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野生動物園熊吃人事件已經過去兩周,曾經引起的關於熊和園區的討論,已經漸漸平息。
錯誤在熊還是人,熊要不要受「懲罰」,已經不重要,管理上的漏洞,是最應該被堵住的缺口。
而動物園,這個充滿自然和趣味的地方,對大多數人來說,就是像是街邊的行道樹、立交橋下的花圃——它一直存在,豐富著這個城市,但幾乎從未以中心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的生活裡。
你有多久沒去動物園了?你看到的,就是動物園的全部嗎?
動物園是另外一個世界
無數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這樣一幕:還是個孩子的自己,在某個周末,或是在小學時的某一天,被父母或者老師帶領著,穿過動物園的大門,走進那個在當時看來充滿奇幻的世界。
在那裡,對這個世界還不太了解的小朋友,可以看到各種奇奇怪怪的生物。自然科學書上出現的圖畫,在進入大門的那一刻有了實體。
對孩子來說,動物園是自然館,是一個校園之外但仍可以學習的地方。帶孩子來參觀遊覽的家長,可能自己也分不清獵豹與花豹、東北虎還是華南虎,卻能照著眼前的牌子一本正經地向孩子科普。
成年人對動物園沒有童年時那種天真興奮的情緒,但作為一個收費不高的動物博物館,它有更適宜的用途。
社恐患者無法拒絕與相親對象的見面,不必擔心令人如坐針氈的飯局前後該怎麼安排。
動物園一日半日遊,讓兩個人暫時忘卻了初次見面的尷尬,討論話題避開尖銳拷問,轉變為對打工動物的關心好奇。
而除了兩兩一對的小年輕,一些「老夫老妻」 的身影也經常出現在動物園。比起約會,不如說是散步遛彎。看慣了公園的湖面和樹枝楊柳,在動物園散步也是一件正經事。
如果仔細觀察,還會發現帶著單反的各位攝影愛好者。
來拍動物的攝影師非常好辨認,他們通常穿戴很嚴實,雙肩包是標誌,基本都會帶一個相機包。乍一看去他們周身散發的氣息少了很多好奇,多了幾分篤定。
總之就是感覺非常專業。
北京動物園內有一位老人,時常去看動物園的熊貓明星「萌蘭」。萌蘭是一隻非常活潑的雄性熊貓,它的微博超話內有9.3萬粉絲,每天都有「乾爹乾媽」在裡面發新鮮的圖片和視頻。
熊貓中的流量明星萌蘭 圖by微博
老人每次去都帶著長焦鏡頭,各個角度咔嚓來好幾張。有時候萌蘭不愛動,吃飽了趴在架子上,有遊客自言自語「這也不好玩兒啊」,這位資深粉絲就義正言辭地糾正「它是最好的!著什麼急,你再等等,看它多漂亮!」
動物園也有很多獨自遊覽的人,有的人一邊看一邊拍照,有的人站在一個玻璃幕牆前,保持一個姿勢很久,說不清他是看得入了迷,還是在思考人生。
事實上,動物園不僅僅是滿足好奇心、治癒心情的娛樂場所。
根據國際標準,動物園的功能有四大類,分別是動物保護、科普教育、科學研究和娛樂休閒。其中,動物保護才是動物園、特別是野生動物園的首要功能。
許多國家Ⅰ級或Ⅱ級保護的極其瀕危的動物,都在動物園得到延續和救治,甚至有的物種僅存在於該動物園內。
比如蘇州動物園的一隻雄性斑鱉,是全球僅存三隻該物種個體中的一例,全中國也只有這麼一例;西寧動物園有著中國唯一一對人工繁育成活的雙胞胎雪豹;國家Ⅰ級保護動物普氏野馬,只在國內少數幾個動物園展出。
普氏野馬 圖by圖蟲創意
科普作家花蝕幾乎逛遍了國內所有大大小小的動物園,他在自己的書《逛動物園是件正經事》中寫道:「收集、展示野生動物.通過保護教育,使遊客感受到這些可愛的動物與其野外生活環境的關聯,並意識到人類決策會間接影響這些可愛的動物。」這是他認為的,動物園的意義。
快樂與安全的反向空間
動物園是個可以捕捉到野生氣息的地方,但野性往往伴隨著風險,動物園內,也隱藏著很多危險。
最先直面危險的,是飼養員。
飼養員是最接近動物的人,吃喝拉撒、清理籠舍,基本都是一條龍服務。
有多年飼養員經歷的陳先生說,自己在和兇猛動物相處的幾年裡,能憑藉自己的「絕活兒」和老虎、熊以及獵豹搞好關係,但也遇到過天生就帶攻擊性的動物。不管怎麼小心翼翼地餵食、培養感情,在那些動物眼裡,只要有機會,就會發起攻擊。
他曾在某平臺分享過自己和一隻「養不熟」的熊的故事,那是一隻黑熊。餵了它四年,有一天他去餵食時,內屋和外舍之間的門沒關嚴,他也沒檢查,剛剛打開外舍大門,那頭熊「嗖」地一聲衝出來。好在他反應快,才在黑熊撲到圍欄之前退出去鎖上了門。
「差一點小命就沒了。」
看起來可愛,但你最好還是離它遠點 圖by圖蟲創意
人在動物面前,並不具備力量的絕對優勢,即使是相處已久的飼養員也難以保證處處安全。每個飼養員在進入籠舍前,都會配備武器,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時機將他們拿出來,真正用上。
除了引發爭議的上海野生動物園事件,前幾年被動物咬傷、尚未危及生命的事故也曾發生:四川,飼養員被大熊貓咬成重傷,手掌幾乎被咬掉;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的飼養員被斑馬咬住拖行,導致手臂受傷.
每日親近動物的飼養員肩負重任,但遊客在進入動物園前,如果沒有做好必要的安全措施,遊覽中不遵守園區規則指令,也有可能招致災難。
野生動物園因為活動場地相對較大,暗藏隱患相比之下更多。2016年,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一對母女因為在猛獸遊覽區擅自下車被老虎咬死;
2017年1月,寧波雅戈爾動物園內,一名男子遊客未購票,試圖翻牆進入,闖入老虎散養區後被咬傷,搶救無效死亡。
而在某些設施不太好的城市動物園,熊可能只用一個籠子圈起來,有的老人小孩安全意識淡薄,把手甚至半條手臂伸進去,被咬掉手指的事故,在過去十幾年甚至現在,也未能完全避免。
有的人在能和動物接觸比較近的籠舍外,拿著一截木棍或者報紙,外面套上手套,伸進去逗動物。
有句話怎麼說得來著:「不作死就不會死」。雖然這句話年代久遠,早就失去了網絡流行語的榮耀地位,但是道理實實在在,建議全體遊客在出行前有感情地朗讀三遍並背誦。
由於園區設計不合理,動物的生存環境較為惡劣,進而影響到其身心健康的例子也有不少。
還記得曾經有一次去動物園,看到豚尾猴一直在玻璃幕牆裡走來走去,一個遊客打趣道:「這猴真有職業精神,還走來走去全方位讓人參觀。」
又或者有人會想起在獸籠的獅子煩躁地四處轉悠,看起來並不悠閒。
雖然人類無法揣測動物作出重複行為的時候,他們腦子裡裝的都是啥。但是動物如果長時間被局限在一個相對狹小的環境裡、自己的戶外行為需求無法被滿足時,會出現「刻板行為」。
「刻板行為」的表現包括但不限於不停地做重複的動作、鳥類拔掉自己的毛、靈長類動物把吃掉的食物吐掉,然後再吃進去。
以及某些動物園將多隻動物聚集在一起,很容易使動物之間因為爭奪資源爆發衝突。
毫無疑問,把人放進去打掃更是讓屏幕前的觀眾都捏一把汗的行為
來自遊客的惡意投喂,是給動物造成傷害的另一個危險因子。
動物園愛好者花蝕曾見到有遊客給動物餵掛麵——那種一塊錢一大包,每包有好幾根的生硬掛麵。便宜,買一包可以餵好幾次。
還有的遊客出手「闊綽」,一進去就給老虎丟了個桃酥。
「不能說老虎不吃吧,但是這對它來說也不是什麼健康的食物,老虎對穀類蛋白吸收效率很低,也並不容易消化。」飼養員很無奈。
動物園會消失嗎?
關於動物園「虐待」動物的新聞看多了,不少人紛紛留下自己的控訴:
「再也不去動物園了。」
「我真的好討厭動物園,動物們都在籠子裡關著,一點自由都沒有。」
「抵制動物園。」
為此,關於動物園該不該存在、多久會消失的問題,一直都在被爭論。
豆瓣甚至有人專門建了一個小組,控訴人對動物造成的傷害
但如果陷入爭論並持反對意見的網友認真閱讀以上內容,就能發現,動物園所承載的使命和意義並不單一,「不逛動物園」也不是一個真正動物保護者的心聲。
動物園是救助動物、保護動物的地方,即使可能夥食偶有不足、遊客個別不文明情況,對生存在園內的保護動物和瀕危物種來說,那裡是他們最後一個可以安全生存的地方。
與其因噎廢食,不如說,讓動物享受到應有的權利、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才能保障一家動物園的良性運轉。
令逛過國內大大小小動物園的花蝕印象最深的,是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這家動物園進步飛快,有很強的動物園設計能力和管理能力,改進了很多籠舍。十一開放的中國貓科館、年底要開放的熊館,都非常值得觀賞和期待。
在設計上及時改進,也是造福動物和遊客的優秀行為。北京動物園之前的熊舍廣遭吐槽:把數隻熊關在一起,整體的海拔都低於遊客觀賞區,像個監獄一樣把它們監禁起來供人們看。
2014年,北動開始改造熊山,新增了8間獸舍,並進行了景觀丰容:藉助原地勢中大樹多的優勢,增設植被、山石、水域等視覺隔障,形成接近動物野外棲息地的生態景觀。
改造後的熊舍 圖by@北京動物園
動物園的功能不只是觀賞,某種程度上,它也是銜接著人與自然的一個特別樞紐。
「如果你早晨很早去動物園的話,你會聽到長臂猿在唱歌,能感受到『兩岸猿聲啼不住』、『猿鳴三聲淚沾裳』的氛圍。或者可以看到『一丘之貉』的『貉』是什麼,『獐頭鼠目』的『獐頭』長什麼樣。 」能在動物園中感受到自然,是花蝕認為的,動物園帶給人的禮物。
逛動物園是件正經事,是件開心事,也是件有意義的事。
希望在重大事故後,每一個相關的角色都痛定思痛,讓動物園真正實現它的使命。
作者:毛冠琪
頭圖設計:李潤
值班編輯:毛冠琪
點擊進入「哎呀我兔商店」
▼
海瀾之家,咱先把衣服做好看行不?
學跳繩報班哪家強?海澱媽媽:謝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