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最後的紋面女

2020-09-24 怒江文旅


尋找最後的紋面女

17年前的夏天,我與同伴一起,開啟了一次說走就走的艱苦旅行。從六庫到貢山,又從獨龍江鄉的孔當村到迪政當村,爬天梯、過篾溜索,沿獨龍江北上,走了23天。我們的鏡頭追隨著獨龍江兩岸的60名紋面婦女,又到怒江邊拍下了居住的怒江沿岸的5名紋面婦女的珍貴影像,並了解了她們的生產生活狀況和所思所想,用文字賦予了這次艱苦旅行難忘的印記。

艱辛的尋找

經過16小時雨中的艱難行走,當天夜間終於從貢山到達了獨龍江。獨龍江的雨,一直在下,翌日,雨依然下個不停,整個獨龍江峽谷淹沒在茫茫霧海中,江水譁譁地咆哮著。想起床到外面看看風光,可是打開包裡的行李,除了用塑料布包裹著的攝影器材沒溼外,帶來的衣物等全溼透了,只好穿上溼溼的衣服下了床。來到江邊,濃霧籠罩下的獨龍江碧藍如洗,巨浪一個接一個撞擊著岸邊的巨石,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

雨漸漸停了,霧也慢慢散了,遠處的大山終於露出了壯麗的輪廓,大山中的獨龍族寨子也映入眼帘。沿著一條山間小路,我們跟著紋面老人耿開芳來到了孔嘎小組。孔嘎小組坐落在擔當力卡山的小平坡上,站在村裡,遠遠就可眺望孔當村的全貌。耿開芳72歲,在她15歲時,是姨媽幫她紋的面。老人見我們大汗淋淋,急忙燒水煨茶,淡淡的茶香瀰漫在木楞房裡。這茶是老人自己加工的獨龍茶,外表極其醜陋,喝到嘴裡卻回味無窮。

第二天,我們在雨中踏上了去獻九當的路,路上的旱螞蟥十分活躍,走幾步就得檢查一下,不然一不小心那些細如火柴棍的瑪蟥就會鑽入體內。一路上,風光無限,我們走走停停,到了獻九當村時已是下午。我們在村武裝幹事龍中華的帶領下,先後拍攝了李秀蓮、開入娜,又到教堂裡拍攝了從白來村到獻九當探親的丁秀花。這天早晨,獻九當村雲霧飄浮,這是天晴的好兆頭。在村委會主任李學明的帶領下,我們爬上了去往丁給的路,丁給村坐落在擔當力卡山的山腰,筆直的路懸掛在山坡中。爬上山坡,豆大的汗珠從我們臉上一顆顆滾向地上,近在眼前的小山村竟然爬了兩個多小時。爬上山頂,美麗的獨龍江盡收眼底,瀑布如同從天而降,猛然注入獨龍江,巨大的響聲響徹山谷。離開丁給,我們一路邊走邊拍,不覺到了龍元村,這裡是紋面婦女比較集中的地區之一,我們先後拍攝了怒文秀、達社等10多名紋面婦女。7月27日我們到了獨龍江鄉最遠的迪政當村。這裡是整個獨龍江峽谷地勢最開闊的地區,四周是偉岸的高山,波濤洶湧的獨龍江從壩子中間穿過。雨中的迪政當一片朦朧,用木板搭建的木楞房全都建在玉米地中,長勢喜人的玉米有的已高過房子,一片豐收的景象。在村委會副主任曾永華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江邊,準備去江東拍攝紋面老人李永英、開遠、被娜等人。才到橋邊,著實嚇了一跳,這是什麼橋啊,這是名副其實的藤篾橋:橋下,江水洶湧;橋上,斷裂的藤條在空中飛舞。只有五寸左右寬的橋板隨意搭在藤條上,藤條斷裂多的地方空出一個個可以塞下一頭水牛的大洞,腳踩在橋上,橋面同時發出「吱嘎、吱嘎」的響聲。如果不看橋板,又怕踩空掉下去,但一看橋板,天哪!好像天在轉動,地在飛舞,令人頭暈目眩。趕快閉上眼睛,一切又恢復了常態。走著走著,又是一次次的頭暈目眩,80多米長的小橋竟然走了二十多分鐘。走完了這座橋,才真正領略了「心驚肉跳」滋味兒。

我們終於到達了雄當村,這個只有20戶、101人的小山村,似乎已與外界隔絕,安靜得讓人也屏住了呼吸。天黑了,我們夜宿在北京作家曾哲資助興建的雄當俊玉小學。村裡的紋面老人李文四、曾美蘭得知我們到來,舉著火把為我們到各家借毯子。不一會兒,三個紋面老人各抱了一堆毯子進來,仔細數數,她們共抱來24床毯子。於是我們蓋毯子,墊毯子,枕毯子,睡了進獨龍江以來的第一美覺。天亮了,雄當村裡雲霧繚繞,雲霧嫋娜多姿地繞著村莊,繞著田野,繞著山峰,我們仿佛進入了仙界。

我們為曾美蘭、李文四拍照後,準備往最遠的向河走去,因為那裡還有10多個紋面婦女。

最遙遠的向河

向河是迪政當村的一個村民小組,是由班、甲若、斯當、斯孔、南代組成,其中的甲若、斯當、斯孔其實只有一兩戶人家。這天,我們在朦朧的晨霧中離開雄當,沿獨龍江北上。沿獨龍江北上不久,就到了麻必洛河與克勞洛河的匯合處,在這裡,清澈的麻必洛河和洶湧的克勞洛河在龍嘎臘卡山腳下匯合,組成了獨龍江。兩河匯合處有一大片水冬瓜林,林子裡,高大壯實的獨龍牛在林間覓食。順著克勞洛河畔布滿雜草、少有人走的小路,我們時而上坡、時而下坎,時而又鑽進密不透風的原始森林裡,一會兒又轉到河邊。河兩岸的山勢逐漸變得巍峨壯觀,筆直的青松長在巖石之間,尚未散盡的雲霧還在山腰徘徊。峰迴路轉間,我們到達班時,已是中午。河邊較為寬敞的臺地上稀稀落落住著10多戶人家,房頂上大多蓋著用政府補助的鐵皮瓦。村裡最漂亮的建築是向河小學的房子,學校建在村子的最南邊,院子裡擺放著衛星地面接收器,學校後面有一個可點兩個燈泡的小電機。天一黑,村裡的男女老少就擠進全村唯一的電視機旁,看電視。由於電機功力太小,放了電視後,用於照明的燈就不能用,我們只好在電視室旁的教師宿舍裡等待村民散後點燈整理當日的筆記,一直等到11點鐘,村民們才打著火把散去。第二天,我們來到甲若村的對岸,對岸的甲若村裡住著年齡最大的紋面老人愣多,因老人年紀太大,無法過溜索。我們只好過溜索,溜索捆綁在江邊的兩棵大樹上,比拇指還細的溜索在湍急的江面上晃蕩。剛離開幾米,溜邦和人就滯留在空中,只好用手奮力抓住溜索向前爬行,不知是恐懼還是勞累,爬到對岸竟然出了一身汗。這裡僅有紋面老人愣多一家,老人無兒無女,與80多歲的丈夫在一起。她的右眼已盲,但耳朵靈,看見家裡來了那麼多人,高興得手舞足蹈。已108歲高壽的愣多,是獨龍族紋面婦女中年紀最大的一個,當我們問及當年為什麼要紋面時,老人說,她們年輕時整個獨龍江流行紋面,有的說不紋面的女人不好看,有的說紋面是為了區別男女,也有的說紋面後死了時才能和自己的靈魂相認,還說鬼怕紋面的人,所以12歲就紋了面。由於老人不停地搖晃,我們用於拍攝她一人影像就用了一個135膠捲。

告別愣多老人,我們繼續沿著克勞洛河向前走去,沿途風光更加秀麗,山勢更加巍峨,河水更加湍急,峰巒起伏的大山一直向前延伸。中午才到了斯當,可紋面老人南代齊奶住在河的西面,派人去喊,老人稱頭暈不肯過來,我們又只好啟程到河西去。才到溜索邊,心都涼了,過去只在書上看過的篾溜索就架在波濤洶湧的克勞洛河上,三根篾溜空蕩蕩在河上飄蕩。過溜時用的溜邦,是在堅硬的慄木中挖個槽,槽的後背上留給小孔,要過江時,用繩子穿過小孔,把槽扣在溜索上,人捆好後,用腳一蹬,就向對岸滑去。由於溜邦是木頭的,滑性極差,溜出二三米後就得用雙手抓住溜索,用力往前攀,才能到達對岸。此時已沒有退路,我只好膽戰心驚爬過了今生今世最難過的溜索。在拍攝紋面老人時,我的手還在不停顫動。拍完南代齊奶老人,我們又返回到路邊繼續趕路,可心依然「咚咚」跳個不停。走出不遠就到了向河橋,路繞到河的東邊,依然是鑽山林,攀天梯,直到太陽偏西,前方才出現一片較為平坦的臺地。臺地上住著八九戶人家,村裡炊煙嫋嫋,雞鳴狗吠。這就是南代,以一個受人尊敬的賢慧婦女南代命名的小山村。黃昏裡,金色的霞光把村子打扮得格外妖饒。村子裡,小路交錯,瓜果飄香,克勞洛河在村子西邊輕輕流淌,高大的核桃樹、漆樹點綴在木板房之間。村子的四周,群山起伏,青翠的群山沿著河水向前方延伸,伸到了天的盡頭。來到紋面老人都娜家時,正是我們飢腸轆轆、口乾舌燥之際。老人見我們到她家,極為高興,說是已好幾年沒見到縣裡來的幹部了,急忙到李子樹下為我們摘了一籮筐李子。李子皮薄核小,紅紅的,脆脆的,又大又甜,我們個個飢不擇食,連皮也不削的吃完了一籮筐李子,才緩過勁來。

從地圖上看,這裡是怒江州最北的自然村,再往前走兩個小時左右,就可到達西藏自治區境內。天黑了,家家戶戶火塘裡的火光若隱若現,村子靜得出奇,偶爾傳出幾聲狗吠,村子又恢復了寧靜。天上的星星出奇地亮,銀河格外分明,田野裡多年未見的螢火蟲像星星一樣閃爍,忽而飛到面前,時而又飛向遠方。在紋面老人都娜家吃過飯,我們就住進紋面老人松王家,兩位老人把我們視為親人,專門為我們安排食宿,使我們在離家最遠的地方睡了最安穩的覺

神秘的麻必洛

從向河回到雄當,來不及休整,我們又艱難地爬行在從雄當到麻必洛的小路上。離開雄當不遠,就到了雄當吊橋。吊橋是新修的,是怒江州最北的人馬吊橋,吊橋的建成,方便了兩岸人民的來往。橋的東岸,有一座大巖子,巖石上有一幅天然的畫,畫的是一個把前腳踩在石頭上,手持弩弓向前方射弩的男人,畫像活靈活現,仿佛是畫師的傑作。走過吊橋,沿著河邊的小路艱辛爬行,爬上一個小山包休息時,前面的巖石上又有兩組天然的畫像,一組近看像站立的人雙手捧著「2」字,遠看又像組成阿拉伯數字的1的二次方;另一組是由四個人組成的圖案,其中一個在織布,一人背小孩,一個在抽菸,一個背著背籮趕路,整個圖案比例協調,栩栩如生。走下了山坡,路轉到了麻必洛河邊,在這裡由於河水的多年衝刷,河的中間形成了一個小島,河水分成兩股繞著小島譁譁向前奔去,島上綠蔭密布,長滿了密密匝匝的水冬瓜樹。往前走不遠,又有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我們只好繞到山腳,山腳下冒出一股清泉,清澈見底。同去的曾副主任介紹說,據老人講,這水是從怒江裡淌過來的。過去怒江邊有一個叫莫拉洛的地方,住著一大戶人家。一天,大戶家中的丫環到江邊打水時竹筒蓋不慎掉入江中,九天九夜後,竹筒蓋就衝到這裡,人們才知道這裡的水是從怒江裡淌過來的。當地獨龍人認為,這裡是龍王居住的地方,附近的蛇不能打,因為早先有一個叫白瑪粟車的察瓦龍人在龍塘邊打死了一條毒蛇,這人走到山上後,忽然發生的雪崩把他壓死了,從那以後,就沒有人敢在這附近打蛇了。路依然難走,走得我們大汗淋漓。前面又是一個大坡,爬上坡頂,路的上方有一個小巖洞。扒開雜草,洞裡有一條狀鐘乳石,長得極似一條馬腿,腿上的關節、馬掌清晰可見。曾副主任說,這算不了什麼,離這裡約一個小時的山上還一個大溶洞,洞裡的石頭全部是雞的形狀,有大雞、小雞,公雞、母雞,上百隻石頭雞全部懸掛在洞裡。在麻必洛河的西岸還有一個大溶洞,內有石人、石馬、石桌,還有石頭的房子。但進去的人要先算命,命不好的人是不能進去的,要是硬闖,就只有站著進去,躺著出來了。聽完了這些介紹,心裡一直麻麻的。還好,到麻必洛的路雖然難走,但不算遠,下午三點左右,我們就到了麻必洛村最遠的村寨木當村。寨子裡10多戶獨龍人家就集中住在這塊較為平坦的臺地上,紋面老人普爾呔、呔前、娜松、呔松就住在群山環抱的木當村。山坡上,松濤陣陣;村子裡,溪水涓涓;菜園子裡,碩大的木瓜掛滿了枝頭,玉米在微風的吹拂下發出陣陣響聲,整個村子宛若仙居。我們步入普爾呔家,可老人上山了,只有她80多歲的侄女在家,我們就在她家等。老人回來了,看外貌年紀與她侄女差不多,可一問,老人竟然已滿100歲!拿出身份證對照,確實生於1903年,這麼好的身體狀態,著實讓人驚嘆。

從獨龍江返回後,我們到了貢山縣丙中洛鎮,又去福貢縣利沙底鄉拉馬底村拍攝了幾位紋面老人的影像。

眾說不一的紋面原因

這次的獨龍江之行,除了拍照外,想弄清楚獨龍族婦女紋面的原因,所以,對每個紋面婦女,我們都詳細詢問姓名、年齡,紋面時間、原因和地點。採訪完了65名紋面婦女,依然一頭霧水,因為她們的紋面原因眾說不一。65名紋面女中,除1人啞巴無法交談外,另外的64名婦女我們都進行了細緻的採訪。紋面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6人是防止被搶而紋面的,佔總數的9%;3人是當時年紀太小,搞不清為什麼要紋面,佔總數的4.7%;有16人是父母逼迫紋面的,佔總數的25%;22人是為了尊重民族習慣而紋的,佔總數的34%;認為紋面好看,老了無皺紋,能延年益壽的有4人,佔總數的6%;同伴相約紋面的有12人,佔總數的19%;還有1人是為了逃婚而紋的,佔總數的1.5%。紋面女中,紋面時年齡最小的是6歲,最大的是31歲,平均14.3歲。1949年以前紋面的有37人,1950年至1960年紋面的有20人,1961年以後紋面的有7人,最後紋面的是迪政當村雄當村民小組的達佳和住在貢山縣農業局的蔣松,1965年紋的面。現在的紋面女中,年紀最大的是迪政當村向河村民小組的愣多,108歲;迪政當村麻必洛村民小組的普爾呔,100歲;年紀最小的是貢山縣農業局的蔣松,48歲。紋面的季節和方法基本相同,一般選擇在冬天進行。紋面前,要先備好一背籮的西南樺的幹樹皮,放在鐵鍋下燒完,把積在鍋底的菸灰刮下來,放入水中浸泡,調成黑色的「紋汁」。紋面時,紋面的人洗淨臉後,躺在地上,身上蓋七八床毯子,只露出頭。由紋面師一手持刺針,另一手拍刺針,在沒有任何麻醉的情況下,在被紋面的人的臉上一針一針拍打後敷上「紋汁」,拍幾針敷一次,直到全部紋完。一般要紋一天,紋時婦女們疼痛難忍,紋到鼻子時,還聽見「嘎嘎」的響聲。整個過程完成後,臉腫得像饅頭,火燒一樣疼,吃飯不方便,睡覺睡不安寧,不能洗臉,不能烤火。一個星期後,創口脫痂,漸漸呈現出靛青色的花紋,成了永遠洗不去的面紋。從紋面的原因分析,父母逼迫、自願紋面或為了漂亮都說得過去,其中的為了逃避當時察瓦洛土司和傈僳族蓄奴主的欺壓而紋面這個原因讓人蹊蹺。既然是不願為奴而毀容,為什麼要請人把紋面圖案做得那麼精緻、那麼漂亮?這些圖案,沒有經過培訓是紋不出來的。如果真的是為了毀容,何必那麼麻煩。可以斷定,獨龍族紋面的初衷應是為了抗擊外來民族的欺侮,經過幾百年的演變,漸漸演變成了當地民族風俗習慣,變成了衡量姑娘是否漂亮的標誌之一,或者說是變成了獨龍族成人女性的象徵。

一晃17年過去,時間已到2020年,獨龍江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毛路變成了柏油路,高黎貢山隧道縮短了路程,還讓獨龍江半年封山成了歷史。獨龍江畔,幢幢新房鑲嵌在綠水青山裡,鄉村公路連到每個村,家家戶戶通電通水通網絡,並有產業支撐,獨龍族人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如今,大多數紋面老人已經離世,只剩下為數不多的15人。這15個紋面老人,她們每月享受著政府補貼,定期體檢,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過上了無憂無慮的日子。

來源:雲南政協報

相關焦點

  • 窮遊中國:秘境獨龍江,尋找中國最後的紋面女
    婦女紋面,是獨龍族相當奇異的習俗,對於這一習俗,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不過現在,怒江獨龍族紋面女的傳統已經失傳,目前僅剩下36名紋面女。據當地相關領導介紹,以後開發獨龍江旅遊時,會以「貼畫」的形式再現紋面女的風採。
  • 在峽谷秘境,尋找最後的獨龍族紋面女
    如今成為獨龍族民族特色的婦女紋面的習俗,也是誕生於這種近乎滅絕式的壓迫之中,由於接連不斷的擄掠行徑紋面的過程,就是先用竹籤蘸上鍋底的菸灰,在眉心、鼻梁、臉頰和嘴的四周描好紋形,然後請人一手持竹釧,一手拿拍針棒沿紋路打剌。
  • 雲南怒江、獨龍江8日邊疆行,去探訪丙中洛,尋找與世隔絕紋面女
    最後進入【老姆登】,入住這裡的特色怒族民宿。自由參觀老姆登天主教堂,晚餐品嘗特色怒族美食(6人以上贈送怒族手抓飯,6人及一下贈送怒族特色餐),舉行炕邊晚會,感受民族熱情。住宿:老姆登怒族民宿用餐:含早餐,中餐自理,贈送晚餐備註:1、為您選擇老姆登怒族民宿,深度體驗民俗,住宿條件有限,不能與市區酒店相比,請平常心對待。
  • 峽谷怒江,尋找最後的紋面女,7天深度行攝之旅#怒江旅遊攻略
    的獨龍族,獨龍族人是獨龍江最早的主人,他們說自己是「從太陽升起的方向」搬遷過來的,當世界經過洪水災難之後只剩下兄妹二人,結為夫妻生了九男九女,住在九條江上,互配為夫妻,其中的老三兄妹夫妻居住在獨龍江,所生子女發展成為今天的獨龍族,他們認為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物。
  • 雲南獨龍江探尋最後的紋面女,竟遇到一對90多歲可愛的老閨蜜
    沿河而居的獨龍江鄉獨龍江的紋面女,是舊時女孩在十二、三歲時進行的奇異習俗。這個習俗的起因,至今是個不解之謎,有四種說法:一、美的象徵,不紋面的姑娘,以後是嫁不出去的。二、可以避邪。三、作為區別各個氏族或家族部落的標誌。四、防止北方察瓦龍藏族土司搶佔獨龍女。如今獨龍江流域已經沒有了紋面習俗,女孩子也不願意紋面,現存的紋面女已經只剩一些老人。
  • 即將徹底消逝的獨龍族紋面女:世界欠你們一個永恆的鏡頭
    紋面女是獨龍族特殊的族徽標誌,這一奇異習俗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有一位紋面女,我們上個月採訪,回到北京就接到老人突然去世的消息,我們的鏡頭也許紀錄下了她在這個世界上最後的音容笑貌。另一位紋面老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她的心願就是等紋面人全部去世,把她們的照片展覽在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展覽館裡。
  • 傣族潑水節、獨龍族紋面女,雲南不一樣的另一面
    另外花街節則是年輕男女尋找意中人的節日,有點兒類似情人節。傣族喜愛乾淨,常常三五邀約在河裡沐浴。傣族同樣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孔雀舞,所以到西雙版納傣族村寨是不錯的選擇。傣族佛教禮儀在雲南最西北獨龍江鄉,同樣是雲南特有的民族獨龍族獨龍族最特別的習俗當屬紋面女
  • 雲南旅遊在大力開發之下,還有個最後的秘境,有紋面女來講述歷史
    因為我們只是這次探索雲南省內的風景,所以沒有走丙察察線一路向西北進入西藏,而是從大理向北進入怒江州後,過了怒江大峽谷再向西進入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去找尋最神秘的獨龍江大峽谷,還有傳說中的紋面女。(獨龍江大峽谷)在霧氣騰騰的山上,有原始的村落和樸實的當地百姓,這裡有神秘的「紋面女」,曾經這兒的女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紋面,目前這個風俗已經失傳,關於為什麼紋面
  • 最後的紋面部落——刀耕火種的獨龍族 真正的世外桃源
    如果不是在十月封山之際,攀爬五千米的雪原巔峰,你不可能目睹綺麗夢想有著冰川似的純潔。每年10月到來年5月,大雪封閉了雪山丫口,這裡便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獨龍鄉的鄉政府在孔當,你可以把你要捐贈的物品放心地交給鄉長,在他們那裡「有事情,找鄉長」是非常靠譜的辦事途徑。
  • 紋面女在哪裡?帶你變身原住民
    最特別的文化特色就是紋面。◎1906年森醜之助拍攝的泰雅族紋面少女,真是個美人啊~ 紋面是榮耀的象徵,女人得會織布才能紋面,男子須要經過出草的洗禮… 又有同學舉手了,「什麼是出草」? 日本殖民臺灣時,同時強硬取締獵頭與紋面習俗。 紋面的老人慢慢凋零,為了復興部落文化,現在也有泰雅族年輕人紋面喔!
  • 即將消失的紋面人:為你揭開神秘的泰雅族人的紋面密碼
    在泰雅族的習俗中,紋面象徵著成年及其成就的標記。沒有紋面的人,將無法得到族人的尊敬與認同,也沒有資格談婚論嫁。也並不是任何人都有資格紋面,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紋面呢?在泰雅族人傳統社會裡,個人必須在適婚年齡時期,達到族人所規定的標準,證明自己可以有資格紋面。
  • 雲南被譽為秘境的地方,還可看到中國僅存的紋面女,很多遊客沒來過
    和省內的香格裡拉、瀘沽湖、景邁山等地區來說,獨龍江這裡堪稱是雲南境內最後的一片秘境。因為泥石流的緣故,今年的獨龍江一直未曾開放,直到11月月中,獨龍江景區才逐步開放給大眾,每天限制幾百名遊客進入,目的就是為了讓山間小路更為通暢,可見即便是如今現代化建設開發後,想要去獨龍江旅行的話依然還沒有那麼順暢。
  • 雲南譽為秘境的地方,還可看到中國僅存的紋面女,很多遊客沒來過
    和省內的香格裡拉、瀘沽湖、景邁山等地區來說,獨龍江這裡堪稱是雲南境內最後的一片秘境。從怒江州的福貢出發,沿著獨龍江一路前行,最後上山至今以來獨龍族的紋面習俗就是未解之謎,有人說因為為了防止藏族的侵略而制定的習俗,也有別的說法,但無論如何,這種傳統的習俗早已經失傳,如今僅存的幾個紋面女也都是7-80歲的老奶奶,不久之後隨著他們的逝去,這個習俗也會煙消雲散。
  • 雲南三大「最神秘」的地方,大理皇陵與紋面女,歷史悠久
    1000多年前,雲南大理有兩個顯赫的地方王朝——南詔和大理,自1999年以來,人們把目光投向了這兩個神秘的古代國家,期待看到再次震驚世界的考古奇蹟,然而,直到現在,考古學家期待已久的發現卻一直沒有出現,南詔和大理國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發現墓葬的古代王朝,這個永恆的謎團解開後,可能會像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和埃及的金字塔一樣轟動全世界,雲南三大「最神秘」的地方,大理皇陵與紋面女
  • 【小金牛戶外旅行】4月18日開年巨獻雲南滇西「老姆登•丙中洛•獨龍江•紋面女•梅裡雪山」8天攝影探索之旅
    18561085808、湘潭木18561085807、檸夏18561085809(手機同微信)  報名格式:活動時間名稱+網名+姓名+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集合地(一部/二部)  付款方式:小金牛戶外驛站現付或提前微信轉款或轉帳至工商銀行  都靜    6222 0816 0600 1353 101天境怒江、梅裡雪山環線穿越,尋找最後的紋面女
  • 【滕瑞芒怒江】大理-和順古鎮-熱海景區-莫裡瀑布-獨龍江-老姆登-怒江大峽谷-丙中洛,探訪紋面女10日招募
    深入神秘村寨,尋找即將絕跡的獨龍族神秘的「紋面女」車費:10日車費、獨龍江2日租小車費用、油費過路費門票:和順古鎮門票、熱海門票+電瓶車、一寨兩國門票、莫裡瀑布門票、獨樹成林門票、勐煥大金塔門票、勐巴娜西珍奇園門票、紋面女拍攝費
  • 中國名字中有「龍」的民族,全族僅7000人,女子在結婚前要紋面
    曾經在雲南民族村見到過獨龍族的村寨,以及民族歌舞表演,對這個民族的文化習俗便產生了好奇,尤其是對紋面女有一種說不清的感覺。獨龍族人有一個獨特的習俗,便是女子在出嫁之前要紋面,解放後這種習俗也慢慢消失了,如今族裡也只有36位紋面女存在了。
  • 寶島記憶系列之1|《賽德克·巴萊》VS遇見泰雅族紋面人
    2013年,初見「國寶級」紋面人簡玉英而紋面,就是祖先和後世的約定,為的是方便在彩虹橋上親人相認。紋面不只是族人的文化符號,也是成年標記和榮耀象徵。「差不多在十五六歲時完成紋面禮俗,紋面後才可以談婚論嫁。男子要多次出草(指狩獵成功),才有資格在額頭及下巴刺青;女子要學會織布才能刺臉。」「媽媽說,紋面很痛。
  • 凋零近百年 臺灣泰雅族一婦人紋面
    中新社香港一月二十二日電 臺北消息:綜合《聯合報》、《中國時報》二十二日報導,桃園縣泰雅族婦人莎韻·否度,二十日到花蓮接受紋面,成為一九一三年臺灣在日據時代禁止紋面後,第一名紋面女性。
  • 凋零近百年 臺灣泰雅族一婦女紋面
    否度,前天到花蓮接受紋面,成為1913年臺灣在「日治時代」禁止紋面後第一名紋面女性。 據報導,莎韻.2001年,他在龍華科技大學念書,就在額頭及下巴處紋面,成了日本殖民時代下達「刺墨禁令」後首名紋面勇士。紋了面,同學跟他開玩笑:「到超商買東西,找他去就好,不用帶卡去刷,因為每個人都認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