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石頭上的革命"--記川陝革命根據地石刻標語

2021-01-08 中國網

    站在30裡外眺望紅雲崖,那幅「赤化全川」的巨型紅軍石刻標語氣勢磅礴,清晰可見。在那個血與火的革命年代,這些力透頑石穿越時空的革命真理,屹立於天地之間,以曠世巨卷的氣勢使敵人驚恐戰慄,讓人民群眾備受鼓舞,被稱為「刻在石頭上的革命」。

    這是一個不能不讓人驚嘆的奇蹟。記者在四川省通江縣沙溪鎮景家塬村看到,海拔800多米的懸崖峭壁之上,矗立著「赤化全川」四個大字,每個字高5.9米,寬4.9米,深深的筆畫道裡臥下一人還綽綽有餘。巨型石刻標語雄踞萬丈懸崖之巔,仿佛為山嶽般偉岸的巨人書寫,筆力遒勁,鬼斧神工,遠隔數十裡,仍赫然醒目。

    據沙溪鎮鎮長程參介紹,這個奇蹟是革命者與他們的力量源泉——人民群眾共同締造的。1934年春,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鏨字隊選此高崖,準備刻一條「國民黨是帝國主義的走狗」的標語,當刻好「國民」二字時,中共川陝省委宣傳部負責同志到此巡視,感覺氣魄不大,後來擬定「赤化全川」四字,由巴中縣恩陽河一姓張的小學教員手書於崖,20多名石匠高手不辭辛苦,費時月餘刻成。

    石刻標語使廣大窮苦老百姓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同時也讓反動勢力驚恐不安,恨得咬牙切齒。1935年,紅軍北上後,當地反動勢力捲土重來。陰霾重現,老百姓在悽風苦雨中受盡折磨,但「赤化全川」4個巨字猶如一團不滅的火焰,在人民群眾的心底燃燒著勝利的希望。為了徹底撲滅老百姓的希望之火,寢食不安的當地地主閻昇平、閻際風等人,以一石二鬥小麥為賞,令甲長閻成文用墨和煙塵將紅軍石刻塗去。閻成文貪吃賞麥,偷偷以稻草灰調米湯代之,加之崖高字大,閻成文使出渾身解數,也達不到目的,最後只好亂糊幾筆,不了了之。後來,當地群眾為紀念紅軍,重新用石灰塗上,使石刻至今保存完好。

    四川省通江縣文管所所長席凱告訴記者,紅雲崖巨型石刻只是眾多紅軍石刻標語中的一個。紅軍石刻標語,是紅軍和川陝蘇區黨政在這一歷史時期,運用的一種特殊的宣傳輿論形式,是黨的宣傳工作在川陝蘇區的偉大創舉。紅軍在川陝蘇區的群山之巔、道路兩旁、關隘渡口等處的石崖、石牆、石碑、石柱、石坊、石門廊和村民院落的石板壁上鏨刻,標語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至今尚存4000餘件。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赤化全川」「平分土地」「爭取蘇維埃中國」「軍民合作」「擁護中國共產黨」「實行共產主義」「擁護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列寧萬歲」「工農專政」「打倒帝國主義」「實行土地革命」「推翻國民黨統治」等。

    紅軍石刻標語生動直觀地把黨和紅軍的政治主張告訴群眾,為宣傳馬列,教育幹部,喚醒民眾,瓦解敵人,震懾軍閥,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政治攻勢。因此,它被稱為「刻在石頭上的革命」。

    「刻在石頭上的革命」在當時取得了巨大成效。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不足一年時間裡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個大區域」,縱橫二十三縣(市),面積4.2萬平方公裡,人口約500萬,同時「發展了十倍以上的紅軍隊伍」。席凱說,紅軍之所以能夠在很短時間實現了開創革命根據地的任務,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堅持了「紅軍發展到哪裡,黨的宣傳工作就到達那裡」的方針,其中石刻標語的宣傳作用功不可沒。   (記者劉大江 苑堅)

相關焦點

  • 紅色巴中紀行之川陝革命根據地將帥碑林遊記
    川陝革命根據地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創建的一個重要根據地,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紀念川陝革根據地,巴中市在南龕山坡上修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將帥碑林,以紀念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將士的豐功偉績。參觀完南龕石窟,從觀音寺大門出來往山上走,前面有一座高大的塔,看上去有五層,名叫「飛霞閣」。登上「飛霞閣」,巴中全城盡收眼底。
  •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將迎來改造升級,傳承優良精神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為載體,由主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四方面軍烈士墓」和「紅雲崖紅軍石刻標語――赤化全川」、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和「大城寨紅軍烈士墓」等5部分組成。
  • 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川陝革命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拍攝於2020年8月16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川陝革命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拍攝於2020年8月16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川陝革命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收藏一批名家手跡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收藏一批名家手跡發布時間: 2020-11-17 09:02:56 | 來源: 國家文物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日前,2019年度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終身名譽館長、85
  • 八旬老者向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和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無償...
    四川在線記者 鍾帆 攝影報導10月23日,在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終身名譽館長、巴州區人大退休幹部張崇魚收集名人名家手跡移交捐贈儀式舉行。此次涉及的物品共計5147件,將無償捐贈給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和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收藏。
  • 四川巴中石刻:刻在大地上的史詩(組圖)
    四川巴中石刻:刻在大地上的史詩(組圖)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2016年05月19日14:08 據了解,巴中市境內群山連綿,花崗石、大理石、白花石等各種石頭資源豐富,大部分石材硬度適中,成材性好,耐久性強,是石刻石雕的天然上好材質,石刻藝術資源更是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源遠流長,被稱為「刻在大地上的史詩」。 巴中石刻主要包括:宗教石刻、紅色石刻、書法石刻、墓葬石刻、民間石刻等。其中,宗教石刻以南龕摩崖石窟為代表,現存石窟60餘處、8000多軀造像。
  • 大巴山中的紅軍石刻標語
    川陝蘇區紅軍石刻標語:平分土地川陝蘇區紅軍石刻標語:赤化全川用石刻標語宣傳動員群眾,推動蘇維埃運動蓬勃發展,是川陝蘇區宣傳文化工作的一大創舉。當年這裡留下上萬幅石刻標語,經過近90年風吹雨蝕,至今中心區域巴中市尚存1000餘幅,成為中國特有的革命歷史文化資源。堪稱「標語王」和「世界之最」的巴中市通江縣「赤化全川」「平分土地」石刻標語,雄踞大山之巔,氣勢磅礴,蒼勁有力,筆畫內可臥一人,數十裡外清晰可見!
  •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四舉措」開展冬季園林綠化養護
    近日,按照「早預防、早安排、早動手」冬季園林綠化養護原則,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推行精細化養護管理,以降低因嚴寒冰凍及病蟲害給園林綠化帶來的損失,進一步提高園林綠化防寒防害及抗凍能力,確保園林樹木安全越冬。一是整形修剪。
  • 通江縣召開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整體提升暨王坪國家AAAAA級...
    1月7日,通江縣召開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整體提升暨王坪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專題會,安排部署下一階段重點工作。通江縣委書記孫輝主持會議並講話。縣委副書記何奎出席會議。會議聽取了王坪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整體提升「11+1」已竣工7個項目清理規範及問題整改工作,陳列布展、信息化提升、三處散葬墓區修繕項目推進,總醫院舊址保護修繕項目推進以及王坪新村、紅軍街提升和安置房建設項目推進等情況。
  • 成渝文旅新地標|通江紅色文化地標:展示川陝紅軍「鐵血丹心」
    文/杜陽林位於巴中通江的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享有盛譽。,以巴中為中心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個大區域——川陝革命根據地,1935年撤離巴中北上。」的烈士陵園和建設「現代、文明、優美」的王坪新村的要求,通江縣集全縣之智,舉全縣之力,開始全面修繕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和建設王坪新村,全縣幹部群眾發揚「智勇堅定,排難創新,艱苦奮鬥,不勝不休」的紅軍精神,僅用了7個月時間就完成了烈士陵園的修繕和王坪新村建設,並按照國家民政部的要求,將散葬在全縣20個鄉鎮的50處散葬烈士墓17225名紅軍烈士遷葬於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至此該陵園共安葬紅軍烈士
  • 中國鄉鎮:位於米倉山腹地,川陝交通要道及革命老區—南鄭碑壩鎮
    兩條通川入陝米倉古道,承載和積澱著川陝物資交流、官民入蜀進秦的淵源歷史,也承載和積澱著兩地人民厚重傳統民風民俗文化。三十年代初,中國工農紅軍徐向前率部由陝入川在此設哨卡、駐紮部隊(包括碑壩集鎮、壩溪李子埡、前進的朱家壩、程家壩)、建立紅色政權,創建革命根據地,在碑壩與國民黨反動派、地方反動勢力進行浴血戰鬥,巴山遊擊隊轉戰碑壩比鄰地區鞏固紅色革命政權,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長達五年之久。
  • 絕壁上這個「德」字460平方米,世界上最大的單體摩崖石刻漢字
    儀隴還是川陝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先念、徐向前、王樹聲、許世友等老一輩革命家浴血奮戰過的地方。1933年秋至1935年春,紅四方面軍先後兩次來到儀隴,在全縣城鄉書刻石質標語大約五百條左右,後遭國民黨反動派鑿毀,或建修、拆遷、坍塌損壞不計其數。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尚殘存石刻標語118條,大部分都是紅九軍政治部所刻制。
  • 四川省統籌謀劃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工作
    四川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實施《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出臺了《四川省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實施方案》,推動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一是以弘揚紅色文化為導向,創建全國紅色文化旅遊勝地。
  • 革命文物紅四方面軍墨書布告修復完成
    新華社西安7月27日電(蔡馨逸、李亞楠)近日,陝西歷史博物館完成了對革命文物紅四方面軍墨書布告的修復工作,這是全國大力開展革命文物保護工作之後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據工作人員介紹,其中的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是目前全國保存的同時期最完整、內容最詳細的版本。
  • 保存了數百座古代建築和革命根據地
    位於川東北革命老區巴中市恩陽區的一個小城鎮,位於四川十大古鎮之首,卻鮮為人知,這裡不僅保留著數百座明清古建築,而且曾經是革命根據地,這就是恩陽古鎮。在此之前,曾經提到過古鎮的命名一般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雖然柳江古鎮附近沒有「柳江」,但恩陽古鎮附近確實確實有「恩陽」,即在其旁邊流淌著恩陽河。就是因為古鎮靠近恩陽河,所以叫「古鎮古鎮」。
  • 浙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浙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位於餘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設在中共浙東區委舊址內。該建築為木結構清末民居,正樓坐東面西,七樓七底,左右廂房各兩樓兩底,中間為庭院,四周圍以圍牆。創建了浙東革命根據地,領導浙東人民與敵、偽、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是浙東抗日的中心。1995年3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浙江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浙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是為懷念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浙東根據地黨政軍民英勇鬥爭的光輝業績而建立的,1981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
  •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走訪記
    2005年9月29日, 「一號工程」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新館動工建設,2007年10月27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八十周年之際竣工開館,並於同年11月5日對社會免費開放。 讓我們走進去看一看吧。落款為「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石頭用的漢白玉石。
  • 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感受濃濃的革命精神!
    井岡山是革命根據地,被譽為「革命的搖籃」。我們這次去,就是為了學習革命精神,緬懷革命先烈。第一天,我們一大早就起床吃完飯出發了,到了井岡山已經是中午了,午飯後,我們坐上遊覽觀光車,前往第一個景點:黃洋界哨口。上山不一會兒,就會看到第一條防線:黃洋界哨口防禦工事。是一條壕溝,紅軍戰士們,曾趴在壕溝上,向山下射擊,擊退了國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