪漫生活遠遠落後於他的工作,他回憶說,工作給了他一種「衝動」。「我每周工作多達70個小時,並按照五分鐘的時間段來安排我的日程。在我唯一的一段長期關係中,我向女朋友展示了我的日程表,讓她根據日程表來預約和我在一起的時間。之後沒多久我們就分手了。」
丘奇同時還染上了酒癮,並在2018年徹底崩潰。在治療師的支持下,他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生活。「我浪費了生命中的6年時間,因為我沒有朋友,沒有浪漫的經歷,失去了與家人的聯繫。我感到很遺憾。」
丘奇在2019年創立了教練諮詢公司,現在他利用他的舊日程表為例子告訴客戶哪些事情是不能成功的,比如,「我認為以五分鐘為時間段來規劃日程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在治療師的幫助下,丘奇制定了很多規則以防止重新陷入之前的狀況。「我每天只處理三個項目,一天不會與三個以上的客戶交談,而且我每周工作三天半。對我來說,三個似乎是個好數字。」
他呼籲其他人也儘快清醒過來,認清楚這種工作習慣帶來的後果。「不要到70歲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失去了青春時光。」
4、三種工作成癮者
雪梨的效率專家西裡爾·佩皮恩在許多大中型公司的客戶身上都觀察到過於追求效率的現象。「大多數來找我的人都是優秀的、非常成功的人。但通常他們用來形容自己工作風格的詞是『不可持續的』,他們需要有人幫助把它拉回正軌。」
佩皮恩將這些人分為三類:「效率強迫型」、「自私生產型」和「數量迷戀型」。
l 效率強迫型:他們具有高度組織性和對細節的痴迷。他們的桌子超級整潔,他們的鋼筆可能是彩色編碼。他們的未讀郵件永遠是0。但是他們忽略了大局,不知道效率和效果之間的區別。
l 自私生產型:他們沉迷於自己的目標,逃避合作。他們太專注於自己的世界,以至於如果被要求做一些外部的事情,他們就不感興趣。
l 數量迷戀型:他們錯誤地將生產率等同於產出。他們認為「我回復的郵件越多,參加的會議越多,做的任務越多,我的表現就越好」。他們面臨著精疲力竭的真正風險。這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在工作中「產出越多越好」。
佩皮恩會根據員工或團隊面臨的每一項挑戰制定相應的處理方法,但大體上要經過三個步驟:重新安排他們的工作空間、電子郵件和文件系統,然後重新設置優先級和計劃,最後,幫助他們如何在組織內部發揮領導作用,管理時間,這樣責任的轟炸才不會讓他們疲憊不堪。他還會針對性解決可能會出現問題的心態問題,比如教導一個人「要有效率意味著更聰明地工作,而不是更努力地工作」。
5、你需要採取措施改變習慣
行為成癮教授格裡菲思說,無論「癮君子」認為自己有多高效,總有一天他們的表現會受到影響,其影響可能會危及生命。
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工作成癮者可能比正常工作的人工作效率更高,但到了某個階段,他們的工作效率就會下降,他們的健康和人際關係也會受到影響。可能是一年之後,也可能是五年之後。但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他們最終可能會得心臟病。
解決「上癮」的警告標誌(例如在家庭聚餐時總是匆匆吃完然後重新投訴工作)和採取步驟改變強迫性習慣至關重要。查普曼博士建議,將花在單個工作任務上的時間限制在45分鐘或更少,並且不允許被打斷,以創造一個深入思考的機會。你會更有效地利用這些時間,並獲得更高質量的產出。
她還建議在日程表中加入「不做任何事情」的時間,以避免過度安排,並給大腦必要的更新機會以提高其性能——大腦在樂趣,笑聲和有意義的關係中茁壯成長。
「當人們走到生命盡頭時,他們會後悔投入太多時間在工作上。他們希望能多花些時間和家人在一起,或者好好享受旅行的樂趣,但這些事情從來沒有出現在生活中,因為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查看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