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地處河北省東北部、燕山南麓。
遵化意為「遵從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
遵化市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是聯合國專家組命名的「千年古縣」,春秋時稱無終國,秦時屬右北平郡,五代後唐時正式命名為遵化縣。
遵化市素有「畿東第一城」之稱,境內有世界文化遺產2處(清東陵、古長城),有紀年歷史2200多年。
站在遵化古老的土地上,西魏遺少可以感覺到山水間傳響著皇家樂曲,隱隱約約,不絕於耳。
世界文化遺產清東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布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築群,共建有順治、康熙、乾隆等皇陵五座、慈禧等後陵四座,埋葬14個皇后和136個妃嬪。
從空中看,景陵整體上呈半圓形,地位高者列前居中,地位低者居後。景陵地宮內,除了葬康熙皇帝,還有孝成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和敬敏皇貴妃。景陵妃園寢內葬有四十八位妃嬪和康熙的皇十八子胤衸。
四十八位妃嬪中,包括貴妃1人,即溫僖貴妃;妃11人,即慧妃、惠妃、宜妃、榮妃、平妃、良妃、宣妃、成妃、順懿密妃、純裕勤妃、定妃;嬪8人,貴人10人,常在9人,答應9人。
「東陵大盜」的故事,讓遵化聲名遠播,世界為之惋惜驚嘆。
但是孫殿英最終也不會想到,當年覆蓋於層層珍寶之上的被子,卻是慈禧陵中真正的稀世珍寶。而他當年的隨手遺棄,卻成全了織金陀羅尼經被一個世紀之後的首次面世。
金黃的經被約三米見方,明黃緞底,由捻金線織成。被面上織有眾多佛經、佛像、佛塔、花紋等裝飾,既有佛教的神聖,又不失皇室的威嚴。
慈禧十八歲入宮,被鹹豐皇帝封為蘭貴人。鹹豐皇帝去世後,被尊為聖母皇太后。
慈禧以27歲的年齡,開始了「老佛爺」長達48年的垂簾聽政。
陀羅尼經被是密宗佛教的經咒,此經被是奉旨使用的,即沒有皇帝旨意,任何人不能使用。經被當時就蓋在慈禧的屍身最上層,當時經被上還綴有八百二十粒珍珠,估值十六萬兩白銀,價值連城。
1928年,「東陵大盜」孫殿英將洗劫了慈禧陵墓,並把經被上的珍珠全部拆走。歷史的小確幸,當年孫殿英這些匪徒沒文化,有眼不識「金鑲玉」。他們盜陵之後,把拆掉珠寶的陀羅尼經被當破布扔到外面,使這件稀世珍寶得以倖存。
後來,清朝遺臣重新安葬慈禧時,將經被放在地宮的香冊寶座上,陀羅尼經被從此又被封存在慈禧地宮中。
1979年,慈禧地宮對外開放,陀羅尼經被一直存放於清東陵文物庫房內。
自清王朝入關,順治開創了「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昭穆之制」。「昭穆」為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也用於墳地葬位的左右次序。
雍正即位後,不知出於何種考慮,捨棄京師以東,最終在京師西南易州境內的太平峪,興隆莊建設「萬年吉地」,至此,清朝沿襲的「昭穆之制」喪葬規範,被雍正推翻,歷史在這裡無聲地拐了彎。
於是,清朝帝王的陵寢開始分為兩大陵區,位於北京以東遵化縣馬蘭峪附近的清東陵和位於北京以西易縣境內的清西陵。
假如沒有雍正的改址,遵化可能將是世界上最大最氣派的皇家墓地。
遵化,古長城東西橫貫遵化全境,綿延80餘千米。原為燕國所築,經歷代修葺,現存多為明代長城,保存較為完好。
這麼多年過去,古長城早已物是人非。駐足遵化,除了懷舊,更感覺嶄新氣息撲面而來。
這古長城依燕山而建,燕山是一座歷史名山,也是中國政治史的一個大舞臺。
遵化即為燕山之魂魄所在,遙望群峰從山海關一路奔來,長城起伏其間,腳下是一片樹的汪洋,胸中蕩起一幅歷史的長卷。
如今的遵化正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皇家文化、山水休閒、田園鄉愁、紅色記憶「四大旅遊功能區」高點起航,進一步打響了「山水遵化、傳奇東陵」旅遊品牌。
皇家山水猶在,皇家文化長存,既是資源,又是動力。
遵化的鋼鐵產業加速聚集,退城搬遷,建設了鋼鐵精深加工產業園,創新城市綠化養護及保潔機制,獲評 「河北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遵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72%,「遵化西下營板慄」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遵化香菇」入選河北省首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遵化曾是全國經濟百強縣,可上幾年因成績下滑被退出來了,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是新舊動能轉換還不夠快,新興產業支撐作用不夠明顯,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仍需持續加力。
隨著北京副中心加快建設、京秦高速二期竣工通車以及京唐高鐵、津承高鐵的啟動,遵化重返百強的熱情空前高漲。各鄉鎮用「大比武」營造以項目看發展論英雄的濃厚氛圍。
現在遵化注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實施好官房京韻滿族文化特色小鎮等20個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和長城修繕保護等16個文物保護項目,組織昭西陵研究性保護與展示。
暑期將至,歡迎來遵化,感受神奇的東陵滿族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