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高新產業產值超2萬億
2020年1月2日下午,深圳市委市政府在深圳會堂召開全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頒發2018年度和2019年度市科學技術獎。其中,2018年度對106項和10名人選予以獎勵,分別是:市長獎2名、自然科學獎4項、技術發明獎3項、科技進步獎59項、青年科技獎8名、專利獎25項、標準獎15項。2019年度共102個項目和10名人選獲獎,分別是:市長獎2名、自然科學獎8項、技術發明獎3項、科技進步獎53項、青年科技獎8名、專利獎23項、標準獎15項。
青年人才成科創主力軍
從獲獎結果可以看出,如今深圳的原始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基礎研究取得一系列新原理、新方法、新技術。例如由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主持攻關的「電動車動力電池材料結構及性能的基礎科學研究」項目,首次發現新型單層二維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主持攻關的「聲鑷理論及其操控效應」項目,首次提出人工結構聲場靈活調控聲輻射力的新原理和「聲篩」概念;由香港大學深圳研究院完成的「金屬配合物激發態的基礎與應用研究」項目,首次實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含有剛性四齒配體的高效率磷光鉑(II)配合物,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同時,這次科技獎也反映了創新平臺的支撐作用在不斷加強。深圳市通過聚焦大裝置、高平臺、新產業,各類創新平臺建設取得新進展。
獲批牽頭建設鵬城實驗室、深圳灣實驗室,與廣州平行建設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
新設基礎研究機構12家,累計建成省級新型研發機構46家、諾獎實驗室11家,累計建成各類創新載體2260家。依託這些平臺,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深圳市有16個項目獲獎,34個項目獲廣東省科技獎。
另外,2018年度、2019年度,由企業主持完成的獲獎成果分別是92項、73項,佔比分別為87%、74%,這說明了深圳企業突出的科技創新能力,有力支撐了城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例如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完成的「超大容量智能骨幹路由器技術創新及產業化」項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包括Cable背板突破傳統PCB限制,自主研發Solar系列晶片,突破西方廠商的技術壁壘,首創FEC正交復用架構納入國際標準等,2019年上半年全球市場份額佔41%,世界排名第一。
更可喜的是,青年人才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2018年度、2019年度的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三大獎,分別共獎勵718名和674名科技人員,平均年齡分別為39歲和40歲;在兩個年度三大獎獲獎成果中,40歲以下的科技人員809人,佔比58%,其中80後科技工作者參與獲獎的有127項,佔比98%。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長,並逐漸成為科技創新的「中流砥柱」。
記者從大會上了解到,去年1-11月,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3878.48億元,同比增長10.4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8190.14億元,同比增長11.52%;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常年保持在全國的34.8%以上、連續16年居全國城市首位,深圳國家高新區排名穩居全國第2位。
深圳先進院斬獲八項市科技獎一等獎
1月2日下午,2018-2019年度深圳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深圳會堂隆重召開。會上公布了深圳市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榮獲8項科技獎,包括市長獎1項、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青年科技獎1項,獲獎數量再創歷史新高,一等獎獲獎數在全市名列前茅。
鑄造醫療健康「國之重器」
鄭海榮獲最高榮譽「市長獎」
深圳市科技獎的最高榮譽——「市長獎」是歷年最受關注的獎項,大會上,深圳先進院副院長、醫工所所長鄭海榮獲頒了2018年度「市長獎」,這也是繼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後該單位第二次獲得「市長獎」。
據悉,長期從事醫學成像技術研究的鄭海榮於美國科羅拉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在加州大學做博士後研究,自2007年回國加入深圳先進院後,從零開始組建高端醫學影像團隊和平臺,他帶領團隊聯合上海聯影公司歷時近10年攻關研製出我國首臺3T超導磁共振快速成像系統,自主創新攻克「卡脖子」技術,打破了高端醫療設備市場長期受國際壟斷的局面,目前已在國內百餘家大型三甲醫院裝機使用。
「回顧過去12年,個人和團隊的成長得益於國家和特區對人才的重視與支持,得益於深圳市生命健康產業的迅猛發展,也得益於深圳先進院的創新氛圍和機制。」鄭海榮在會上表示,正是深圳堅實的產業基礎、靈活的市場機制和深圳先進院這一開放多元、交叉融合的平臺,為科研人員搭建了實現夢想的舞臺。此外,鄭海榮作為第一完成人的「聲鑷理論及其操控效應」項目獲得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項目首次實現了全空間、大範圍任意移動微納粒子,使傳統聲鑷的操控精度提高兩個數量級達微米級。發展了基於聲鑷技術的給藥、神經調控等新應用,促進了聲鑷技術與學科的發展。
發力醫學工程與機器人
一舉包攬四項「一等獎」
深圳先進院醫工所醫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主任梁棟作為第一完成人的「快速磁共振成像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該項目針對磁共振掃描速度慢這一重要瓶頸問題,以不同快速成像策略的融合、無偽影快速成像理論與方法,以及射頻線圈等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為研究重點,成功研製一體化快速磁共振成像平臺,並研發了用於腦卒中早期篩查和腦功能研究的高端應用。
深圳先進院集成所副所長吳新宇作為第一完成人的「全自主移動機器人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技術開發類)一等獎。該項目完成了全自主移動機器人在複雜環境下高效移動的本體設計、靜態環境情境感知、動態環境語義認知與導航等核心共性技術的突破,實現全自主移動機器人大規模產業化應用。
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作為第一完成人的「基於基層醫療機構的低成本健康創新技術及集成應用」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社會公益類)一等獎。該項目結合醫工科技創新和規模化應用示範,研究基於基層醫療機構的低成本健康創新技術,推動基層醫療適宜技術開發和醫療設備研製。促成國家衛計委在全國批量部署村級醫療專用設備政策的落實,帶動全國20萬家村衛生室設備更新,1.5億人口直接受益。
(責任編輯:D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