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30裡外眺望紅雲崖,那幅「赤化全川」的巨型紅軍石刻標語氣勢磅礴,清晰可見。在那個血與火的革命年代,這些力透頑石穿越時空的革命真理,屹立於天地之間,以曠世巨卷的氣勢使敵人驚恐戰慄,讓人民群眾備受鼓舞,被稱為「刻在石頭上的革命」。
這是一個不能不讓人驚嘆的奇蹟。記者在四川省通江縣沙溪鎮景家塬村看到,海拔800多米的懸崖峭壁之上,矗立著「赤化全川」四個大字,每個字高5.9米,寬4.9米,深深的筆畫道裡臥下一人還綽綽有餘。巨型石刻標語雄踞萬丈懸崖之巔,仿佛為山嶽般偉岸的巨人書寫,筆力遒勁,鬼斧神工,遠隔數十裡,仍赫然醒目。
據沙溪鎮鎮長程參介紹,這個奇蹟是革命者與他們的力量源泉——人民群眾共同締造的。1934年春,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鏨字隊選此高崖,準備刻一條「國民黨是帝國主義的走狗」的標語,當刻好「國民」二字時,中共川陝省委宣傳部負責同志到此巡視,感覺氣魄不大,後來擬定「赤化全川」四字,由巴中縣恩陽河一姓張的小學教員手書於崖,20多名石匠高手不辭辛苦,費時月餘刻成。
石刻標語使廣大窮苦老百姓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同時也讓反動勢力驚恐不安,恨得咬牙切齒。1935年,紅軍北上後,當地反動勢力捲土重來。陰霾重現,老百姓在悽風苦雨中受盡折磨,但「赤化全川」4個巨字猶如一團不滅的火焰,在人民群眾的心底燃燒著勝利的希望。為了徹底撲滅老百姓的希望之火,寢食不安的當地地主閻昇平、閻際風等人,以一石二鬥小麥為賞,令甲長閻成文用墨和煙塵將紅軍石刻塗去。閻成文貪吃賞麥,偷偷以稻草灰調米湯代之,加之崖高字大,閻成文使出渾身解數,也達不到目的,最後只好亂糊幾筆,不了了之。後來,當地群眾為紀念紅軍,重新用石灰塗上,使石刻至今保存完好。
四川省通江縣文管所所長席凱告訴記者,紅雲崖巨型石刻只是眾多紅軍石刻標語中的一個。紅軍石刻標語,是紅軍和川陝蘇區黨政在這一歷史時期,運用的一種特殊的宣傳輿論形式,是黨的宣傳工作在川陝蘇區的偉大創舉。紅軍在川陝蘇區的群山之巔、道路兩旁、關隘渡口等處的石崖、石牆、石碑、石柱、石坊、石門廊和村民院落的石板壁上鏨刻,標語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至今尚存4000餘件。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赤化全川」「平分土地」「爭取蘇維埃中國」「軍民合作」「擁護中國共產黨」「實行共產主義」「擁護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列寧萬歲」「工農專政」「打倒帝國主義」「實行土地革命」「推翻國民黨統治」等。
紅軍石刻標語生動直觀地把黨和紅軍的政治主張告訴群眾,為宣傳馬列,教育幹部,喚醒民眾,瓦解敵人,震懾軍閥,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政治攻勢。因此,它被稱為「刻在石頭上的革命」。
「刻在石頭上的革命」在當時取得了巨大成效。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不足一年時間裡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個大區域」,縱橫二十三縣(市),面積4.2萬平方公裡,人口約500萬,同時「發展了十倍以上的紅軍隊伍」。席凱說,紅軍之所以能夠在很短時間實現了開創革命根據地的任務,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堅持了「紅軍發展到哪裡,黨的宣傳工作就到達那裡」的方針,其中石刻標語的宣傳作用功不可沒。 (記者劉大江 苑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