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客家米酒裡的文化傳承

2021-01-11 寶安日報數字報

客家糯米酒「娣黃酒」釀造技藝被列入全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客家糯米酒釀造技藝傳承人鄧月娣(右)與師傅謝素梅一起釀製客家米酒。

幾十斤重的糯米下鍋蒸煮。

用木棍在糯米的表面戳了幾個洞,讓熱氣更容易散發。

制出來的客家米酒,甜香可口。

或蜂蜜色,或暗紅色,清澈剔透的客家糯米酒被封存在一個個酒甕或者玻璃瓶中,無論多少年過去,打開依然是酒香四溢。不久前,龍華區大浪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的客家糯米酒「娣黃酒」釀造技藝被列入全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我希望這門技藝能一直傳承下去,讓客家美食和文化被更多人了解和熟知。」在授牌儀式上,傳承人鄧月娣接過牌匾時說。

釀 50天方得好酒

客家糯米酒,對於客家人而言,並不陌生。逢年過節,總能看到其在走親訪友的宴席中出現。因為酒精濃度低,口感偏甜,深受大部分客家女性的喜愛。龍華區大浪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的客家糯米酒釀製技藝所屬新石社區,下轄新圍、石凹兩個自然村,皆為純粹的客家村落。當地客家人逢年過節、婚嫁喜慶、祭祀典禮之時,都會釀造糯米酒,代代相傳。

鄧月娣作為「娣黃酒」釀製技藝的傳承人,跟學釀酒已經有30餘年。為了一探「娣黃酒」的釀製過程,記者來到了新石社區鄧月娣家中,跟她學習如何釀製甜香的客家糯米酒。

「你們來得正是時候,第二鍋糯米要下鍋了。」在記者到訪前,鄧月娣已經蒸好了第一鍋糯米飯。

糯米經過一夜浸泡,已經軟化,火燒得旺盛,大鐵鍋裡的水開始沸騰。幾十斤糯米被倒入了一個大木桶中。鄧月娣把糯米耙平,拿木棍在糯米的表面戳了幾個洞。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熱氣更容易散發。

隨後她把一塊紗布鋪在了木桶上面,紗布上,還放了一把新鮮的柚子葉和一把剪刀。「每個人釀酒的習慣和講究的風俗不一樣,放柚子葉和剪刀,主要是祈願釀出來的糯米酒香甜可口,是一種行為寄託。」等待糯米變成軟糯的米飯,中間需要一個小時。

泡糯米、蒸煮、晾溫,這些釀酒工序需要較大的空間。鄧月娣把自家頂樓天台的大部分空間騰了出來,另外又在五樓專門騰出一室一廳用於釀製米酒。

那天的釀酒現場,除了鄧月娣,還有她的師傅謝素梅。

67歲的謝素梅是鄧月娣的親戚,20歲時就跟著父親釀酒,練就一手釀酒好本事。據她介紹,她年輕時,每逢年節、婚嫁喜慶、祭祀典禮,家家戶戶都會「耙酒」(客家語言)。

趁著第二鍋糯米還在蒸煮,兩人把第一鍋蒸熟的糯米飯倒入幾個竹匾內晾涼。鄧月娣介紹,晾糯米飯也有技巧,晾溫即可,切不可讓米飯完全變涼,不然易導致米酒口感不佳。

「從泡米到釀好一壇米酒,至少要50天。」晾溫的糯米放入乾燥無水漬的深色瓦甕中,加入搗碎的酒麴後,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待。與市面上常見的金黃色糯米酒略顯不同的是,「娣黃酒」色澤呈蜂蜜色或暗紅色,鄧月娣解釋那是加入了紅米的緣故。「在放糯米和酒餅時,加入紅米,一起發酵,釀出來的米酒色澤很漂亮。」

由於「娣黃酒」口感甜香且有回甘,許多認識的甚至是不認識的人,都找上門來預訂糯米酒。「特別是年節前,糯米酒特別受歡迎。」鄧月娣說。

傳 釀造技藝不可丟

據了解,糯米酒有祛風除溼、健脾養胃、補血活血等功效。在客家文化中,糯米酒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不同地方的釀製流程大致相同,但釀出來的口感和色澤卻不一樣,這與每個釀製人的手法和工序差異有關。隨著時代的發展,客家糯米酒的釀製人雖然逐漸少了,但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喜歡上了這種甘甜醇香的米酒。這讓鄧月娣意識到,這項釀酒技藝需要保護和傳承下去。

「許多上了年紀的本地居民可能還掌握著釀製糯米酒的技藝,但年輕群體中卻很少有人對這門技藝感興趣。」面對現狀,鄧月娣有些擔憂,若不加以保護和傳承,假以時日,這門技藝恐怕就會失傳。

「現在不僅是釀糯米酒,我也學做其他客家美食,通過推廣和宣傳讓更多人從這些美食中了解客家飲食文化。」因為熱愛,鄧月娣持續不間斷地為客家美食打Call,她還介紹,別看客家糯米酒的主角是酒,但其實糯米發酵後形成的酒糟也一樣是寶,客家人喜歡用酒糟煮雞蛋,對女性滋補身體特別有功效。

「有人願意來學,我就願意教。」鄧月娣表示,列入非遺項目,就是為了讓客家糯米酒釀造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只有讓更多人掌握釀製客家糯米酒的方法,才能讓客家飲食文化傳播得更遠,留存得更久。

龍華新聞記者 袁春燕 通訊員 林佳曼/文 記者 陳建華/圖

相關焦點

  • 傳承客家文化,關西圍承載悠悠歲月
    承載著悠悠歲月,其核心景點關西新圍迄今已有200多年歷史,經歷了時代變遷,傳承著客家文化。 關西圍景區是世界最大的客家圍屋群,由關西新圍、西昌圍、田心圍、圳下圍、鵬皋圍、承藝圍等八個不同風格的客家圍屋構成,其建築風格、建造技藝、雕刻文化等都具有高度審美價值,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
  • 舌尖上的客家米酒
    客家糯米酒,是哺育客家人成長的重要飲料。過去的客家人從出生到死都離不開糯米酒。客家先民都住在大山裡,正所謂「無山不居客,無客不居山。」家家戶戶都用山泉水自釀糯米酒。        在千百年的實踐過程中,客家人發現,冬至日的山泉水因氣候和地溫的關係,水質特別清純。水溫與水分子特別適合酒餅發酵。
  • 客家糯米酒:客家人的魂,客家米酒知多少呢?
    品純正客家自釀米酒,嘗精製客家美食!當選:鑫農家餐飲客家糯米酒:客家人的魂客家甜酒(客家糯米酒)是一種漢族傳統名酒。客家米酒,稱為水酒,是和另一種用糯米釀的老酒相對而言。那酒清淡如水,好入口。糯米酒製作很簡單,凡客家山村女子都能釀,是客家女子獨有的技藝。
  • 【南平客家米酒加盟店】三明客家米酒代理-芳德龍釀酒廠
    南平客家米酒加盟店【芳德龍釀酒廠sell】/        龍巖--位於福建西部,是中國唯一一個以「龍」字命名的地級市,龍巖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米酒,稱為水酒,是和另一種用糯米釀的老酒相對而言。那酒清淡爽口,入口香甜。客家米酒是一種特色傳統名酒。正宗客家米酒採用客家地區特有高山泉水、優質糯米、客家傳統工藝酒麴等原料。
  • 滄海桑田人事變遷 客家文化薪火永相傳
    滄海桑田,人事變遷,和這個小縣城一起發生著變化的,還有這個城市裡的人和事。但無論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怎麼變,這裡的人們還是不斷傳承和推崇著相傳了上千年的客家文化。吳德亮所在的吳屋,分上吳屋和下吳屋,據傳最開始是由永定客家先祖搬來的兩個兄弟分別創立的。吳德亮所在的下吳屋又分三房宗親,共有三四百號村民。  今年28歲的吳德亮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爸爸,他說,他小時候對村裡世代沿襲的文化也不是很感興趣,但是年紀越大對傳統的客家文化越感興趣。
  • 走出贛南,走出國門,客家米酒就是這麼傲嬌
    而且還是江西省首批出口酒類產品近日,一批重9.8噸、價值6.2萬元的贛南客家米酒經贛州海關關員現場檢驗檢疫合格後,順利出口美國,實現客家米酒出口「零突破」,這也是江西首批出口酒類產品。贛南客家人基本每家每戶都會釀製米酒但是每個地方釀製米酒的方法不盡相同甘甜、濃烈、辛辣你想要的味道,贛南客家米酒都有說起客家米酒
  • 說出客家方言,傳承豐富多彩的客家方言文化
    沒錯這是一個時代進步的體現,但是在很多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心中方言承載著太多的文化。而方言就這這些文化傳播的載體,但是現在客家方言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或許很多人都還不怎麼了解什麼叫做客家方言,那麼小編就先來和大家普及一下客家方言。
  • 弘揚山歌文化 傳承客家精神
    本報訊 日前,平遠縣第二小學舉行「傳承客家精神 弘揚山歌文化」山歌進校園主題活動,以活動形式傳承客家傳統文化,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培育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 「客家山歌被稱為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稱『客家山歌』。」
  • 客家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
    作者:劉莎莎目前,一部名為 《圍屋喜事》的客家方言喜劇正在上映,引起了不少客家人的關注。該劇是一部講述客家傳統文化堅守與傳承的作品,主要取景地為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有資料顯示,客家語被認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語言之一,近20年全球會說客家話的人由6000多萬減少到不足3000萬,流失速度驚人。有感於此,2019年年初開始,在導演韓榮聲的帶領下,一群有志於保護客家語言和客家傳統文化的電影工作者,共同投入到了電影《圍屋喜事》的創作當中。《圍屋喜事》的故事情節是,城市日益擴張、地產遍地開花的大環境下,馬家祖屋的老住戶們都住進了商品房。
  • 藝術「八色鳥」助力客家文化傳承
    在日常生活裡,她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八色鳥」,客家文化傳承「小天使」。賴思伊從小生活在客家文化氛圍濃鬱的家庭中,善於發揮自己舞蹈、表演、演唱等特長,積極弘揚客家特色文化。作為梅州市夢之星藝術培訓中心的學員,她隨隊到各地區傳唱客家少兒歌曲,多次參加各類少兒藝術交流活動,「我希望能將梅州的鄉音鄉情傳向四面八方。」賴思伊說。
  • 百年圍屋傳承客家文化
    節日期間,到此參觀的遊客在欣賞修葺一新的客家圍屋風採之餘,更能通過博物館的特色展演,一覽客家文化的魅力,紛紛大呼過癮。而記者了解到,近兩年來,鶴湖新居通過創新展覽模式力促文化教育功能,讓屹立百年的圍屋,成了流動著的客家文化「傳承者」。  館校聯合 打造孩子喜歡的第二課堂  「唱歌仔來唱皆歌,龍崗皆歌像條河,流水百年歌不盡,唱出人間好事多。」
  • 唱響客家鄉音 傳承客家文化
    惠州日報訊 (記者宮曉磊)「長日都系唔得閒哎,得閒同哥嬲兩晚哎......」近日,陣陣悠揚的歌聲不時從博羅縣文化館小劇場傳出,全縣100餘名客家山歌志願者在這裡接受為期一天的客家山歌培訓。
  • 堅守文藝初心 傳承客家文化
    惠州市社會組織總會、惠州市客家文化經濟促進會、惠州市電影家協會等10多個商會的代表以及熱愛客家文化的觀眾等近百人到場觀影。據介紹,該片是中國內地首部客家方言院線電影,12月19日全國上映。 全片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 據介紹,電影《圍屋喜事》是一部方言喜劇作品,由韓榮聲執導。全片95%以上的臺詞採用的是客家話,是中國內地首部客家方言院線電影。
  • 傳承客家文化,共築中國夢
    客家人傳承著對故土的眷戀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星光集團有限公司主席林光如,是世界客商大會發起人之一,對推動世界客商大會十分熱心。上世紀60年代,他離開家鄉梅縣南口鎮獨闖香江,如今成為擁有十多家子公司的世界「印刷大王」。搏擊商海數十年,他始終放不下文化情結,對客家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更是不遺餘力。
  • 傳承華夏文化 弘揚客家精神
    深圳市客家文化研究會(以下簡稱研究會),成立於2004年,是深圳市唯一一家市文體旅遊局批准、市民政局註冊的市級客家文化研究社團,深圳市民政局評估認定為三A級社會組織。本會自成立以來,為傳承華夏文化、弘揚客家精神,配合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 贛州:傳承千年文化 保護客家「國寶」
    「客家搖籃」贛南,是世界上最大的客家文化分布區,擁有豐富的客家文化遺產,至今仍保留著完整的客家社會形態、地道的客家方言、古老的客家民居、淳樸的客家風情、精湛的客家技藝及豐富的人文景觀,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分布廣泛、特色鮮明。然而,長期以來,受資金、人才、場地等方麵條件制約,許多文化遺產出現青黃不接、難以為繼的尷尬局面,部分文化遺產面臨消失的瀕危情況。
  • 【客家文化】客家的「吃」文化
    立冬後,先作好黴豆腐、煎豆腐,就開始臘上很多的腊味,正月客多,腊味燒碟子料好待客下酒。腊味有香腸、雞、鴨、豬下水、臘魚、酒糟紅魚等等。立冬前後,要早早地蒸上幾缸米酒,因為米酒蒸得早,酒就更濃更香。立春前,一定要打好黃粘米果。黃粘米果加工複雜,味道獨特,是正月裡煮湯的主料。
  • 舌尖上的美食之舌尖上的梅州,看看客家文化的傳承醃面早餐
    由於梅州山區交通不便而少受外界影響,使客家菜在較長的時間裡自我演變而自成一家。所以和粵菜的「清、鮮、爽、嫩、滑」相比,客家菜更加注重「肥、鹹、熟」。首先將一團卷好的麵條用開水快速燙熟,然後甩幹水分放到碗裡加入炸好的蒜蓉,豬油以及蔥花快速攪拌,這個時候一碗香噴噴的客家醃面就做好了。既簡單又美味,而且又肯定抗餓,能夠幫助你開始新的一天!
  • 第三屆客家文化論壇上,與會嘉賓共話客家文化傳承
    美國費城崇正會董事長、美東深圳總商會副會長賴玉光在論壇上表示,近年,洛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客家文化的發掘與保護工作,極大地豐富了客家文化的內涵,客家之源紀念館將為海內外客家兒女的尋根之旅提供高端歷史文化平臺。  「深入發掘客家文化的精神內核,是弘揚傳承客家文化的重要基礎。」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稚田認為,對客家文化精神內核的提煉,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客家文化精神,為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 探訪連城古村客家米酒釀製全程
    一座古色古香的木結構清代大屋的廳堂廂房裡,擺滿了巨大的陶缸,一群婦女老漢在忙碌,淘米、蒸飯、瀝水••••••老屋主人江海英的客家米酒釀製坊,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客家年酒釀製。釀製米酒是村裡客家女子最基本的技藝,每到年終,家家戶戶淘米洗缸,升火蒸酒。        這些年來,江海英的米酒生意越來越好,從每年釀製糯米數千斤到今年1.2萬斤,她註冊了商標,美名不脛而走。不過,大批量的米酒手工釀造,要釀出上好的米酒,確不是容易的事,對發酵溫度,發酵時間,以及細節的控制,必須要有長年累月的實踐經驗才能完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