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客家民間藝術活力 客家民間美術與優秀文化傳承研討會在蓉舉行

2020-12-16 川觀新聞SCOL

四川在線記者 邊鈺 裴蕾

客家民間藝術源遠流長、特色鮮明,是客家文化中的重頭力量。而今,客家民間藝術如何創新傳承?12月15日,記者從成都市龍泉驛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獲悉,12月14日客家民間美術與優秀文化傳承研討會在成都市龍泉驛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召開。四川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陶旭泉,四川師範大學教育培訓學院教授曹正善,四川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授李松林,四川省教科院教育科研副所長楊賢科,龍泉驛區教科院書記羅登遠等參加會議。

「2015年四川省普教科研資助金課題課題《客家民間美術資源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開發與應用》經過6年時間的研究,在龍泉驛區開發本土文化客家民間美術資源,應用到中公小學美術課堂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研討會上,龍泉驛區美術教研員左文峰以《客家民間美術與優秀文化傳承》為題,做了介紹。他說,當下龍泉不少學校正以集體教學、小組活動、自主探究的方式參與客家民間美術學習活動,學習客家民間的飲食起居、建築風格、衣著服飾等,了解客家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在理解客家民間美術與客家歷史、生活之間的聯繫上,學生將美術語言運用於研究性學習之中,提高美術修養,從而進一步傳承和保護龍泉客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放眼我國文化長河,客家文化獨具特色。在不少傳統文化面臨當下「快餐式」文化衝擊下,傳統藝術如何創新性傳承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四川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陶旭泉認為,文化藝術的傳承歸根結底要靠教育,而中小學作為新一代的文化傳承者,對包括客家文化在內的文化形態的保護與傳承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這種依託美術育人、文化育人的方式,對於激活客家民間藝術,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激發客家民間藝術活力 客家民間美術與優秀文化傳承研討會在蓉舉行
    四川在線記者 邊鈺 裴蕾客家民間藝術源遠流長、特色鮮明,是客家文化中的重頭力量。而今,客家民間藝術如何創新傳承?12月15日,記者從成都市龍泉驛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獲悉,12月14日客家民間美術與優秀文化傳承研討會在成都市龍泉驛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召開。四川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陶旭泉,四川師範大學教育培訓學院教授曹正善,四川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授李松林,四川省教科院教育科研副所長楊賢科,龍泉驛區教科院書記羅登遠等參加會議。
  • 第十屆客家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蓉舉行
    第十屆客家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蓉舉行 2014年07月29日 11:08:26  來源:四川日報   9月19日,第十屆客家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都龍泉驛區開幕
  • 贛南客家民間藝術協會簡介
    贛南客家民間藝術協會成立於2005年,是贛南客家民間藝術工作者自願結合的群眾性民間藝術文化團體。是目前贛南唯一的一家專業從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培訓傳播演藝為一體的機構。目前擁有捏麵人糖化催糖人剪紙草編中國結roll葫蘆陶藝草編皮影變臉等項目。
  • 2015粵臺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在梅州舉行
    中國臺灣網7月7日梅州訊 7月3日上午,由廣東嘉應學院主辦的粵臺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在梅州迎賓館舉行。開幕式由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長、粵臺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宋德劍主持,嘉應學院校長邱國鋒致歡迎辭,中山大學副校長陳春聲教授,臺灣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張維安教授,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執行院長周建新教授,世界客屬總商會副會長、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副秘書長邱英政等嘉賓作了重要發言。
  • 成都龍泉驛洛帶小學:了解、認同、傳承、發揚客家文化
    編制讀本,梳理客家文化「尋根——永遠的客家,認同——燦爛的文化,傳承——世界的洛帶」,這是洛帶小學傳承客家文化的路徑。客家文化校園讀本已走進語文閱讀課、音樂課堂、美術課堂、體育課堂。同時,通過課題載體的形式研究客家文化,客家泥塑是一種古老的客家民間藝術,在區教科院的指導下學校承擔的成都市龍泉驛區「十二五」教育科學研究省級課題子課題《客家民俗文化在小學泥塑教學中的開發與運用》已結題。此外,學校還在每年6月份舉辦客家好物節,12月份舉行客家文化節。
  • 「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沙龍研討會在漳州舉行
    閩南網10月19日訊(閩南網記者 李昌乾 文/圖)10月17日,主題為「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研討會在漳州古城舉辦。據悉,本次活動由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主辦,該活動邀請了閩、贛、浙三地的專家學者探討了閩客移民史、建築、方言、風俗、民間信仰及閩客文化的現代傳播等問題。
  • 贛州:傳承千年文化 保護客家「國寶」
    自此,贛州市全面啟動保護區規劃編制及建設,對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的傳統客家文化進行深入調研、挖掘整理,開展搶救性保護,並創作編排出大批優秀的文藝精品,讓客家文化大放異彩。  保護,傳統文化重現光彩  近日,江西省燈彩展演活動比賽在石城縣文化藝術中心舉行,包括石城縣2支代表隊在內的省內13支代表隊同臺競技,將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精品燈彩節目呈現給觀眾。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歷盡千餘年浮沉的石城燈彩這一民間藝術奇葩,經系統的挖掘、整理與創新,在新時代又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
  • 成都龍泉驛洛帶小學:了解、認同、傳承、發揚客家文化
    編制讀本,梳理客家文化「尋根——永遠的客家,認同——燦爛的文化,傳承——世界的洛帶」,這是洛帶小學傳承客家文化的路徑。客家文化校園讀本已走進語文閱讀課、音樂課堂、美術課堂、體育課堂。同時,通過課題載體的形式研究客家文化,客家泥塑是一種古老的客家民間藝術,在區教科院的指導下學校承擔的成都市龍泉驛區「十二五」教育科學研究省級課題子課題《客家民俗文化在小學泥塑教學中的開發與運用》已結題。此外,學校還在每年6月份舉辦客家好物節,12月份舉行客家文化節。
  • 贛州:傳承千年文化 保護客家「國寶」
    自此,贛州市全面啟動保護區規劃編制及建設,對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的傳統客家文化進行深入調研、挖掘整理,開展搶救性保護,並創作編排出大批優秀的文藝精品,讓客家文化大放異彩。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歷盡千餘年浮沉的石城燈彩這一民間藝術奇葩,經系統的挖掘、整理與創新,在新時代又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
  • 當客家文化遇上創意設計 深圳第九屆客家文化節即將開幕
    原標題:當客家文化遇上創意設計   第十一屆「創意十二月」,客家文化將與創意設計結合,呈現不一樣的傳統文化。記者14日從「深圳市第九屆客家文化節」新聞發布會獲悉,在本屆客家文化節上,跨界視覺開幕式「衣」脈相承——客家服飾展暨客家服裝秀、跨界音樂會《客鄉情韻》——中國鋸琴大師李元慶先生客家專題音樂會、創研相生——客家文化藝術高峰論壇、情系圍屋——大型客家圍屋攝影展等主題項目將一一呈現,從衣、住、樂、藝等多方面呈現深圳傳統的客家文化和客家族群生活場景。
  • 嶺南寫真:粵東客家民間藝術杯花舞創新煥生機
    中新社梅州8月25日電 題:粵東客家民間藝術杯花舞創新煥生機  作者 楊草原 唐林珍 黃佑鵬  客家姑娘們手拿著小巧的「伯公杯」,伴隨著輕盈優美的舞蹈,輕輕敲打,杯聲陣陣,時而悠揚,時而清脆。如此獨具風情的舞蹈便是在粵東客家地區興寧市流傳了150多年的民間藝術杯花舞。
  •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統美術) 客家泥塑
    塑,俗稱「彩塑」,即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梅縣區客家泥塑據文獻記載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在梅州市梅縣區城鄉中的各式客家傳統民居、宗祠、私塾、家廟、寺院等建築中,保存著大量的灰塑彩繪、彩塑書卷、木雕屏風、檻牆壁畫等室內裝飾,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客家民間匠人留下的作品,不但彰顯著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更是千百年來客家民間藝術中的瑰寶。在梅州市梅縣區有著一位民間工藝大師劉沅聲,他出生於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赤水村,自幼受到客家傳統文化的薰陶。
  • 《客家意象》:打造客家文化藝術經典
    《客家意象》劇照  3月21日下午3點,由《羊城晚報》文藝部和廣州陳小奇音樂有限公司主辦的大型民系風情歌舞《客家意象》藝術研討會在廣東省文聯大樓舉行。就在這僅有的 40多天的時間裡,李華和郭平兩位將軍導演用部隊的作風,不斷強化訓練,才終於打造出一支年輕而又充滿活力的專業水平的表演隊伍。  接手的是一個臨時組合的「炮灰團」,拿出的卻是一出震撼人心的大型民系風情歌舞。
  • 嶺南寫真:粵東客家民間藝術杯花舞創新煥生機
    中新社梅州8月25日電 題:粵東客家民間藝術杯花舞創新煥生機  作者 楊草原 唐林珍 黃佑鵬  客家姑娘們手拿著小巧的「伯公杯」,伴隨著輕盈優美的舞蹈,輕輕敲打,杯聲陣陣,時而悠揚,時而清脆。如此獨具風情的舞蹈便是在粵東客家地區興寧市流傳了150多年的民間藝術杯花舞。
  • 客家學術研討會在廣東河源舉行
    客家學術研討會在廣東河源舉行 2015-12-22 22:48:3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河源12月22日電(顏新陽 徐南科)22日,來自中國各高校、文化研究機構及北京、臺灣、福建等地100餘名專家學者匯聚在廣東河源市,參加徐旭曾客家學術暨《豐湖雜記》發表200周年研討會。
  • 贛南採茶戲勇做傳承客家文化使者
    張志斌  曾榮獲「文華大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贛南採茶戲《山歌情》近日被正式邀請於2009年10月11日至12日赴北京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獻禮演出」,這是贛南採茶戲優秀劇目首次獻禮國慶首都舞臺。
  • 贛州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紀實:傳播客家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章江貢水合流,匯聚千裡贛江之靈氣,在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下,客家先民用勤勞與智慧,繪就了這片土地特有的人文風貌。贛州章貢區現有民間高蹺、客家菜、客家竹雕、客家根雕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5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鳳崗:非遺展演傳承客家傳統文化
    鳳崗:非遺展演傳承客家傳統文化 2019年06月04日 14:24   近日,由鳳崗鎮文廣中心與油甘埔村社區文化中心聯合舉辦的「非遺進示範村」宣傳展示活動在油甘埔村公園舉行,進一步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讓青少年及廣大市民在感知、體驗中了解鳳崗本地傳統的客家傳統文化
  • 客家傳承客家文化特色「小涼帽」
    以「傳統預見未來」為主題、連續第四年成為文博會分會場的甘坑新鎮,以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文化IP「小涼帽」為載體,在第十三屆文博會期間開啟了一系列文化活動。今天,如何讓這一不再熱門的產業更好地傳承?甘坑新鎮提出將涼帽產業與文化IP模式相結合,打造新的文創亮點,讓甘坑涼帽以文化產業形式被重新認識。  圖為第十三屆文博會甘坑新鎮分會場。
  • 客家名鎮-炎陵沔渡,傳承客家民俗文化風情古鎮
    他們的祖先在南遷的時候,帶來了大量風俗習慣和傳統技藝,經過幾百年的歷史沉澱和客家人自身勤勞睿智的融合,得到了充分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當地獨特的客家文化。客家的標誌性建築──方屋圍獨具特色,成為世界很多建築專家考查、研究的對象。客家方言溫和婉轉,《詩經》、唐詩、宋詞中的用韻隨處可見客家方言的語言特徵,因此客家話又有古代漢語「活化石」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