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是書法入門的一種上佳方式,而《說文部首》則是小篆入門學習的絕佳方式,備受許多名家的推崇。為什麼學習小篆要從《說文部首》學起呢?
習篆要結合識篆,識字,古人謂之「小學」,能夠識文斷字,這個就是小學的功夫,也是基礎。要想打好基礎《說文解字》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它是我國第一部以六書理論系統地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考辨聲讀的字典。
如果連自己寫的字都不懂什麼意思,那麼這樣的練習只是在「照貓畫虎」。傅山也曾說過:「不知篆、籀從來,而講字學書法,皆寐也」因此能夠認識篆書,更能夠體會篆字筆畫的含義。例如「王」和「玉」,「王」的甲骨文是一把大斧(鉞),象徵王者之權威;「玉」的甲骨文像似一串玉,本義就是玉石。因此很多書法大師不僅學習了《說文解字》,而且還會結合自己的認識,對《說文解字》中540個部首進行創作。
特別是到了清朝,隨著碑學的興起與考古挖掘的不斷發現,有很多書法家對文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不斷的研究和學習,逐步轉化為自己的理解和沉澱,反過來也對自己書法的創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來看看幾位篆書寫得好,文字學功底也十分深厚的書法家。
楊沂孫,清代書法家。字子輿,號泳春,道光二十三年中舉人。篆法精純,學力深厚。致力於篆籀,著有《文字解說問偽》,欲補苴段玉裁、王筠所未備。
吳大澂,是清代書法家,也是民族英雄。1868年的進士,他對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也精於篆書。
胡澍,字荄甫,是清代有名的醫家。師從鄧石如,善於篆刻和篆隸。其好友趙之謙對其篆書推崇備至,甚至說「荄甫尚在,吾不敢作篆書」。
王福庵(王福廠)現代書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原名禔、壽祺,字維季,號福庵,以號行。他不僅篆刻很厲害,而且自幼開始學習書法,並專攻小篆與金文,有著很深的造詣。
這四位從清代到近代的書法大師,他們都曾用小篆寫過《說文部首》。內容相同,書體也一致,今天我們來把他們所寫的作品放在一起,與大家一同欣賞,你們更喜歡誰寫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