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與現代聯結:西泠印社助陣杭州文博會

2020-12-13 杭州網

杭州網 見習記者 王瀟雨 通訊員 鄔雪倩

9月19日,「創意城市·聯結世界」第十三屆(2019)杭州文博會在濱江白馬湖國際會展中心正式拉開序幕。

西泠印社集團應聲助陣,以來自全國各地的70位西泠印社篆刻名家聚焦「僑文化」創作的獨具特色的金石篆刻藝術作品,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祖國生日獻禮,為世界人民祝福。

70方青田石篆刻作品,為祖國70周年華誕添「福」

西泠印社的「百年西泠·播芳六合」主題展廳位於創意生活展區A1-08展廳。白牆黛瓦、翠竹綠影,展區的建造還原了西泠印社原址的面貌,市民遊客一走進便感受到獨具特色的中國韻味。

「我們本次展覽共展出70方印,由70位西泠社員完成,分為老中青三代,年齡最大的作者有90歲高齡,最小的只有28歲。」西泠印社美術館學術典藏專員李海培介紹說。

2019年,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為慶祝祖國繁榮昌盛,人民福瑞安康,西泠印社聯合浙江省僑聯、杭州市僑聯、青田縣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這次「瑞福新章」篆刻組印作品展。

「組印的石材全部都是上等的青田石,內容取材於清代的 『寶典福書』,整個作品以精湛的篆刻技藝,獨特的創作形式,講述獨具韻味的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李海培說。

為什麼要取材於《寶典福書》?

大家熟知乾隆皇很喜歡印章,在公元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壽辰時,大臣向乾隆帝進獻了用壽山石和青田石製作的「寶典福書」印章各一套作為壽禮,分別為120枚和60枚,印文均採自含有「福」字的乾隆御製詩。

李海培說:「在此次祖國生日之際,我們既能借『福』傳承技藝,又能用印刻『福』表達我們對祖國的祝福之情,這是一個很好的機緣」。

西泠「江南風」文創單品引領「國潮」

在西泠印社展會現場,中國紅「仁義禮智信」書籤及手帳本套裝、紫銅12生肖印章、絲綢文人扇、西湖十景書籤等極具江南人文氣韻的國風單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傳統文化愛好者駐足、欣賞。

中華文化以儒家為首,儒家文化以五常為綱。五常者,仁義禮智信也。今年西泠文創特別展出了以「仁義禮智信」為主題的產品。

杭州西泠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金強介紹說:「此套書籤中『仁』、『義』、『禮』、『智』、『信』五枚印面來自西泠印社李早、吳瑩、桑建華、王臻、金恩楠五位篆刻大師精雕而成,造型精緻古樸,盡顯君子之風」。

作為東方特有的文化現象,十二生肖凝聚著民族的智慧,更寄託著每個人的專屬情感。一套十二生肖印章,是西泠文創產品的「經典款」,也在本次展覽中展出。

印章選取實心紫銅鑄造,印面皆從漢代文中選出十二枚吉語,楊金強拿起紐雕為雞的印章說:「這個印章上就刻有『雞』的諧音『吉』,以這樣吉祥的字眼,傳遞一直以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樸實美好的祝福」。

精緻的西湖十景木質書籤,讓很多市民遊客都愛不釋手,楊金強說:「這套書籤的材質是紫檀木嵌上銅花印,盡顯西湖之美,也傳遞出文明沉澱出的古樸之感」。

西泠文創堅持以「文」帶「創」,以「創」弘「文」,在傳承百年西泠的人文情懷下,不斷發掘傳統文化中的時尚元素,糅合現代審美,以嶄新的形態呈現在世界面前,讓文創產品走進尋常百姓生活。

海外留學生學習書法,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中』,指方位,在中國古代哲學中也代表不偏、好的意思,也表示一種人生處世的態度,比如中庸之道……」展區中,一陣老師上課的聲音傳來,吸引力眾多遊客和市民的目光。

原來是西泠學堂將課堂搬來了展區現場,西泠印社社員、中國印協博物館館長喬中石正在為十多位洋學生上書法課。

展區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些海外留學生都是浙江工商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商務漢語專業大一至大四的學生,在展覽期間,有三天時間,我們會邀請他們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授課內容有書法、茶道等,一節課有半個小時」。

來自塔吉克斯坦的阿布非常喜歡中國文化,他用中文說:「我來到中國已經一年了,一直學習中國的漢字和語言,中國一個『字』就有好幾種意思,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希望自己可以好好學習,更多得了解中國文化。」在現場,阿布還跟著老師學習用不同的字體書寫自己的名字。

同時,還有來自美國、新加坡、義大利、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同學,都用毛筆書寫漢字,領略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

相關焦點

  • 杭州西泠印社有限公司簡介
    西泠印社是中國成立最早的著名全國性印學社團,以「研究印學、保存金石、兼及書畫」為宗旨,以篆刻書畫創作的卓越成就和豐富的藝術收藏享譽海內外,被譽為「印學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  西泠印社創立於1904年。時值清末,金石研究和發展正處於鼎盛時期。眾多的金石名家,有志於弘揚和發展國粹,在杭州的篆刻家王福庵、丁輔之、葉為銘、吳石潛等人相聚西湖,研討印學。
  • 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簡介    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國南方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品拍賣公司,具備國家第一類文物拍賣經營資質。西泠拍賣秉持「真乃居先,誠為業本」的創業宗旨,憑藉西泠印社深厚的文化底蘊,以中國古代及近現代書畫為經營重點,文玩雜項、油畫雕塑、古籍善本等諸項並舉,每年定期舉辦春季、秋季大型拍賣會,截止2011年7月,已成功舉辦13場大型拍賣會,總成交額逾57億元,在中國古代書畫、篆刻硯臺等文房領域位居國內藝術品拍賣翹楚之列,並創造多項拍賣紀錄,享有「江南第一槌」的美譽。
  • 紀錄片《西泠印社》為「西泠印社中人」立傳
    大部分寫文人結社的文章,都會提到杭州孤山上那個因地鄰西湖西泠而得名的印社。那是中國研究金石篆刻最負盛名的民間學術團體,不僅開中國印人結社之先河,社員更多為海內外名家,故有「天下第一社」之譽。如果不是刻意去計算的話,很多內行的朋友常常會忘了西泠印社的年齡。
  • 西泠印社集團有限公司成立
    賀信說,近年來,西泠印社發揮自身優勢,搶抓發展機遇、深化體制改革,初步形成了以藝術品原創、出版、展覽、推廣、拍賣為主的產業鏈,鞏固和發展了西泠印社中國「印學中心」的地位。西泠印社集團的成立對推動杭州藝術品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意義重大。
  • 西泠印社社長印象(一):西泠掌門人 幽蘭滿庭香
    西泠印社,於1904年由丁輔之、王福庵、葉為銘、吳石潛等金石篆刻家在杭州發起、創立,是中國第一個專事篆刻藝術的全國性社團組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故名西泠印社。它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凝聚起一大批海內外著名金石書畫大家,是世界印人心中的藝術聖地,歷來被世人譽為「印學重鎮,園林精華」,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一方小印連天下,秦篆漢隸述古今,西泠印社風雲國際印壇百年。
  • 印信百年 西泠不冷 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正式開機
    杭州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的影響力符號多與石有關,如「秦王纜船石」,以及以金石文化聞名於世的西泠印社。因理想主義而自由結社的早期西泠人,為我們留下了哪些精神遺產?今天,我們該以怎樣的方式和態度解讀西泠印社?6月28日,由浙江廣電集團、杭州市委宣傳部、浙江大學和西泠印社聯合出品的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在孤山腳下的中國印學博物館宣布啟動拍攝。
  • 香港著名學者金耀基在西泠印社舉辦書法作品展
    新華社杭州11月19日電(記者馮源)「石藏東漢名三老,社結西泠紀廿年」這是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丁仁為印社書寫的楹聯。而在香港著名學者金耀基筆下,這副楹聯同樣自成一格、氣韻生動、搖曳多姿。為期十天的「西泠翰墨緣——金耀基書法作品展」18日下午在杭州西湖孤山之上的西泠印社開幕,向觀眾展示這位著名學者除了學術書寫、散文書寫之外的毛筆書寫。此次展覽共展出金耀基的書法作品20餘幅以及他的部分文札和著作,由西泠印社、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和香港集古齋聯合主辦。2018年,金耀基獲邀成為西泠印社社員。
  • 《西泠印社》從不缺名望,缺的是「煙火氣」!
    2020年11月12日,「百年西泠·金石傳薪」西泠印社庚子秋季雅集系列展在浙江展覽館隆重開幕,西泠印社庚子秋季雅集系列活動同時拉開帷幕。一場藝術視覺盛宴襲來,讓世人有機會再次領略到了百年西泠的獨特魅力。「創、學、研、藏」:五大展覽齊亮相。
  • 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簡介
    西泠印社創立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坐落於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畔孤山南麓。其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學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譽。
  • 《西泠印社》:印石篆刻裡的中華文化
    本周,紀錄片《西泠印社》播出五六集《兄弟》《刀法》,講述西泠印社人的兄弟情誼與篆刻刀法的守正與革新。 而《兄弟》《刀法》繼續從「人」出發,描摹西泠印社過去與未來的故事。 孤山不孤,體會江南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價值 紀錄片對人物的描摹是具體而詳實的,以人物命運為軸,再現文人志士的行動場域。如《兄弟》一集以人物的命運為起點,展開西泠印社這幅時代畫卷,刻畫西泠印社代際之間的兄弟情誼。
  • ...開幕式將國粹京劇與交響樂融合,西泠印社還將首度舉辦戶外音樂會
    杭州國際音樂節自2017年開始,已經成了城市與觀眾之間音樂交流的盛宴。高規格的演出、專業化的運作、全球性的傳播,讓杭州國際音樂節以城市之名傳遞音樂之美,也讓世界看到了杭州的包容與多元文化。今年由中共杭州市委宣傳部、杭州文化廣播電視集團主辦,杭州演藝集團和杭州愛樂樂團共同承辦的第四屆杭州國際音樂節,將於9月16日至10月13日舉行,包含音樂節駐節演出15場、公益普及演出10場、雲上音樂會4場、大師公開課4場、音樂講堂3場以及城市燈光秀等37個系列活動。
  • 西泠印社與臺灣印學的發展
    【關鍵詞】  西泠印社 水竹印社 臺灣印學會 海嶠印集 印宗秦漢一、西泠印社成立與發展的典範性西泠印社成立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四)西泠印社的啟示與影響20世紀20、30年代西泠印社發展鼎盛之時,日後成為臺灣印學發展主力的印人,正是孜孜鑽研、意氣朝發的青年。1980年以後成為臺灣書壇碩望的張光賓,當年就讀於杭州藝專,是親灸傅抱石的年輕學子,經常拜訪孤山西泠印社,至今手中仍珍藏著傅抱石著述《摹印學》1926年自手抄本(圖3)。
  • 杭州地鐵站和西泠印社聯名了!還要賣周邊
    這個頗具江南韻味的「字+印」的組合,正是市地鐵集團聯合西泠印社,通過對杭州地鐵車站視覺識別系統進行優化設計,以「一網一字體、一線一串詩、一站一印章」為載體,打造展現杭州深厚歷史底蘊和城市文化氣質的地下文化線。
  • 西泠印社集團赴日舉辦「西泠雅韻·童衍方書畫篆刻展」
    團員:西泠印社理事、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唐存才西泠印社社員、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仲威西泠印社社員、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輯馮磊西泠印社集團交流合作部副部長、西泠印社美術館運營負責人何琦西泠印社集團部長助理張蘭;西泠印社集團行政虞婷婷。
  • 這部講西泠印社的寶藏紀錄片,杭州小孩都值得看看!
    前兩天浙江衛視有個新的紀錄片《西泠印社》首播,看了一會之後就種草了,連著追了兩天。光影斑駁,片子裡的孤山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這圓洞門外的精緻和牌坊上「西泠印社」幾個大字。陌生的,是孤山路31號的百年故事,和滲透在整個杭州城裡角角落落裡,它的痕跡。
  • 【尋味孤山】西泠印社楹聯碑刻(二十一)
    西泠印社坐落在杭州西湖孤山南麓,從白牆黑瓦的圓洞門入內,楹聯、匾額、摩崖石刻比比皆是,目不暇接,文化韻味撲面而來。
  • 西泠印社:六年改革從瀕危走向重光
    因其在國際印學界享有極為崇高的學術地位,被贊為「天下第一名社」。    但是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西泠印社發展陷入重重危機,幾乎停滯不前。    西泠印社出版編輯部因其經營管理不規範,被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下令停業整頓,西泠印社頃刻間失去了重要的經濟支柱。
  • 「西泠印社」畫家作品將展 吳昌碩畫作將亮相(圖)
    有一段時間,日本人以為杭州的西泠印社是上海海派的「後花園」。日本人從神戶坐船到上海,到上海之後,吳昌碩一定會請他們到西泠印社走一圈。所以,西泠印社的國際成員來往流動非常大。  南都:吳昌碩就任西泠印社的社長,給西泠印社帶來了什麼改變?  陳振濂:首先是有這樣一個人物,給西泠印社帶來了知名度。杭州還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士大夫的、文人氣息很濃的地方。
  • 西泠印社,始終是小林鬥庵心中的一個圖騰
    記者 潘寧    但凡加入西泠印社的社員,入社時,都會得到一份證書,證書上面鈐有一枚印章,嵌有「西泠印社中人」六字。這代表著榮光和勵志的六個字,出自西泠大家吳昌碩之手。  可之前誰也不知道,吳昌碩的這枚原印,究竟流落在哪裡。  2002年秋天,一個好消息傳到了西泠印社。
  • 「西泠印社」從不缺名望,缺的是「煙火氣」,所求僅是西泠不冷!
    2020年11月12日,「百年西泠·金石傳薪」西泠印社庚子秋季雅集系列展在浙江展覽館隆重開幕,西泠印社庚子秋季雅集系列活動同時拉開帷幕。一場藝術視覺盛宴襲來,讓世人有機會再次領略到了百年西泠的獨特魅力。 「創、學、研、藏」:五大展覽齊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