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門:刻白文印,用什麼篆書好?

2020-12-21 談藝錄

關於在刻白文印時,該用什麼篆書,元時吾丘衍在《三十五舉》裡的觀點是這樣的:

二十五舉曰:白文印。用崔子玉寫《張平子碑》上字,及漢器上並碑蓋印章等字,最為第一。

吾衍是高舉「印宗秦漢」大旗的旗手級人物,他這裡說的,當然是漢白文印,讀《三十五舉》不能誤解這裡的白文印是全部印式的白文印,因為白文印的種類並不拘漢白文印一式。至少還有戰國白文印式秦印白文印式。且聽我們細細說來,要解決的問題有這樣幾個:

崔子玉的《張平子碑》上的字是哪種篆字?

《張平子碑》現在已經失傳,卻已考證出這塊碑應為崔子玉的書法。其實就是《張衡碑》(張衡,字平之,著名的天文學家、發明家、文學家。地動儀、渾天儀的發明者),此碑作於東漢永和四年(139年),北宋時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和趙明誠《金石錄》皆有著錄,至元代尚存。

(東漢書法家崔瑗像)

至於東漢大書法家崔瑗(字子玉)寫的這個碑上的字是什麼樣子,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至少我們知道,東漢是隸書大興的時代,只有少數的篆書碑刻(如《袁安碑》、《袁敞碑》)碑文是篆書字體,依照吾丘衍的上下文(他理當是見過這塊碑的),我們大體可以推證,這塊紀念張衡的碑,上面的字該是篆書,而且這個碑上的篆字是可以入印的。

漢篆,又可以入印,那麼這種篆書,大概就是繆篆,或者接近《袁安碑》《祀三公山碑》這些漢碑的字形,如圖:

(《祀三公山碑》字形)

沒錯,實際上,這塊碑之所以在篆刻界這樣知名,原因就是它上面的字形非篆非隸,亦篆亦隸,介於篆隸之間的這種「既方且圓、又方又圓、不方不圓」(是不是矛盾,其實不矛盾)的字體最適合入印,因為,漢印裡的大部分篆書都可以說是這種篆書(《中國書法史·兩漢卷》作者認為,《祀三公山碑》的作者之所以寫這樣的字體是對於篆書的隔閡)。

又說「漢器」上的篆書,漢器,指的漢代的器具、器物上的篆書,比如漢燈上的篆書:

(漢燈上的銘文)

又比如漢磚上的篆書:

(漢磚上的篆書)

看字形,還是類似《祀三公山碑》樣的文字。緊接著再說漢碑蓋,所謂碑蓋,也叫碑額,我們看《韓仁銘》碑額:

(《韓仁銘》碑額)

再來看《張遷碑》碑額:

(《張遷碑》碑額)

當然,還有漢鏡的銘文,就不列舉了。但其實也是在篆隸之間的字形。因此,我們可以斷定,吾丘衍說的這個《張平子碑》上的可以入印的篆書,實際就是這種篆隸之間的篆字——其實就是「繆篆」。

真的只能繆篆入白文印嗎?

我們知道,繆篆入白文印是好看的,因為漢印都用這種篆書。但顯然,繆篆並不是唯一可以入白文印的篆書字形,因為戰國時期的白文印,用戰國文字,也有上佳作品,如:

(戰國楚璽:行鹿之璽、造府之璽)

又比如:

(戰國齊璽:將軍之璽、王月+巽)

戰國白文璽裡的佳作甚多,舉不勝舉。因此,吾衍所說的用字規範,並不「唯一」,當然,他也沒有說唯一,他只說「第一」。這至少也是「唯二」了。

實際還不止如此,漢白文印裡的鳥蟲篆印也極佳,明代汪關也仿,後世文人也仿,足見其美,如圖:

這當然也不是繆篆(有專家認為這就是「繆篆」,而漢印裡的文字只不過是「摹印篆」),這實際上是鳥蟲篆。你看,「唯三」了。

還不止這些,還有鄧石如之後的手寫體篆書,那就更是「千人千面」了,鄧石如就是鄧石如的手寫體白文印,趙之謙就是趙之謙的,吳昌碩就是吳昌碩的手寫篆書,如吳昌碩的這方「園丁課蘭」:

(吳昌碩「園丁課蘭」)

我們很難說吳昌碩這方印的篆書屬於哪個篆書分類,它有小篆的成分,又有繆篆的成分,還有石鼓文、金文的成分。當篆刻研習到極致,用哪一種字入印顯得美(不管是形式美、意境美、工藝美、筆墨美、金石美……),就用哪一種文字。

顯然,能入白文印的篆書,並不只有繆篆一種,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創造了越來越多的白文印式用篆,多種多樣。

篆刻學習的終極問題是什麼?

《三十五舉》讀到這裡,我們碰到了篆刻學習的終極問題,就是審美問題。不管是學習字法、篆法、亦或印式,還是篆刻過程中追求的極端工藝之美、極端的書法之美、極端的印章樣式之美,最終都是審美的問題。

(篆刻與美)

那麼,我們可以得到啟發,篆刻最終的學習方向,是提高審美,其實,這也是任何一門藝術的最終學習方向。而美,是多種多樣的,是主觀的,是多維度存在的。黑格爾甚至認為「美只存在於藝術,因此『美』就等於『藝術』」。

因此,我們在篆刻技法的學習之中,要學習的內容極其豐富,這顯然是一條極其漫長的道路,技法中的字法、篆法、章法、刀法都是微觀的,是大整體中的極微小的組成部分,今天說的「白文印」能用的篆書,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篆刻與美)

結論

篆刻中,白文印的篆書當然不只是吾丘衍指定的繆篆,也不是戰國璽中戰國文字,也不是明清篆刻家們的手寫體篆書,實際上,繆篆只是「印宗秦漢」體系下的最佳白文印入印文字,此外,還有更多的審美體系,這些審美體系的認知,在於篆刻學習者通過提高自己而達成的審美。

問題是:什麼是美的?美的標準是什麼?所謂的美,實際就是篆刻人的審美認知,一個人的審美認知決定了他選什麼篆書入印,因為他認為是美的,這包括他對印式、篆書、章法、文學、文字學、金石學、繪畫、相關的國學修養等進行學習積累下來的美。

(篆刻材料)

往大了說:有多少審美認知,就有多少可以入印的篆書。

再往回說,一點一點的積累篆書知識,一點一點的積累自己的審美,才是最重要的。

相關焦點

  • 篆刻入門之——印稿上石頭
    一、反寫上石有些人說,反寫上石是最佳的做法,可小牧覺得讓剛開始學習篆刻的書友用毛筆寫出跟原稿接近的字體,是頗有難度的。另外一些不同意見的則會說,不能這樣反寫上石,完全是因為你沒有練習好篆書。把篆書寫好,把控好毛筆就能畫出跟原稿相似的臨摹稿了。小牧覺得在宣紙上寫好篆體,在把篆體反寫在石頭上,是有一定的聯繫。
  • 初學篆刻,我們為什麼要學好篆書書法?
    我是強烈主張學篆刻一定要練好篆書書法的。今天就來詳細說說這個問題。我的看法跟有些朋友的看法不一致,他們態度堅決並且持之有據:你看,漢代的工匠們,他們甚至可能都不認識篆書,更談不上篆書書法家,但是漢印卻成了千年之後的經典!
  • 篆刻學習:來楚生《然犀室印學心印》讀書筆記第一部分——篆與刻
    其實篆與刻是兩回事,兩者是相得益彰的,所謂篆刻,顧名思義,篆在先,刻在後,就說明篆的重要性,刻猶其次,所以學刻,首先要習篆,篆得好,刻得好,那就相得益彰了,不然,篆不好,刻就不容易刻得好,相反,篆得好,刻得不好,影響了篆,也會使整方印遜色,所以兩者要很好結合,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篆更居首要地位。
  • 篆刻入門:「風油精上石」的方方面面
    一,風油精上石的過程及注意事項風油精上石的過程類似於以前寫過的水印上石,只是用風油精取代了清水,複印或列印的印稿取代了墨寫的印稿,其他並無太大不同,需要的材料大致就這幾樣:(印石)不管什麼上石方法,印章石料都是必須的材料
  • 龐湧湃篆刻作品欣賞,古老的文字——篆書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書協篆刻委員會副主任、篆書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滄海印社理事,雙棲印社社員,衡水印友會牽頭人。中國篆刻網藝術論壇休閒區總版主、特約記者。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幼喜書畫,1984年由薛根深先生啟蒙開始學習篆刻。1990年得「印魔」孫竹先生指教。1994年參加徐正廉先生首期篆刻函授。
  • 篆刻基礎訓練營
    刻刀 永字牌鎢鋼篆刻刀 》 工具書 《篆刻字典》 《漢印分韻合編》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王福廠·韓登安《作篆通假校補》
  • 《書法問集》604、學習某時期的篆刻印風,篆書也要對應學嗎?
    【篆刻是一門學問,篆刻並不僅僅只是刻篆書。】篆刻:雕刻印章。現在篆刻的定義已經,並不只是用使用篆書的印。現在連上面這樣的機器印章的字體刻出來的章,很多人都叫篆刻印章。《明史·文苑傳三·文徵明》:「文彭、文嘉並能詩,工書畫篆刻,世其家。」這個篆刻當然是,書畫圈所說的篆刻。千萬不要覺得篆刻就一定要刻篆書,而且現在關於篆刻所謂的「印風」,也是各有說法。如果你的印譜是秦漢印,你也不可能有多少秦漢篆書可以練習,並且如果看過印譜,印章風格的區別文字部分較小。
  • 米芾篆書篆刻技藝之綜述
    上海圖書館藏本中有元章58幅篆隸帖本,其中篆書23件,隸書35件;《紹興米帖》亦收其篆書7帖,分別為《尚書·周官》、《戴君碑銘》、《千字文》、《與守道文賢書》、《玉巳收帖》、《雍煌惟則四言詩》、《篆至籀帖》。元章曾自敘其習篆經歷:「篆便愛《詛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
  • 皇象《天發神讖碑》,白石老人的篆書、篆刻作品深受此碑影響
    這塊碑是魏晉時代篆書的代表作,字體既不同於秦漢篆書,又不於漢隸,筆意亦在篆隸之間。一般來說,篆書用圓筆,隸書用方筆,但這塊碑的碑文,橫、橫折、點、豎等筆畫的起筆都用方筆,豎畫的收筆大多是尖銳的懸針形,勁利而又痛快,有一種桀驁不馴的氣魄。字形長方、形態修長,結休上緊下松,疏密得當。
  • 篆刻入門之如何選石頭—牧心印社
    篆刻在我國發展的歷史悠久,儼然已成為一種傳統的老藝術。它源起在戰國到西漢時期,那時便有人用滑石來做篆刻,但是僅用於葬禮。後來出現了璽印,材質一般是銅玉。再後來王冕用花乳石開闢了印章石的藝術之路。到了明朝時期,文彭則在青田凍石上展開試驗,得到了很好的反饋,從此篆刻藝術便日漸盛開。
  • 篆刻入門心得:如何製作篆刻印屏,教你簡單又實用的方法
    相信喜歡篆刻的書友們都知道,印屏是我們在篆刻作品展覽的一種重要形式,所以製作印屏已經成為我們篆刻愛好者參展時不可忽視的環節。當然,一副製作精美的印屏不僅僅是對觀賞者的尊重和負責,同樣也是我們篆刻作者的創作水平和創作的態度體現。
  • 楊沂孫《篆書蘇軾詩四條屏》
    楊沂孫《篆書蘇軾詩四條屏》,紙本篆書, 133×31.9cm×4,上海博物館藏。
  • 吳昌碩在金石篆刻上造詣高深,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
    吳昌碩在金石篆刻上造詣高深,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中國現代國畫大師及美術教育家潘天壽先生曾經在一首詩中極口讚嘆吳昌碩先生的藝術成就,說:「老山林外無魏晉,驅蛟龍走耕唐虞,即今人物紛眼底,獨往之往誰與俱。」吳昌碩在金石篆刻上造詣高深,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
  • 篆刻入門:識篆的進程(附10方漢印樣本)
    也就是說,如果想把篆刻學好,識篆是第一修養。前一篇我們講了三種印式與大篆、繆篆、小篆三種篆書的差異及其應用,對篆書的發展已大致梳理出了脈略,今天這篇,我們將整個篆書的發展再從頭到尾理一遍,目的是:1、了解篆書的發展脈略;2、熟悉某種篆書對應的某種印式。
  • 篆刻入門:我要學篆刻了,該買什麼樣的刻刀
    這是個常規問題,以前系列文章裡有一篇《篆刻入門:話說,我是不是該買把屠龍刀了》(系列文章第73期),說得比較粗線條些,主要是破除迷信,讓印友們多從字法、篆法、章法、刀法(而不是刀)努力,儘量少在刀具上變成「器材迷」。最近有很多印友說可以給點更具體的建議,於是有了這篇文章。
  • 篆刻技法實務:關於鈐印,近現代篆刻家來楚生是這樣建議的
    (來楚生像)一方印刻好後,總要鈐蓋出來,因為最終呈現作品結果的是鈐印效果,因此,鈐印是所有篆刻技法裡重要的一環,值得詳細學習,認真理解,勤加練習,最後掌握。如果經常刻元朱文,可以選朱膘印泥,因為朱膘印是用浮於較上層的硃砂細末調製成的,印蛻呈紅黃色,較為清雅;如果經常刻白文印或粗壯的朱文印,可以選硃砂印泥,這樣鈐出的的印蛻呈鮮紅帶紫,顯得厚重沉著。辦公印泥基本不在選擇範圍,這一點不再多說了,如果你想學好篆刻,備點好印泥是應該的;(選印泥)2、選紙。
  • 四款風格各異的《說文部首》,作為書法入門,你選哪一種?
    小篆是書法入門的一種上佳方式,而《說文部首》則是小篆入門學習的絕佳方式,備受許多名家的推崇。為什麼學習小篆要從《說文部首》學起呢?習篆要結合識篆,識字,古人謂之「小學」,能夠識文斷字,這個就是小學的功夫,也是基礎。
  • 初學篆刻,我是怎麼學會風油精印稿上石的
    先是用原子筆在紙上寫上想刻的名字,趁油跡沒幹透,快速的拿橡皮擦摁上,摁一會後,紙張上寫的印文就會印在橡皮擦上,然後再用削筆刀,一刀一刀的,把印文刻出來。臨摹長大後,知道真正的篆刻是刻在石頭上的,而且是刻的基本是篆書,這就給自己的興趣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 篆刻入門教程:很簡單,適合初學者!
    篆刻,七分篆三分刻,練好書法才是重點。這裡省掉了繁文絮節,告訴你一個簡單粗暴的刻章方法。 【準備工具】 一、8mm和5mm的刻刀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