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筆法在李斯之後幾乎走向定型,漢代繆篆的出現,讓文字學家們所樂不其中,但在書法史上還是有定的意義。 此後實在可謂篆學的灰暗時期, 其間雖有唐之李陽冰、 五代宋初的徐鐵、郭忠恕、明朝的趙宦光等在篆學上尚有專攻,但在強大的楷書、行書風行天下的時候,篆書非常明顯地呈現靡弱之勢,直到清代的「碑學」興起。
清代中葉鄧石如堪稱代大家,他通過隸書筆法的參加,可以成功地改造了小篆原有的表現方式,這給有獨立精神的趙之謙帶來深刻探索的啟示,即趙把隸書、北碑筆法融入篆法,同樣取得了成功。趙之謙這種開創精神,使他一生都在詩、書、畫、印方面都進行了不斷的探索,終具自家面目,堪為代大師。
趙之謙(1829 ——1884年),字益甫,揭叔,號悲庵,號鐵三、冷君、憨寮、梅庵、無悶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趙之謙自幼讀書習字,博聞強識,青年時代即以才華橫溢而聞名海內。趙趙之謙家原數世經商,至他幼年時,家道敗落。後以賣畫為生,也做過私塾。鹹豐九年(1859年)舉人,官江西鄱陽、奉新、南城知縣。著《勇廬閒詰》《補寰宇訪碑錄》《六朝別字論》,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譜》等。特別是趙之謙書法,他有「顏底魏面」、「魏七顏三」之說。這是因趙之謙起初取法顏真卿,後深受包世臣書學理論的影響,轉向北碑,學鄧石如筆法之故。所以其書既有唐楷《顏書》的沉雄方厚、流麗婉轉、血肉豐美之筆致,又有北碑的金石趣味。在北碑中趙之謙對《張猛龍》《賈思伯》《鄭文公》《龍門造像》《石門銘》《瘞鶴銘》《李仲璇》等皆有研習。
趙之謙對魏碑筆法的改良一加入比鄧石如有過之的流麗圓轉的筆勢,深為崇尚方稜古拙一派審美品格的北碑之最極力鼓吹者康有為先生所貶忌。如果從歷史的角度看,恰恰是趙之謙圓熟甜潤、流動靈巧的書風改變了晚清碑學末流所過分的方稜呆板、生硬做作、機械模仿、不見神採的用筆通病。對於流美一路, 趙之謙自己有十分清醒的認識,即在拙樸古雅方面,還有不及何紹基之處。他曾說道:「何道州書有天仙化人之妙,餘書不過著衣吃飯凡夫而已。 趙之謙在各種書體上都留下了一批優秀作品, 他在書法上最主要的貢獻就是對筆法的融通,清代以後的書法史上還沒有幾個能將碑與帖融合到如此完美的境界。其行草書結構為北碑體勢,筆法則多來源於秀雅的帖,即形質為碑,神採自顏出,這也是世人所謂的「魏七顏三」之來源(又有所謂「魏三顏七」,這是何紹基的筆法,二人常被學界在取法魏碑與顏書上作對比)。這種碑帖融合(魏碑體行楷、魏碑體行草)在清末書壇產生過重大影響,直到目前的書法創作領域,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篆書上,趙之謙深受鄧石如筆法創新的影響,把流美的隸書式筆法融入運筆的中途,使線條更加流動婉約,但又以北碑墓誌、造像筆法一方筆融入其間,避免了嬌媚造作的輕佻形態,在平正通達之中顯示變化,意境遒麗古樸。在線形上,於起筆、收筆處方圓兩法兼通融會,呈現獨具特色的趙之謙篆書線條形態起筆處多有拐角, 收筆處星微尖狀。你說這樣的趙之謙讓你學習嗎?知道和他的差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