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盧麗寧。今天給大家講的是圖坦卡蒙的藝術瑰寶,與希臘有關的埃及藝術,古埃及文字的特殊結構。
圖坦卡蒙陵墓內還有一件珍貴的文物,就是彩繪木箱。木箱表面敷以石膏,在石膏上著色作畫。畫面的主題是傳統的法老獵獅。畫面中央是站在馬車上的法老,左面是法老的隨從,右邊是獅子群,法老的兩匹駿馬裝飾豪華,而受傷的獅群姿態各異,線條流暢。與人物對照,獅群的姿態更為生動自由。畫面點綴以灌木,暗示出沙漠的環境。其中的一幅表現的是法老徵討亞洲的情形,場面宏大。藝術史家們認為這是古埃及藝術的精品之一。
與希臘有關的埃及藝術
亞歷山大大帝開啟希臘化時代之後,在文化融合的進程中,埃及藝術也感受到希臘的影響。如新建的亞歷山大城完全是希臘式的。
託勒密王朝時期,埃及的一些神廟建築在裝飾方面受希臘影響較為明顯,特別是神廟的柱頭都很華麗,而且各不相同。如當時的哈託爾女神顏面柱頭,已由前後兩面相連發展到周圍四面相連;許多柱頭的裝飾越來越花哨,出現複雜多樣的混合式,和希臘的科林斯柱式越來越接近。
託勒密三世時期建於亞斯文地區菲列島上的伊西絲神廟,公認受希臘影響較大。這座神廟因現代埃及修建亞斯文水壩而險遭不測。1972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助下,神廟開始了奇特的「搬家」:先進行分割,每塊都寫有號碼和標誌,前後耗費5年時間,終於重新安裝復原。
對於現代人來說,古埃及文明是早已消失的文明,但文明的內容仍然活著。如同中國人對遠古時代殷、商的解讀是透過甲骨文,現代人對古老埃及文明的釋讀則通過象形文字。文字是文明的靈魂,只要這種文字能向後人傳達前世的某些信息,能讓人感受到留下那文字的人的生活片段,這文字便是活的,這文明便是活的。
古埃及文字的特殊結構
近兩個世紀以來,在一批歐洲學者的辛勤耕耘下,埃及學在包括埃及在內的全世界成為一門龐大的古典學問。許多學者畢其一生從事埃及學研究,成就相當可觀。
就語言方面來說,現代學者將古埃及語劃作一種單獨的語言體系,認為古埃及語和閃米特語系有遠親的關係。學者們又從語言文字的發展進程上,將埃及文字分為舊埃及文、中埃及文、晚埃及文、通俗文和科普特文等五大階段。每一階段的語法結構和詞彙都有不同的特色。
一般來說,古埃及文可以視作一種拼音文字,只不過它的音符與我們後來的希臘文、拉丁文字母有所不同,是一個個的圖畫。如貓頭鷹代表M,小雞代表W,水波代表N。問題在於,古埃及文字沒有聲母,因為對於生活在當時那個語言環境中的人來說,這並不是很特殊的現象,閃米特語系的希伯來文和阿拉伯文最初也是不標聲母的。
從總體上講,公元前3000年左右形成體系的象形文字,是一種比較完備的文字,由表意符號、表音符號、限定符號三部分構成。
表意符號用圖形表示詞語的意義,特點是圖形和詞義有密切的關係,所有的表意符號,都不表示詞語的發音。據研究者發現,古埃及文字產生之初,凡任何一種能畫得出來的實物,都用該物的圖形作為記錄符號,一個圖形符號就代表一個詞,如表示水就畫三條波紋,畫一個五角星就表示星星:象形文字還可以表示動作。如「吃」字。就畫一個人把手放在嘴裡。表示「藏」字,則畫一個人蹲在一堵牆的後面。
在表示抽象概念時,有時把兩個以上的實物圖形符號結合起來。例如,把表示「月亮」和「星星」的兩個象形符號結合起來就代表「月份」。這種方法還可以記錄抽象名詞及其他比較抽象的概念,如「老年一詞被畫作一個彎腰曲背拄著拐杖的人,而一個人頭部流血,向前作傾倒狀的則表示「死亡」。
表音符號是對表意符號的發展,是從表意符號中抽出圖形符號來作音符,其中有些原為表意的圖形符號變成類似字母的符號,甚至有一些圖形最終失去了原有的圖形含意,變成了純粹的發音符號。
好了,今天就給大家講到這裡,我們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