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報20周年高端經濟人物訪談系列13
「在網際網路時代,選擇很多,如果沒有差異化,民企根本沒有立足之地。而想做第一,就註定要嘗試。」 就是在這樣不斷地嘗試、突破、創新中,2013年,天天洗衣投資3個多億,籌建可視化智能洗衣中央工廠;2017年年底,工廠正式面世,在工廠的旁邊,還有一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洗衣世界文化博物館。「做法大膽冒進」、「風險很大」的標籤,又再一次出現在天天洗衣(廣州)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盧志基的身上。
■新快報記者 梁彧/文 王飛/圖
「不敢不勤奮,身上肩負著太多人的生計」
訪談當天,廣州的溫度低至4攝氏度,還飄著冷冷的雨,但盧志基只穿著襯衫西裝,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都未曾添衣:「已經習慣了,只要一工作,就要穿起一身西裝。」
在盧志基身上,可以看到老一輩廣州人的縮影,勤奮、務實、包容性強,一如廣州的城市性格。由於智能化洗衣工廠初落成,有很多細節還需要完善,盧志基親力親為,幾乎天天都要來工廠,來回逾一百公裡,途中也不會閒下來,用手機處理各種公務:「有很多人問過我,為什麼要那麼勤奮,照我說,是不敢不勤奮,身上肩負著太多人的生計,還有消費者的期望,對每一件衣物都要認真對待,如履薄冰,時時刻刻不能大意、自滿、自大。」
一年四季基本都是這樣連軸轉的狀態,就連「午睡「這個詞,在盧志基的字典裡,也是沒有的,但你很少在他眼中看到疲憊。如果不說穿,很難猜到眼前人已年近花甲,而由他和外商徐湛滔先生一起創辦的天天洗衣,至今也走到了第27個年頭。
彼時從事進出口貿易生意的盧志基經常往返粵港兩地,其間,發現一個匪夷所思的現象:在廣州工作的香港商人經常大包小包,把衣服從廣州提回香港清洗。市場觸覺敏銳的盧志基,從這大包小包的衣服中,看到了內地的洗衣業存在巨大的商機,因為洗衣是千家萬戶的基本需求,而且會隨著消費層次和品質的提升而增多。於是,從來沒有踏足過這個行業的盧志基,接下來的27年裡,都專注在做好洗衣這一件事上。
1991年,天天洗衣首先出現在廣州的怡樂路商圈,一開始採用「前店後廠」的模式——前面接衣服,就在後面洗。出國考察之後,盧志基發現洗衣店其實有多種方法,其中「中央工廠+收衣店」的模式,是他認為比較適合人口多、密度大的中國市場的。1997年,天天洗衣出資數千萬元,在增城建起了一座2萬多平方米的現代化洗滌工業廠房。盧志基回憶,那時候洗衣連鎖經營剛開始流行,「前店後廠」的加盟模式成為主流,因此他的行為也受到質疑:「普遍認為天天洗衣這種重資產模式風險很大,應對市場缺乏靈活性。」最終,盧志基用實際行動來打消疑慮,這家工廠一運轉就是20多年。
「希望能以身作則去影響、引領行業進步」
天道酬勤但不代表一帆風順。盧志基回憶,天天洗衣最初的八年時間裡,依然無法跳出洗衣業淡季虧本的怪圈:「在華南地區,酷熱的天氣造就了洗衣業的淡季,那幾個月基本沒有客人,加上各種進口洗滌用品的費用,稅費又高,幾乎每個淡季都入不敷出,那時我必須不斷想辦法減低企業運營成本。」
當時的天天洗衣,已經聘請了一批經驗豐富的洗衣師傅,但盧志基看重人才,知道這方面不能減,那就從洗滌用品的成本入手:「1999年,我們從德國引入日化生產線,並自主研發洗滌用品,針對不同的汙漬,結合廣東本土水質的情況進行本地化改良。」這一舉措,不但成功減低成本,還提高了洗衣質量。
近年來,洗衣行業遭遇最大的痛點,就是信任問題,天天洗衣也曾捲入輿論風波,應對紛擾,盧志基會換位思考:「做服務行業,要理解別人對你的『不理解』,針對這些不理解的點,去推出不同的措施,這樣才能對症下藥。」
針對解決客戶的信任度問題,盧志基想到了讓消費者零距離監控自己衣服洗滌的全過程:「剛開始,天天洗衣想參考借鑑海爾的『透明工廠』模式。比如在車間中安裝攝像頭,監控到工廠的實時生產畫面,但是這樣一來,消費者還是只能體驗生產環境和環節,而不能追溯自己衣物具體的洗護狀況。」如今,客戶通過登錄帳號和密碼,就能查看到衣服洗護的視頻。
盧志基透露,接下來將以線上下單線下服務的O2O商業模式和社區服務為重點發展方向。除開洗衣服務之外,還會推出洗衣相關垂直領域產品及家居生活服務配套等領域。未來,還將在全國複製智能化洗衣中央工廠模式。
「到現在我保持著『創業者』的心態,不敢輕易懈怠市場和消費者,以不怕失敗的韌性去嘗試和突破,希望能以身作則去影響、引領行業進步。如今回過頭看,一路上遇到的大大小小困難和挫折,更堅定了天天洗衣的理想信念。因為別人做不到的,天天洗衣做到了。」盧志基如是說。
對話
洗衣行業要主動擁抱大數據
新快報:天天洗衣的智能化洗衣中央工廠跟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有什麼優勢呢?
盧志基:剛開始有籌建想法的時候,我和我的團隊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走訪了很多國家的洗衣中央工廠,發現普遍都發展得很成熟了。天天洗衣作為後發者,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當今是一個雲計算、物聯網、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這是前者發展時還沒有的產物。以我們研發RFID晶片為例,把衣物的相關信息通過晶片記錄到系統裡,這就像是給每件送洗衣物分配一個「身份證」,並由經驗豐富的洗衣專家全程實時把控,極大降低了人工操作失誤,形成數據流貫穿整個洗衣環節,還能為以後的洗衣服務提供相關數據支撐,這一點就是非常大的優勢。
有人流就有商機,有品牌記憶
新快報:如何讓品牌在消費者腦中留下深刻的記憶點,是不少經營者都苦惱的事情,天天洗衣能分享一下這方面的經驗嗎?
盧志基:關於這點就不得不提到天天洗衣和廣州地鐵的關係。在地鐵運營啟動之初,廣州地鐵總公司就考慮到便民的行業配套,因此地鐵商鋪招商時重點在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提供商,比如便利店、麵包店。洗衣也是千家萬戶的剛性需求,在地鐵公司公開招標洗衣項目的時候,天天洗衣參與了競標,最後競得了地鐵洗衣店的經營權。大多數洗衣店都設在臨街商鋪,但天天洗衣卻覆蓋在地鐵站,這也是當時比較大膽和創新的行為,而且在地鐵站裡,一幹就是18個年頭,除了為市民提供洗衣服務,還有羊城通充值的便民服務,這有賴於地鐵公司領導的高瞻遠矚,市民上下班乘坐地鐵時,能方便地送洗或取回衣物,打造了便利的生活服務場景。天天洗衣也有賴於地鐵提供的平臺,讓人們記住了「天天洗衣」這個品牌。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