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鬥魚,拉丁學名是Macropodus opercularis(Linnaeus,),別稱天堂魚、中國鬥魚,屬於Chordata:脊索動物門、Osteichthyes:硬骨魚綱、鱸形目的一種動物。
叉尾鬥魚、兔子魚、天堂魚等等,龍巖人叫「呯朋」,也叫「三斑」。陽江地區叫「頻頻屁」。福建屏南稱之為「桌球獅」。梅州地區叫「旁皮臘」。以前在我國南方的野外溪流、河溝、稻田到處可見,因為它的分布地帶屬於亞熱帶地區,因而中國鬥魚可以0℃以上的低水溫環境中良好生存,在14℃以上的水溫中它可以很好地生長。「最早的熱帶觀賞魚,也是迄今為止最美麗的魚種之一。」在西方國家,中國鬥魚是最受歡迎的觀賞魚種之一,被稱為天堂魚。
野生的叉尾鬥魚體呈長圓形,稍側扁,眼眶為金黃色,體色呈咖啡色夾雜部份紅色豎條紋,額頭部分有黑色條紋,兩側鰓蓋後方邊緣各有一塊綠色斑塊。背鰭和臀鰭都有藍色鑲邊,鰭上有深色斑點,背鰭、臀鰭均呈尖形,尾鰭基本呈紅色深叉形。廣義的叉尾鬥魚,是中國和越南出產的5種原生M屬鬥魚的統稱,狹義上的叉尾鬥魚不包括越南產的兩種黑叉。普叉成魚體長5~7釐米,體形略側扁,頭略尖,眼黃色,瞳孔黑色,眼部有一道橫的細短黑紋,鰓蓋上有一藍色蓋斑,雄魚的蓋斑較明顯。體色為淺褐色,雄魚體側有紅藍或紅綠相間的縱紋,隨魚的狀態縱紋顏色會改變,狀態不佳時會褪為淺紅色和淺綠色。雌魚體側縱紋不鮮豔且不明顯,通體呈淺褐色。背鰭與臀鰭基部長,兩鰭呈深藍色,有淺藍色或白色邊緣,尾鰭紅色,呈叉狀。雄魚成熟後背鰭、臀鰭、尾鰭末端修尖,多數個體鰭端會有細長拉絲,尾部叉狀明顯,呈鮮豔紅色並有藍色斑點,拉絲末段呈淺藍色,雌魚各鰭無明顯修尖,腹部微凸。圓尾外型與普叉類似,但體側條紋較集中在身體前部與頭部,呈交錯綠褐色與黃白色縱紋。尾部不呈叉狀,張開後近似橢圓或扇形,部分雄魚尾鰭上有淺藍色星點。
黑叉體形比普叉略細瘦,體表呈淺褐色,灰色,黑色,綠色等,一些個體帶有綠,藍,紫等色調,蓋斑與不明顯,無縱紋,雌雄個體相似。尾部叉狀,有蜘蛛網狀條紋,雄魚尾部較長。
和其它鬥魚科的魚類一樣,叉尾鬥魚除正常呼吸器官之外鰓,可以直接從水面以上的空氣中直接呼吸氧氣。鬥魚以其豔麗的體色和好鬥而為人們所喜愛。叉尾鬥魚生性好鬥,而且偶爾會攻擊其他的小型魚類,因此建議不要將叉尾鬥魚與體型較小而遊動緩慢的魚類飼養在一起,當然為了避免成為大型食肉性魚類的「點心」,也不可以將叉尾鬥魚和這些過於兇猛的魚類共同飼養。魚體長可達5至10釐米。叉尾鬥魚對水質要求不嚴,在水溫20至25度的髒水中,生長良好。喜食昆蟲幼體和魚蟲,也食幹餌料。性好鬥,不僅互鬥,又能吞食別的熱帶魚小魚,不宜混養。養時在水中多植水草並多放些石塊,為其設置藏身隱蔽之處。要用大型水族箱飼養,環境光線要暗些。不能與別的魚混養。屬夜行性魚類,白天也攝食,夜間比較活躍,能躍出水面。
在觀賞魚中,褶鰓魚除了鬥魚外還有我們所熟悉的麗麗魚、戰船、馬甲、萬隆等。褶鰓魚之獨特之處就在於在溶氧量極低的環境中其呼吸方式是藉助於呼吸輔助器官,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來進行氣體交換。褶鰓是由魚鰓的第一鰓弓的咽鰓骨及上鰓骨演化而成的一種黏膜組織,其間分布有豐富的微血管,由於結構複雜也稱為迷鰓,或上鰓器官。鬥魚血液中的代謝廢物就是通過上鰓器官中的大量微血管釋入空氣,並吸入空氣中的氧氣,再通過血液循環帶至全身,從而維持魚體正常代謝。這種特殊的呼吸機制是生物在惡劣的外界環境中由低級向高級進化的結果,也正是這種特殊的武器使鬥魚成為一種容易飼養地觀賞魚。
叉尾鬥魚生性好鬥,而且偶爾會攻擊其它的小型魚類,因此建議不要將叉尾鬥魚與體型較小且遊動緩慢的魚類飼養在一起。雖然說這樣,但其對多種非豔麗的小魚比較溫順,例如吃蚊魚等,可以很好的混養。而色彩過於豔麗的魚就要小心,這種魚妒忌心較重,魚兒有可能會被咬死。我試過在養鳳尾魚的缸裡加入了吃蚊魚和鬥魚,結果鳳尾魚死了不少,而吃蚊魚卻生活得很好。當然,為了避免其成為大型食肉性魚類的「點心」,也不可以將叉尾鬥魚和那些過於兇猛的魚類共同飼養。叉尾鬥魚尾巴會生長,當到了一定程度會有藍色的「婚紗」,但同種養殖的叉尾鬥魚會互咬尾巴,所以「婚紗」很難得的。
叉尾鬥魚的體質強健,不擇食,偏愛肉食性的餌料,它們對飼養環境要求不高,對水質也沒有特殊要求,可以說飼養很容易,因而受到一部分養魚愛好者的喜愛。性喜陰,喜隱匿,身體顏色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深或變淺,所以捕捉到的鬥魚長期在光亮的環境中飼養,身體的顏色會變得暗淡,而野生的鬥魚顏色卻異常鮮豔。在家飼養的朋友可以通過調節光的強度或營造隱蔽環境,使鬥魚恢復原本美麗的顏色。也有人喜歡用白色的容器飼養,長久後使其褪色為「白虎魚」。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