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童謠是客家人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兒歌,通過口口相傳而代代相承。嶺南客家分散地聚居於韶關、河源、惠東、梅州、揭西等地,廣泛傳唱的童謠代表作有《月光光》《點指人堂》《螢火蟲》。雖然不同地域的客家童謠略有差別,但總體來說都保留了古漢語語音,其聲調豐富,念誦起來抑揚頓挫。
嶺南客家童謠按內容、形式可分為催眠曲、順口溜、繞口令、遊戲歌、連鎖調、問答歌、數數歌、謎語歌、滑稽歌、風俗歌、時令歌、動植物歌、生活歌、勞動歌、戲謔歌、逗樂歌、勸誡歌、時政歌等類型。其詞句長短不定,句式簡短,韻腳多變,節奏明朗輕快。
客家童謠的主要內容是教育小孩識禮儀、勤讀書、孝父母等。例如,「排排坐,唱山歌,爺打鼓,子打鑼,薪臼(媳婦)灶背炒田螺,田螺殼,鈍(刺)到家官(公公)腳,家官呀呀叫,薪臼哈哈笑,家娘(婆婆)話她麼孝道」。這首童謠是教育小孩尊重長輩,不要亂扔垃圾。
嶺南客家童謠在傳統社會中的作用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讓幼兒逐步懂得生產生活知識;二是讓青少年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因此,嶺南客家童謠成為傳統社會中青少年群體記憶裡多彩童年生活的縮影。「牙牙初學語,教誦『月光光』。一讀一背誦,清新如炙簧。」這首充滿著溫情的詩,是晚清愛國詩人黃遵憲35歲時1883年)為追憶他的曾祖母而作。
但近年來,隨著人們將幼兒教育託付給幼兒園,家長因為工作忙碌或自身對童謠缺乏了解,很少能夠把童謠教給自己的孩子,而幼兒園因為固守正規的教材,也鮮少將傳統客家童謠融入幼兒教育中。
為了避免嶺南客家傳統童謠失傳,地處客家大本營的「世界客都」梅州市,積極探索將客家傳統文化有機融入幼兒教育機制。其中,梅江區龍豐幼兒園嘗試把「讓幼兒傳承客家童謠」當作教研課題,注重發揮客家童謠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並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實踐模式。
利用場景激發兒童興趣
客家童謠符合兒童學習的興趣特點。客家童謠是客家鄉村兒童流傳的口頭歌謠,是客家鄉民在生產生活中口頭創作、供小孩嬉鬧玩耍時順口傳唱的歌謠。童謠使用詩歌的韻律和形式,表現客家鄉民的生產生活和思想感情,充滿了濃鬱的農家生活氣息和兒童趣味。例如,遊戲童謠《點指人堂》是小孩玩「摸人子」遊戲前,按字依次點人,點到最後一個字者,便扮演「盲人」去摸人。被摸到的人,便接班做「摸子」。孩子在邊誦讀邊玩的過程中嬉戲打鬧,興趣盎然。
客家童謠自然、樸素的美學特徵,給人別具韻味的感受。童謠語句通俗,每句尾用同韻字,音韻和諧,朗誦起來朗朗上口。童謠描述的內容形象生動,語句簡練,學過永不忘懷。只要兒時念熟了,隨著年紀增長也不容易忘記。客家地區很多老一輩的人都還記得小時候長輩曾教自己唱的《月光光》。童謠的這些特點都很符合兒童的學習規律。
幼兒園根據童謠教學的特點,確定了直觀法、遊戲法、朗讀法和情景法四大方法作為客家童謠教學的方法。在選擇童謠時,要考慮是否具有趣味性。老師通常把童謠是否能讓幼兒在玩耍中進行學習作為一個重要的選擇標準。例如,《羊子咩咩》這首童謠本身就是遊戲童謠,父母與兒童玩耍時,一人扮老虎,一人扮母羊,其餘為小羊。老虎念「羊子咩咩」的歌,念至「老虎來了麼?」如母羊答「麼來」,老虎便重念;如母羊答「來了」,老虎便開始搶小羊。這樣的遊戲既有趣又能在玩耍中學童謠,深受幼兒的喜歡。
傳授客家童謠的教學活動是否有效,並不在於內容的深淺,而在於能否激起孩子對童謠的興趣,能否引導孩子去探索童謠的內涵。因此,在向幼兒傳授客家童謠時,需要儘量為他們營造一個欣賞、肯定、鼓勵、激發學習的氛圍,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唱誦童謠的樂趣,從而培養孩子學習童謠的熱情。
引導規範兒童日常行為
幼兒時期正是孩子性格、品德、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這時的孩子如果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將使他們終身受益。客家有句諺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說明孩子在3—7歲時所受的教育非常重要,將影響其一生。通過傳承客家童謠,可以勸勉孩子們尊敬長輩、知書達理、公正做人、懂文明、講禮貌、愛勞動。龍豐幼兒園以客家童謠為載體,充分挖掘客家童謠的教育內涵,將健康和積極向上的內容挑選出來進行傳授,從而達到規範孩子行為的目的。為此,該幼兒園挖掘了客家童謠的多個教育主題,如愛國愛鄉、團圓親情、敬老孝親、辭舊迎新、文明和諧、崇尚英烈、快樂童年等。通過組織幼兒參加梅州市電視臺「超級寶貝」大賽、舉行「客家童謠專場誦讀」活動等方式,讓孩子以小明星、小演員的身份登臺表演,在感受節日快樂的同時,充分想像、體會客家童謠所描述的事與物;讓孩子在唱、念、跳的活動中強化學到的行為規範,讓客家童謠的教育意義更加有效地得到發揮。
客家童謠取材於客家地區司空見慣的生活事物,形式上不拘一格,旋律簡單,朗朗上口。在幼兒教育中運用客家童謠進行教學,不但可以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還能引導規範他們的日常行為。幼兒園依據適宜性、教育性、地方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等原則,對客家童謠內容進行甄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留有價值的內容作為幼兒教育的教材。幼兒通過學習這些富有節奏、韻律的童謠,不但可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還能引發積極的情感,進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拓寬兒童知識範圍
客家童謠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涉及許多生產生活知識。比如,「禾畢子(麻雀),嘴丫丫。上桃樹,啄桃花。桃花李花畀你啄,莫來啄涯龍眼荔枝花。龍眼留來拐妹子,荔枝留來轉外家」。這首童謠反映了客家山區水果多,桃李普遍;龍眼、荔枝較少,價錢較貴。客家人疼女兒,又愛娘家親人,於是就把貴重的水果用到較重要的場合。小朋友通過學習此童謠,就可以了解客家地區的水果特點及家鄉的民俗風情。
由於客家童謠描述的很多事物是現在的孩子較少接觸的,因此幼兒園根據客家童謠的內容,通過計算機軟體技術,製作開發出生動有趣的多媒體課件,幫助幼兒理解童謠內容。比如,學習客家童謠《阿爸種瓜涯織籮》時,因為許多幼兒沒有見過織竹籮的過程,所以較難理解這首童謠的內容。於是,幼兒園在提供展示竹籮實物的同時,還通過計算機製作織竹籮的畫面供他們觀看,讓他們直觀形象地理解童謠內容,了解其中蘊含的知識和道德教育意義,並從中認識了家鄉,形成了熱愛家鄉的情感。通過參與客家童謠表演,孩子們能夠充分感受客家語言及客家童謠的特色,學會用童謠表達美好的願望,並在學習童謠的過程中繼承傳統美德和客家文化。
客家童謠可以啟發幼兒的思維,幫助他們開拓眼界,增長知識。好的童謠能使幼兒得到精神上的滋潤和哺育。客家童謠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傳統文化的載體。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功能上,客家童謠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代客家人的成長。客家童謠是客家人最刻骨銘心的記憶,它緩解了在外漂泊的客家人的思鄉之情,是他們思念故鄉的「月光曲」。在龍豐幼兒園使用的客家童謠視頻裡,伴著童謠的節奏和旋律,逐步呈現出客家圍龍屋前面的蓮塘,色彩鮮豔、造型優美的門樓門牆,由客家女主人帶領大家舉行的「敬月光」儀式,中秋節燒塔的儀式,以及雲彩幻化出的客家藍染大襟衫等畫面,充分展示了嶺南客家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風採。
(本文系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招標課題「客家文化園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 (19KYKT0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