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科技碩果燦然生輝

2020-12-12 經濟日報

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名科學家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78個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大獎,5名外籍專家獲得國際科技合作獎。

通過評審的三大獎項目,受863計劃、973計劃、國家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的佔總數88.2%。其中,自然科學獎支持率為97.4%。進步獎中,企業參與的項目108個,佔比76.3%。獲獎人員仍以中青年為主,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齡54.9歲,最年輕的38歲。

強根基,基礎研究實力提升

2018年度的各項國家科技獎獲得者們,充分體現了潛心研究的科學精神。本屆獲獎項目,項目從立項到結題的研究時間平均為11.4年,從結題到提名國家獎的時間間隔為4.4年。每一項國家科技獎背後,是科學家們平均11年的坐冷板凳,近一成的獲獎項目研究時間超過20年。

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劉永坦院士,是我國著名的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致力於祖國海防科技事業40年,在祖國北疆凝聚了一支雷達鐵軍,實現了我國對海預警能力的跨越式發展。

獲得進步獎一等獎的浙江大學龔曉南院士,是我國巖土工程界自己培養的第一位博士,在近30年的科技攻關中,發揚不怕吃苦、甘於奉獻的老黃牛精神,緊緊圍繞我國軟弱地基工程建設的迫切需要,在複合地基理論、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中取得重大原創性成果,編制的《地基處理》成為土木學科的權威教材。

科學精神奠定良好基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領域,我國基礎科學研究加快趕超,支撐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源頭供給能力明顯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全面加強基礎研究,各項舉措成效初顯,國家自然科學獎已經連續六年產生一等獎,繼鐵基超導、多光子糾纏、中微子震蕩後,物理學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團隊,利用低溫電輸運測量在國際上首次實驗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國際凝聚態物理界公認為近年來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或將帶來信息技術的革命。該項成果獲得此次自然獎一等獎。

除物理學外,化學、材料科學和信息科學等我國國際「領跑」學科,同樣解決了一批前瞻性重要科學問題。國家自然科學獎代表性論文被引量逐年提升,我國已躍居國際科技論文被引量世界第二,正對世界科學發展作出日益重要的貢獻。

更為可喜的是,西部地區基礎研究能力進步顯著,四川、甘肅、陝西、重慶四省市共有六個自然科學獎項目獲獎,涉及數學、信息、地學、基礎醫學等多個領域,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激勵西部科學家潛心研究、追求卓越,將產生積極作用。

除一些領跑學科外,也必須清醒的看到,數學,天文學,力學等基礎學科近年來獲獎項目數量都維持低位,短板依然較為突出。

抓關鍵,自主創新能力增強

獲獎項目還顯示了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進一步增強。在交通、電力、機械、先進位造等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戰略高技術領域,我國科技工作者相繼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中國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將發展主動權牢牢抓回到自己手中。

在交通領域,以汽車產業為代表的裝備製造業獲得豐碩成果。

由濰柴動力牽頭完成的「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關鍵技術及應用」,此次獲得進步獎一等獎。該成果改變了我國缺少重型動力總成核心技術的被動局面,產品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達70%,產銷量世界第一。

清華大學牢牢抓住汽車智能化這一重大變革方向,研發的「汽車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對實現汽車無人駕駛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獲得進步獎二等獎。

湖南科力遠新能源公司和上海交通大學分別在高安全性長壽命充電電池關鍵技術,和磷酸鐵鋰動力電池製造上取得創新進展,為我國汽車工業向純電驅動轉型的目標邁出了關鍵一步。

在電力領域,獲得進步獎一等獎的複雜電網自律-協同自動電壓控制系統,得到大規模應用,社會效益顯著。

此外,自主研製的麒麟作業系統、軌道交通用磁牽引系統,大尺寸高性能雷射偏振薄膜元件、汽輪機減震阻尼葉片等成果,打破了國外壟斷,改變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

摘得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的湖南大學電能變換與控制創新團隊就始終秉承「裝備改變品質、品質影響世界」的科研追求,形成團隊文化、管理和考核機制,緊扣國家重大戰略和國防建設需求,不斷凝聚人才開展科技攻關。

中國工程院院士、團隊領軍人物羅安自豪地向記者列出了團隊自主創新的成績單:團隊緊密圍繞我國大功率電能變換與控制領域的三大科學技術難題,突破了六大共性關鍵技術,取得了國際領先的三個標誌性成果,實現了核心技術和裝備的重大突破與跨越式發展。成果已應用於首鋼、武鋼、寶鋼等國內外200多家企業與國防單位,累計創造直接經濟效益逾150億元。

務民生,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本次獲獎項目中,還有很多讓人民生活更美好的科技。

黃瓜怎麼沒有黃瓜味?西紅柿的味道為什麼越來越淡了?這些常見的老百姓對蔬菜品質的抱怨,已有科學家們關心解決。由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帶來的「黃瓜基因組和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研究」榮獲此次自然獎二等獎。項目完成人之一、該研究所研究員黃三文介紹,團隊以黃瓜為研究對象,通過破譯黃瓜基因密碼為突破口,將基礎研究和育種實踐緊密結合,成功解決了華南黃瓜品種變苦而喪失商品價值的生產難題,累計推廣種植約100萬畝;項目的成功也帶動了其他蔬菜(包括白菜和番茄等)的基因組研究,取得顯著社會效益。

在能源領域,由中冶焦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牽頭研發的清潔高效煉焦技術與裝備取得重大科技創新,每年可以節約優質煉焦煤1290萬噸,獲得此次進步獎一等獎。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首創了凹陷區礫巖油藏勘探理論技術體系,發現了全球最大整裝礫巖油田——瑪湖特大型油田,新增三級石油地質儲量12.4億噸,也獲得此次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不僅傳統能源綠色開發技術取得了突破,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目標的新能源技術也在加速發展。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首次成功試採,首座大型海上風電場併網穩定發電……系列成果推動我國能源結構不斷優化。

在生態環保領域,從源頭控制、清潔生產、末端治理到生態環境修復全鏈條,都有一批創新成果產出,實現了對揮發性有機氣體、焦化廢水、多金屬廢酸、微細礦物顆粒、廢舊聚酯、電子廢棄物、建築固體廢物等汙染物的高效處理與資源化治理,將綠水青山交還給人民。

獲獎成果還反映了我國防災減災保障服務能力的增強,對農田酸化、水域汙染、地表形變、地質工程、颱風等災害的監測能力不斷升級。

在生命科學領域,獲得進步獎二等獎的「肺癌微創治療體系及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推廣」項目,自1994年起研究並建立了全鏈條肺癌微創根治體系及關鍵技術。「再好的技術不推廣就無法惠及社會,我們一直致力於將研究成果推廣到全球胸外科醫生中。」項目完成人之一、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何建行告訴記者,該項目建立了覆蓋全球的國內首個獲得英國皇家外科學院認證的規範化培訓平臺,技術體系已在國內120餘家著名三甲醫院推廣,培訓國內專科醫生超過5300人次。

新動能,企業爭當創新主體

面向經濟主戰場,越來越多企業的身影出現在國家科技獎的舞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顯著加強。

由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申報的「水力式升船機關鍵技術及應用」,是依託國家863計劃等20餘項科技項目、歷時十餘年開展產學研聯合攻關的成果,獲得發明獎二等獎。這種利用水能作為提升動力和安全保障措施的全新升船機,在船廂入水及漏水情況下能依靠平衡重淹沒深度的自動變化實現自我平衡,顯著提升了升船機的安全性、可靠性、適用性和經濟性。

項目完成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洪琪表示,水力式升船機已在巖灘改擴建等多座工程論證中得到應用,還可為境外船舶提供便捷快速的通航服務,極大地推動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向前發展。

「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更能找出工程應用及生產生活中的痛點需求,從而指導科學研究的創新與發展。」「電網大範圍山火災害帶電防治關鍵技術」項目完成人之一、國網湖南省電力公司防災減災中心主任陸佳政如是說。

陸佳政介紹,山火災害遍及全球,是近十年電網安全運行最嚴重的危害之一。然而山火大範圍短時集中爆發,大幅降低空氣絕緣,會造成大量線路跳閘停電和燒損現象。該項目創造性提出山火「定量預測-風險救援-水霧絕緣帶電高揚程滅火」的不停電防治獨特思路,發明全新的電網山火災害帶電防治技術,已在27省市電網廣泛應用,獲得本屆大會發明獎二等獎。

科技進步獎中,企業參與的項目佔獲獎項目總數的75%,其中32%是以企業為核心的產學研用聯合創新。科技和經濟更加深度融合,一批龍頭骨幹企業,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新動能。在國家一系列利好政策舉措的激勵下,民營企業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研發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研發人員佔比不斷提升,已經成為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

今年民營高科技企業表現尤為突出。信息行業龍頭華為公司完成的新一代刀片式基站,自主研製了基帶、中頻、處理器晶片,在超過170個國家商用部署,三年累計銷售收入達2788億元。該項目獲得進步獎一等獎,這已經是華為公司近三年的第四次獲獎。

強基礎、抓關鍵、務民生、促經濟,從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的舞臺上,我們看到各種科技成果燦然生輝,正在為中國夢的實現注入創新動能。

(經濟日報 記者:佘惠敏 郭靜原 責編:於浩)

相關焦點

  • 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哪些雷射技術榜上有名?
    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共評出285個項目(人選),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38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7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3項。其中有3個獎項與雷射相關,獲得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的是:大尺寸高性能雷射偏振薄膜元件成套製備工藝技術及應用、飛秒脈衝雷射的高對比度放大及精密控制,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是:複雜零件整體鑄造的型(芯)雷射燒結材料製備與控形控性技術。
  •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這些農業科技真耀眼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國家自然科學獎授獎項目4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授獎項目6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獎項目185項。中國船舶集團所屬719所名譽所長黃旭華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摘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這些農業科技真耀眼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國家自然科學獎授獎項目4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授獎項目6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獎項目185項。中國船舶集團所屬719所名譽所長黃旭華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摘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 歷屆「最高獎」給了誰
    中新網1月10日電 綜合消息,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潛艇專家黃旭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共同榮獲本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人獎金800萬元人民幣。
  • ...科技突出貢獻獎、142項成果獲獎……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
    9月22日,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兩位院士獲科技突出貢獻獎重慶市科學技術獎設立於1997年,由市人民政府設立,在獎勵全市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組織,以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全市科學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
  • 科技創新大潮湧——透視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透視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新華社記者張泉、胡喆、溫競華、屈婷  科技創新大潮湧,千帆競發勇者勝。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黃旭華、曾慶存兩位院士摘得2019年度中國科技界最高榮譽;曾經9度空缺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連續7年產生得主;緊扣經濟發展和民生急需,科技創新讓生活更加美好……透視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科技創新的大潮更加澎湃,實現建成創新型國家的目標令人信心滿懷。
  • 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 吉林省十三項獲獎
    &nbsp&nbsp&nbsp&nbsp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人民大會堂揭曉,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授獎項目4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授獎項目6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獎項目185項。
  • 2018年度寧夏科學技術獎揭曉,68個項目獲獎!...
    本文原標題:《2018年度寧夏科學技術獎揭曉,68個項目獲獎!名單來了,看看你認識幾個?》 為進一步營造人才創新發展環境,激發全區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揭曉,兩位科技功臣的轉化平臺和科技成果落地徐匯...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揭曉,兩位科技功臣的轉化平臺和科技成果落地徐匯楓林 2020-05-22 0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頒發2018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的通報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頒發2018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的通報粵府〔2019〕26號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根據《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廣東省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方案》等規定,經省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評審、省科技廳審核,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李立浧院士、馬駿教授突出貢獻獎;授予「基於微納光纖的光捕獲與光操控」等12項成果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先進材料與結構力學行為及其失效機理的研究」等10項成果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重醫一院 基層黨建】2019年度重慶科學技術獎揭曉|重醫附一院...
    9月22日,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揭曉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由重醫附一院牽頭主研的6項研究成果榮獲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兩項,二等獎兩項,三等獎兩項。至此,2019年度,我院共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一等獎4項,創歷年來新高。
  • 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 吉林省十三項獲獎
    &nbsp&nbsp&nbsp&nbsp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人民大會堂揭曉,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授獎項目4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授獎項目6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獎項目185項。
  • 中國大壩工程學會2020年度科學技術獎系列獎項揭曉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我吧2020年12月3日,中國大壩工程學會2020年度科學技術獎系列獎項(包含學會科技進步獎、學會技術發明獎、大壩傑出工程師獎、汪聞韶院士青年優秀論文獎四項)在第九屆水庫大壩新技術推廣研討會開幕式上隆重揭曉。
  • 廣西7項科技成果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今天(1月10日)在北京隆重召開,廣西牽頭完成的科技成果獲獎1項,參與完成的科技成果獲獎6項。其中,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3項。這是「十一五」以來廣西科技人員首次牽頭獲國家技術發明獎。王雙飛教授團隊在廣西科技重大專項及其他科技計劃的長期支持下,從前端的製漿造紙清潔化生產,到後端的工業廢水高效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研發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清潔造紙一體化技術及裝備。此項科技成果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改變了我國該類設備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 2019年度青島市科學技術獎揭曉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博客,微博)記者 宋佳昨日,2019年度青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青舉行。會上,對獲得2019年度市科學技術獎的項目和人員進行表彰獎勵。記者在現場獲悉,全市共有155個項目(人選)獲獎,中國海洋大學李華軍院士、海爾生物醫療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佔傑榮獲市科學技術最高獎,10項成果獲自然科學獎,6項成果獲技術發明獎、132項成果獲科技進步獎、5人獲國際合作獎。
  • 揭曉!鄧宗全院士獲黑龍江最高科學技術獎
    據龍視新聞聯播報導 11月26日,2020年度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揭曉。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鄧宗全榮獲2020年度黑龍江省最高科學技術獎,278個項目分獲2020年度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一、二、三等獎。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揭曉,兩位科技功臣的轉化平臺和科技成果落地徐匯...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揭曉,兩位科技功臣的轉化平臺和科技成果落地徐匯楓林 2020-05-22 0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圳頒發2018年度和2019年度市科學技術獎 去年1~11月深高新產業...
    原標題:深高新產業產值超2萬億   2020年1月2日下午,深圳市委市政府在深圳會堂召開全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頒發2018年度和2019年度市科學技術獎。
  • 【重醫一院 基層黨建】2019年度重慶科學技術獎揭曉|重醫附一院...
    9月22日,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揭曉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由重醫附一院牽頭主研的6項研究成果榮獲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兩項,二等獎兩項,三等獎兩項。至此,2019年度,我院共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一等獎4項,創歷年來新高。
  • 2019年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揭曉,聚焦服務國家戰略
    上海科技成果呈現多點開花之勢,聚焦服務國家戰略。5月19日上午,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上海展覽中心召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會上獲悉,2019年度上海市共評選出308項(人)授予上海市科學技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