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咖啡館不少,但像熊爪咖啡這樣迅速走紅,還得到主流媒體一致稱讚的真不多。
這絕對是一家神奇的咖啡館,神奇到你可能認不出它是一家咖啡館。
沒有門沒有窗,只有一堵灰色的牆,牆上開了一個小洞,一個點單付款的二維碼。
顧客付款後,咖啡會從牆上的小洞裡送出來。
特色在於送咖啡出來的是一隻毛茸茸的「熊爪」。
顧客在取咖啡時可以與熊爪互動,握握爪擊個掌,熊爪還會比心、比耶、豎大拇指。
有人說隔著牆都能感受到「熊熊」的熱情。
用這樣的方式賣咖啡,並不純粹是心血來潮或標新立異。
原來這家店的4名成員中,有兩名殘障人士。
店長是一名聾啞咖啡師,帶著熊爪遞出咖啡的店員曾經遭遇面部燒傷。
即使咖啡師曾在咖啡衝調比賽中獲過大獎,店員也願意為顧客用心服務。
但她們還是很難在一般的咖啡店找到工作。
咖啡店創始人說,開這家店的初衷,是因為自己喜歡咖啡,同時也想要幫助殘障人士,給他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這才有了從「山洞」探出「熊爪」的賣咖啡創意。
通過這樣讓人耳目一新的創新,這家咖啡店讓殘障人士實現了自身價值,還讓寒冷的冬日溫暖起來。
忙碌的顧客們,通過和熊爪的互動,在忙碌閒暇之餘獲得了放鬆片刻的機會。
如果是持有殘疾人證的客人到店,店裡還會提供一杯免費特調咖啡。
又萌又可愛的熊爪,和背後的溫暖故事,吸引了媒體的報導和顧客們的支持。
這家開業不久的咖啡店,現在門前經常排著長隊。
咖啡店日出單量已超過400杯,到了雙休日更是達到了500至600杯,所有的工作人員幾乎滿負荷運轉。
目前我國有約8500萬殘疾人,處於就業年齡段的殘疾人有3200萬。
根據殘聯2019年的數據顯示,包括在家務農的殘疾人在內,一共有855萬殘疾人就業,就業率不足27%。
熊爪咖啡讓大家又一次關注到這個群體。
給殘疾人一個舞臺,他們同樣可以自食其力,同樣可以為社會創造價值。
熊爪咖啡的出現,除了對殘障人士的善意,別出心裁的創意,還離不開街區運營方、政府監管部門對新模式的鼓勵和包容。
熊爪咖啡所在的永康路,在過去2年中集結了20餘家網紅餐飲店,是上海「網紅咖啡」最密集的區域之一。
而這條咖啡街的前身是一條「酒吧街」。
因為夜晚人聲鼎沸,酒吧和周邊的居民產生了很大的矛盾。
2017年,徐匯區對永康路開展環境、業態的雙向調整,酒吧逐漸消失,變成了網紅咖啡餐飲店。
負責永康路招商的是上海派豐永康商業經營管理有限公司。
這家公司有兩條招商標準:
一是對業態和商戶的「顏值」始終報以高要求。
二是進駐永康路的商戶必須有獨一無二的創意,決不能「千篇一律、千店一面」。
因此運營方有信心,永康路上哪怕再開100家咖啡館,也可以有100種不同的形態,且始終保持良性競爭。
比如熊爪咖啡的隔壁同樣是一家咖啡店。
因為創意和定位不同,固然有競爭,但更多是因為規模效應,吸引了更多人氣,實現了共贏。
除了運營方的引導,「熊爪咖啡」們的出現也離不開監管部門的包容。
「熊爪咖啡」火了後,有人提出善意的疑慮:
牆上只開一個洞營業,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嗎?商戶門面不向消費者敞開,日常監管要如何進行?
徐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熊爪咖啡」的《便民餐飲店臨時備案公示卡》。
監管部門認為整個店鋪只有外側水泥牆上開了一個洞,用於遞送餐食,其實只是一種比較新奇的經營方式,監管內容跟開門經營或只開一扇窗經營是一樣的。
對於大家關心的「熊爪」是否安全衛生?
工作人員說,熊爪本身不與食品直接接觸,那麼店家只要做好相應的食品衛生措施和防疫措施,比如定時消毒熊爪,就符合經營規範。
不得不為監管部門的包容點讚,正是這樣的監管理念,才有了「熊爪咖啡」們創新和生存的土壤。
很多地方的招商管理部門,可能會問為什麼「熊爪咖啡」不是出現在他們那兒?
其實不是商家們沒有創新意識,想不出創意,往往是招商和監管部門沒有打造出創新的環境。
如果「熊爪咖啡」這樣的新業態,出現在別的地方,面對公眾的質疑,相關部門叫停的可能性很大。
我們希望看到越來越多類似「熊爪咖啡」這樣的創新創意。
但這個美好的願望,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更深層次的思考是相關部門有沒有打造出創新的環境。
這和公司的創新一樣,很多公司抱怨員工創新能力差,其實根源在於公司沒有打造出適合創新的環境。
一旦形成了鼓勵創新的文化和制度,對新業態的摸索和試錯有更多的包容。
創新就會成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富日記原創,如轉載請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