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門之如何選石頭—牧心印社

2020-12-21 牧心印社

篆刻在我國發展的歷史悠久,儼然已成為一種傳統的老藝術。它源起在戰國到西漢時期,那時便有人用滑石來做篆刻,但是僅用於葬禮。後來出現了璽印,材質一般是銅玉。再後來王冕用花乳石開闢了印章石的藝術之路。到了明朝時期,文彭則在青田凍石上展開試驗,得到了很好的反饋,從此篆刻藝術便日漸盛開。

今天小牧給大家分享一個小知識,篆刻初學者如何挑選石頭。一般入門篆刻用的石料都應該要比較軟的,用來練習的不必太貴。要考慮石料的軟硬度,因為初學者刀法還不夠成熟。太硬的石料很容易在篆刻的時候破裂,這樣便降低了我們的學習進度。

市面上常見的篆刻石料一般有:青田石、壽山芙蓉石、巴林石、昌化石、浙江紅石、廣西凍石、青海石等品種。這些石料軟硬適合,方便用於手工篆刻。而像瑪瑙、水晶、玉等硬質材料一般是不適合手工篆刻的,除非你使用電動工具。

對於初學篆刻的書友來說,小牧覺得使用青田石、浙江紅石、廣西凍石等作為練習的石料。對於初學者而言,用太貴的石料成本又太高了,太低的話相對來說質量會差一點,也不適合用來練習。所以很多書友在挑選石頭時,就頭痛不已,貴的用著心疼,太便宜的又達不到練習的要求。看著這個挺好,那個又很適合,可謂糾結呀~作為一個成熟的篆刻者告訴你,只有小孩才做選擇,大人全都要~

對於初學者來說,小牧覺得除了要如何挑選石料之外,還要懂得如何辨別石料的好壞。在線下購買石料時,小牧建議大家要儘量挑選那些印面沒有砂丁和裂紋的。那麼書友們就會疑問,什麼是砂丁?砂丁指的是石料表面上的雜質,你在篆刻時很難刻的動。裂紋就是比較明顯的裂痕,同樣也會影響你篆刻。如果在網上購買石料的話,也儘量找一些信譽好的賣家,這樣你心裡也比較靠譜。

以上,今天小牧的小知識分享就到這裡了。對於此篇文章有疑問或新的見解,歡迎各位書畫印友留言交流哦~

玩篆刻的人有多窮?就好比天天剁手買化妝品的豬豬女孩

篆刻入門之——印稿上石頭

作為女生學習篆刻是一種怎麼樣的感覺?

相關焦點

  • 篆刻入門之——印稿上石頭
    學習篆刻跟學習書法、繪畫一樣,最開始我們都是從臨摹開始的。而篆刻臨摹因為跟其他藝術類別不一樣,所以就更顯得有工藝性。例如說印稿上石,這個問題應該要如何解決要好?這期小牧就跟大家一起學習,如何印稿上石頭。
  • 篆刻入門心得:如何製作篆刻印屏,教你簡單又實用的方法
    相信喜歡篆刻的書友們都知道,印屏是我們在篆刻作品展覽的一種重要形式,所以製作印屏已經成為我們篆刻愛好者參展時不可忽視的環節。當然,一副製作精美的印屏不僅僅是對觀賞者的尊重和負責,同樣也是我們篆刻作者的創作水平和創作的態度體現。
  • 篆刻入門:我要學篆刻了,該買什麼樣的刻刀
    這是個常規問題,以前系列文章裡有一篇《篆刻入門:話說,我是不是該買把屠龍刀了》(系列文章第73期),說得比較粗線條些,主要是破除迷信,讓印友們多從字法、篆法、章法、刀法(而不是刀)努力,儘量少在刀具上變成「器材迷」。最近有很多印友說可以給點更具體的建議,於是有了這篇文章。
  • 「志在聖賢 百世經典」——洪四海《朱子家訓》篆刻系列作品賞析
    《朱子家訓》以"修身"、"齊家"為宗旨,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義博大精深。《朱子家訓》通篇意在勸人要勤儉持家安分守己。講述中國幾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後人會口頭傳訓,作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銘,許多官宦、士紳和書香門第樂道,自問世以來流傳甚廣,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清至民國年間一度成為童蒙必讀課本之一。
  • 篆刻入門教程:很簡單,適合初學者!
    選石頭要注意不能有裂紋,不要有砂子,有砂子的章會在練習的時候十分不便,有白黃顆粒斑紋的石頭一般砂子多。 老石頭比新石頭好。如果不會選青田石就買凍石,沒有砂子,貴幾塊錢,但是手感不一樣。刻青田石刀鈍一點好,太快容易滑刀。 四、印泥。 袋裝的便宜,盒裝的貴,買30克就夠用了。
  • 四大篆刻印石該如何保養?
    這次書畫藝術網和喜歡書法和篆刻的朋友談談篆刻之中印石保養的話題。喜歡篆刻的朋友都知道通常在篆刻之中常用的印石材料有青田石、壽山石、昌化石和巴林石。一般來說印石是比書畫更容易保存,只要不強光暴曬高溫烤灼、用硬物去敲打或者去摔就可以。
  • 方寸之間 篆刻之魂
    學習篆刻技藝 學校供圖篆刻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近期,現代快報小記者工作室組織部分小記者走進常青學堂,近距離體驗篆刻印章,尋找篆刻別具一格的靈魂。篆刻研學課堂介紹了五個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講授了篆刻的歷史文化,通過視頻學習的方式教授現代快報小記者們如何製作陰刻和陽刻的印章。老師通過視頻學習耐心給大家講解,引人入勝的篆刻知識,吸引著小記者們積極探討學習。老師準備了精美禮品以資鼓勵。視頻學習後,小記者們紛紛親自動手嘗試篆刻,對篆刻橡皮有著極大的興趣,最後的評比環節更是將氣氛推向了高潮,第一名小朋友贏得了大獎禮品一份。
  • 他篆刻30多年 拇指大的石頭上刻字盡顯非凡技藝-廣西新聞網
    南寧人的一天 匠人紀事從1982年開始接觸篆刻,從此再也停不下來在拇指大的石頭上刻字 那是他最幸福的時刻他為書畫愛好者篆刻,有了書畫章,書畫作品添色不少。這種一般用石頭雕刻的印章,他雕刻一枚,大約需要6個小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刻章都用機器代替,會手工刻章的人逐漸變少,關偉明還在繼續著他的手工篆刻愛好。愛好篆刻有30多年了「不知不覺,篆刻有30多年了。」
  • 河南安陽:他與石頭、鋼刀結緣,篆刻印章一萬五千多方
    河南安陽市,他與石頭、鋼刀結緣,篆刻印章一萬五千多方。楊向東,男,1949年5月出生於河南省安陽縣都裡鄉,1969年12月參軍入伍,別號:千印富翁。(王建安 攝影)楊向東自幼愛好書法篆刻藝術,長期堅持業餘自學。
  • 篆刻好學,九點看懂印章之美
    現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篆刻。什麼是一方好印?其實很多人是不清楚的,問起來,想半天,不過是一句「我喜歡就是好」的傲慢的應付。傲慢是現代人的通病,此病難醫,遠離就好。我們不說「傲慢」的事,說一下如何判斷一方印的好壞吧!
  • 篆刻課程(12):磨印與磨刀
    磨印與磨刀是篆刻人的基本功,不磨好印,最後的鈐印效果就會大受影響。關於新手磨石,以前寫過一篇《篆刻新人:如何磨平印面》的文章,下面將重點幾條摘過來:1、這其實是最重要的一點:靜心。這是磨石的心理準備,是磨平印面的第一要訣。開磨印面時,心裏面啥也不要想了,靜下心來聽石頭與砂紙或磨盤之間摩擦的聲音(沉水磨也可以聽到的),一邊磨,一邊剔除心頭的所有雜念,全心全意地想著手裡的石頭與磨盤或砂紙之間的接觸,感知最終可能出來的印面效果。
  • 命運多舛的趙之謙,創造了文人篆刻的最高拍賣紀錄
    1050萬落槌,加上佣金最終1207.5萬元成交,超最低估價6倍之多。友人張鳴珂為之撰寫輓聯己為上述。友人程秉釗撰其墓志銘。,直至百年的篆刻史。其篆刻深入秦權、漢石,近師鄧石如、丁敬、黃易等。融古今於一爐,而又自成面目,開啟了清末印壇的新風氣,黃土陵、吳昌碩、齊白石等代巨匠均淵源於趙之謙。其所作花卉木石雜畫,以書法篆刻線條為骨,配以濃墨重彩,使之寬博淳厚,水墨交溶,結合徐渭、南田、石濤又獨具風彩,成為晚清寫意花卉之開山。
  • 篆刻基礎訓練營
    篆刻基礎訓練營 刻刀 永字牌鎢鋼篆刻刀
  • 篆刻入門:刻白文印,用什麼篆書好?
    其實就是《張衡碑》(張衡,字平之,著名的天文學家、發明家、文學家。地動儀、渾天儀的發明者),此碑作於東漢永和四年(139年),北宋時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和趙明誠《金石錄》皆有著錄,至元代尚存。(戰國楚璽:行鹿之璽、造府之璽)又比如:
  • 初學篆刻,我是怎麼學會風油精印稿上石的
    一直喜歡篆刻,但對於印稿上石,一直是無法解決的一個難題,因此也澆滅了篆刻的興趣。但在去年一次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了風油精上石的相關技巧,回家試了試,果然快捷方便,於是重新燃起了篆刻的興趣。臨摹長大後,知道真正的篆刻是刻在石頭上的,而且是刻的基本是篆書,這就給自己的興趣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 外國留學生直播間篆刻兩會熱詞,要把作品帶回國推至全球
    留學生篆刻的「高質量發展」 記者李春 攝 莫德來武漢三年了,他常跟自己國家朋友說,「武漢每天不一樣,你來看就知道了。」張珂泰介紹,同樣來自泰國的同學陳優璇,準備把篆刻藝術帶回曼谷,搭建篆刻藝術產業平臺,並把這個中國傳統文化在泰國這個旅遊大國推廣出去,讓全球人都了解。
  • 自學篆刻的「大齡青年」:齊白石
    齊白石進入篆刻領域時已經32歲,且無師指點。當時,齊白石還基本是—個靠賣工筆畫謀生的民間藝人。有一次,他為—個大戶人家畫像,偶然遇上了一個來自長沙的篆刻師,求其刻印的人非常多,於是,齊白石也拿了一塊壽山石請這個篆刻師給他刻個名章。
  • 仲偉迅:用心雕刻讓石頭唱歌 醉心書法篆刻30餘載擅長大寫意獲獎無數
    他還說,從事這門藝術的專家,是「能使石頭唱歌的藝術大師」。而這門藝術,就是篆刻。作為生活報的視覺總監,仲偉迅便是那個「能使石頭唱歌」的人。自12歲拜師學藝、接觸篆刻開始,仲偉迅在接下來的30餘年時光裡,潛心研究,幾乎拿遍了篆刻界的所有大獎。他大膽地借鑑古璽印、陶文、磚文等各種書法資源,以放浪形骸的情懷和坦蕩明快的氣象,表現出了別具一格的當代大寫意印風。
  • 三千年的篆刻藝術:篆刻,比紙筆更早誕生
    篆刻興起於先秦,比紙筆更早誕生,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本周《藝術課堂》請來了滬上篆刻名家張煒羽老師,來講述有關篆刻藝術的知識。他將從我國最古老的先秦印章,講到明代文人篆刻的興起,引領大家走入篆刻藝術的殿堂,並希望大家了解並喜歡上這門古老的藝術。本期導視嘉賓介紹張煒羽,號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