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甚至某些網絡大V及至一些公知都說美國是二戰的中流砥柱。我不能說這些人是精美分子,但起碼這些頂著歷史達人甚至是歷史學家標籤的人,恰恰說明他們對歷史的無知。這些人正迎合了國內外一些否定蘇聯和中國在二戰中的歷史地位的輿論,和這些抹殺歷史的人一唱一和。
先看看何謂中流砥柱?漢語解釋是:就象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蕩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而砥柱山位於黃河三門峽下遊中間,千百年來,無論狂風暴雨的侵襲,還是驚濤駭浪的衝刷,它一直力挽狂瀾,巍然屹立於黃河之中,如怒獅雄踞,剛強無畏,自古被喻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可以說,那些說美國是二戰中流砥柱的人,起碼連漢語「中流砥柱」這個成語都沒弄明白。
今年1月27日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5周年,美國駐丹麥大使館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了「今天是國際大屠殺紀念日。75年前,美國士兵解放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直接篡改了蘇聯紅軍解放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事實。
俄羅斯總統普京今年1月曾怒斥這些歪曲歷史的人,並表示將在莫斯科建成最大最全面的二戰檔案館,讓那些篡改歷史的人「把臭嘴閉上」。
今年4月23日,俄國防部中央檔案館表示,發布解密文件,旨在繼續保護和捍衛歷史事實,對抗捏造歷史、篡改衛國戰爭與二戰結果的企圖。
先說二戰中世界五大戰場,即亞洲中國戰場、太平洋戰場、歐洲東線戰場、歐洲西線戰場、北非戰場。北非戰場從1940年7月,義大利從衣索比亞進犯駐紮在東非的英軍開始,到1943年5月,北非的25萬德意軍隊投降為止,無論時間跨度、投入兵員總數還是戰役激烈程度,都是二戰中最小的一個戰場。
歐洲西線戰場從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開始,到1944年6月,盟軍集結268萬人,成功進行了法國諾曼第登陸戰役,再到1945年5月擊敗德軍,解放西歐為止,基本上都是一邊倒的順風仗。開始是英法奇怪的靜坐戰爭,接著是一系列國家的投降,淪陷為德國佔領區,再到盟軍成功開闢第二戰場,一路打到易北河與蘇軍會師。除了不列顛空戰和巴斯託尼解圍戰激烈外,戰役烈度相比都不大,所以說是你打我、我打你一邊倒的戰場。
太平洋戰場從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軍基地珍珠港開始,到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日本宣告投降結束。太平洋戰場是二戰規模最大的海上戰場,太平洋戰場的參戰國主要是美國和日本,主要是海空戰役,展示的均是雙方的海上實力和航空能力。而陸軍或者海軍陸戰隊才是最終踏上敵國土地、插上國旗宣布勝利的人。
歐洲東線戰場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投入190個師共550餘萬人,分3路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開始,到1945年5月蘇軍攻克柏林,解放東歐為止,世界上最強大的兩支陸軍進行鏖戰(德國和蘇聯),無論從戰場的寬度和廣度,以及戰役的激烈殘酷程度,還是從雙方投入的兵力和武器來看,都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戰場。
其中基輔戰役,蘇軍僅被俘人員就達76萬;史達林格勒戰役,雙方血戰200天,僅死傷就達200多萬人,平均每9分鐘死一個人。戰鬥最激烈時,一名士兵在戰場上存活時間不超過一天,軍官最多活是3天,踏入戰場就如同生命進入倒計時一樣,是整個二戰中最血性和最殘酷的戰役,有血肉城牆之稱。另外還有莫斯科保衛戰、克裡米亞圍殲戰、長達三年的列寧格勒包圍戰、哈爾科夫反擊戰、庫爾斯克會戰以及十次史達林打擊等諸多戰役,在其他戰場上都罕見其匹。即使盟軍開闢了西線第二戰場,兵力多達300萬,德軍在西線用於抵抗的兵力最多時也只有100多萬,而遠遠低於東線部隊的數量。
中國戰場從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至1945年8月日軍投降,整個戰役歷時14年之久。大家知道傳統的二戰劃分是從1939年9月到1945年8月,歷時六年,而中國的抗日戰爭卻打了14年,中國的抗日戰爭可以說是二戰中第一個戰場,是最早開始最晚結束的戰場,而且是以弱國獨立支撐抵抗強國。相比法國、荷蘭、比利時等當時的西方強國開戰不久就投降,中國卻以貧弱之身頑強抵抗,誓死不投降。中國的抗戰剛開始時,西方英法美等大國對中國的抗戰根本不聞不問,還策劃了遠東慕尼黑陰謀。相反,倒是日本的盟國德國給了中國一些援助,還有社會主義的蘇聯給予了獨立抗戰的中國大量援助。直到1941年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後,中國的抗日戰爭才融入到二戰中亞洲戰場,中國戰場也成為亞洲太平洋戰場中的主戰場。
再說說某些人所謂的二戰中流砥柱的美國。可以說美國憑藉地理優勢,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扮演了火中取慄、趁火打劫的不光彩投機角色。要知道第二次大戰開始時,美國也採取了靜坐、觀望的孤立主義態度,還美其名曰光榮獨立。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才迫使美國不得不加入到二戰中來。
毫無疑問,美國正是憑藉二戰開始時的孤立,免受戰火傷害,成為當時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在二戰的刺激下,戰爭機器空前強大。巔峰時期擁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後勤保障能力、世界上最好的武器裝備,軍工技術水平也基本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美國二戰後期的軍工業水平相當驚人,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整個反法西斯盟國的75%的武器都由美國供應。強大的工業實力,良好的裝備後勤,遠離國土的戰爭硝煙,二戰美軍用最小的代價(死亡僅30萬左右)獲得了最大的勝利果實,相比蘇聯的慘烈犧牲和英國的燈枯油盡,美國無疑是大贏家。
相比於美軍的戰績,其實蘇聯才是打垮德軍的最大功臣,但是二戰後由於意識形態的問題,蘇聯的反法西斯戰爭的業績總是被人最大程度弱化。被蘇軍消滅的德軍約380萬,佔德軍被消滅總數的88%還要強,而蘇軍付出了死亡880萬的代價。
至於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付出的損失也很大,中國軍民付出了死傷3500萬人的巨大代價。至於中國在二戰中的作用和地位,我們自己不肖說,有王婆賣瓜之嫌。看看親身經歷和指揮二戰反法西斯戰爭的三巨頭對中國的評價就知道了。
美國總統羅斯福1942年在呼籲美國國會對中國抗戰給予援助時,他做了一個假設:「中國雖然落後,武器裝備這麼糟糕,但是中國軍人卻非常頑強,拖住了大約80%的日本陸軍、大約20%的日本海軍、大約30%的日本空軍。中國的抗戰堅持這麼多年,而且一直是獨立支撐。但是如果我們不援助中國,讓它繼續獨立對抗日本,會有什麼結果?如果中國投降日本,會出現什麼情況?」
「如果中國的抗戰崩潰,會導致什麼結果?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衝向中東」,「日本可以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割吞埃及,斬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
羅斯福認為,在蘇聯陷入蘇德戰爭無法抽身的情況下,一旦 日本向蘇聯的遠東出兵,一定會打下西伯利亞,然後實現日德兩軍在西伯利亞的會合。一旦這樣,蘇聯的結局便是投降、或者亡國,歐洲戰場也會很快結束。如果打下蘇聯,德軍一定會抽身回來再次進攻「大英帝國」,以當時英國軍隊的表現,是無論如何也抵抗不住的。如果英軍在印度抵擋不住日軍,在本土又抵擋不住德國的跨海進攻,那麼英國也只能屈膝投降,以致亡國。
羅斯福接著說,如果日本更進一步,還會把澳大利亞也順便打下來,這樣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門戶也會就此丟失。在這樣的假設下,整個世界就會徹底改變,而美國人將面臨空前艱難的處境——獨立對抗德日等軸心國組成的法西斯集團。
如果這樣,美國人還能有幾分勝算?
這可是作為美國三軍總司令的美國總統說的。難道現在說「美國是二戰砥柱中流」的所謂歷史學家、公知、精英比當年的美國總統看得更清楚?更有戰略觀察力?
二戰臨結束前,當羅斯福的兒子問羅斯福:「如果中國抵抗日軍的行動輸了怎麼辦?」羅斯福就不再用假設了,而是明確地說道:「如果中國抵抗不了日本,或者是中國放棄了抵抗,那麼日軍就能向西攻下印度,中東,向北攻下蘇聯的重工業區,甚至一路抵達歐洲戰場,二戰的結局可能都會被改寫!」
蘇聯最高統帥史達林談到:「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中國人民的鬥爭,大大地便利了擊潰日本侵略力量的事業。」
大英帝國首相邱吉爾是這樣說的: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1942年1月21日,邱吉爾在轉致參謀長委員會的電報中指出:「緬甸如喪失,那就慘了。這樣會使我們同中國人隔絕,在同日本人交戰的軍隊中,中國軍隊算是最成功的。」
所以,中國和蘇聯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真正的中流砥柱!而不是美國。
歡迎大家多關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