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第一時間》)共享單車野蠻生長之後,大街小巷堆積如山,卻從迅速躥紅轉入快速退燒。現在,共享單車該如何回收利用,單車廠家的產品積壓又該如何解決?
共享單車帶來的「新煩惱」
2016年開始,單車的共享模式受到大眾歡迎,商家也發現了商機。為了儘快開拓市場,佔領更大份額,資本也趨之若鶩,各種顏色的共享單車一哄而上,競相爭奪用戶。本來有了共享單車,騎著它出門辦個事兒,很方便。但令大家沒想到的是,很快,這個新生事物便給人們帶來了新的煩惱。很快本應該分散在城市的各個大街小巷的共享單車,卻被集中堆積在了停放點裡。
記者:我現在是在武漢的一個共享單車的停放點,走進這裡面感覺到非常的壓抑/您看我走這塊,最高的地方能有我兩倍高。當我面前的無人航拍機升起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全貌了。
這些共享單車堆在一起,面積有6000平米,而它所在的地方就在長江邊上,江面上橫跨的就是著名的鸚鵡洲長江大橋。
武漢城管委督察室副處長 鄭衛星在採訪中表示,像這麼大規模的停放點目前就這一家,另外有些小的停放點是有序擺放的,全市應該有這樣有7、8個這樣的堆放點。整個武漢市堆放起來的車輛大概是15萬到16萬左右。
武漢城管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破損的共享單車有的是自然損耗造成的,有的卻是不文明騎行人為破壞造成的,它們無法再次使用,所以城管人員只好把它們收到共享單車集中停放點。
共享單車公司在設計共享單車的時候,都會在方案上進行調整;在生產時也會選用好的材料,為的就是增加共享單車的結實程度,增加它的使用年限。但是卻被一些用戶人為的破壞,使得這些共享單車還沒到使用年限,就提前報廢了。
這樣人為造成的浪費只是這裡共享單車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則是市面上投放過量的,被減量下來的共享單車。目前武漢的共享單車的數量超過了103萬輛,而評估機構對武漢共享單車市場容量進行測算,結果是58萬輛就可以達到供需平衡。也就是說,實際投放的數量比所需要的數量多了將近一倍。
武漢公共科學交通辦公室副主任 呂志學:我們就感覺到,武漢市的共享單車的數量應該是投放過量了。因此我們經過研究決定對全市的共享單車實施調減計劃,首批調整是15萬輛。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單位發布的《中國共享單車行業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5年共享單車還在探索階段,到了2016年,色彩斑斕、名字各異的共享單車在城市街頭湧現。2017年,共享單車一年的投放量就有2300萬輛。相比2016年投放的200萬輛,增長了11.5倍。
大量的投、超量的投、即便被送進共享單車集中停放點,也還是要投。這種難以抑制的超量投放,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某共享單車公司湖北總經理 郭華 認為,各家之間惡性競爭,搶佔市場,才會導致整個市場的投放過量。
堆積如山的共享單車如何回收利用?
為了讓市面上的共享單車達到供需平衡的狀態,武漢,北京、深圳、上海、杭州、鄭州、福州、成都、廈門等城市一邊禁止共享單車的數量新增加,另一邊推出減少現有共享單車數量的方案,廈門甚至要減掉目前數量的三分之二。也就是說,未來還會有大量的共享單車會被送進共享單車集中停放點。那麼,目前市面上堆積如山的共享單車如何有序的回收利用呢?
某共享單車公司湖北總經理 郭華說,公司會跟環保公司進行一系列的合作,比如把金屬零部件或者橡膠輪胎用在不同用途上,像我們會做成椅子,會做成一些文具,表示這是企業的社會責任。 這家共享單車公司說要有企業責任,把不用的單車回收再利用做椅子和文具。那麼這些價值七八百到上千元不等的單車,是怎麼回收的?回收價格是多少呢?
知情人說,回收的單車不一定能百分百利用,有的埋、有的拆、有的熔,最便宜的單車一輛就賣15元,就像賣廢鐵。 共享單車超量的生產、快速的丟棄,浪費了大量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資本資源。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長 成升魁:這種資源利用和資源廢棄帶來的資源環境問題,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問題。
武漢城管委督察室副處長 鄭衛星:每天至少出一萬人次,這 一萬人次包括我們的環衛工人、執法隊員、協管員,還包括我們聘請的第三方公司,收繳在每個主次幹道,每個背街小巷,每個角落裡面的亂堆放亂停放的共享單車。
經濟學家 董少鵬:負面的影響就是資金的浪費,也可以說是資本的浪費,包括人力、一些物資的浪費。
共享單車「退燒」 單車廠家麻煩多!
共享單車的超量投放不僅讓市面上出現了堆積如山的共享單車,也給生產這些共享單車的廠家帶來了混亂。去年還生產大量共享單車零件和整車的自行車廠家,今年很多都變得冷冷清清,甚至還出現了產品積壓。
現在,一些生產共享單車的廠家貨品堆積壓倉,生產陷於停頓。而就在去年,這些工廠裡完全是另一幅景象。
小型自行車原材廠 老闆:我最多一天光給共享單車供20噸的鋁料,太多了。
中大型自行車零件廠 老闆:訂單一個月,幾十萬個車把,幾十萬個車筐。
大型自行車廠 工作人員:共享單車最高峰的時候,我們去年共享單車一共做了800萬(輛)。
為了適應共享單車去年快速的大量投放,不少生產共享單車的工廠加蓋廠房,投入設備,擴招工人。可去年還熱火朝天的工廠,今年就變得冷冷清清。 去年,不存在積壓庫存的現象;而今年,卻有庫存積壓的現狀。這些積壓的共享單車零件只能各自品牌安裝在各自的車上,還無法裝到其他車上加以利用,所以只能當廢品賣。 而有些共享單車公司最早的時候,實行的是付預付款。隨著公司的發展,預付款變成了拿貨以後的月結,再到現在的不結。
中大型自行車零件廠 老闆:(一開始)沒錢了,給你預付款。我買料沒錢,給你來兩百萬。
記者:後來什麼樣? 中大型自行車零件廠
老闆:月結60天。再後來就是60天都不60天,沒錢了。現在還差我7、800萬。
中型自行車零件廠 老闆:都欠錢不給,給共享單車做(車)架的,做車的,現在都沒收到錢呢。
大型自行車廠 工作人員:欠我十幾萬輛車的錢,四千多萬。
而當這些自行車生產廠家到欠他們錢的共享單車公司去要錢的時候,有些共享單車公司的態度卻發生了轉變。
中大型自行車零件廠 老闆:我去了好幾次,我們都想了N個招。人家就明確給你講,沒關係,你考慮好了,我死了對你有什麼好處。你把我弄死你錢沒了。
某些共享單車公司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受到關注、鋪開市場,這樣的示範作用讓不少人都想乘著共享的風獲利,但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
中型自行車廠 老闆:常州的老闆到我們這兒攔不住的燒。那個跟喝雞血似的。
中型自行車廠 老闆:研發慢點都不行,壓點速度也不行。就搶,就好象有錢搶不著了。要投,用最短的時間投。
記者:投什麼?
中型自行車廠 老闆:投共享電動車,在上海。結果折騰一通折騰一溜夠,我看他都有點神經了。
從迅速躥紅,到一批共享單車企業的倒閉、退出,不過就是兩年的時間,可謂是熱得快,某種程度也冷得快。不過,冷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可以讓企業和資本更冷靜地去看待這個產業,也可以讓城市管理者更冷靜地去琢磨應該怎樣進行科學管理。
面對未來,如何讓好點子有好結果,如何讓共享單車健康有序的發展,如何讓共享單車對共享經濟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這需要對目前現狀進行反思,也需要多方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