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酷暑,疫情未消。「聚」遭冷遇,「雲」逢熱捧。讓我們加入潮流,開啟雲旅,踏遍山河,奔赴隱秘的角落,去尋找那一座座丟失了幾千年的山脈和江河,感受清風從群山大川徐徐吹來的美妙。
本段行程是《山海經·山經·南次二經》中的鹹陰山之雲旅。
開卷進山:
「又東五百裡,曰鹹陰之山,無草木,無水。」
這是大禹和伯益對鹹陰山的全部描述。一開卷就給了我們這裡是「不毛之地」的第一印象。無草,無木,又無水,豈不是貧瘠又乾涸的一座山?
但這畢竟是四千多年以前古人的文字記載,我們仍需進入下面的解讀行程。
1、「又東五百裡,曰鹹陰之山。」「又東」是相對於上一座山而言,即鹹陰山在上一座山僕勾山的東面五百裡處。此五百裡相當於今天的415.8裡。
我國歷史上有關長度單位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周代。周代以300步為一裡。《山海經》是上古奇書,目前暫無同時代長度單位的相關文字記載,故我們採用周代的300步為一裡。對此,我在僕勾山雲旅時,已做過詳細說明和折算,這裡就不再贅述了(詳見「乘風破浪上雲端,開啟國學經典《山海經》山經之僕勾山雲旅」)。
2、「無草木,無水。」古人稱樹為木,稱河為水。這在古詩詞中也常常能見到。比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再如,白居易的詩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其中的「木」和「水」分別指樹木和河流。
解讀完成,我們把鹹陰山的全部信息歸納如下:
鹹陰山在僕勾山以東五百裡處(今415.8裡),山上沒有花草樹木,也沒有溪水河流。
到這裡,我們的雲旅就結束了,很短暫的一次雲行程,估計當年大禹和伯益在此也只是短暫停留。
總之,雲旅罷,鹹陰山留給我們的依然是開卷進山時的那個第一印象:這是個貧瘠又乾涸的不毛之地。
《山海經·山經·南次二經》被多數觀點認為,其中所記載的是四千多年前的古浙江地理。然而時光飛逝,四千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面對著古人的這些寥寥而又彌足珍貴的文字時,卻已經無從知曉它所記載的這座貧瘠不毛的鹹陰山,究竟是現在的哪座山了。茫然之中只是感覺到,鹹陰山應該跟僕勾山一樣,正寂寞孤獨地站在浙江境內某個隱秘的角落,默默地等候著,相信終有一天會與我們相認。
感謝您與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