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淹於湖中300年的明祖陵,石像生為歷代皇陵最大

2020-12-25 北京日報客戶端

與明中都皇故城一起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還有皇陵石刻。該皇陵指的是明皇陵,位於安徽省鳳陽縣城南七公裡處,是朱元璋為其父母和兄嫂修建的。明皇陵「宮闕殿宇、壯麗森嚴」,享殿、齋宮、官廳數百間,皇陵神道總長257米,石像生32對,皇陵碑文為朱元璋親撰。石像生數量之多、刻工之精美為歷代帝王陵之冠,其藝術風格絕妙,堪稱上承宋元,下啟明清的大型石雕藝術精品。

▲安徽鳳陽明皇陵的石像生 攝影:蓮蓮

除鳳陽的皇陵外,明朝的皇陵因各種原因,還分布在江蘇南京與盱眙、湖北鍾祥,以及眾所周知的北京昌平區和海澱區等地。

明祖陵位於小縣城

淮河的起落掌控著蘇北一個不大的縣城的命運,這個縣的名字叫盱眙,因明代一座明祖陵而充滿了神秘,淮河又似乎賦予了它許多靈氣。

知道北京明十三陵,知道南京明孝陵,但哪來的明祖陵呢?這是一座傳奇的古墓,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後為自己的高祖、曾祖和祖父修建的祖陵,陵墓位置在盱眙城北20公裡處,於洪武十九年開始修建,有文獻記載前後共修建了27年。當時朱元璋追諡自己的三位長輩為皇帝,並按照皇陵規格營建,可以想像當時所建祖陵的奢華。

這明祖陵並不像其他帝陵一樣注重風水的天人合一,而是建在洪澤湖西畔的淮河入洪澤湖處。明弘治七年,明祖陵就不斷遭受水患,有記載明嘉靖二十一年,明祖陵東邊開始增修防堤,明王朝滅亡後,清康熙十九年,明祖陵與泗州城一起被滔滔洪水吞沒。從此,明祖陵在湖水下被淹沒了近300年之久,由於湖水的長期侵蝕,陵寢墓冢已被蕩平,地面的建築一大半早已毀壞。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洪澤湖水位下降,明祖陵終於重見天日,僅餘下欞星門、正殿、東西兩廡殿遺址,最為惹眼的是神道兩側的21對石像生幾乎完好。重見天日的石刻從數量上來看,在明代帝陵中並非最多,但單體體積卻是最大的。沒有顯赫的家世,更沒有值得炫耀的血統資本,對於朱元璋來說,從「乞丐」到身著華服的轉身,為了證明自己是天意所授,標榜自己血統是天之相承,草根皇帝朱元璋把自己的老祖宗請出來神化宣揚一番,也是常理之中。

▲明祖陵神道文武官石刻 攝影:蓮蓮

▲明祖陵神道石獸 攝影:蓮蓮

▲明祖陵神道石獸 攝影:蓮蓮

陵區內,樹影婆娑,綠草如茵,神道兩側石人石獸排列有序,麒麟、獅子、文臣、武將、近侍、馬官,一個個雕刻細膩氣勢恢弘,宛如君王臨朝時文武參拜,給後人以莊重霸氣之感。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多少虛物煙消雲散,可想當年這麼大的巨石旁,多少能工巧匠在烈日和嚴寒中披星戴月,去完成這一件件傳世之寶。他們揮汗如雨的同時,得到的會是什麼呢?封建歷史上的君王們,以為這樣就可以鞏固自己鐵打的江山,殊不知人心的力量猶如滔滔江水。多少王朝在人心渙散中被取代,於是在兵荒馬亂與徒勞驚嘆裡,帝王們一個個被掃進歷史的塵埃中。

▲明祖陵神道牽馬官石刻 攝影:蓮蓮

孝陵、東陵位於南京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朱元璋病逝於南京,享年71歲,葬於明孝陵。

明孝陵是朱元璋生前親自挑選的。朱元璋選陵址的方法也挺有意思,《明史》中記載,朱元璋曾向劉基、徐達、常遇春、湯和這些開國功臣徵詢選陵址的意見,並約定時間召集這四人磋商。大家各自先用紙條將陵址寫好,然後從各自的袖筒中掏出來一對,結果不約而同地寫著同一地點。這不免讓人想到《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二人手掌上的「火」字,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

▲明孝陵石像生 攝影:蓮蓮

這個被普遍看好的陵址就是南京市紫金山下獨龍阜的靈谷寺舊址。紫金山最初叫金陵山,歷史上楚懷王滅越後,曾在這裡掘地埋金,以鎮「王氣」。它三峰井峙,氣勢雄偉,自六朝以來,就流傳有「鍾阜龍盤,石城虎踞」的詩句,故有「虎踞龍盤」之說。從地理條件上來講,紫金山泉壑幽深,紫氣蒸騰,雲氣山色朝夕多變,是一塊難得的寶地,陵址一經選定,朱元璋就把原址上的靈谷寺遷到紫金山東麓,讓地給自己建陵。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開始營建孝陵,第二年馬皇后去世,遂將馬皇后安葬在這裡,第三年孝陵全部竣工。朱元璋病死後,與馬皇后合葬明孝陵。

如今步入明孝陵,御碑亭中的「治隆唐宋」碑最為引人注目,這是清代康熙皇帝親自書寫的,由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所立。「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頌揚明太祖朱元璋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康熙如此詔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對朱元璋的尊重和欽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籠絡人心,進而鞏固滿人統治之意。

康熙的評價也算得上客觀,朱元璋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勤政的皇帝之一,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據史書記載,1385年9月14日到21日,八天之內,朱元璋批閱內外諸司奏札共1660件,處理國事計3391件,平均每天要批閱奏札200多件,處理國事400多件。

在明孝陵以東,是明東陵,那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陵寢,總體布局與明孝陵相似,但規模與之較小。朱標本是太子,為人仁厚,待各位兄弟極好,他若即位,恐怕朱棣不敢打大哥的主意。可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朱標去世。建文皇帝在位時,尊其父朱標為孝康皇帝。

明十三陵埋葬皇帝最多

伴隨著明朝權力中心的轉移,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起,朱棣在北京昌平為自己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歷230餘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帝王陵墓,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的、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長陵 攝影:蓮蓮

有人會有疑問:明朝十六帝,南京明孝陵、北京十三陵,這才十四座陵寢,另兩位皇帝埋哪了?追述一下明朝的歷史,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明孝陵,第二任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都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找到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臨危即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闢,又當了皇帝。朱祁鈺死後,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只將其以「王」的身份葬於北京西郊景泰陵。

不過,明憲宗朱見深在成化十一年(1475年)下詔恢復景泰帝號,並下令按帝陵的規格修飾陵寢。但實際上僅對陵寢略加增飾,陵宮建築仍按王陵的級別覆以綠瓦,陵碑也是按王陵之制立於陵宮門外偏東的位置,徒具帝陵之名。嘉靖十五年(1536年)三月,明世宗拜謁景泰陵,認為景泰陵全然不符合帝陵體制,命改易黃瓦。在陵門之外、大門之內的正中位置建陵寢碑亭,移陵碑於亭中,使之略具帝陵之制。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就是如今的「明十三陵」。

明朝的皇陵中,上邊列舉了安徽鳳陽的皇陵、蘇北盱眙的明祖陵、南京的孝陵、北京昌平區的十三陵、海澱區的景泰陵,分別在五個地方。除此之外,還有個明顯陵,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東北5公裡的純德山上。

明朝皇帝有尊已去世的長輩為「皇帝」的愛好,明顯陵即由此而來。明武宗去世時沒有子嗣,他的堂弟朱厚熜被選中當了皇帝,是為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嘉靖皇帝與群臣發生了長達三年半的禮儀之爭,史稱「大禮議」,爭議的核心就是他要尊自己的父親興獻王朱祐杬為皇帝,而大臣們認為與禮不合。最終當然是嘉靖皇帝取得勝利,朱祐杬被追尊為皇帝後,原有興獻王墳也相應按帝陵規制升級改建,並改稱顯陵。

相關焦點

  • 江蘇有座水下皇陵,沉沒湖底300多年,被稱為明朝的龍脈所在
    那麼你是否知道,在江蘇省還有一座明朝的皇陵,它不僅是明朝龍脈的所在,更是全世界唯一座水下皇陵,最為特別的是,它沉睡水底300多年後,才終見天日。,這裡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祖父,曾祖父,高祖的衣冠冢,這是一座特殊的皇陵,雖然裡面葬的不是帝王,但是明祖陵的規格比朱元璋自己的明孝陵還要高,民間傳聞朱元璋雖然是平民皇帝,但極為孝順,在安徽鳳陽為自己的父母修建了明皇陵,在江蘇盱眙在其父親往上三代,修建了這座規模宏大的明祖陵。
  • 鞏義北宋皇陵石像生被盜和歸宿的故事
    北宋皇陵都位於河南鞏義,除了永定陵其它的「六帝七陵」都拜訪了一遍,所有的皇陵地宮基本上都被盜空了,地面建築也僅留下來了神道兩邊的石像生(永安陵除外),但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很多石像都沒有了頭,這些頭都到底去了哪裡,正好藉助參觀鞏義博物館的機會,把北宋皇陵這個話題了結一下。
  • 麥田裡的皇陵,宋英宗永厚陵神道石像生
    永厚陵是北宋第五代皇帝宋英宗趙曙的陵墓,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城區,距今已經有952年的歷史。永厚陵神道的石像生保存完好,是難得一見的古代石雕藝術瑰寶。永厚陵的神道石像生保存完好,遠觀可謂是壯觀之至,帝陵氣勢讓人震撼。永厚陵神道石象雕刻流暢、線條優美,是北宋中期石刻藝術的巔峰之作。歷經千年千年永厚陵如今已經成為農田,神道石像默默地成為了麥田的看護人。只有那石像靜靜的看著路人,默默的守護著皇陵。百獸之王老虎也在默默的守護著農田。
  • 明朝有最多的皇陵,一共五處你知道都是哪裡嗎?
    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欞星門及圍牆。明祖陵又稱「明代第一陵」,是全國唯一的水下皇陵,坐落於江蘇省盱眙縣明祖陵鎮明陵村境內。明祖陵坐落在洪澤湖西畔的淮河入湖處(明代屬安徽鳳陽府管轄)。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泗州城被湖水淹沒時,明祖陵也一起被吞沒於湖水之中。
  • 大明中都所在——鳳陽縣明皇陵|中都|明皇陵|鳳陽縣|朱元璋|明朝|...
    蚌埠到鳳陽公交車乘車站點為:蚌埠火車站出站東行550米處路南的蚌埠長途汽車站。【明皇陵】景區頭銜:世界文化遺產、明清皇家陵寢(明皇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二批)等門票:50元概述:明皇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初建之時規模浩大,主要有皇城、磚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餘間,陵丘、石刻群等。
  • 因洪澤湖大旱,湖底驚現神秘皇陵,專家本想進行挖掘,卻束手無策
    明祖陵  根據先進的科學手段,加上查找相關歷史資料,確定了此皇陵為朱元璋的祖陵,也就是史書上記載的「明祖陵」,明祖陵位於江蘇省盱眙縣洪澤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實際葬地
  • 其實明朝的皇陵總共可是有七處的!
    說起明皇陵,北方的人大多會想到明十三陵。南方的一般還會想到明孝陵。而其實,明朝的皇陵,總共有七處,分別是明祖陵,明皇陵,明東陵,明孝陵,明十三陵群落,景泰陵還有明顯陵。到了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欞星門及圍牆,祖陵全部建成。明祖陵位於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境內,淹沒在淮河水下達300年之久。原有城牆3道,金水橋3座,殿、亭閣、署房、宮私宅第千間,可謂規模宏大,氣勢雄偉。
  • 【全景滁州】明皇陵——大明祖脈之地
    明皇陵位於安徽省鳳陽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主要有皇城、磚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餘間,陵丘、石刻群等。明末以來,人為破壞和風雨侵蝕,宮闕殿宇廢為遺址,現僅存陵丘及石刻群。明皇陵與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為同一制度,明皇陵雖非帝王之陵,但「宮闕殿宇、壯麗森嚴」,享殿、齋宮、官廳數百間,皇陵神道總長257米,石像生32對,皇陵碑文為朱元璋親撰,石像生數量之多、刻工之精美為歷代帝王陵之冠
  • 清平樂:宏大肅穆的北宋皇陵,如今雜草叢生,北宋皇陵為何寒酸?
    圍繞著八座帝陵還有皇后陵、皇室宗親墓、勳臣和名將墓300餘座,其中包括了包拯、寇準等重要大臣的墓。 宋皇陵的石像生 二、趙匡胤選擇鞏義建皇陵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出生在洛陽的夾馬營,民間傳說中,當了天子的趙匡胤有一次回家鄉洛陽,
  • 一日遊遍「七帝八陵」,分享給您北宋皇陵的歷史和現狀
    在歷代皇陵中,宋陵建設不是最豪奢,卻是破壞最嚴重、後代王朝保護最不力的皇陵。北宋皇陵毀壞程度僅次於南宋皇陵。金滅北宋後,北宋皇陵經歷了金兵、金的傀儡政權劉齊的大規模的反覆盜掘、破壞,在南宋和元期間,宋陵處於長達兩百多年的無人管理狀態,遭到民間盜墓賊的反覆盜掘;到了明代,政府才採取了象徵性的保護措施。
  • 石像生是什麼?詳解石像生森嚴的等級制度
    現代幾乎看不到什麼石像生,也有很多人都不知道石像生是什麼,石像生其實就是古代一些墓葬中安放的石人、石獸,一般都是有級別的人才會弄石像生,尋常的百姓人家也沒有那麼多錢搞這個,霍去病的墓應該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石像生,石像生也是有等級制度,什麼級別放幾個石像生也是有嚴格要求的。
  • 北宋皇陵,位於鄭州市鞏義市境內,距今已有千餘年歷史
    北宋皇陵,位於鄭州市鞏義市境內,從宋太祖乾德六年(公元968年)開始興建,距今已有千餘年歷史。北宋一共有九個皇帝,除了徽宗和欽宗兩位皇帝被金兵擄去死於五國城外,其餘七位皇帝以及趙弘殷(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之父)都葬在鞏義境內,這些北宋皇陵通稱為「七帝八陵」。
  • 中國最大帝王陵墓群:宋陵之宋仁宗永昭陵
    集中埋葬在河南省鞏義市,佔地達156平方公裡,是我國三大皇家陵墓群之一,也是埋葬帝王將相最多,面積最大的皇家陵墓群。宋陵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在我國歷史上地位極其重要,宋陵的集中埋葬為後來的明清所沿用,可謂是承上啟下。1982年宋陵被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趙禎的陵寢,位於今鞏義城區南部,也是北宋保護最為完好的帝陵之一。
  • 「遼代皇陵」大遼皇陵深藏北鎮龍崗村
    乾陵在北鎮富屯鄉龍子村,當地人稱此處為「大土包」,據說是遼景宗耶律賢和睿智皇后(俗稱契丹蕭太后)的合葬墓,史書記載,陵區內還埋葬著著天祚帝耶律延禧以及名臣耶律隆運(韓德讓)等數十位在遼史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聲名顯赫的人物。龍崗子村地處峰巒聳立的山谷中,當地人稱這片山谷為二道溝。
  • 這些年私藏的門票之安徽
    徽州古城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34;發祥地,被譽為&34;。千百年來,它是一個進得去而出不來的地方,形似「迷魂陣」。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曾大大褒獎牌坊的主人鮑氏家族,稱其為「慈孝天下無雙裡,袞繡江南第一鄉」。
  • 孝陵石像生的故事
    從清東陵順治皇帝的孝陵大碑樓沿著神道北行,繞過案山影壁山,就是孝陵石像生。石像生是陵墓前神道兩側設置的石人石獸的總稱。石像生的作用最初是除邪惡、驅鬼怪,後來又有表明死者身份、地位、莊嚴氣氛、驅邪、鎮墓的作用。 陵墓前設石像生普遍出現於東漢。石像生中的石人也叫「翁仲」。「翁仲」是一個人的名字,姓阮,他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名大將,身高丈二,智勇雙全,屢建戰功,把守臨洮前線,大敗匈奴,戰功赫赫。
  • 1920年越南首都順化珍貴照片 完全是一副小北京的感覺
    越南歷代王朝均模仿中原王朝體制,建立三省六部和文武品級制度,一切制度都按帝制制定。歷代王朝修建都城之時也是如此,最早的首都華閭的官方名字就叫長安府,後來的升龍在規制上模仿宋朝的開封府和臨安府,連名字都一樣的也叫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