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君:「路邊的野花不要採!」換成古代女子會怎麼說?「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古代女子為何痛恨「臨邛」?
近代歌星鄧麗君,曾經演唱過一首風靡華語圈的流行歌曲《路邊的野花不要採》,其歌曰:
送你送到小村外,
有句話兒要交代:
雖然已經是百花開,
路邊的野花,你不要採!
這裡的「野花」並非是指真正的野花,在現代人的意識裡,它的指意非常明確——「野花」係指女主兒之外的其他女性。作為女主兒,對於自己的男人有著如此要求,是再正常不過了。不僅僅是現代人,即使是古代的溫情女子,也同懷此情,同有此心。
那麼,古代女子的良人遠行,如果想叮囑自己的男人在外不要拈花惹草,該用什麼樣的詞彙來表達呢?唐代詩人孟郊就給我們提供一個參考答案。孟郊曾寫過一首五言絕句,叫《古別離》:
欲別牽郎衣,郞今到何處?
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
《古別離》為新樂府的歌曲名。孟郊的《古別離》,刻畫了一個女子依依送別情郎的場面:前兩句寫在情郎臨行之際,女子詢問他的去處,這裡既有依依不捨之情,又體現了女性的溫柔纏綿。最後兩句說不擔心你回來遲了,就怕去臨邛的囑咐,更充滿了期待和無奈。
《古別離》詩中的場景也很簡單,就是情郎出門遠遊,分別在即,女子卻依依惜別,緊緊抓住情郎的衣襟捨不得放手,羞澀地發問:「你這次要到哪兒去啊?即使你在外逍遙,遲遲不歸,我也不會怪你;但是,有一條你得答應我,千萬不要去臨邛。」
那麼,問題來了,女子不恨情郎遲歸,為何卻緊張他去臨邛呢?其實,臨邛在此並不是確指「臨邛」,而是代指外面的「花花世界」——因為,臨邛並不是個普通的地方,歷史上的臨邛曾經發生過一件流傳千古的愛情故事。
臨邛是古代郡縣名,蜀中商業重鎮,今四川邛崍。早在西漢年間,臨邛一個名叫卓文君的寡婦,與著名才子司馬相如之間就演繹了一段愛恨傳奇。卓文君是蜀郡臨邛的冶鐵巨商卓王孫之女,姿色嬌美,精通音律,善彈琴,有文名。出嫁不久即喪夫,年輕守寡的卓文君返回娘家住。
此時,剛剛丟了飯碗的司馬相如,在朋友的引薦下,到卓王孫的府上做客,聽說卓家有新寡之女,便以琴心挑之,卓家女兒卓文君果然被司馬相如的一曲《鳳求凰》所打動,因而連夜私奔相如。所以,古代詩文多以臨邛為花花世界的代稱。由此看來,「莫向臨邛去」就是古代版的「路邊的野花不要採」。
孟郊的這首《古別離》,全詩情真意切、質樸自然,耐人尋味。詩的首句開頭,即用「欲別」二字,這樣就緊扣了題中的「別離」,也為以下人物的言行點明背景。「牽郎衣」的主語自然是詩中的女主人公。她之所以要「牽郎衣」,主要是為了使「欲別」將行的丈夫能暫停片刻,聽一聽她訴說自己的心裡話。另外,從這急切、嬌憨的動作中,也流露出女主人公對丈夫的依戀親密之情。這一切都是為了增強語言的分量、情感的分量,以便引起對方的重視。
第二句就是女主人公的發問了:「郎今到何處?」一般情況下,千言萬語都該在臨行之前說過了,至少也不會等到「欲別」之際才問「到何處」,這似乎不合常規。要想理解女主人公的反常,這得要聯繫第四句來看,便可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並不是不知「到何處」的問題,而是擔心他走到一個可怕的去處—— 「臨邛」,那才是她真正急於要說而又一直難於啟齒的話。「郎今到何處」,看似問得多餘,但卻傳神地刻畫出女主人公此時此刻內心的慌亂與矛盾。
第三句又放開五筆,不說臨邛,而講歸期。按照常情,該是盼郎早歸,然而她卻偏說「不恨」。這個「不恨」,聯繫到第四句中詩人引用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便可知她是怕男主人公去覓新歡。可見「不恨歸來遲」,隱含著女子痛苦的真情,「不恨」,不是反語,也不是矯情,而是真情,是願以兩地相思的痛苦贏得彼此永遠相愛的真情,她先如此真誠地讓一步,獻上一顆深情誠摯的心,最後再道出那難以啟齒的希望和請求 「莫向臨邛去」。
詩的前三句拐彎抹角,都是為了引出第四句,第四句才是「謎底」,才是全詩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有抓住它才能真正地領會前三句,咀嚼出全詩的情韻。如此迴環往復,才點出心中的主題,這樣的描寫,熟練而又細膩地刻畫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滿愛情生活的同時又隱含著憂慮不安的心理,並從這個矛盾之中顯示了她的堅貞誠摯、隱忍克制的品格。
與「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相類的詩境,還有「不知移舊愛,何處作新恩」(白居易《怨詞》),「不畏將軍成久別,只恐封侯心更移」(薛道衡《豫章行》)等等,它們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封建時代婦女的可悲處境。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