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陵石像生的故事

2021-02-23 清東陵保護區

從清東陵順治皇帝的孝陵大碑樓沿著神道北行,繞過案山影壁山,就是孝陵石像生。石像生是陵墓前神道兩側設置的石人石獸的總稱。石像生的作用最初是除邪惡、驅鬼怪,後來又有表明死者身份、地位、莊嚴氣氛、驅邪、鎮墓的作用。

陵墓前設石像生普遍出現於東漢。石像生中的石人也叫「翁仲」。「翁仲」是一個人的名字,姓阮,他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名大將,身高丈二,智勇雙全,屢建戰功,把守臨洮前線,大敗匈奴,戰功赫赫。阮翁仲死後,秦始皇深表哀悼,為了紀念他,命人鑄造了一尊阮翁仲的銅像立在鹹陽宮司馬門外。當匈奴再次進攻時,看到阮翁仲的銅像,以為陵翁仲還在世,無不望風而逃。後來,人們把陵墓前安置的石人也稱作「翁仲」。

關於石像生,還有一個神話傳說:說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各國君主很不放心,一心要巧立罪名,將他們斬盡殺絕,以絕後患。於是,秦始皇令匠人雕刻石馬置立殿前,命各個已經亡國的諸侯輪流前來餵馬,如果石馬不食不動,餵馬的諸侯就算對秦王不忠,還有反叛之心,以此作為藉口而斬殺,幾個諸侯就這樣被秦始皇除掉了。輪到前魏國的國王餵馬時,自知此去有死無生,萬難回還,於是含淚辭別王后、王子、文武百官和魏國百姓。大家仰天悲泣,痛哭不止,舉國一片哀聲。這情景感動了天神,天神便給魏王送來了趕山鞭。魏王一試,只見鞭搖山石動,不禁滿心歡喜,毫無畏懼地持鞭來到秦始皇殿前,揚鞭驅之,那石馬竟然活了,又飲水又吃草。秦始皇見此又驚又喜,問清來由,赦免了魏王的死罪,接過神鞭,趕山不止,將千峰萬嶺趕進大海,使內地出現了廣闊的沃野平原。為了紀念魏王的功勞,人們仿照魏王的模樣,在石馬旁雕了一尊石像,而後又陸續增置了獅子、駱駝等種類繁多的石像生。

孝陵石像生共18對,最南端由一對石望柱作為前導,往北依次為:獅子、狻猊、駱駝、象、麒麟、馬立、臥各1對,武將和文臣各3對。每一件雕刻品都有著它的寓意:獅子兇猛,吼聲震天,群獸聞聲,無不驚恐,是勢力強大的象徵;大象馴服,表示皇帝廣有「順民」可任意統治;駿馬善跑,以此炫耀皇帝統治疆域的廣闊,可任意馳騁;文臣、武將是朝中文武百官的代表,象徵皇帝擁有忠臣良將,善理國事,以此來顯示皇朝的鞏固……孝陵石像生是清代早期石雕作品,線條明快,刀法遒勁有力,立者威猛兇悍,臥者安然恬靜,給人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而其中的6對人物雕像所著服裝、佩飾又都鮮明地反映出那個時代、那個民族的獨有特徵,為我們研究滿洲服飾、風俗提供了很好的物證。

相關焦點

  • 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神道,暗合北鬥七星布局
    明代帝陵石像生的設置不是對宋代的繼承,而是批判性對待,是對漢、南朝、唐形制的集大成。明代對神道石刻的種類作了調整,不再使用宋以前使用的較小的石羊、石虎,而啟用了較大的動物和神獸,在於加強他們想像中的警衛力量。以明孝陵神道石像生為代表,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位於南京鐘山南麓的獨龍阜玩珠峰。明孝陵石像生是朱元璋生前大駕滷薄的反映。
  • 朱元璋陵墓之謎:鎮墓獸與石像生尺寸記錄玄機
    (每日一「中國文化史跡」第857期)常去博物館的朋友,都對「鎮墓獸」、「石像生」不陌生。朱元璋作為明代開朝皇帝,他的陵墓在南京,而非北京。對於太祖陵,1907年,有一批獵奇的日本學者伊東博士等人來華進行考察,解開了太祖陵的鎮墓獸尺寸之謎,並留下極其珍貴影像。
  • 曾被淹於湖中300年的明祖陵,石像生為歷代皇陵最大
    明皇陵「宮闕殿宇、壯麗森嚴」,享殿、齋宮、官廳數百間,皇陵神道總長257米,石像生32對,皇陵碑文為朱元璋親撰。石像生數量之多、刻工之精美為歷代帝王陵之冠,其藝術風格絕妙,堪稱上承宋元,下啟明清的大型石雕藝術精品。
  • 石像生是什麼?詳解石像生森嚴的等級制度
    現代幾乎看不到什麼石像生,也有很多人都不知道石像生是什麼,石像生其實就是古代一些墓葬中安放的石人、石獸,一般都是有級別的人才會弄石像生,尋常的百姓人家也沒有那麼多錢搞這個,霍去病的墓應該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石像生,石像生也是有等級制度,什麼級別放幾個石像生也是有嚴格要求的。
  • [孝陵史話]明孝陵的營建——營建尾聲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辛卯(1398年6月30),朱元璋終於入葬孝陵,棺槨及隨葬品、殉葬妃嬪依次安放完畢後,按明定陵已知情形推測,孝陵地宮應點起「萬年燈」,用自來石從背後封頂住幾十噸重的墓室石門,然後在石門外砌起金剛牆,最後將進入地宮的甬道填土封閉。
  • 鞏義北宋皇陵石像生被盜和歸宿的故事
    北宋皇陵都位於河南鞏義,除了永定陵其它的「六帝七陵」都拜訪了一遍,所有的皇陵地宮基本上都被盜空了,地面建築也僅留下來了神道兩邊的石像生(永安陵除外),但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很多石像都沒有了頭,這些頭都到底去了哪裡,正好藉助參觀鞏義博物館的機會,把北宋皇陵這個話題了結一下。
  • 石像生是什麼?詳解石像生森嚴的等級制度
    現代幾乎看不到什麼石像生,也有很多人都不知道石像生是什麼,石像生其實就是古代一些墓葬中安放的石人、石獸,一般都是有級別的人才會弄石像生,尋常的百姓人家也沒有那麼多錢搞這個,霍去病的墓應該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石像生,石像生也是有等級制度,什麼級別放幾個石像生也是有嚴格要求的。
  • 石像生——石羊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石羊是當時安放在墓前的石像生,亦可稱為「翁仲」。 石像生是指在墓前神道兩側成對放置的石雕人物、動物,又名「石翁仲」或「石獸群」,始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是陵墓的裝飾性建築。這些石像生組成的「儀仗隊」,一是顯示墓主人的身份等級地位,二是有驅邪、鎮墓的含義。
  • 解謎孝陵(上)
    這個打樁做記號的地方,便是300多年來一直都充滿傳奇色彩的清孝陵的所在,這座山因為孝陵在此選址而改名為「昌瑞山」,而這個少年天子選陵址的故事,便是清孝陵營建故事的開端——事實上,孝陵的營建史並非從1651年開始。
  • 孝陵未被盜之謎
    第三次盜案發生在1949年前後,一些妃園寢被盜,同時,前者被盜的幾座陵寢又被二度掃倉。不僅如此,陵區外圍的王爺、太子、公主、保姆等眾多園寢也相繼被盜。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清東陵的主陵、規模最大的孝陵在38年兵荒馬亂、盜陵成風的歲月裡,竟奇蹟般地倖免盜掘,地宮至今安然無恙。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 老照片:南京孝陵和明故宮昔日景象(1910)
    督練公所南京半山寺南京鐘山孝陵的望柱,明孝陵在清代曾受到過多次重創,尤其清代鹹豐年間的戰火幾乎讓明孝陵地表建築毀於一旦,康熙手書的御碑甚至倒地破碎。孝陵的石人石獸南京孝陵,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馬皇后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為"孝陵"。
  • 白虎「帶曜」,孝陵風水藏玄機
    來龍與結作,孝陵儼儼無可挑剔。然而,風景不是風水,龍穴生成有其獨特的規律和異於常識的判斷標準。——桐源居士孝陵是清朝入關後第一帝順治皇帝世祖愛新覺羅·福臨的陵寢。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圖片來源:hi.baidu.com)作為清東陵首陵,孝陵風水不但事關愛新覺羅氏乃至清王朝國運的興衰,也牽動著億萬中國人的神經。
  • 探索有故事的河北 | 傳說中的風水龍脈、寶藏、美人,都在這裡!
    「探索有故事的河北」,今天帶您了解清東陵的故事。位於河北省遵化市境內的清東陵,山川秀美、景物天成,生動體現了中國傳統風水學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一處難得的風水佳域。清東陵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布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築群。那麼,為什麼清朝皇帝會選擇在這裡建陵寢呢?
  • 麥田裡的皇陵,宋英宗永厚陵神道石像生
    永厚陵神道的石像生保存完好,是難得一見的古代石雕藝術瑰寶。神道是永厚陵陵的重要組成部分,神道兩側對稱排列著望柱、象、馬、羊、虎、客使、文臣武將等60件石刻,象徵著皇帝駕崩後也要統治世界,駕馭萬物。永厚陵的神道石像生保存完好,遠觀可謂是壯觀之至,帝陵氣勢讓人震撼。永厚陵神道石象雕刻流暢、線條優美,是北宋中期石刻藝術的巔峰之作。
  • 唐李基隆墓泰陵「石像生」雕刻藝術之二
    石像生是一种放置在陵墓神道的石刻,包括瑞獸、瑞禽、野獸家畜和人物幾大類。石像生雖然是石質,但「像生」,就是像活的一樣,在陵墓前承擔儀仗隊員職責。石像生中的人物石刻叫翁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