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由陝入川的路線不多,其中有一條稱為米倉古道,米倉古道以翻越米倉山而得名。《辭源》記載;「米倉道,在今陝西南鄭縣南,位於川陝交界,東與大巴山相連。自南鄭經此山為入蜀要道,路皆險峻,古稱米倉道。古代用兵,自陝入蜀,多出此道」。米倉山作為南北屏障,米倉道為南北出入要塞,遠古巴人在米倉山中開闢了多條道路,形成了一個道路網絡,通稱米倉道。
在今天看來,米倉古道是由漢中經周家坪,至青樹鎮、紅廟鎮、到達喜神壩最終穿越米倉山的一條道路,也就是現在的211省道,漢南公路漢中段沿陝西「省道211」線(S211)起於南鄭城南7公裡的強家灣(南湖風景區),經青樹、塘坊、紅廟、白楊唐、東溝、喜神壩、小田壩、五裡浸,止於川陝交界處臺上,全長44.7公裡,為高等級公路。公路於1999年9月完工,2001年1月10日竣工驗收。二期工程起於喜神壩,至(陝川界)臺上,全長20公裡,已建成通車。漢南公路是陝西漢中中心城市進入四川最為便捷的通道,被譽為「川陝大陸橋」。
青樹鎮是米倉古道沿線的重要集鎮之一,它地處省級風景名勝區南湖、紅寺湖和大漢山的中心地帶,211省道、青黃公路和正在建設的定漢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是通往川東北、紅廟、紅寺湖和黃官方向的交通樞紐是南鄭縣城西南部的交通樞紐,2009年被省建設廳確定為「陝南重點鎮」,也是南鄭重要的旅遊名鎮之一,在地圖上可以看到,南鄭縣南部與四川省通江縣、旺倉縣接壤,邊界長度分別為48.7公裡、94.2公裡、15.8公裡;西與陝西省寧強縣、勉縣為鄰,邊界長度分別為37公裡、83公裡;東與城固縣、西鄉縣毗連。而青樹鎮位於南鄭縣中心位置,東、南、西、北分別於牟家壩、紅廟鎮、黃官鎮、協稅鎮相鄰。從南鄭縣城周家坪出發沿著211省道,大約10公裡就到了青樹鎮。
關於青樹二字的來歷頗有意思,根據縣誌記載,在清初年間,此處有一棵四季常青的大樹,後有人在此居住,故名青樹子,青樹便是得名於此,如今,四季常青的大樹早已不在,而青樹的名字沿用至今,現在青樹鎮人民政府駐地就在青樹子。
民國時期,南鄭縣被劃為五區,青樹子屬於五區中的雙坪鄉,範圍為東至旱麓、西至褒城、南至喜神、北至旱麓(漢山古名「旱山」,故「漢、旱」通用,至民國二十七年(1938),因諱天旱,始由南鄭縣政府明令公布,改為「漢山」)。
1956年,南鄭縣被劃為8個區,68個鄉,1個鎮,青樹鎮屬於紅廟區。
1958年9月,人民公社運動如火如荼,青樹鄉在當年成立,也稱為紅星人民公社,與紅廟鄉(紅光人民公社)並存。
1961年,南鄭縣設7個區工委,56個人民公社,青樹人民公社屬於紅廟區工委。
1963年8月,區工委改為區公所,青樹人民公社屬於紅廟區工所。
1967年,青樹人民公社更名為青樹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2年恢復青樹建制,設立青樹鄉人民政府,鄉域範圍有所調整
1984年,南鄭縣設9個區,63個鄉,5個鎮,青樹鄉屬於紅廟區。
1996年6月18日,撤銷青樹鄉建制,成立青樹鎮。
2001年11月,撤銷原塘坊鄉建制(原屬於紅廟區,與青樹鄉平級),整體併入青樹鎮,成立現青樹鎮。
經過幾次大的調整之後,如今的青樹鎮轄22個行政村,148個村民組,2.9萬人,鎮域面積60.19平方公裡。鎮區面積0.9平方公裡,現有常住戶1800戶,鎮區人口6800人,駐鎮單位23家,日商品交易額達80多萬元,已成為省道211線上的陝南土特產品集貿交易中心。
青樹集鎮逢單日趕集,本地人成為「趕場」,與之相對應的是紅廟鎮,逢雙日趕集,儘管青樹鎮已脫離紅廟多年,但還是有些印記在訴說著這裡曾經屬於紅廟區,例如在青樹鎮財務管理中心對面,還立著紅廟法律事務所的一塊牌子,青樹鎮主要有兩條街道,呈十字形交叉,另外還有幾條輔街,現在除了有一段老街依舊是泥路外,其餘的都已經硬化。
現在已經找不到幾十年前的青樹菜市場的照片了,我記得這裡曾經是一大片法國梧桐林,菜市場便在一顆顆梧桐樹下,塵土飛揚,下雨天也是汙水橫流,也記不清哪一年菜市場改造了,旁邊新修了超市,真正方便了群眾。曾經的青樹鎮破敗不堪,90年代只有主街道是水泥路,很窄,兩邊的房子還是民國乃至明清時代的木質房屋。
青樹鎮單日趕集的習俗形成於什麼時代沒有資料說明,縣誌記載,與其同方向的紅廟鎮集鎮逢雙趕場的習俗形成於民國時期,作為從縣城去往紅廟、喜神壩集鎮的必經之路,不難推斷,青樹集鎮的形成大約也形成於民國年間,因為路途遙遠,青樹鎮為歇腳的第一站,經過一天到達紅廟,所以二者有單雙之分,如此推斷不知是否合理。趕集當天稱為「逢場」,街上小販均可沿街叫賣,很是熱鬧,尤其是每年臘月,可謂人山人海,賣各種東西的將街道兩旁塞得滿滿當當,一眼望去,全是人頭,集鎮的中心位置有一片寬闊地帶,現在已然成了去往冉家營、塘坊這些短途麵包車(俗稱蛋蛋車)的聚集之地,如今,像上面圖中這樣背著背簍的場景已經不多見了。
特意突出這個買燒餅的,是有特殊用途的,這個燒餅鋪子承載了很多青樹90後的記憶,很多人記事開始,上街無非就是稀飯麵皮、再一個就是燒餅了,就是芝麻餅和紅糖餅,小時候,這個大餅5毛一個,小的2毛5一個,在物質缺乏的年代,小孩子上街總會買。後來什麼東西都開始漲價,它的價格也翻了倍。原來有兩家,後來撤走一家,再後來,這個燒餅攤不知道何時都撤走了。
不知不覺中,燒餅鋪搬走,青樹鎮的面貌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南鄭縣欲將青樹鎮打造成旅遊古鎮,因為離南湖風景區和紅寺湖風景區都比較近,青樹鎮油作物主要是油菜,所以每年三、四月間全國最美的油菜花海吸引八方遊客來到青樹,走在春風裡,置身大自然,放眼望去,滿眼是「金」,仿佛遊入了花的海洋。無論旅遊還是不旅遊,青樹鎮的這種變化給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街道寬闊,建築也看著比以前好很多,移民新村也在離集鎮不遠的地方,看起來一片繁榮。
青樹是一個革命聖地,1932年徐向前率領紅四方面軍主力部隊大轉移進川時,途徑青樹鎮,曾在鎮內尖山子同國民黨地方武裝進行了戰鬥,擊退了國民黨殘餘武裝分子的進攻,並在此作了一段時間休整,休整期間進行了廣泛深入的革命宣傳,受其影響,青樹籍青年王華庭等3人隨徐向前部隊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發展明樂天、餘海峰等4人為秘密中共地下黨員,灑下了革命種子。在中共地下黨員的秘密倡導和發動下,恢復了原湖北籍進步青年賈自強等人在青樹興辦的「自強中學」,由此,隨後將學校更名為「復興中學」,直到上世紀60年代初,縣政府才統一編為「南鄭縣第六中學」。
青樹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歷代沿積而成的風尚、習俗、內容紛繁,形式獨特,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中,風情民俗可以分為交往禮節、生活習俗、婚嫁喜慶、喪葬禮俗和勞動風情,而生活習俗中以住房習俗為主要代表,利用當地的土、石、竹、木資源,修成「土木屋」、「竹木屋」和「石頭屋」,勞動風情則以民間藝術為主要代表,如舞龍、彩船、踩高蹺、唱山歌、報春、山鄉牛馬會、美術、音樂、戲曲等。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1935年紅軍西徵後成的「巴山遊擊隊」的許多軍需物資都在青樹鎮集結,在中共地下黨員秘密護送下,運送到了遊擊隊員手中,為巴山遊擊隊的英勇鬥爭提供了重要的後勤支持,因此,青樹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屬川陝革命老區鄉鎮,2009年,縣政府為紀念紅四方面軍的英雄事跡,鼓舞后人繼承和發揚紅軍革命精神,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將從集鎮穿境而過的漢南路(211省道一部分)定為「紅軍西路」。
2017年8月,經國務院同意,撤銷南鄭縣,設立漢中市南鄭區。但願在這一機遇下,青樹鎮可以有更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