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在金石篆刻上造詣高深,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

2021-01-10 劉勝超東方

吳昌碩在金石篆刻上造詣高深,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

中國現代國畫大師及美術教育家潘天壽先生曾經在一首詩中極口讚嘆吳昌碩先生的藝術成就,說:「老山林外無魏晉,驅蛟龍走耕唐虞,即今人物紛眼底,獨往之往誰與俱。」吳昌碩在金石篆刻上造詣高深,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

自29歲續娶妻室以後,吳昌碩就一直遊學在蘇、滬、杭一帶,先後就教於以上方家,眼界大為開闊,加上他從小打下的良好的家學基礎,中年的吳昌碩已經是一位精通金石篆刻、書法、詩詞的通才。他的書法在歷採顏鐘王三家藝術精華後又充分地揉合進石鼓文的遒勁筆力,漸漸地展露出「疏可馳馬,密不透風」的獨特功力。吳昌碩的高足沙孟海曾贊乃師云:「行草書,純任自然,一無做作,下筆迅疾,雖冊幅小品,便自有排山倒海之勢」。他制的印既講究文字結構的靈巧變化,又不失《說文解字》的規範,有頗富自然婉轉之天趣的,也有渾厚古雅、凝練樸質的,吳昌碩尤其講究印面章法上的虛實相生、行文有致。

吳昌碩之孫吳長鄴先生藏有吳昌碩一方篆而未刻的「吳氏雍穆堂印」,印面上的六個字運筆剛柔有濟,嫵媚中見蒼勁,莊重古樸中又透出行雲流水般的線條美,再看六個字的布局羅列,更是虛實有致、收放自如。「吳」字的右側虛,「氏」字右下虛,「雍」字虛其左下,恰與「吳」字相呼應,「穆」字中下虛堂」字以正反字處之,又巧妙地將右側的長垂筆搭在印面右邊線,從而打破了單調的對稱格局,而「印」字又為左上角虛。用筆布局之巧妙誠如其友施旭臣所贊:「燦如繁星點秋江,媚如新月藏松蘿。健比懸崖猿附木,矯同大海龍騰梭……怪哉拳石方寸地,能令萬象皆森羅。」吳昌碩的書法篆刻不但在江南大受讚賞,其作品及藝名還飄洋過海,在日本尤其受人推崇,被稱為「印聖」,日本的書法家日下部鶴鳴、河井仙郎等先後不遠萬裡,前來投師學藝。由於在金石篆刻上他人難以望其項背的高深造詣,吳昌碩被公推為著名的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長。

吳昌碩曾經自謙「三十學詩,五十學畫」,雖是自謙,但他對繪畫的關注確實是在詩書印之後。先於繪畫所積下的豐厚的詩辭書印基礎都極大地影響了他的繪畫風格和技巧。吳昌碩堪稱近現代美術史上「融書入畫」的大家,他曾在一首詠梅詩中說自己是「平生作畫如作書,卻笑丹青繢桃柳。」他尤其喜歡中國最為古老的石鼓文,幾乎每天都要臨上幾遍,起初是循守繩墨求其形肖,進而則慢慢幻化出新意,到老愈把石鼓文的酣暢氣韻和古樸精神化入自己的書畫中。他從石鼓文中「悟出草書藤一束」繪作葡萄,又從篆隸狂草中化出紅梅一樹,「明月清風塵外侶,冰心鐵骨歲寒姿」,意趣來時只管縱筆潑墨,「是梅是篆了不問」,好不痛快。

欣賞吳昌碩的畫,總是不能不被藝術家雄偉酣暢的筆墨所折服,竹籬邊簇錦盛放的墨菊,崖石邊灼灼斜鋪的紅梅,水濱上枝葉紛披的翠竹,或許設色並不祿豔,但是縱情揮灑的筆墨間卻透射出藝術家胸中風雲際會的創作激情。吳昌碩在《六三園宴集》詩中曾經描繪自己的創作心態說:「無端長風籲海表,胎禽舞雪寒皓皓。此時目中書畫徒相嬲,嬌首乾坤清氣一切齊壓倒。」

吳畫無疑當歸大寫意,然而在汪洋恣肆的鋪陳背後細小之處的精巧,又表現出一個高明藝術家所獨具的匠心。點蕊、鈐加的,或上下呼應或左右調諧,無不表現出畫龍點睛的巧妙。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看吳昌碩用22幅作品,42年持之以恆,如何煉成「石鼓篆書第一人」
    加之書法藝術傳承到清代,其他書體基本已經成為一座座高不可攀的山峰,只有篆書的發展在先秦出現短暫的高峰後仍處於長時間的低谷。因而,在這種背景下,清代的篆書開始了健康而迅速的發展。書壇中出現了一大批以石鼓文為創作方向的金石學大家,有鄧石如、吳大徽、楊沂孫、吳昌碩等人,其中又以吳昌碩最為突出。
  • 書畫講壇|石鼓入畫第一人,知道這些就離看懂吳昌碩書畫進了一步
    關鍵詞:吳昌碩在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中,由守護人梁家輝「守護」的「中華第一古物」的石鼓登場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些來自先秦時代,外表其貌不揚,形狀上細下粗,頂部略微圓潤,像鼓一樣,因此被稱作石鼓。而石鼓文,顧名思義,就是刻在石鼓上的文字。
  • 吳昌碩畫藤,就是在寫狂草!
    吳昌碩(1844—1927),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
  • 「藝惠藏」範曾、吳昌碩與齊白石的藝術成就更高一些?
    一幅作品六千萬吳昌碩是清末民初的藝術大家,他集詩、書、畫、印之大成。他被譽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和「石鼓篆書第一人」,吳昌碩的花鳥畫在那個時期是最受歡迎的。齊白石曾有詩曰:「青藤(徐渭)雪個(八大山人)遠凡胎,缶老(吳昌碩)當年別有才。我欲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迴。」
  • 【名畫賞析】吳昌碩-《紫藤圖》
    ,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 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人(今湖州市安吉縣人)。 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
  • 一代大師吳昌碩:為原配章氏痴守10年,晚年為亡妻施氏哀痛不已!
    吳昌碩晚清民國時期藝術大師,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吳昌碩熱心提攜後進,齊白石、王一亭、潘天壽、陳半丁、趙雲壑、王個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 吳昌碩的影響力為什麼這麼大?
    其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他窮極畢生精力,全面繼承吳昌碩藝術,在詩、書、畫、印領域造詣卓著。詩文手稿 浙江省博物館藏書法,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篆書「雪廬」吳昌碩的楷書,始學顏魯公,隸習漢代石刻,篆學石鼓文。
  • 清末民初畫家吳昌碩的花草畫:清香淡雅,濃淡相間
    吳昌碩(1844.8.1-1927.11.29),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原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缶廬、苦鐵、大聾、老缶、老蒼、缶道人、石尊者等。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 「陳鄧藩籬擺脫來」,「自我作古空群雄」 ——吳昌碩的篆刻藝術
    吳昌碩是詩、書、畫、印俱精的全才型藝術家,自己有言說:「我書法比畫好,金石勝過書法。」,「書法比繪畫好」或是自謙,「金石勝過書法」卻是實際。他在《西泠印社記》中道: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稍知其源流正變。可見吳昌碩諸多藝術中,他對印學用功最深。中國篆刻藝術,春秋戰國時即有,多銅印,工匠鑄鑿而成。
  • 「石鼓」現,國運昌,「國家寶藏」即將現身上海圖書館
    泱泱華夏,一字抵萬金石鼓無言,但刻於其上的石鼓文卻訴說著一個民族的起源,承擔著歷史見證和文化傳承的重任。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貞觀年間,在史稱「陳倉北阪」的今陝西寶雞市渭濱區石鼓鎮石嘴頭村的石鼓山上,人們發現了十面墨青色花崗巖巨石,每塊石頭上都精心篆刻了一首四言詩。因為石形如鼓,故謂之「石鼓」,上面的文字則被稱為「石鼓文」。
  • 《國家寶藏》中人氣爆棚的石鼓,究竟是何方神聖
    直到公元1052年,北宋鳳翔知府向傳師才在民間搜尋回失散已久的石鼓,這最後找到的一件上面竟被鑿成米臼,讓人啼笑皆非。宋人先將石鼓放置於鳳翔府學,北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於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將石鼓遷到了汴京(今開封)國學,後來搬到內府保和殿。靖康年間金人攻滅北宋時,又將其輦歸今日之北京。
  • 篆刻入門:刻白文印,用什麼篆書好?
    關於在刻白文印時,該用什麼篆書,元時吾丘衍在《三十五舉》裡的觀點是這樣的:二十五舉曰:白文印。用崔子玉寫《張平子碑》上字,及漢器上並碑蓋印章等字,最為第一。又說「漢器」上的篆書,漢器,指的漢代的器具、器物上的篆書,比如漢燈上的篆書:
  • 張伯駒三十多年的忘年交張牧石,篆刻與「三百年來第一人」齊名
    張牧石(1928-2011年)天津人,字介庵,號邱園,室名繭夢廬,晚年因懷念亡妻,又號石怡室。一代津門雅士、現代詩人、書法篆刻家、金石書畫鑑定家。他和張伯駒是三十多年的忘年交,張伯駒比張牧石年長30歲,二人亦師亦友。
  • 上海書法界組織拜謁吳昌碩墓地,研討紀念胡問遂百年
    (00:57) 浙江超山以梅花知名一代金石書畫大師吳昌碩的墓地地處浙江餘杭超山,今年是他辭世90周年,正當超山梅花綻放之際,由上海書法家協會與上海中國書法院聯合主辦的「紀念書法名名家胡問遂先生誕辰100周年國際書法活動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
  • 日本三大博物館開啟「吳昌碩和他的時代」,紀念其逝世90年
    其中重點展品包括吳昌碩《行書斉侯罍識語軸》、《墨竹圖軸》、《山水圖軸》、《行書王維五言句》和陸恢的《海浜話別圖巻》等。從清末到民國初期, 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中,吳昌碩堅守文人傳統,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 與齊白石並稱南吳北齊,為什麼吳昌碩的藝術地位沒有齊白石高
    吳昌碩先生作為我國近代畫壇近極具開拓性的繪畫名家,與齊白石並稱「南吳北齊」如果說齊白石是亦寫意亦工筆、兼和文人審美與民間工藝的田園派詩人。那麼吳昌碩則為以金石篆刻深厚功力融於繪畫、在畫裡恣意縱筆的金戈之軍。
  • 印聖吳昌碩、齊白石中國繪畫大師《梅花圖》
    提及近現代美術史,有兩位繞不開的藝術巨擘,那就是素有「南吳北齊」之稱的吳昌碩與齊白石。2017年,恰逢吳昌碩逝世90周年、齊白石逝世60周年。吳昌碩和齊白石兩人年紀雖然相差二十歲,但「南吳北齊」的說法仍然是行內共識。
  • 從未踏足日本卻仍然名震東瀛|日本人眼中的吳昌碩藝術
    其書法篆刻也隨之備受歡迎,如此在日本出現了「吳昌碩熱」……以詩書畫印「四絕」而被譽為「中國最後的文人」的吳昌碩(一八四四年~一九二七年),其一生中曾與不少日本人士有過交往。筆者多年來研究吳昌碩與日本人士的交流情況,僅從文獻記載上便發現,與吳昌碩有過交往的日本人士多達九十餘位。
  • 龔鵬程|篆書有一種人性的,甚至過分人性的氣氛
    我另一位長輩王壯為,是臺灣篆刻第一高手,當然精熟繆篆,但書法則頗寫侯馬盟書。這些取徑,便迥異於吳昌碩。吳氏寫篆,於秦書八體中,獨取大篆,且再往上遡,取法號稱是西周文王、成王或宣王時的《石鼓文》。從前教我詞的傅試中老師,曾開玩笑跟我說他「一生吃定姜白石」,吳昌碩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