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篆刻,我們為什麼要學好篆書書法?

2020-12-21 談藝錄

我是強烈主張學篆刻一定要練好篆書書法的。今天就來詳細說說這個問題。

我的看法跟有些朋友的看法不一致,他們態度堅決並且持之有據:你看,漢代的工匠們,他們甚至可能都不認識篆書,更談不上篆書書法家,但是漢印卻成了千年之後的經典!

其實這個問題早在元代,篆刻理論家吾丘衍早就回答過了。只是不那麼直接,請看他的《三十五舉》中的這段話:

二舉曰:今之文章,即古之直言。今之篆書,即古人平常字。

簡言之:現在我們讀的文言文,其實就是古人們平常說的話,現在的篆書,其實就是古人們日常應用的平常字。在漢人眼裡,篆書是司空見慣的文字,沒有隔膜,異常熟稔。他們經常見,像老熟人,怎麼可能寫不好!當然,我們也可以檢查漢代玉印的氣息,顯然板滯得多,雖然也有精美的作品,但也只在工藝屬性方面勝出,這是由於玉料的特殊性決定的,玉印要呈現文字書寫性,在當時的條件之下,要難得多。

(精美的漢印)

當然,漢印的精美被人稱道,並不簡單,漢印是時代的產物:它生長於篆書仍然時常在日常生活的時代,因此,不管是專門書寫印文的印人,還是不懂篆書書法的匠人,他們對篆書非常熟悉,這只是原因之一;漢印之美,還基於它生長在一個中華民族正統審美觀形成的時代,「中庸雅正」的民族審美自漢代形成(「獨尊儒術」之後才真正確立)延續直到今天基本未變,這種美的傳承,漢印只是載體之一,所以漢印盡顯其經典性。反過來說,漢印之美,又反過來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正統審美!

(可作篆書入門的王福庵《說文部首》)

稍微說遠了,這個問題簡而言之就是:篆書作為古文字只是相對於後世而言的,在秦漢時,它本來就是人們都很熟悉的社會應用文字,印工們根據印面需要可以駕輕就熟地進行文字「印化」處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不練篆書,只能停留在「印中求印」的創作階段

但對於現代印人,這種情況改變了,因為篆書遠離了我們的生活,它變得生疏了。因此,我們有不同的篆刻創作模式:

篆刻的創作模式,最原始的就是「印中求印」,方式最簡單,最合「古法」。其創作步驟為:1、確定創作內容;2、從字典或者印譜裡查找相應文字的篆法;3、「比葫蘆畫瓢」式的「創作」印稿;4、印稿轉換到石面(上石);5、鐫刻完成創作。其過程如圖:

(「印中求印」式的篆刻創作模式)

上圖中最關鍵的一步是創作印稿,在這種模式之下,優點很明顯,就是文字及印式更合「古法」,因為文字素材本身就是從古印中「抄」過來的。缺點是印人的創作思想受文字素材的限制,無法痛快淋漓地表達思想感情(印面相對較「死」)。

這樣的創作模式,一般情況下的作品努力的方向可以是圖案設計性,追求的極致是「作印如畫」,印蛻有畫面感;也可以是工藝製作性,追求的極致是極高的完成度(比如陳巨來的元朱文一樣讓人讚嘆),印蛻如工藝品一樣;也可以是極高的仿古性,印蛻放到古印裡,完全辨別不出來,古氣森然。再想要表達更豐富的思想感情,實在找不到更多的出路了。

(陳巨來先生的「下裡巴人」)

還有一個小問題,這種創作模式下,想要參加不讓帶「字典」的篆刻考級,顯然難度大增。應負考試的辦法也不多,只能是「背字典」這跟練篆書的背篆字,如出一轍。

練好篆書,可以邁進「印從書出」的大門

那麼,練了篆書呢?顯然,如果篆書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一個印人就可以邁入新的創作模式「印從書出」的大門了。或者,印從書出,不見得比「印中求印」更加高明,但顯然,是打開了新的大門,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印從書出」創作模式的創作步驟為:1、確定創作內容;2、用自己的篆書風格書寫印稿文字;3、調整組成印稿;4、上石;5、鐫刻完成。其創作模式如圖:

(印從書出的創作模式)

顯然,在創作印稿的「自由度」方面,「印從書出」要自由得多,用以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成為可能。除了追求圖案設計性、工藝製作性和仿古性之外,還要以追求文字書寫性,畢竟不同的書風有不同的書寫技法,進而不同的書寫技法又會生發出不同的篆刻刀法語彙。

(吳昌碩大師的「虛素」)

再進一步,就是形成自己的篆刻風格。比如,趙之謙博取吉金貞石,吳昌碩苦研石鼓文、齊白石專摹漢碑,都形成了自己的篆書風格,也最終都成了獨具面目的一代篆刻宗師。

顯然,練篆書對於最終成就自己的篆刻風格很重要。讀到這裡,相信我們已經說明白了篆書學習對於篆刻的重要性了。

補充一點,最後說說刀與筆的關係

篆與刻都很重要!

關於寫篆與刻篆,即刀與筆的關係,我們覺得韓天衡先生的話很有道理:篆刻藝術是篆字與鐫刻的綜合藝術,不通曉篆字不足以論印章之妙,不熟嫻刀法不足以盡印章之妙。刻因篆佳而生神,篆因刻佳而生輝。

實際上,早在明代,朱簡已經在《印經》裡明確提出刀筆關係的三種境界:刀筆渾融,無跡可尋,神品也;有筆無刀,妙品也; 有刀無筆,能品也。

總之:要達到「神品」的境界,甚至就算達到「妙品」的境界,不通曉篆書筆法,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什麼也別說,練好篆書,向更高的神品境界邁進吧!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與篆刻,篆刻演變與布局
    吳昌碩精於篆書,尤擅石鼓文,蒼勁渾厚,氣勢磅礴。其刻印初學丁敬、鄧石如諸家,以後又學過趙之謙,繼參以古封泥、磚、瓦文字,形成自己古拙道勁的風格,卓然為一代大家。其弟子義寧陳衡恪、 海門王賢等傳其學。衡恪於書、畫、詞章都有很高的造詣,雖出吳昌碩門下,而清新俊逸,有出藍之譽。當吳昌碩的書畫、篆刻藝術風靡海內外的時候,湘潭齊白石逐漸嶄露頭角於北京。
  • 你知道為什麼書法初學者是先練篆書嗎?
    第一次接觸書法是大一進書法社,書法社社長安排培訓部學長學姐教我們先從小篆開始,當然我當時是什麼都不知道,學長教練什麼就練什麼咯。但同時我們班又安排有書法課,書法課的老師要求我們首先練的是隸書,同樣,我也不知道隸書是什麼,就一個勁的練唄。書法社的小篆練了之後就緊著著練隸書,楷書。書法課練完隸書就練楷書。
  • 篆刻入門:刻白文印,用什麼篆書好?
    且聽我們細細說來,要解決的問題有這樣幾個:崔子玉的《張平子碑》上的字是哪種篆字?《張平子碑》現在已經失傳,卻已考證出這塊碑應為崔子玉的書法。其實就是《張衡碑》(張衡,字平之,著名的天文學家、發明家、文學家。
  • 龐湧湃篆刻作品欣賞,古老的文字——篆書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書協篆刻委員會副主任、篆書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滄海印社理事,雙棲印社社員,衡水印友會牽頭人。中國篆刻網藝術論壇休閒區總版主、特約記者。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幼喜書畫,1984年由薛根深先生啟蒙開始學習篆刻。1990年得「印魔」孫竹先生指教。1994年參加徐正廉先生首期篆刻函授。
  • 《書法問集》604、學習某時期的篆刻印風,篆書也要對應學嗎?
    【篆刻是一門學問,篆刻並不僅僅只是刻篆書。】篆刻:雕刻印章。現在篆刻的定義已經,並不只是用使用篆書的印。現在連上面這樣的機器印章的字體刻出來的章,很多人都叫篆刻印章。《明史·文苑傳三·文徵明》:「文彭、文嘉並能詩,工書畫篆刻,世其家。」這個篆刻當然是,書畫圈所說的篆刻。千萬不要覺得篆刻就一定要刻篆書,而且現在關於篆刻所謂的「印風」,也是各有說法。如果你的印譜是秦漢印,你也不可能有多少秦漢篆書可以練習,並且如果看過印譜,印章風格的區別文字部分較小。
  • 書法教授石開把醜書融入篆書,真的悟出了書法高境界?
    書法家石開什麼是書法的高境界,或者說什麼樣的書法才是好書法,這個問題從古到今根本沒有一個界定,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現實中有一位書法家就認為,他把醜書融入篆書後,悟出了書法的高境界。這位書法家可謂大名鼎鼎,叫石開。筆者想,自從結緣書法,石開一定是懷著強烈的書法夢想去勇攀書法藝術高峰。沒錯,通過很多年的努力打拼,如今,石開已成為書壇名將,曾任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中國書法進修學院教授等,身份地位都堪稱光鮮。
  • 篆刻基礎訓練營
    刻刀 永字牌鎢鋼篆刻刀 印床 初學腕力不足最好配一個 紙
  • 你知道書法要先從什麼字體開始學起嗎?
    很多人在初學書法的時候,會遇到很多問題,尤其在學什麼字體上面,往往會被一大堆的字體和不同字帖給嚇到,不知道先從哪一個開始學。本文就簡單講一講,學書法,要先學什麼字體這個問題。《蘭亭集序》---行書書法字體,總的來講,就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這五種字體,有些人會想,學書法是不是要從篆書開始,按照文字的演變,一步一步學到草書?
  • 篆刻入門之——印稿上石頭
    學習篆刻跟學習書法、繪畫一樣,最開始我們都是從臨摹開始的。而篆刻臨摹因為跟其他藝術類別不一樣,所以就更顯得有工藝性。例如說印稿上石,這個問題應該要如何解決要好?這期小牧就跟大家一起學習,如何印稿上石頭。
  • 篆書| 鄧石如 《四箴四條屏》
    鄧石如為清代碑學書家巨擘,擅長四體書,其書法藝術是我國書法史上一座傑出的豐碑。其篆書初學李斯、李陽冰,後學《禪國山碑》、《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識、漢碑額等。他的篆書縱橫捭闔,字體微方,接近秦漢瓦當和漢碑額。
  • 皇象《天發神讖碑》,白石老人的篆書、篆刻作品深受此碑影響
    這塊碑是魏晉時代篆書的代表作,字體既不同於秦漢篆書,又不於漢隸,筆意亦在篆隸之間。一般來說,篆書用圓筆,隸書用方筆,但這塊碑的碑文,橫、橫折、點、豎等筆畫的起筆都用方筆,豎畫的收筆大多是尖銳的懸針形,勁利而又痛快,有一種桀驁不馴的氣魄。字形長方、形態修長,結休上緊下松,疏密得當。
  • 初學篆刻,學會了反寫上石,開始一通亂刻
    篆刻,講究的是篆法、章法、刀法,對於才初學的我,不存在篆法的問題,因為我根本不會寫篆書,章法方面,其實也是根本不懂,反正就是在紙上怎麼編排覺得好看就怎麼來,至於刀法,倒是有點信心,知道只要一直刻下去,儘早刀法是會上水平的。於是,我開始亂七八糟的設計,也開始亂七八糟的刻,目的,就是為了提升對用刀的熟練程度。
  • 半窗明月 一榻清風——鄧石如的書法篆刻藝術 | 【藝術品·人物】
    值得慶幸的是,雖家境寒微,但鄧石如「暇即從諸長老問經書句讀,又摹仿木齋先生篆刻及隸古書」。木齋先生即鄧石如的父親鄧一枝,他善詩文書畫,尤長篆籀摹印之學。鄧石如的祖父鄧士沅,亦精通書法歷史。在祖父、父親潛移默化的薰陶之下,他對書法、金石、詩文產生了濃厚興趣,寒暑不輟,勤耕墨盡。鄧石如十七歲時,就曾為人作篆書《雪浪齋銘並序》,贏得廣泛好評。此後,他便以賣字刻印為生,開始了專攻書法篆刻的生涯。
  • 港中大舉辦李剛田書法篆刻作品展
    人民網2月26日電(記者陳然) 由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主辦的「閒庭信步——李剛田書法篆刻作品展」日前在香港正式開幕,展出30份由中國著名書法家、篆刻家李剛田創作的書法及篆刻作品,包括「真書」「行書」「篆書」及「隸書」等。
  • 吳昌碩在金石篆刻上造詣高深,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
    吳昌碩在金石篆刻上造詣高深,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中國現代國畫大師及美術教育家潘天壽先生曾經在一首詩中極口讚嘆吳昌碩先生的藝術成就,說:「老山林外無魏晉,驅蛟龍走耕唐虞,即今人物紛眼底,獨往之往誰與俱。」吳昌碩在金石篆刻上造詣高深,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
  • 「中國十大女書法家」王茁,最愛研究冷門書法,獲篆刻展最高獎
    「中國十大女書法家」王茁,最愛研究冷門書法,獲篆刻展最高獎。書法界裡面的女書家本來就很少,但像王茁一樣願意去研究篆書的就更少了,1977年出土的戰國青銅器上,學術界發現了一門特殊字體「中山王篆書」,能夠辨識的字數也就500左右,真正研究起來比甲骨文還要複雜。
  • 《說文解字》、李斯與王羲之「變古」:淺談篆書在書法史上的意義
    即便是現在,我們拿來很多篆書字來看,也往往會一頭霧水,看不懂這些篆字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有什麼聯繫和對應關係。畢竟他們在外型上相差太遠。但實際上,篆書對於中國文字的定型、規範和發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可以說,懂了篆書,也就懂了王羲之、明白了中國書法。
  • 初學篆刻,一看就會
    篆刻,七分篆三分刻,練好書法才是重點。這裡省掉了繁文絮節,告訴你一個簡單粗暴的刻章方法。【準備工具】一、8mm和5mm的刻刀各一個。刻刀有薄有厚,有大有小,也有方口刀,好用與否看個人手感。剛開始用最普遍的永字就可以,一個厚的和薄的刻刀。二、砂紙多張。600的最常用,1500的用來打磨光滑。
  • 楊耀廣與他的篆書書法
    1985~1987年,楊耀廣在河南省書法函授學院學習,後一直苦練書法,尤其主攻篆書一體,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自2007年始參加全國各類書法大賽活動,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全國書畫名家作品展中獲一等獎,在第八屆「中華頌」全國文學藝術大賽中獲一等獎,在首屆「兵馬俑杯」國際書畫大賽中獲銀獎,在紀念徐悲鴻先生誕辰115周年全國書畫大賽中獲優秀獎等。
  • 近代著名書法家鄧散木,11幅精品書作欣賞,筆法老辣雋秀,好書法
    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