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千百年來,北向出川、秦嶺橫亙。米倉山便是一道「蜀道難」的艱險屏障。
8月9日10時23分,巴陝高速米倉山隧道左洞內的最後一塊巖體被炸開,全長13.8公裡的米倉山隧道正式貫通,該隧道是目前已貫通的西南最長、國內第二長的高速公路隧道。隨著隧道的貫通,巴陝高速主體工程進入掃尾階段,有望今年底實現全線通車。屆時,我省北向出川通道將進一步暢通,未來從成都出發至陝西漢中,將由現在的7.5個小時縮短至5個小時左右。
成都5小時跑攏漢中
「米倉山隧道是巴陝高速的關鍵控制性工程,其建設進展直接關係到項目的建成通車。」交通運輸廳建管處副處長趙剛介紹。據了解,米倉山隧道通車後,將徹底改變以往翻越米倉山交通極為不暢的歷史,特別是每年冬季大雪封山中斷交通的情況將一去不復返。巴中至漢中的路程將由原來的3.5小時縮短為1小時,「這也就意味著從成都出發至陝西漢中的通行時間將由現在的7個半小時縮短到5小時左右。」
「米倉山隧道貫通為巴陝高速年底的全線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趙剛介紹,屆時,我省將新增一條北向出川大通道,進一步加強川陝合作,擴大北向開放,有效服務「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實施。此外,該隧道的通車還將增強區域經濟聯繫,促進區域經濟新格局的形成發展。巴陝高速建成後,將和廣陝高速、達陝高速一起「三箭齊發」,進一步完善川東北區域高速路網,有效降低區域物流成本,增強川東北經濟區與環成都經濟圈平原經濟圈的經濟聯繫,深化地區分工協作,加快促進「一幹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經濟新格局的形成發展。
緊跟工業4.0的數位化隧道施工
據米倉山隧道項目總工程師江俊傑介紹,米倉山隧道出口端掘進達8公裡,為國內獨頭掘進最長的公路隧道,施工通風與工效保證是重大困難。
在施工過程中,緊跟工業4.0的步伐,通過不斷摸索,構建起一套比較完善的智能化數位化隧道管理體系,在保障隧道施工安全的同時,實現了隧道施工精細化集成化管理,達到綠色能耗的目標。米倉山隧道中部通風豎井深432米,直徑9米,為國內在建最大規模通風豎井。為優質高效的完成通風豎井的建設,項目通過一系列科研攻關,探索形成了通風豎井「SMD」施工作業法,僅用時5個月就完成了豎井建設。此外,米倉山隧道響應行業小型構件集中預製的號召,創新採用了由RPC材料製成的新型電纜溝蓋板,建立了標準化的蓋板預製工廠,為整條高速的電纜溝蓋板進行集中預製。
米倉山隧道在建設過程中自主研發了基於微震爆破的隧道全機械施工方法。在傳統礦山法的基礎上,基於新奧法理論,通過對掌子面圍巖質量的精確預判,以靜態爆破為核心,最大限度地降低對圍巖的擾動損傷,發揮圍巖自承能力,採用整體性、密貼性良好的防水方式,充分保障隧道耐久性。該施工方法以機械化施工流水線為實踐主體,適用範圍廣、安全環保性好、施工效率高。江俊傑說,「為解決施工過程中的巖爆問題,項目開創性地研發了柔性防護網系統,基於局部荷載整體作用的原理,成功解決了隧道施工巖爆問題,提高巖爆段施工效率40%。這一創新設計,還榮獲了省總工會金點子獎。」
「交通+旅遊」讓通行更驚豔
考慮到司乘人員對隧道內行車安全性與舒適性的關注,米倉山隧道建設團隊充分吸取國內超特長隧道的建設經驗,將米倉山超特長隧道將分為4段,分別布置洞身裝飾,將大美秦川的景觀放置其中。
為積極響應國家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及「綠色交通」建設的號召,減少運營成本,保障運營安全和舒適性,米倉山隧道襯砌壁裝飾不僅具有美觀和誘導行車的功能,還將具有節能和淨化隧道環境的功能,低碳而又環保。
作為進入隧道的門面,米倉山隧道在洞口設計上亦別有風格地將秦川兩地特色與歷史文化融入其中。巴中端錯臺式洞門設計寓意著蜀道難到蜀道通的深意,也蘊含著出川擁抱世界的開放姿態;漢中端代表了進入四川的門戶,蜀門秦關的意蘊莊嚴地呈現在城牆式洞門上。
新聞連結:
巴陝高速公路(G85)是我省北上出川的第三條高速大通道,起於巴中市巴州區,經南江縣止於川陝兩省交界的米倉山隧道,全長約117.5公裡,全線橋隧比高達78.2%。項目估算總投資137.14億元,建設工期5年。
米倉山隧道是巴陝高速中的控制性項目,隧道進口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南鄭縣小南海鎮小壩附近,出口位於巴中市南江縣關壩鄉。
米倉山隧道全長13.8公裡,是目前已貫通的西南最長、國內第二長的高速公路隧道。隧道出口端掘進達8公裡,是國內獨頭掘進最長的公路隧道。全隧道設置3處通風井,兩端設置斜井,長度分別為1.9公裡和1.6公裡;中部設置深432米和淨直徑9米的豎井,該隧道也是單座隧道風井規模最大,同時設置地下風機房和地面風機房的高速公路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