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鬥魚你了解嗎?看看這些再說話

2020-12-14 百聞動物

叉尾鬥魚,拉丁學名是Macropodus opercularis(Linnaeus,),別稱天堂魚、中國鬥魚,屬於Chordata:脊索動物門、Osteichthyes:硬骨魚綱、鱸形目的一種動物。

叉尾鬥魚、兔子魚、天堂魚等等,龍巖人叫「呯朋」,也叫「三斑」。陽江地區叫「頻頻屁」。福建屏南稱之為「桌球獅」。梅州地區叫「旁皮臘」。以前在我國南方的野外溪流、河溝、稻田到處可見,因為它的分布地帶屬於亞熱帶地區,因而中國鬥魚可以0℃以上的低水溫環境中良好生存,在14℃以上的水溫中它可以很好地生長。「最早的熱帶觀賞魚,也是迄今為止最美麗的魚種之一。」在西方國家,中國鬥魚是最受歡迎的觀賞魚種之一,被稱為天堂魚。

野生的叉尾鬥魚體呈長圓形,稍側扁,眼眶為金黃色,體色呈咖啡色夾雜部份紅色豎條紋,額頭部分有黑色條紋,兩側鰓蓋後方邊緣各有一塊綠色斑塊。背鰭和臀鰭都有藍色鑲邊,鰭上有深色斑點,背鰭、臀鰭均呈尖形,尾鰭基本呈紅色深叉形。廣義的叉尾鬥魚,是中國和越南出產的5種原生M屬鬥魚的統稱,狹義上的叉尾鬥魚不包括越南產的兩種黑叉。普叉成魚體長5~7釐米,體形略側扁,頭略尖,眼黃色,瞳孔黑色,眼部有一道橫的細短黑紋,鰓蓋上有一藍色蓋斑,雄魚的蓋斑較明顯。體色為淺褐色,雄魚體側有紅藍或紅綠相間的縱紋,隨魚的狀態縱紋顏色會改變,狀態不佳時會褪為淺紅色和淺綠色。雌魚體側縱紋不鮮豔且不明顯,通體呈淺褐色。背鰭與臀鰭基部長,兩鰭呈深藍色,有淺藍色或白色邊緣,尾鰭紅色,呈叉狀。雄魚成熟後背鰭、臀鰭、尾鰭末端修尖,多數個體鰭端會有細長拉絲,尾部叉狀明顯,呈鮮豔紅色並有藍色斑點,拉絲末段呈淺藍色,雌魚各鰭無明顯修尖,腹部微凸。圓尾外型與普叉類似,但體側條紋較集中在身體前部與頭部,呈交錯綠褐色與黃白色縱紋。尾部不呈叉狀,張開後近似橢圓或扇形,部分雄魚尾鰭上有淺藍色星點。

黑叉體形比普叉略細瘦,體表呈淺褐色,灰色,黑色,綠色等,一些個體帶有綠,藍,紫等色調,蓋斑與不明顯,無縱紋,雌雄個體相似。尾部叉狀,有蜘蛛網狀條紋,雄魚尾部較長。

和其它鬥魚科的魚類一樣,叉尾鬥魚除正常呼吸器官之外鰓,可以直接從水面以上的空氣中直接呼吸氧氣。鬥魚以其豔麗的體色和好鬥而為人們所喜愛。叉尾鬥魚生性好鬥,而且偶爾會攻擊其他的小型魚類,因此建議不要將叉尾鬥魚與體型較小而遊動緩慢的魚類飼養在一起,當然為了避免成為大型食肉性魚類的「點心」,也不可以將叉尾鬥魚和這些過於兇猛的魚類共同飼養。魚體長可達5至10釐米。叉尾鬥魚對水質要求不嚴,在水溫20至25度的髒水中,生長良好。喜食昆蟲幼體和魚蟲,也食幹餌料。性好鬥,不僅互鬥,又能吞食別的熱帶魚小魚,不宜混養。養時在水中多植水草並多放些石塊,為其設置藏身隱蔽之處。要用大型水族箱飼養,環境光線要暗些。不能與別的魚混養。屬夜行性魚類,白天也攝食,夜間比較活躍,能躍出水面。

在觀賞魚中,褶鰓魚除了鬥魚外還有我們所熟悉的麗麗魚、戰船、馬甲、萬隆等。褶鰓魚之獨特之處就在於在溶氧量極低的環境中其呼吸方式是藉助於呼吸輔助器官,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來進行氣體交換。褶鰓是由魚鰓的第一鰓弓的咽鰓骨及上鰓骨演化而成的一種黏膜組織,其間分布有豐富的微血管,由於結構複雜也稱為迷鰓,或上鰓器官。鬥魚血液中的代謝廢物就是通過上鰓器官中的大量微血管釋入空氣,並吸入空氣中的氧氣,再通過血液循環帶至全身,從而維持魚體正常代謝。這種特殊的呼吸機制是生物在惡劣的外界環境中由低級向高級進化的結果,也正是這種特殊的武器使鬥魚成為一種容易飼養地觀賞魚。

叉尾鬥魚生性好鬥,而且偶爾會攻擊其它的小型魚類,因此建議不要將叉尾鬥魚與體型較小且遊動緩慢的魚類飼養在一起。雖然說這樣,但其對多種非豔麗的小魚比較溫順,例如吃蚊魚等,可以很好的混養。而色彩過於豔麗的魚就要小心,這種魚妒忌心較重,魚兒有可能會被咬死。我試過在養鳳尾魚的缸裡加入了吃蚊魚和鬥魚,結果鳳尾魚死了不少,而吃蚊魚卻生活得很好。當然,為了避免其成為大型食肉性魚類的「點心」,也不可以將叉尾鬥魚和那些過於兇猛的魚類共同飼養。叉尾鬥魚尾巴會生長,當到了一定程度會有藍色的「婚紗」,但同種養殖的叉尾鬥魚會互咬尾巴,所以「婚紗」很難得的。

叉尾鬥魚的體質強健,不擇食,偏愛肉食性的餌料,它們對飼養環境要求不高,對水質也沒有特殊要求,可以說飼養很容易,因而受到一部分養魚愛好者的喜愛。性喜陰,喜隱匿,身體顏色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深或變淺,所以捕捉到的鬥魚長期在光亮的環境中飼養,身體的顏色會變得暗淡,而野生的鬥魚顏色卻異常鮮豔。在家飼養的朋友可以通過調節光的強度或營造隱蔽環境,使鬥魚恢復原本美麗的顏色。也有人喜歡用白色的容器飼養,長久後使其褪色為「白虎魚」。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叉尾鬥魚又名天堂魚、菩薩魚
    目前,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鬥魚新品種,是橄欖色鬥魚,看上去身段修長,鱗片閃閃發光,樣子十分威武可人,此魚的戰鬥力極強。  對於比賽中獲勝的魚,需要調養一兩周後,才能再參戰。在調養中,魚主人要餵上好的飼料給鬥魚吃,等它體力開始恢復了,就要不時地給它照鏡子,這樣才能重新激發它的好鬥情緒。
  • 粵東山行之黑色叉尾鬥魚
    偶遇本地藍尾型黑色叉尾鬥魚,順便記錄一下,可惜時間緊迫,沒能下水去拍水下照。溯溪進入大山深處……一個水流相對緩慢的水潭中,聚集了很多的黑色叉尾鬥魚……沿途的小水潭都有黑色叉尾鬥魚活動……水潭中生活著大量的黑色叉尾鬥魚……
  • 中國鬥魚的原生品種有這四種,你知道嗎
    中國鬥魚,又名:叉尾鬥魚、兔子魚、天堂魚等等,以前在中國南方的野外溪流、河溝、稻田到處可見,因為它的分布地帶屬於亞熱帶地區,因而中國鬥魚可以
  • 中國圓尾鬥魚,低調卻不失奢華的存在
    關注元野自然,了解更多自然本文配圖多選自狂熱鬥魚論壇,侵刪!中國鬥魚,一直都是國產原生魚的代表性物種,其中圓尾鬥魚,與它的三屬叉尾鬥魚兄弟相比,一直都是比較邊緣化的品種,飼養的人也比較少,相比叉尾鬥魚繁多的雜交,改良,選育人工品種,圓尾鬥魚為人所熟知的,還一直都是原生態的表現。
  • 中國鬥魚知識科普,教你輕鬆識別中國鬥魚
    圓尾鬥魚,顧名思義,它的尾巴呈圓形,鰓蓋藍斑較明顯,背鰭與臀鰭較長。而其他三種鬥魚的尾鰭則均呈叉狀,上下葉均延長,因此才有「中國鬥魚」之稱。普叉與其他兩種黑中國鬥魚相比,最明顯的特徵是它在體側有紅藍相間的鮮豔條形體紋,另外,身體和尾鰭長度平均來說均稍短於另外兩種黑中國鬥魚,展示的時候尾展幅度也較兩種黑中國鬥魚稍窄,鰓蓋的藍斑顏色顯眼。
  • 中國原生觀賞魚,中國鬥魚
    ,鬥魚科,鬥魚屬,圓尾鬥魚,紅藍叉尾鬥魚,香港黑叉尾鬥魚,越南黑叉尾鬥魚。在延續種族方面,國鬥也有自己的優勢,鬥魚的繁殖方式為泡沫築巢,即雄魚用嘴吸入空氣,再吐出相對不容易破碎的泡泡,形成泡沫巢,雄魚與雌魚在巢下進行交配,精子和卵子在水中完成受精,之後雄魚會把散落的魚卵收集在一起。
  • 想要養好鬥魚?先來看看鬥魚習性
    目前,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鬥魚新品種,是橄欖色鬥魚,看上去身段修長,鱗片閃閃發光,樣子十分威武可人,此魚的戰鬥力極強。  對於比賽中獲勝的魚,需要調養一兩周後,才能再參戰。在調養中,魚主人要餵上好的飼料給鬥魚吃,等它體力開始恢復了,就要不時地給它照鏡子,這樣才能重新激發它的好鬥情緒。
  • 你了解「鬥魚」嗎?
    在辛勤的漁獵勞作之後,將兩隻雄性鬥魚放置於同一器皿中,看著它們舒展諸鰭、翻出鰓蓋、抖動身軀、展開攻勢、伺機撕咬對方,激烈的戰鬥場面常常扣住了人們的心弦,觀看鬥魚打鬥不僅成為當地居民休閒娛樂的一種方式,而且逐漸由消遣的遊戲演變為一種賭博的行為,而這項極富趣味的活動也給了這些靠漁獵為生的居民賦予了極大的財富,高額的賭注成為當地居民競相爭取的經濟來源之一。
  • 品鑑 | 這種冷水魚,被譽為70、80後的金魚,你見過嗎?
    這種魚用我們叫「鬥魚」,農村孩子幾乎都認識,因為它是叉尾鬥魚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所以也叫「普通叉尾鬥魚」,簡稱「普叉」,在國內不同地方,在廣西一般稱為菩薩魚,在廣東又稱龐皮婆,彭皮剎,在浙南地區也叫中斑魚,又有蓋斑鬥魚、天堂魚
  • 鬥魚色彩鮮麗,但如果不了解他的習性,分分鐘毀掉一個缸!
    鬥魚因絢麗的外觀,深受人們的喜愛,鬥魚有中國本土鬥魚和泰國鬥魚兩種。中國鬥魚是熱門觀賞魚之一,以叉尾鬥魚、圓尾鬥魚和黑叉尾鬥魚為代表,現在人工技術也培育了不少的新品種,外表的色彩上也更加的豔麗。泰國鬥魚種類有很多,雖然也叫鬥魚,因品種和品相的差異,泰國鬥魚的價格相對較貴,便宜的十幾元就能買到,如果是展示級別鬥魚的話,就要幾百元甚至幾千元的價格了。
  • 原生中國 國鬥,中國原生鬥魚
    但是還有一種鬥魚叫中國鬥魚,飼養、繁殖簡單,也很值得玩。以前在我國南方的野外溪流、河溝、稻田到處可見,因為它的分布地帶屬於亞熱帶地區,因而中國鬥魚可以0℃以上的低水溫環境中良好生存,在14℃以上的水溫中它可以很好地生長。德國著名的觀賞魚專家弗蘭克.舍費爾在《迷鰓魚大全》一書中對叉尾鬥魚的評價是:「最早的熱帶觀賞魚,也是迄今為最美麗的魚種之一。」
  • 中國鬥魚品種及飼養技巧
    2.圓尾鬥魚(中國鬥魚)Macropodus ocellatus Cantor, 1842 - 分布於華北(上海及長江以北省區)。3.越南黑叉尾鬥魚(越黑)Macropodus spechti Schreitmuller, 1936 - 分布於越南、廣西壯族自治區邊境。
  • 大竹鼠你了解嗎?看看這些再說話
    大竹鼠的體長可達45釐米;頭圓眼小,耳隱於皮內;尾與四肢均短;趾強爪尖;全身披長毛,但尾無毛或短而稀;頭骨粗壯堅實,顴弓外擴,骨脊高起,肌肉發達;上門齒特別粗大,共有16顆牙齒。大竹鼠的身體較大,頭圓、吻鈍、眼小、耳短。體長375—480毫米,體重2150—2750克,尾長140—190毫米,後足長50—68毫米,耳長25—28毫米。
  • 山欖科你了解嗎?看看這些再說話
    山欖科,喬木或灌木,有時具乳汁,髓部、皮層及葉肉有分泌硬橡膠的乳管,幼嫩部分常被鏽色、通常2叉的絨毛。
  • 有一種錦鯉屬於鬥魚,有一種鬥魚叫做錦鯉,我假裝認識鬥魚很多年
    北方的圓尾鬥魚和南方的叉尾鬥魚,都是鬥迷心目中的寶貝。(見圖三)下面,譁仔就帶大家走進不一樣的泰國鬥魚的迷人世界,讓你的思緒放飛。最沒有爭議的四種類別分別是:馬尾鬥魚、獅王鬥魚(圖九)、扇尾鬥魚(圖十)和將軍鬥魚(圖八)。注意,這裡提到的是扇尾鬥魚,而不是半月鬥魚,因為扇尾鬥魚有很多種,半月鬥魚只是其中一種。
  • 中國鬥魚逐漸登上國際舞臺,與泰國鬥魚相比,它們有何優勢?
    而對於南方的魚友,可能從小能夠見到中國鬥魚的機會比較多吧,隨著近幾年中國鬥魚的逐步改良,越來越多的中國鬥魚逐漸登上了大雅之堂,可以和諸多品種的泰國鬥魚平分秋色了,特別是在國外的水族市場,中國鬥魚更是比較火熱。
  • 叉尾太陽鳥和山櫻花
    以前說過叉尾太陽鳥會在最冷的時候在植物園出現。其實應該是踩著海棠花開的時候出現。
  • 海氏矮海豚你了解嗎?看看這些再說話
    背鰭位於體中央稍偏後方,呈明顯的三角形;背鰭基部寬廣;背鰭的前緣通常較尾緣長。體後部有手指狀白色突起圖案指向尾部。尾鰭後緣向內凹;尾鰭中央缺刻明顯。上、下頜每側各有 枚牙齒。海氏矮海豚生活在近岸海域,棲息水深通常不超過100米,適水溫度9~15℃。該種多於87%的觀察記錄來自本格拉寒流區。
  • 粵東山行之叉尾太陽鳥
    胡頹子中出現了一隻漂亮的叉尾太陽鳥,此行的驚喜,而且這隻叉尾太陽鳥膽子非常大,不怕人,在沒有長焦鏡頭的情況下,還可以靠得很近去拍攝。叉尾太陽鳥食性與其它太陽鳥相似,以花蜜為主食,野生狀態下常扇動雙翅懸垂於花朵上方吸食花蜜。兼捕食飛蟲和樹叢中的昆蟲等,也吃種子等食物。
  • 武漢發現叉尾太陽鳥
    11月27日,武漢市觀鳥協會會員鍾永樂在中科院武漢植物園觀測時拍攝到2隻叉尾太陽鳥,我市第420個鳥類新記錄誕生。叉尾太陽鳥。鍾永樂 攝當天,鍾永樂來到植物園進行日常鳥類監測。仔細查看照片後,鍾永樂發現這兩隻鳥和以前在外地拍攝過的叉尾太陽鳥很像。他將照片傳給其他會員和鳥類專家,經鑑別,這正是叉尾太陽鳥的雌鳥。根據《武漢鳥類新記錄認定規則》,在查閱《武漢鳥類名錄》,協會組織專題討論後,認定本次觀測到的叉尾太陽鳥為武漢市第420個鳥類新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