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趙之謙這樣的篆書大家,真的是每位書法家值得學習啊!

2020-12-21 書法名家堂

篆書筆法在李斯之後幾乎走向定型,漢代繆篆的出現,讓文字學家們所樂不其中,但在書法史上還是有定的意義。 此後實在可謂篆學的灰暗時期, 其間雖有唐之李陽冰、 五代宋初的徐鐵、郭忠恕、明朝的趙宦光等在篆學上尚有專攻,但在強大的楷書、行書風行天下的時候,篆書非常明顯地呈現靡弱之勢,直到清代的「碑學」興起。

清代中葉鄧石如堪稱代大家,他通過隸書筆法的參加,可以成功地改造了小篆原有的表現方式,這給有獨立精神的趙之謙帶來深刻探索的啟示,即趙把隸書、北碑筆法融入篆法,同樣取得了成功。趙之謙這種開創精神,使他一生都在詩、書、畫、印方面都進行了不斷的探索,終具自家面目,堪為代大師。

趙之謙(1829 ——1884年),字益甫,揭叔,號悲庵,號鐵三、冷君、憨寮、梅庵、無悶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趙之謙自幼讀書習字,博聞強識,青年時代即以才華橫溢而聞名海內。趙趙之謙家原數世經商,至他幼年時,家道敗落。後以賣畫為生,也做過私塾。鹹豐九年(1859年)舉人,官江西鄱陽、奉新、南城知縣。著《勇廬閒詰》《補寰宇訪碑錄》《六朝別字論》,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譜》等。特別是趙之謙書法,他有「顏底魏面」、「魏七顏三」之說。這是因趙之謙起初取法顏真卿,後深受包世臣書學理論的影響,轉向北碑,學鄧石如筆法之故。所以其書既有唐楷《顏書》的沉雄方厚、流麗婉轉、血肉豐美之筆致,又有北碑的金石趣味。在北碑中趙之謙對《張猛龍》《賈思伯》《鄭文公》《龍門造像》《石門銘》《瘞鶴銘》《李仲璇》等皆有研習。

趙之謙對魏碑筆法的改良一加入比鄧石如有過之的流麗圓轉的筆勢,深為崇尚方稜古拙一派審美品格的北碑之最極力鼓吹者康有為先生所貶忌。如果從歷史的角度看,恰恰是趙之謙圓熟甜潤、流動靈巧的書風改變了晚清碑學末流所過分的方稜呆板、生硬做作、機械模仿、不見神採的用筆通病。對於流美一路, 趙之謙自己有十分清醒的認識,即在拙樸古雅方面,還有不及何紹基之處。他曾說道:「何道州書有天仙化人之妙,餘書不過著衣吃飯凡夫而已。 趙之謙在各種書體上都留下了一批優秀作品, 他在書法上最主要的貢獻就是對筆法的融通,清代以後的書法史上還沒有幾個能將碑與帖融合到如此完美的境界。其行草書結構為北碑體勢,筆法則多來源於秀雅的帖,即形質為碑,神採自顏出,這也是世人所謂的「魏七顏三」之來源(又有所謂「魏三顏七」,這是何紹基的筆法,二人常被學界在取法魏碑與顏書上作對比)。這種碑帖融合(魏碑體行楷、魏碑體行草)在清末書壇產生過重大影響,直到目前的書法創作領域,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篆書上,趙之謙深受鄧石如筆法創新的影響,把流美的隸書式筆法融入運筆的中途,使線條更加流動婉約,但又以北碑墓誌、造像筆法一方筆融入其間,避免了嬌媚造作的輕佻形態,在平正通達之中顯示變化,意境遒麗古樸。在線形上,於起筆、收筆處方圓兩法兼通融會,呈現獨具特色的趙之謙篆書線條形態起筆處多有拐角, 收筆處星微尖狀。你說這樣的趙之謙讓你學習嗎?知道和他的差別嗎?

相關焦點

  • 趙之謙供弟子學習的篆書範本
    趙之謙篆書《說文解字敘》冊,全冊八開,每開32.4cm×57.5cm。每頁10行,行4字。此冊篆書節錄漢許慎《說文解字敘》一段,末開識云:「方壺屬書此冊,故露筆痕以見起訖轉折之用。」從趙之謙識語推測,此冊當是為弟子習字用所書範本,上款"方壺"應為其弟子或愛其書者。此冊書法結構謹嚴,篆法精麗,起訖之處未用藏鋒,其意為使弟子易見筆法之蹤痕,卻獲得了一種意外的效果,使之不同於一般篆書之圓潤流美,自具特色。
  • 這件獲獎作品取法書法家趙之謙?您認為呢?
    心想試試吧,即使不能入圍,也可學習眾多「大師」的墨寶。 既然是要參與評獎,就如同考研一般,需要研究歷年真題。首先想到的是第5屆的狀元郎,看看本人水平和他差別多大? 度娘找到一等獎的作品:
  • 篆書經典丨趙之謙篆書《鐃歌冊》
    《篆書鐃歌》冊,縱32.5cm,橫36.8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冊篆書錄《鐃歌》「上之回」、「上陵」、「遠如期」三章。末識:「同治甲子六月為遂生書,篆法非以此為正宗,惟此種可悟四體書合處,宜默會之。無悶。」
  • 小篆大家之趙之謙
    浙江紹興清代小篆大家胡澍稱趙之謙:鐘鼎碑碣,鑄鏡造像,篆隸真行,文辭騷賦,莫不觸處洞然,奔赴腕底。趙之謙的小篆代表作主要有《饒歌冊》、《篆書四屏》、《說文解字敘冊》等《饒歌冊》為趙之謙早期作品,明顯「鄧派」書風:漢隸如小篆,難能可貴於變化豐富,方圓結合,婉轉渾厚,凝練樸實。
  • 趙之謙篆書《鐃歌》,篆隸筆法融匯,沉實厚重
    趙之謙,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青年時代即以才華橫溢而名滿海內。他是清代傑出的書畫篆刻家。他的篆刻取法秦漢金石文字,取精用宏,形成自己的風格,人稱「趙派」。他在書法方面的造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隸、篆的筆法融為一體,相互補充,相映成趣。
  • 趙之謙用篆書寫的古代軍樂,堪稱習篆者的法帖
    趙之謙書《篆書鐃歌》冊之一此冊篆書錄《鐃歌》「上之回」、「上陵」、「遠如期」三章,計12開,每開32.5cm×36.8cm,74行,行3字。末識:「同治甲子六月為遂生書,篆法非以此為正宗,惟此種可悟四體書合處,宜默會之。無悶。」
  • 書法家趙之謙,善於融會貫通的本領,確實不同凡響
    #書法家#趙之謙(1829—1884),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叔,號悲庵、梅庵等。趙之謙於鹹豐九年(1859)中舉,後參加過五次會試,皆未中。曾居京師應禮部試,取為國史館謄錄,後議敘補缺,歷任鄱陽、奉新、南城知縣。四十四歲時任《江西通志》總編,卒於任上。趙之謙是晚清傑出的篆刻家和書畫家,也是歷史上少見的天縱之才。繪畫方面擅長人物、山水,尤工花卉,初畫風工麗,後取法徐渭、朱耷、揚州八怪諸家,筆墨趨於放縱。
  • 獨立難索難求:趙之謙楹聯欣賞
    21歲中秀才,可謂年少得志,次年客杭州,拜錢松為師,學習 篆刻藝術。後曾修《江西通志》,歷署鄱陽、奉新、南城知縣。趙之謙作品此聯內容為「斧藻其德,竹柏之懷」,出自「清代四 大家」之一的梁同書。斧藻就是梁楹上刻畫的文飾圖案,即修飾,全文意為要如斧藻一樣認真提高修養和做人的品德,要像 竹柏那樣歷經凜冽寒冬,飽經風霜,卻依然能有堅韌挺拔、絕 不凋零的胸懷。勉勵我們要鍛鍊忠貞不渝、不與世沉浮的優 良品格。上聯上款內容「稼孫見此八字喜之屬」,左側又落「補款其上」。下聯落款「癸亥十月,悲盦弟謙」。
  • 篆刻入門:刻白文印,用什麼篆書好?
    關於在刻白文印時,該用什麼篆書,元時吾丘衍在《三十五舉》裡的觀點是這樣的:二十五舉曰:白文印。用崔子玉寫《張平子碑》上字,及漢器上並碑蓋印章等字,最為第一。(東漢書法家崔瑗像)至於東漢大書法家崔瑗(字子玉)寫的這個碑上的字是什麼樣子,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至少我們知道,東漢是隸書大興的時代,只有少數的篆書碑刻(如《袁安碑》、《袁敞碑》)
  • 一代宗師趙之謙,詩書畫印的全才,只可惜英年早逝
    趙之謙趙之謙終年55歲,這在書畫界算是英年早逝。書法家孫伯翔不無可惜的感嘆:「趙之謙是個大才,就是活的歲數太小了。」是啊,若他能活到80歲,他的成就將不可估量。清趙之謙 參從歷盡聯你可以說是天妒英才,也可以說是慨嘆命運不公。趙之謙這樣的曠世奇才,他的一生卻命運多舛。
  • 他一生悲催,卻在200年後,成為國展最受歡迎的書法家
    趙之謙篆書作品200年後的「國展大戶」之所以將趙之謙稱為國展大戶,是因為在現在的書法國展上,學習趙之謙的作品有很多,而且還有一點是別的古代書法家沒法比的,就是國展上學習趙之謙的作品涉及的書體很多。12屆國展上的一件篆書作品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一是趙之謙本身楷書、篆書、隸書、草書以及篆刻都在書法史上獨樹一幟,且都有很高成就,所以對他書法的學習,大家各取所好。
  • 讀印:趙之謙「趙之謙印」
    (趙之謙像)總之,趙之謙在各個藝術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是一位全面能力極其突出的藝術大家,後世經常說某位藝術家詩、書、畫、印「四絕」,其實都是從趙之謙這裡開始的。我們之前說過,這樣的安排,使得印主的名字獨居印面左列,在閱讀上名字不產生割裂,整體感更好。當然,這也是章法上的需要,這樣安排之後,避免了「趙」與「謙」共居印面上方而產生的頭重腳輕,又使得兩字分居斜角,產生「滿白」上的呼應,而另兩個字形相對稀疏的「之」和「印」兩字也同樣形成了斜角呼應。這種呼應,是這方印的章法主旋律。
  • 趙之謙的書法超過很多書法家,讓人看到他的作品都汗顏!
    趙之謙(1829—1884年), 初字益甫,後改字偽叔,號悲童、無悶,玲君等,浙江紹興人。 威豐九年(1859年)舉人,官江西都陽、奉新、南城知縣。趙之謙懷才負奇,博通古今,為晚清傑出的篆刻家、書畫家。篆刻學浙、皖二派,兼取古錢幣、漢鏡、權詔、器銘文人印,風格古勁渾厚,閒靜道麗。
  • 我國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趙之謙作品欣賞!
    是我國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趙之謙。書畫家趙之謙,是浙江紹興人士,中國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偽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趙之謙藝術造詣深厚,以至於影響了一大批後世繪畫者,像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師都從他那裡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可以說他以金石入畫的偉大嘗試是非常明智的一條道路,為後世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 他是「海上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篆書靜穆古雅
    安徽桐城有位書法名家叫張祖翼,字逖先,他是我國近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和金石收藏家。他與吳昌碩齊名,又與吳昌碩、汪洵、高邕之,同稱為「海上四大書法家」;同時他還是「海派書畫」的首倡者之一。張祖翼幼年時期就表現出對篆書,隸書和金石濃烈的學習興趣。他的篆刻,學習鄧石如,同時效法石鼓、鐘鼎;隸書取法漢碑、魏碣。有《磊盫金石跋尾》《漢碑範》等作品傳世。
  • 趙之謙的用筆是精彩還是無奈
    趙之謙一生,被世稱為碑學大家,他對魏碑方筆的個性化消化運用給後人展示出一個新的空間。他的篆刻在篆刻史上,極盡嫵媚之極,溫婉流暢,輕鬆甜麗,遠非鄧完白輩可窺。在研究趙之謙的書法及篆刻時,常常有一個問題難以置信。
  • 他的隸書既有鄧石如的縱橫捭闔,又有趙之謙的寬博自然,自成一體
    一提到隸書,在近現代,鄧石如和趙之謙可謂是當之無愧的大家,他們筆下的隸書,特點分明,風格獨具,而又這樣一位大家,他的來說兼具二人之長,既有鄧石如的縱橫捭闔,又有趙之謙的寬博自然,自成一體,他就是錢君匋,是我國當代「一身精三藝,九十臻高峰」的著名篆刻書畫家,曾經出任過西泠印社副社長、
  • 趙之謙:生活的不如意,不能掩蓋你才華橫溢
    趙之謙應朋友邀請,前往溫州、瑞安、福州等地賣字刻印為生,有點像現在的「走穴」。 為何這樣說,不妨看他與何紹基的交往。 清 趙之謙 篆書四言聯 匡時2014秋拍 成交價293.25萬元 趙之謙給何紹基的學生夢惺所寫的《
  • 趙之謙書法對聯:真行篆隸 無所不精
    趙之謙一生志於為官,雖有藝術天賦而並不為其所重。光宗耀祖的「學而優則仕」和「官本位」思想影響之故。然而命運不濟,時局動蕩,早年從軍與太平軍作戰,後避難溫州、福建,定後赴京趕考近十年,始終名落孫山。趙之謙書法 篆書如天此國七言聯 浙江省博物館藏釋文:如天高年不可紀,此國極樂無能爭。
  • 短命的趙之謙,既是書法天才,更是藝術全才
    趙在當時具有一種敏銳的創新求變意識,意識到單純地模擬魏碑形態必然是刻板的,沒有出路的,所以他的求變立足於碑帖結合,不在於單純的「形式」,比如他的大字行草,其根基在於《鄭文公碑》,取橫勢而能縱橫捭闔,不像李瑞清之輩單純地模擬鄭碑的樣子,到最後沒能化出自己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