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鎮:位於米倉山腹地,川陝交通要道及革命老區—南鄭碑壩鎮

2020-12-18 桃花源五柳先生

從陝西漢中一路向南,從大河坎,牟家壩,小南海一直往前,翻越米倉古道,就來到了南鄭縣(現在為南鄭區)最偏遠的一個地方,碑壩地區,如今的碑壩與福成分別成為了兩個鎮,而在1996年之前,碑壩和福成一直都屬於碑壩區。

從漢中去往碑壩的路線

碑壩原屬四川省通江縣,清代為四川保寧府通江縣所轄的程家壩、碑壩場地。

民國時期,碑壩分屬通江縣涪陽區和平溪區管轄。民國25年,是碑壩聯保處駐地。

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在碑壩建立川陝省紅江縣壩溪區蘇維埃政府,轄今碑壩區的大部分。紅軍長徵北上後,碑壩區又為通江縣轄。

新中國成立後,碑壩為四川省通江縣平溪區管轄。

1952年,正式建立碑壩區,轄9鄉,歸屬於四川省通江縣。

1954年12月31日,碑壩區被劃歸南鄭縣。

1958年底,成立碑壩公社,歸屬於碑壩區,原屬於碑壩區的福成設為福成公社,為今天的福成鎮打下了基礎。

1984年,公社改鄉,是為碑壩鄉,仍屬碑壩區。

1996年6月,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南鄭縣撤區並鄉建鎮,碑壩區撤銷,原屬於碑壩鄉和前進鄉合併建碑壩鎮。

2011年7月,西河鄉併入碑壩鎮,鎮政府駐地碑壩社區,距縣城89千米。全鎮轄碑壩社區、西河村、廣家店村、梁堂村、南岔河村、茶園村、西江村、花園村、大竹村、韭菜巖村、大西壩村、四溝村、壩溪村、朱家壩村、松樹庵村14個村委會。由於碑壩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所以地廣人稀,鎮域面積461.41平方公裡,人口僅1.4萬餘人。

如今的碑壩鎮行政區劃圖

根據《南鄭縣誌》記載,碑壩舊時稱為碑壩場,因街上有一高2米,寬約1米的大石碑而得名,碑壩鎮地處南鄭區南部偏東,東部川陝交界的大巴山-米倉山腹地,東與西鄉縣大河壩鎮、南鄭區福成鎮毗鄰,西與四川省南江縣沙壩鄉接壤,南與四川省通江縣諾水河鎮、南江縣匯灘鄉相鄰,北與本區小南海鎮、法鎮相鄰。距四川省通江縣諾水河景區32千米。碑壩以農業為主,但是山多林深,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由於米倉山的阻隔,造成了碑壩到鋪鎮(曾經的南鄭縣城)要比通江縣城近,所以碑壩區才於1954年劃歸南鄭。

遠眺碑壩鎮

碑壩的街道很小,主街只有一條,總長約有兩百米,整個碑壩集鎮沿著碑壩河而建,四面環山,依山傍水,整體呈呈南北走向。碑壩轄區內為米倉山南坡,降水豐沛,碑壩河自北向南縱貫全境,屬嘉陵江水系。碑壩河河流落差較大,碧水幽峽,風光秀麗,水力資源蘊藏豐富。

碑壩集鎮計較(來源於百度貼吧天漢清風

碑壩坐落於米倉山腹地,自古以來是川北陝南交通咽喉之地,是米倉古道上的重鎮,據歷史資料、民間傳聞、遺址遺蹟考證,米倉古道之一從四川通江順河而上經碑壩境內,長達40餘公裡,翻越天池寺至回軍壩、青石關、牟家壩等地進入漢中再向徽、青、藏、甘、寧、魯、豫諸省。兩條通川入陝米倉古道,承載和積澱著川陝物資交流、官民入蜀進秦的淵源歷史,也承載和積澱著兩地人民厚重傳統民風民俗文化。

去往碑壩鎮的盤山公路(天池子梁)

歷史上的碑壩既是四川境內的北大門(1954年底前,碑壩屬於四川管轄,又與陝西南鄭轄區以南的小壩、回軍壩接壤),也是陝西的南大門。當時,川、陝兩省界山為現在的天池山以南。

傳說張飛由碑壩經巴中至閬中,奮筆揮毫的「別有洞天」至今懸於距碑壩15公裡的石崖,筆力遒勁,備受仰慕。

明朝末年,張獻忠剿四川,碑壩境內的今福城鎮明三灣明氏家族(今冷姓人家)在遭受滅頂之災關鍵時刻,明氏家族以其獨特的聰明才智戰勝了於己數十倍之敵,保存了自己,在廣泛的民間使碑壩人贏得了才智過人的口碑。

三十年代初,中國工農紅軍徐向前率部由陝入川在此設哨卡、駐紮部隊(包括碑壩集鎮、壩溪李子埡、前進的朱家壩、程家壩)、建立紅色政權,創建革命根據地,在碑壩與國民黨反動派、地方反動勢力進行浴血戰鬥,巴山遊擊隊轉戰碑壩比鄰地區鞏固紅色革命政權,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長達五年之久。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二千多名碑壩青壯男女不畏戰鬥犧牲,得到家人支持毅然參軍跟隨紅軍大部隊西徵,表現了碑壩人民大義凜然、心繫國家安危的革命精神。「西北王」楊虎城部下國民黨三十八軍少校參謀(中共地下黨員)武志平由漢中傘鋪街經碑壩至通江開闢的「紅色交通線」,碑壩、西河、朱家壩等處均設物資轉運站,有力打破了國民黨對紅色革命的物資封鎖,為此,而成為蔣介石點名緝拿的「要犯」。

碑壩人民群眾踴躍支前、參軍參戰,碑壩30多處紅色革命遺址、遺蹟、標語、歌謠,成為紅色文化、紅色旅遊開發原生資源,也是當代青少年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實體基地。 中國軍史上著名地「川陝革命根據地」就包括碑壩全境地區。

流經碑壩鎮的碑壩河(其實就是諾水河)

從牟家壩、小南海開始,山會越來越多,去往碑壩,需要翻越天池子梁,天池子梁是米倉山脈的南北分水嶺,曾為陝西與四川省界。1954年冬,通江縣的碑壩區劃歸南鄭縣,才成為區界,到如今的鄉鎮界,上世紀六十年代,南鄭縣老輩人背著紅苕洋芋參加義務工,在荒山野嶺的米倉山上硬是修建成了漢朱公路,那時候沒有路,遇到低一的山包包就挖掉,再把中間填平,由此描述可以想像,當年修建道路以及沿途的艱辛。如今,這裡變為了通暢的盤山水泥路,儘管有一段路還是很爛,尤其是通往福成鎮的路,但相比以前還是好了很多。

回軍壩

據資料記載:天池梁系米倉山大坪梁至紅山一段,海拔2200米左右,位於南鄭縣小壩和回軍壩鄉之南,為川陝分界山梁。自古是川陝交通要地,青石關、鎮南關分踞山梁北、南。鎮南關與四川通江縣羊圈關(今屬南鄭縣)相對,兩山陡絕,中通一徑,清代白蓮教軍、太平軍趨漢,川軍援漢即取此道。清宣統三年(1912)冬,陝西民軍鄧佔雲部,亦由此路越天池梁入川。碑壩的西河、前進是川陝交通要塞,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的白蓮教曾屯兵此地並沿途至四川大小通江河沿岸戰鬥生活;舊中國時期的陝西、四川兩省國民黨軍閥視其「天然屏障」。

通往碑壩的班車
曾經的碑壩客運站,不知是否還在運行

如今,去往碑壩的路不再那麼艱難,這個處於大山深處的紅色古鎮與外界的聯繫越來越頻繁,從縣城去往碑壩集鎮有班車經過,大河坎橋南廣場有到碑壩的班車,路線也是從天池子梁的盤山路翻過去,路窄,如果前面有些小意外,車就會等待很久,無法繞行。

碑壩中心衛生院
碑壩財政所(來源於百度貼吧天漢清風的

碑壩集鎮並不大,總共200米出頭,碑壩鎮真的是依山傍水,集鎮沿著碑壩河建設,四面環山,掩藏在米倉山中,麻雀雖小卻五臟齊全,中心醫院、財政所、幼兒園、小學、中學在這裡一應俱全,鎮上的房子大多都是新房,足以體現出這麼多年的變化,只有老街還見證著這個集鎮滄桑的歷史。 川陝公路由北向南自陝入川,四川通江著名的渃水河旅遊風景區中峰洞與碑壩鎮松樹庵村接壤距碑壩鎮政府約25公裡;四川南江的風景區光霧山、牧陽古城距碑壩鎮政府約20公裡。「

碑壩老街(來源於百度貼吧天漢清風的騎
碑壩中學(來源於百度貼吧)

碑壩、福城、前進、西河四個集鎮一直是川北和陝南交通沿線商貿物流交易集散地。這裡,自古以來物資交易平繁,遠近商賈雲集,買進賣出滿足著人們生活、生產所需。群山環抱,萬木蔥濃,人傑地靈的碑壩有著「中國臘肉之鄉」、「天然氧吧」等等稱號,這裡的人們過著傳統的農耕生活,甘甜地山泉滋潤著肥沃的土地,豐富的鐵、銅、鉛、鋅等礦產資源和核桃、板慄、竹、漆樹、棕樹、木、天麻、黨參、大黃、當歸、杜仲、枳殼等乾果、山林、藥材資源是當地群眾經濟發展的基礎,水稻、玉米各佔一半是這裡的主導糧食作物,黃豆、小豆、豌豆、小麥、蕎麥、紅薯、馬鈴薯、油菜是輔助雜糧作物。天然原生態綠色山野菜有著名的「十裡香」椿芽、蘆二韭、巖蒜,是做醃菜、炒肉的最佳配料,香脆爽口,還有細膩鮮脆的竹筍、漆芽、澤兒根、拳菜、厥苔,別稱「嘎嘣脆」、「嫩野菜」,可炒著吃、燉著吃、涼拌吃,別有一番風味。

通往碑壩鎮路上的宣傳牌(來源於百度貼

如今的碑壩,變化地很快,然而很多地方依然不盡人意,2017年,去往前進鄉的道路依然很爛,據說去往福成鎮的路也是很爛,真希望政府能早日解決這些難題,想想翻越天池子梁的盤山公路都能修通,反倒是鎮域內的村道卻如此不堪,不知現在的路是否修好。

通往前進鄉的道路(來源於百度貼吧天漢
碑壩社區(來源於百度貼吧天漢清風的騎

希望碑壩能發展地更好,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認識碑壩,了解碑壩,喜歡碑壩。

相關焦點

  • 巴陝高速公路米倉山特長隧道通車紀實
    文| 沈雪責編:陳棟棟(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第47期)歷經58個月艱苦奮戰,米倉山特長隧道今年11月正式通車,它的通車象徵著連接川陝兩地的巴陝高速全線通車。千百年來,北向出川,秦嶺橫亙。其中,峰高路險的米倉山就是一道艱險屏障。米倉山,天塹變通途,是大巴山幾代人的夢想。
  • 四川省統籌謀劃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工作
    四川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實施《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出臺了《四川省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實施方案》,推動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一是以弘揚紅色文化為導向,創建全國紅色文化旅遊勝地。
  • 美麗鄉鎮:米倉道上的重要古鎮—陝西南鄭區青樹鎮
    自古以來,由陝入川的路線不多,其中有一條稱為米倉古道,米倉古道以翻越米倉山而得名。《辭源》記載;「米倉道,在今陝西南鄭縣南,位於川陝交界,東與大巴山相連。自南鄭經此山為入蜀要道,路皆險峻,古稱米倉道。古代用兵,自陝入蜀,多出此道」。米倉山作為南北屏障,米倉道為南北出入要塞,遠古巴人在米倉山中開闢了多條道路,形成了一個道路網絡,通稱米倉道。
  • 一條隧道穿越川陝!記者提前探訪巴陝高速米倉山隧道
    一條隧道穿越川陝!川網記者提前探訪巴陝高速米倉山隧道四川端隧道入口四川新聞網巴中11月22日訊(記者 戴璐嶺 攝影報導)2018年8月9日上午10時23分左右,國內第二長的高速公路隧道——巴陝高速米倉山隧道順利實現雙幅貫通。
  •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收藏一批名家手跡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收藏一批名家手跡發布時間: 2020-11-17 09:02:56 | 來源: 國家文物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日前,2019年度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終身名譽館長、85
  • 巴陝高速米倉山隧道全線貫通四川省將再添一條北向出川高速通道...
    千百年來,北向出川、秦嶺橫亙。米倉山便是一道「蜀道難」的艱險屏障。8月9日10時23分,巴陝高速米倉山隧道左洞內的最後一塊巖體被炸開,全長13.8公裡的米倉山隧道正式貫通,該隧道是目前已貫通的西南最長、國內第二長的高速公路隧道。隨著隧道的貫通,巴陝高速主體工程進入掃尾階段,有望今年底實現全線通車。
  • 巴陝高速公路全線正式通車 打通米倉山千年屏障
    巴陝高速全線通車後,將徹底改變以往翻越米倉山交通極為不暢的歷史,特別是每年冬季大雪封山中斷交通的情況將一去不復返。四川巴中至陝西漢中的路程也將由原來的3.5小時縮短為1個小時,實現4小時可抵達西安。據了解,項目中,連接川陝兩省的米倉山特長隧道是巴陝高速的控制性工程。隧道進口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小南海鎮小壩附近,出口位於巴中市南江縣關壩鄉。隧道全長13.8公裡(陝西境3公裡,四川境10.8公裡),是目前已貫通的西南最長、國內第二長的高速公路隧道。
  • 巴陝高速米倉山隧道全線順利貫通 全長13.8公裡
    2018年08月09日 13:31 來源:新華網 作者:胡旭 編輯:莫雨田 新華社成都8月9日電(記者胡旭)千百年來,北向出川,
  • 巴陝高速米倉山隧道貫通:全國第二長,成都至漢中少走2小時
    米倉山隧道貫通後,我省北向出川通道將進一步暢通,從成都出發至陝西漢中,將由7.5個小時縮短至5個小時左右。項目建成後具有三大重要意義9日上午,10時23分,隨著「嘣」的一聲響,米倉山隧道正式貫通。「米倉山隧道是巴陝高速的關鍵控制性工程,其建設進展直接關係到項目的建成通車。」
  • 紅葉滿天,一條隧道越川陝!
    時隔三個多月之後,已經換了一番模樣……這條連接著川陝兩地的隧道到底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8月9日,央視《新聞直播間》現場連線直播巴陝高速米倉山隧道爆破最後一道掌子面   隧道兩端
  • 湖南一縣,以龍為名,山川秀美物產豐富,為交通要道,一縣連三省
    龍山縣,位於湖南省西北部邊陲,地處武陵山脈腹地,隸屬於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連荊楚而挽巴蜀,歷史上稱之為「湘鄂川之孔道」,處於湖南、湖北、重慶三省(市)交界處,可謂一縣連三省。龍山歷史悠久,但建縣較晚。龍山是革命老區,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裡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湘鄂川黔省委、省政府就設立於此。建國後,龍山先屬湘西行署永順專員公署,後屬湘西士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區位獨特,處於武陵山脈腹地,是連接荊楚與四川的要道。
  • 規劃建設漢巴南高鐵川陝兩省應合力爭取
    規劃建設漢巴南高鐵川陝兩省應合力爭取   「2016年7月27日,國家出臺《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規劃中有漢中—巴中—南充鐵路的規劃,但這是一條普通鐵路,將來必將面臨改擴建的問題。
  • 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川陝革命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拍攝於2020年8月16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川陝革命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拍攝於2020年8月16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川陝革命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 漢中南鄭遭遇暴雨襲擊 牟家壩街道被淹
    漢中南鄭遭遇暴雨襲擊。   西安新聞網訊28日,漢中市多個縣遭遇暴雨襲擊,城固縣縣城部分街道、南鄭縣牟家壩、法鎮等街道被洪水淹沒。  由於連日降雨,加之28日雨量增大,南鄭縣的牟家壩、法鎮等南部山區鄉鎮多地發生災情,洪水漫過大橋,淹沒了部分街道。造成交通、電力等設施受損中斷。災情發生後,牟家壩黨政機關和相關部門組織力量抗洪搶險,將街道145戶1500多人緊急轉移,並妥善安置到安全地帶。
  • 晉江內坑:革命老區煥新顏
    烽火內坑,有著豐富的紅色革命故事,為了紀念革命戰士,以人物命名的鄉村、學校不乏其數。內坑人在革命中英勇奮戰,湧現了一個個勵志的感人故事。值此今日,我們可以生活在美好幸福的生活裡,一定要懂得感恩,飲水思源,傳播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精神!
  • "刻在石頭上的革命"--記川陝革命根據地石刻標語
    站在30裡外眺望紅雲崖,那幅「赤化全川」的巨型紅軍石刻標語氣勢磅礴,清晰可見。在那個血與火的革命年代,這些力透頑石穿越時空的革命真理,屹立於天地之間,以曠世巨卷的氣勢使敵人驚恐戰慄,讓人民群眾備受鼓舞,被稱為「刻在石頭上的革命」。    這是一個不能不讓人驚嘆的奇蹟。
  • 出川新通道!漢巴南鐵路南充至巴中段開工
    ● 採用雙線有碴軌道形式● 本項目設計批覆施工總工期4.5年● 項目投資概算總額216.21億元未來巴中到成都只需75分鐘漢巴南高鐵被譽為一條「紅色鐵路」「扶貧鐵路」「振興鐵路」,其沿線處於川陝革命老區核心地
  • 八旬老者向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和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無償...
    四川在線記者 鍾帆 攝影報導10月23日,在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終身名譽館長、巴州區人大退休幹部張崇魚收集名人名家手跡移交捐贈儀式舉行。此次涉及的物品共計5147件,將無償捐贈給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和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