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客家文化,共築中國夢
客家人傳承著對故土的眷戀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星光集團有限公司主席林光如,是世界客商大會發起人之一,對推動世界客商大會十分熱心。上世紀60年代,他離開家鄉梅縣南口鎮獨闖香江,如今成為擁有十多家子公司的世界「印刷大王」。搏擊商海數十年,他始終放不下文化情結,對客家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更是不遺餘力。
-
百年圍屋傳承客家文化
節日期間,到此參觀的遊客在欣賞修葺一新的客家圍屋風採之餘,更能通過博物館的特色展演,一覽客家文化的魅力,紛紛大呼過癮。而記者了解到,近兩年來,鶴湖新居通過創新展覽模式力促文化教育功能,讓屹立百年的圍屋,成了流動著的客家文化「傳承者」。 館校聯合 打造孩子喜歡的第二課堂 「唱歌仔來唱皆歌,龍崗皆歌像條河,流水百年歌不盡,唱出人間好事多。」
-
說出客家方言,傳承豐富多彩的客家方言文化
沒錯這是一個時代進步的體現,但是在很多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心中方言承載著太多的文化。而方言就這這些文化傳播的載體,但是現在客家方言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或許很多人都還不怎麼了解什麼叫做客家方言,那麼小編就先來和大家普及一下客家方言。
-
弘揚山歌文化 傳承客家精神
本報訊 日前,平遠縣第二小學舉行「傳承客家精神 弘揚山歌文化」山歌進校園主題活動,以活動形式傳承客家傳統文化,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培育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 「客家山歌被稱為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稱『客家山歌』。」
-
客家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
作者:劉莎莎目前,一部名為 《圍屋喜事》的客家方言喜劇正在上映,引起了不少客家人的關注。該劇是一部講述客家傳統文化堅守與傳承的作品,主要取景地為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有資料顯示,客家語被認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語言之一,近20年全球會說客家話的人由6000多萬減少到不足3000萬,流失速度驚人。有感於此,2019年年初開始,在導演韓榮聲的帶領下,一群有志於保護客家語言和客家傳統文化的電影工作者,共同投入到了電影《圍屋喜事》的創作當中。《圍屋喜事》的故事情節是,城市日益擴張、地產遍地開花的大環境下,馬家祖屋的老住戶們都住進了商品房。
-
唱響客家鄉音 傳承客家文化
惠州日報訊 (記者宮曉磊)「長日都系唔得閒哎,得閒同哥嬲兩晚哎......」近日,陣陣悠揚的歌聲不時從博羅縣文化館小劇場傳出,全縣100餘名客家山歌志願者在這裡接受為期一天的客家山歌培訓。
-
贛州:傳承千年文化 保護客家「國寶」
如何保護並傳承贛南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借振興發展之機,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文化軟實力,成了擺在贛南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考題。 2013年1月,國家級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獲批設立,贛州客家文化的保護上升到國家層面,是第15個獲批設立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
堅守文藝初心 傳承客家文化
惠州市社會組織總會、惠州市客家文化經濟促進會、惠州市電影家協會等10多個商會的代表以及熱愛客家文化的觀眾等近百人到場觀影。據介紹,該片是中國內地首部客家方言院線電影,12月19日全國上映。 全片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 據介紹,電影《圍屋喜事》是一部方言喜劇作品,由韓榮聲執導。全片95%以上的臺詞採用的是客家話,是中國內地首部客家方言院線電影。
-
傳承華夏文化 弘揚客家精神
深圳市客家文化研究會(以下簡稱研究會),成立於2004年,是深圳市唯一一家市文體旅遊局批准、市民政局註冊的市級客家文化研究社團,深圳市民政局評估認定為三A級社會組織。本會自成立以來,為傳承華夏文化、弘揚客家精神,配合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
一碗客家米酒裡的文化傳承
客家糯米酒「娣黃酒」釀造技藝被列入全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不久前,龍華區大浪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的客家糯米酒「娣黃酒」釀造技藝被列入全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我希望這門技藝能一直傳承下去,讓客家美食和文化被更多人了解和熟知。」在授牌儀式上,傳承人鄧月娣接過牌匾時說。 釀 50天方得好酒 客家糯米酒,對於客家人而言,並不陌生。逢年過節,總能看到其在走親訪友的宴席中出現。
-
藝術「八色鳥」助力客家文化傳承
在日常生活裡,她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八色鳥」,客家文化傳承「小天使」。賴思伊從小生活在客家文化氛圍濃鬱的家庭中,善於發揮自己舞蹈、表演、演唱等特長,積極弘揚客家特色文化。作為梅州市夢之星藝術培訓中心的學員,她隨隊到各地區傳唱客家少兒歌曲,多次參加各類少兒藝術交流活動,「我希望能將梅州的鄉音鄉情傳向四面八方。」賴思伊說。
-
贛州定南縣:多舉措傳承非遺文化 永續客家情緣
其中,定南瑞獅、定南客家酸酒鴨製作技藝、定南客家灰水粄製作技藝、定南客家婚嫁哭嫁習俗等8個項目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傳統音樂定南民歌小調《十二月跌苦歌》、定南客家燙皮製作技藝、定南客家圍屋風水文化習俗等11個項目被列入贛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九曲天成橋造橋技藝、傳統醫藥——大活公雞醫治麻疹、定南客家歇後語等17個項目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客家名鎮-炎陵沔渡,傳承客家民俗文化風情古鎮
他們的祖先在南遷的時候,帶來了大量風俗習慣和傳統技藝,經過幾百年的歷史沉澱和客家人自身勤勞睿智的融合,得到了充分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當地獨特的客家文化。客家的標誌性建築──方屋圍獨具特色,成為世界很多建築專家考查、研究的對象。客家方言溫和婉轉,《詩經》、唐詩、宋詞中的用韻隨處可見客家方言的語言特徵,因此客家話又有古代漢語「活化石」之稱。
-
第三屆客家文化論壇上,與會嘉賓共話客家文化傳承
美國費城崇正會董事長、美東深圳總商會副會長賴玉光在論壇上表示,近年,洛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客家文化的發掘與保護工作,極大地豐富了客家文化的內涵,客家之源紀念館將為海內外客家兒女的尋根之旅提供高端歷史文化平臺。 「深入發掘客家文化的精神內核,是弘揚傳承客家文化的重要基礎。」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稚田認為,對客家文化精神內核的提煉,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客家文化精神,為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
激發客家民間藝術活力 客家民間美術與優秀文化傳承研討會在蓉舉行
四川在線記者 邊鈺 裴蕾客家民間藝術源遠流長、特色鮮明,是客家文化中的重頭力量。而今,客家民間藝術如何創新傳承?12月15日,記者從成都市龍泉驛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獲悉,12月14日客家民間美術與優秀文化傳承研討會在成都市龍泉驛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召開。四川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陶旭泉,四川師範大學教育培訓學院教授曹正善,四川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授李松林,四川省教科院教育科研副所長楊賢科,龍泉驛區教科院書記羅登遠等參加會議。
-
傳承客家文化 爭做非遺小傳人
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了傳承和保護好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繼承優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培養全校師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興趣,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6月開始,龍南縣文化館聯合龍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龍南四中等學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
-
圖文:傳承客家文化臺北縣客家仿古婚禮熱熱鬧鬧
百人迎親,仿客家古禮;新娘做著八抬花轎,浩浩蕩蕩繞街遊行。 據臺灣媒體報導,板橋市有約六分之一人口是客家人,為傳承客家文化特舉辦了一場客家婚禮客家老人指出,傳統社會女子是不能拋頭露面的,所以常是婚前男方來家裡偷看,覺得是理想對象,便央人說媒、提親。 據報導,到了迎親吉時,迎親現場極其熱鬧,新郎、新娘拜別娘家父母后,新郎就帥氣的騎上白馬、新娘則嬌羞的上花轎,一行百餘人的迎親大隊浩浩蕩蕩沿著街道路遊行。
-
客家話大賽晉級選手林小明:傳承客家文化,記住鄉音!
進入「記住鄉音—2017恆大杯梅州市客家話大賽」半決賽的林小明,是一位致力於客家文化傳承與研究的民間藝人。
-
傳承客家文化,關西圍承載悠悠歲月
承載著悠悠歲月,其核心景點關西新圍迄今已有200多年歷史,經歷了時代變遷,傳承著客家文化。 關西圍景區是世界最大的客家圍屋群,由關西新圍、西昌圍、田心圍、圳下圍、鵬皋圍、承藝圍等八個不同風格的客家圍屋構成,其建築風格、建造技藝、雕刻文化等都具有高度審美價值,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
-
成都龍泉驛洛帶小學:了解、認同、傳承、發揚客家文化
中國網9月22日訊(宋得恩)什麼是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語言、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建築、飲食等方面。客家文化進校園怎麼做?位於洛帶古鎮的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小學校交出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