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陝西漢中一路向南,從大河坎,牟家壩,小南海一直往前,翻越米倉古道,就來到了南鄭縣(現在為南鄭區)最偏遠的一個地方,碑壩地區,如今的碑壩與福成分別成為了兩個鎮,而在1996年之前,碑壩和福成一直都屬於碑壩區。
碑壩原屬四川省通江縣,清代為四川保寧府通江縣所轄的程家壩、碑壩場地。
民國時期,碑壩分屬通江縣涪陽區和平溪區管轄。民國25年,是碑壩聯保處駐地。
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在碑壩建立川陝省紅江縣壩溪區蘇維埃政府,轄今碑壩區的大部分。紅軍長徵北上後,碑壩區又為通江縣轄。
新中國成立後,碑壩為四川省通江縣平溪區管轄。
1952年,正式建立碑壩區,轄9鄉,歸屬於四川省通江縣。
1954年12月31日,碑壩區被劃歸南鄭縣。
1958年底,成立碑壩公社,歸屬於碑壩區,原屬於碑壩區的福成設為福成公社,為今天的福成鎮打下了基礎。
1984年,公社改鄉,是為碑壩鄉,仍屬碑壩區。
1996年6月,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南鄭縣撤區並鄉建鎮,碑壩區撤銷,原屬於碑壩鄉和前進鄉合併建碑壩鎮。
2011年7月,西河鄉併入碑壩鎮,鎮政府駐地碑壩社區,距縣城89千米。全鎮轄碑壩社區、西河村、廣家店村、梁堂村、南岔河村、茶園村、西江村、花園村、大竹村、韭菜巖村、大西壩村、四溝村、壩溪村、朱家壩村、松樹庵村14個村委會。由於碑壩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所以地廣人稀,鎮域面積461.41平方公裡,人口僅1.4萬餘人。
根據《南鄭縣誌》記載,碑壩舊時稱為碑壩場,因街上有一高2米,寬約1米的大石碑而得名,碑壩鎮地處南鄭區南部偏東,東部川陝交界的大巴山-米倉山腹地,東與西鄉縣大河壩鎮、南鄭區福成鎮毗鄰,西與四川省南江縣沙壩鄉接壤,南與四川省通江縣諾水河鎮、南江縣匯灘鄉相鄰,北與本區小南海鎮、法鎮相鄰。距四川省通江縣諾水河景區32千米。碑壩以農業為主,但是山多林深,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由於米倉山的阻隔,造成了碑壩到鋪鎮(曾經的南鄭縣城)要比通江縣城近,所以碑壩區才於1954年劃歸南鄭。
碑壩的街道很小,主街只有一條,總長約有兩百米,整個碑壩集鎮沿著碑壩河而建,四面環山,依山傍水,整體呈呈南北走向。碑壩轄區內為米倉山南坡,降水豐沛,碑壩河自北向南縱貫全境,屬嘉陵江水系。碑壩河河流落差較大,碧水幽峽,風光秀麗,水力資源蘊藏豐富。
碑壩坐落於米倉山腹地,自古以來是川北陝南交通咽喉之地,是米倉古道上的重鎮,據歷史資料、民間傳聞、遺址遺蹟考證,米倉古道之一從四川通江順河而上經碑壩境內,長達40餘公裡,翻越天池寺至回軍壩、青石關、牟家壩等地進入漢中再向徽、青、藏、甘、寧、魯、豫諸省。兩條通川入陝米倉古道,承載和積澱著川陝物資交流、官民入蜀進秦的淵源歷史,也承載和積澱著兩地人民厚重傳統民風民俗文化。
歷史上的碑壩既是四川境內的北大門(1954年底前,碑壩屬於四川管轄,又與陝西南鄭轄區以南的小壩、回軍壩接壤),也是陝西的南大門。當時,川、陝兩省界山為現在的天池山以南。
傳說張飛由碑壩經巴中至閬中,奮筆揮毫的「別有洞天」至今懸於距碑壩15公裡的石崖,筆力遒勁,備受仰慕。
明朝末年,張獻忠剿四川,碑壩境內的今福城鎮明三灣明氏家族(今冷姓人家)在遭受滅頂之災關鍵時刻,明氏家族以其獨特的聰明才智戰勝了於己數十倍之敵,保存了自己,在廣泛的民間使碑壩人贏得了才智過人的口碑。
三十年代初,中國工農紅軍徐向前率部由陝入川在此設哨卡、駐紮部隊(包括碑壩集鎮、壩溪李子埡、前進的朱家壩、程家壩)、建立紅色政權,創建革命根據地,在碑壩與國民黨反動派、地方反動勢力進行浴血戰鬥,巴山遊擊隊轉戰碑壩比鄰地區鞏固紅色革命政權,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長達五年之久。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二千多名碑壩青壯男女不畏戰鬥犧牲,得到家人支持毅然參軍跟隨紅軍大部隊西徵,表現了碑壩人民大義凜然、心繫國家安危的革命精神。「西北王」楊虎城部下國民黨三十八軍少校參謀(中共地下黨員)武志平由漢中傘鋪街經碑壩至通江開闢的「紅色交通線」,碑壩、西河、朱家壩等處均設物資轉運站,有力打破了國民黨對紅色革命的物資封鎖,為此,而成為蔣介石點名緝拿的「要犯」。
碑壩人民群眾踴躍支前、參軍參戰,碑壩30多處紅色革命遺址、遺蹟、標語、歌謠,成為紅色文化、紅色旅遊開發原生資源,也是當代青少年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實體基地。 中國軍史上著名地「川陝革命根據地」就包括碑壩全境地區。
從牟家壩、小南海開始,山會越來越多,去往碑壩,需要翻越天池子梁,天池子梁是米倉山脈的南北分水嶺,曾為陝西與四川省界。1954年冬,通江縣的碑壩區劃歸南鄭縣,才成為區界,到如今的鄉鎮界,上世紀六十年代,南鄭縣老輩人背著紅苕洋芋參加義務工,在荒山野嶺的米倉山上硬是修建成了漢朱公路,那時候沒有路,遇到低一的山包包就挖掉,再把中間填平,由此描述可以想像,當年修建道路以及沿途的艱辛。如今,這裡變為了通暢的盤山水泥路,儘管有一段路還是很爛,尤其是通往福成鎮的路,但相比以前還是好了很多。
據資料記載:天池梁系米倉山大坪梁至紅山一段,海拔2200米左右,位於南鄭縣小壩和回軍壩鄉之南,為川陝分界山梁。自古是川陝交通要地,青石關、鎮南關分踞山梁北、南。鎮南關與四川通江縣羊圈關(今屬南鄭縣)相對,兩山陡絕,中通一徑,清代白蓮教軍、太平軍趨漢,川軍援漢即取此道。清宣統三年(1912)冬,陝西民軍鄧佔雲部,亦由此路越天池梁入川。碑壩的西河、前進是川陝交通要塞,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的白蓮教曾屯兵此地並沿途至四川大小通江河沿岸戰鬥生活;舊中國時期的陝西、四川兩省國民黨軍閥視其「天然屏障」。
如今,去往碑壩的路不再那麼艱難,這個處於大山深處的紅色古鎮與外界的聯繫越來越頻繁,從縣城去往碑壩集鎮有班車經過,大河坎橋南廣場有到碑壩的班車,路線也是從天池子梁的盤山路翻過去,路窄,如果前面有些小意外,車就會等待很久,無法繞行。
碑壩集鎮並不大,總共200米出頭,碑壩鎮真的是依山傍水,集鎮沿著碑壩河建設,四面環山,掩藏在米倉山中,麻雀雖小卻五臟齊全,中心醫院、財政所、幼兒園、小學、中學在這裡一應俱全,鎮上的房子大多都是新房,足以體現出這麼多年的變化,只有老街還見證著這個集鎮滄桑的歷史。 川陝公路由北向南自陝入川,四川通江著名的渃水河旅遊風景區中峰洞與碑壩鎮松樹庵村接壤距碑壩鎮政府約25公裡;四川南江的風景區光霧山、牧陽古城距碑壩鎮政府約20公裡。「
碑壩、福城、前進、西河四個集鎮一直是川北和陝南交通沿線商貿物流交易集散地。這裡,自古以來物資交易平繁,遠近商賈雲集,買進賣出滿足著人們生活、生產所需。群山環抱,萬木蔥濃,人傑地靈的碑壩有著「中國臘肉之鄉」、「天然氧吧」等等稱號,這裡的人們過著傳統的農耕生活,甘甜地山泉滋潤著肥沃的土地,豐富的鐵、銅、鉛、鋅等礦產資源和核桃、板慄、竹、漆樹、棕樹、木、天麻、黨參、大黃、當歸、杜仲、枳殼等乾果、山林、藥材資源是當地群眾經濟發展的基礎,水稻、玉米各佔一半是這裡的主導糧食作物,黃豆、小豆、豌豆、小麥、蕎麥、紅薯、馬鈴薯、油菜是輔助雜糧作物。天然原生態綠色山野菜有著名的「十裡香」椿芽、蘆二韭、巖蒜,是做醃菜、炒肉的最佳配料,香脆爽口,還有細膩鮮脆的竹筍、漆芽、澤兒根、拳菜、厥苔,別稱「嘎嘣脆」、「嫩野菜」,可炒著吃、燉著吃、涼拌吃,別有一番風味。
如今的碑壩,變化地很快,然而很多地方依然不盡人意,2017年,去往前進鄉的道路依然很爛,據說去往福成鎮的路也是很爛,真希望政府能早日解決這些難題,想想翻越天池子梁的盤山公路都能修通,反倒是鎮域內的村道卻如此不堪,不知現在的路是否修好。
希望碑壩能發展地更好,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認識碑壩,了解碑壩,喜歡碑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