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揭曉,兩位科技功臣的轉化平臺和科技成果落地徐匯...

2020-12-06 澎湃新聞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揭曉,兩位科技功臣的轉化平臺和科技成果落地徐匯楓林

2020-05-22 0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0年5月19日,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揭曉,徐匯區域內單位共83項(人)獲獎,其中:科技功臣獎2人,佔全市100%;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3人,佔全市33%;自然科學獎16項,佔全市37%;技術發明獎10項,佔全市32%;科技進步獎46項,佔全市22%;科學技術普及獎5項,佔全市33%;國際科技合作獎1人,佔全市50%。

其中,,田禾院士牽頭組建的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經我區推薦獲得張江重點項目市區兩級資助後,再次獲得市科技重大專項立項;陳亞珠院士團隊的相控型聚焦超聲多模式治療技術、基於冠脈造影的QFR(無導絲FFR系統)等科技成果在徐匯成功轉化落地並獲得支持,與上海沈德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博動醫學影像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分別開展產學研合作,成為區域科技成果轉化的典型案例。

打造楓林HUB 對標國際最高標準

上海市科技功臣、華東理工大學田禾院士矢志報國攀高峰,30餘載深耕有機功能分子材料的基礎與應用研究,為我國化學領域在國際範圍內實現從跟跑到並跑的轉變作出重大貢獻。

徐匯楓林集團與華東理工大學共同推進建設的「生物製造與反應器」創新轉化平臺,是徐匯楓林生命健康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楓林HUB)建設的核心內容,今年4月26日已得到上海市科創辦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專項發展資金重大項目的支持。該平臺將依託華東理工大學,建設面向核心技術工程化和產品化的研發支撐平臺,轉化一批服務國家戰略,滿足市場需求,且技術成熟度高,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國內外空白的生物醫藥領域項目和產品。

田禾院士的「再傳弟子」- 42歲的郭志前教授這次也獲得了上海市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的榮譽,其團隊開發的系列高性能染料螢光分子探針,例如在人體血清標誌物α-酮戊二酸直接定量檢測和β-半乳糖苷酶活性檢測中的前沿技術,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前景,徐匯楓林與華東理工大學正在推動這項技術在「生物製造與反應器」創新轉化平臺上開展產學研對接和成果轉化。

交大與楓林聚科園區籤約 生命健康產業拓展新平臺

2017年12月26日,徐匯區政府與上海交通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支持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建設「分子與納米醫學創新轉化中心」。分子與納米醫學創新轉化中心,採用民辦非企業方式運作,形成原始創新-技術孵化-產業轉化全鏈條分工協作轉化模式。2019年投入試運營,首批完成6個項目轉化落地,吸引社會資本3000萬元。其中,前哨淋巴結拉曼顯影劑項目為全國首發,抗腫瘤轉移小分子藥有望成為全球首發。另外,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檢測技術已完成樣機研製,填補國內空白;磁共振造影劑項目與知名藥企達成協議,轉讓金額達到4500萬元。

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名譽院長陳亞珠院士是我國無創醫療技術和大型醫療器械研發的先驅者和領軍人物。九十年代,陳亞珠院士瞄準國際前沿,創新性地提出了「新型超聲相控陣電子聚焦技術(PHIFU)」,遵循著無創、「綠色」、精準的治療理念,發明了PHIFU診治一體化系統,打破國外技術壁壘,開創了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產高端醫療裝備新領域。「新型超聲相控陣電子聚焦技術(PHIFU)」技術已經實現產業化落地在徐匯。目前,用於治療子宮肌瘤、轉移骨腫瘤疼痛緩解,將用於乳腺腫瘤和子宮腺肌症的無創聚焦超聲系列產品已通過臨床醫療器械檢測。

同時在創新路上一往無前的陳院士身先士卒,帶領並支持科研團隊中的青年學者不斷實踐,構建出心血管診治評估的創新平臺,發明了基於造影影像三維重建快速計算血流儲備分數的新方法——定量血流分數(QFR),技術已經實現產業化落地在徐匯,定量血流分數(QFR)已獲得國家三類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

獲獎完整名單(徐匯區)

(點擊可查看大圖)

撒花祝賀~

一起為TA們點讚吧!

來源:區科委、楓林集團

原標題:《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揭曉,兩位科技功臣的轉化平臺和科技成果落地徐匯楓林》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科技突出貢獻獎、142項成果獲獎……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
    9月22日,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兩位院士獲科技突出貢獻獎重慶市科學技術獎設立於1997年,由市人民政府設立,在獎勵全市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組織,以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全市科學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
  • 中關村豐臺園和北交大聯手,軌道交通科技成果將轉化落地
    11月25日下午,北京交通大學與中關村豐臺園管理委員會聯手啦,他們將共同促進軌道交通科技科技成果的轉化落地,中關村科技園將成為眾多軌道交通科技成果匯聚的應用場景。北京交通大學是「雙一流」建設高校,有國家「2011軌道交通安全協同創新中心」及眾多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臺,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處於國際先進水平的原創性重大成果,當前正在積極推動科技與軌道交通產業的深度融合。
  • 上海分院與上海市嘉定區舉行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
    「嘉定·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地合作會議暨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在第三屆長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覽會(科交會)期間舉辦。  會上,「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行動(嘉定)」揭牌。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宇與國家電網上海市電力公司籤約「高安全水系鈉離子電池儲能技術產業化」項目,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建國與上海宜山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籤約「6kW高功率非球面光學薄膜的工程化應用」項目。嘉定科嘉示範園進行會上推介,並與相關研究單元和企業、中科賦能與興業銀行嘉定支行進行戰略合作協議籤約。
  • 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南京啟動大會盛大舉行
    不忘初心 19年感恩相伴 2018年12月9日,由中國科學院科技轉化中心、中國科學院生命健康科技產業聯盟、中國臨床營養聯盟攜手健康文旅與蜂產品著名品牌南京「葆康園」共同舉辦的「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南京暨葆康園成立19周年慶典」在南京國際博覽會議中心隆重舉行。
  • 海信網絡科技獲得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
    來源:金融界網站近日,被業界譽為「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的2020年度第十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正式公布,海信網絡科技公司參與的研究成果「多源高維數據協同表徵及應用」榮獲人工智慧科技進步一等獎。
  • 走出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科學技術與軍事變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加速融合,科技對戰鬥力增長的貢獻率正加速上升。從近幾場局部戰爭來看,凡是擁有科技優勢並能迅速將其轉化為戰鬥力的軍隊,往往佔據主動權甚至贏得勝利。科學技術作為核心戰鬥力,只有走出實驗室,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轉化為戰鬥力,才會引發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的深刻變革。
  • 2020年科技成果直通車(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站)舉行
    為提高全省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成效,搭建高校、院所高水平科技成果與高質量科技企業的精準對接平臺,促進重大研發成果及科研能力在河北省落地轉化為新產品、新產業、新動能,2020年12月16日,由科技部火炬中心、河北省科學技術廳主辦的「2020年科技成果直通車(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站)
  • 2018年上海市科學技術獎:生物醫藥類獎項領跑 多項成果應用於臨床...
    東方網記者解敏5月15日報導:今天,2018年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在2018年科學技術獎的三大獎類中,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的所有項目按照所屬技術領域劃分,有51個獲獎項目屬於生物與醫藥技術領域,佔全部獲獎項目的比例為17.7%。在高等級獎項(特等獎和一等獎)中,生物與醫藥技術類的佔比則高達26.3%,遠超其他領域,體現出上海生藥領域的強大研發實力。  上海是我國優質醫療資源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 科技成果轉化「成都30條」來了
    日前,成都市科學技術局等11部門正式印發《成都市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促進科技成果在蓉轉化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以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積極性,加快職務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此次,《實施方案》提出了十項改革舉措共30條具體內容,與成都近年來出臺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成都十條」有效銜接。
  • 2020年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2020年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揭曉
  • 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活動天使翼專場圓滿舉行
    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局副局長趙峰,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李少良,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成果轉化處副處長肖佳秀,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成果推广部部長黃浩,東湖高新區科技創新和新經濟發展局謝磊及湖北省標準化與質量研究院副院長魯曦等領導嘉賓出席活動,現場還吸引了70餘位專業投資人、工信部領軍人才企業家代表前來參加。
  • 清鎮市:做優服務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落地生根
    貴州天地偉業數碼科技公司總經理潘禮才說,公司的多個項目已經在六盤水市、銅仁市落地,年銷售達到5500萬元,並以每年30%速度增長。   貴州天地偉業數碼科技公司的成功「蝶變」是清鎮市科技部門化身「科技紅娘」的成功案例之一。
  • 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科技碩果燦然生輝
    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名科學家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78個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大獎,5名外籍專家獲得國際科技合作獎。通過評審的三大獎項目,受863計劃、973計劃、國家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的佔總數88.2%。
  • 同濟大學發布「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 將全力推進優秀科研...
    近日,學校組織現場專家評審會,對初評入圍的這25項成果項目進行項目答辯,「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由此誕生,另15項科技成果獲入圍獎。他們表示,這些科技成果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和非常好的應用前景,希望通過校企等多方共同努力,早日推動它們轉化落地。發布會上,吳志強作了題為《從acatech2020到精準聚焦前沿》的主旨演講,展望了4D材料、採水膜技術、基於模型的建築工程系統、智慧空間、真菌生物技術、身體預警系統、協作和類人型機器人等一系列前沿科技圖景。
  • 【搶鮮看】依靠科技進步!中建三局獲18項科學技術獎
    科技創新能力是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支撐中建三局一直致力打造全球行業科技領先企業加快建立一流的研發平臺
  • 為企業方與科研機構搭建平臺,天河基地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玩法
    本次活動是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局指導,廣東省科學院、天河區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聯合主辦。本次活動通過「參觀交流+技術專家路演+一對一交流」的形式,旨在為企業方與科研機構搭建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學研深度融合。
  • 武漢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東科創星專場線上舉行
    今日下午,由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局主辦,武漢東科創星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活動·東科創星線上專場」成功舉辦,展示多個新鮮有趣的「硬科技」,涉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
  • 北京郵電大學四項科研成果榮獲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9月10日,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市委書記蔡奇參觀獲獎成果展並為獲獎代表頒獎,向全體獲獎人員表示祝賀,向他們為首都科技事業發展作出的貢獻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謝。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吉寧頒獎並講話。
  • 人民日報新知新覺:破除科技成果轉化「中梗阻」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一個關鍵環節是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然而,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總體狀況並不理想,轉化率遠低於發達國家,相當一部分科技成果獲得鑑定後就被束之高閣。
  • 喜報|學校科研人員榮獲重慶市多項科學技術獎
    2020年第167期 總第1277期近日,學校在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最美科技工作者評選中取得優異成績,快來和小宣一起看看吧。▼學校10項科技成果獲得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9月22日,重慶市隆重召開2019年度科學技術獎勵大會,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學校部分獲獎成果完成人參加表彰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