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盲人「西行漫記」:從北京40天徒步到西安-曹晟康 西行漫記...

2020-12-12 東方網

原標題:一個盲人「西行漫記」:從北京40天徒步到西安

  9月20日晚10點,喀什機場有一些寒意。盲人曹晟康手執盲杖,摸著欄杆,緩緩走下飛機舷梯。

  在圓滿完成從北京到西安的徒步旅行後,他又一次出發了,開始他尋訪「一帶一路」的第二段旅程。

  夕陽下趕路的曹晟康。吳凡/攝

  「今年的夢想一定要在今年完成!」

  曹晟康計劃在春節前完成西安到新疆喀什4700餘公裡的旅程。全程以徒步為主,遇到特殊情況再搭車。

  原定的線路是從西安到喀什,但因為已經入秋,基於對新疆天氣、路況的細緻分析後,曹晟康決定逆行,從喀什到西安。

  他多麼渴望有人能夠在這段旅途中,為他講述遠方的平原、深谷、山川及河流的景色。遺憾的是,他未能找到同行的志願者。

  過去的5年,曹晟康走過全球6大洲34個國家,並在2016年成功登頂「非洲屋脊」吉力馬札羅山。在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不可能」後,他的新目標是:用兩年的時間尋訪「一帶一路」沿線,用心去感受一路的風景。

  出發前,曹晟康在他的手機中安裝了徒步旅行軟體,並設定好路線。他選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中西北方向的線路,從北京出發,經過西安、新疆喀什、阿富汗、哈薩克斯坦、匈牙利,最後到達魅力之都巴黎。

  北京到西安,是曹晟康的「一帶一路」徒步的首段旅程,全程1100多公裡,穿越河北、山西、陝西3省40多個市縣。2017年8月27日,曹晟康抵達西安。這一路走了40天,手機App顯示,他走了超過135萬步。

  2017年5月,曹晟康在收聽新聞時得知,北京正在舉辦「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一個念頭從他腦中閃過。「沿著線路,探尋古人走過的足跡,也是很有意義的經歷。」這位把環遊世界作為夢想的盲人踏上了徵程。

  為了不讓年邁的父母擔心,曹晟康悄悄地出發了。「你圖什麼?又很危險!」半個月後,電話那頭,曹晟康聽到母親擔心又不解的質問。

  2017年7月19日上午,曹晟康和志願者吳凡從河北省涿州市琉璃河檢查站出發,一對盲杖,一副墨鏡,一個大背包,是曹晟康的全部家當。

  出發前,曹晟康在微博中招募志願者,但他無力支付同行者的費用,這讓許多人打了「退堂鼓」。

  曾與曹晟康一起跑步和攀巖的吳凡,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一名學生。儘管兩人只有幾面之緣,但吳凡一直被曹晟康的勵志故事所感動。「我想陪曹老師一起走這段旅程,保證他的安全,並幫助他實現夢想,對我自己來說也是一個磨練自己的機會。」吳凡說。

  曹晟康拿出全部積蓄,帶上某盲人軟體公司的贊助和朋友們的支援,與吳凡肩並肩出發了。

  出發3天後,曹晟康的腳上就磨出了很多大水泡。緊接著,他發現自己的大腿根也磨破了。「如果不挑破這些水泡,第二天就沒法走路,挑破後,晚上又疼得睡不著。」曹晟康只能咬著牙,忍著痛,讓吳凡給自己挑水泡。

  「我150斤的體重,加上30多斤重的背包,腳上水泡的傷口實在太疼了,為了減輕疼痛,我只能加快步伐,減少與石子接觸的時間。」曹晟康說。疼痛難忍時,他就為自己加油鼓勁兒,每天保持行進25公裡。

  出發後第5天,一場瓢潑大雨突然而至,曹晟康被雨水淋得渾身打冷顫,鞋子裡灌滿了雨水,受傷的腳更疼了。

  「吳凡,加油,我估摸著快到落腳點了。」 曹晟康鼓勵著身邊的志願者。

  在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曹晟康和吳凡沿著盤山公路在太行山脈間穿行,此時已是他們出發後的第12天。

  狹窄的盤山公路,留給兩人行進的空間非常小。左邊是呼嘯而過的大卡車,右側是近一米深的排水溝。原本計劃並排走的倆人,改為吳凡在前面走,為曹晟康排除障礙物。

  驕陽似火,乾澀的空氣中,不絕於耳的鳴笛聲在兩個人的耳旁響起。忽然,吳凡聽到曹晟康「哎喲」一聲,回頭發現曹晟康摔倒在排水溝裡,他卻像沒事兒似的說:「盲杖拄空了,重心不穩,收都收不回來!」 吳凡急忙跑過去抓曹晟康的胳膊,想拉他起來,「謝謝,我自己能爬起來!」爬起來後,曹晟康強忍著膝蓋扭傷的劇痛,撐著盲杖繼續前行。細心的吳凡從他那故作鎮定的臉上捕捉到一絲沮喪。

  走過了盤山公路,兩人行走在通往陽泉市區的一條公路上,路邊塵土飛揚,每次有大卡車經過時,捲起的煙塵在空中瀰漫,灰塵和沙礫落滿他們的衣服和頭髮,只能屏住呼吸,繼續前行。

  每日的行進中,與烈日、風雨、傷痛、塵土相伴的,還有飢餓。有時,一路沒有餐館,等到發現路邊有餐館時,已是下午3點。

  第16天,離開山西省晉中市壽陽縣城,他們深入到一片丘陵地帶。黃褐色的土丘連綿不絕,形態各異,路上鮮有車輛經過,帶給他們一份久違的寧靜。曹晟康聽著吳凡的描述,似乎也感受到了周圍的美景,激動地唱起了歌:「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東南風……」唱到動情處,曹晟康還忍不住舉起手中的盲杖朝天揮舞。

  在山西的太谷縣,兩人穿行於太谷老城之間,追尋晉商的足跡。曹晟康撫摸青磚黛瓦,用觸覺感受著歷史的紋理。在老宅的木柱、斑駁的石牆中,他似乎「窺」得了當年的雕梁畫棟。在老城裡的吆喝聲中,他想像著從前車馬喧囂、商賈雲集的畫面。

  第30天,走在汾河大橋上,聽著潺潺的河水聲,曹晟康興致勃發,對吳凡講起了自己35歲時首次出國時的經歷。

  2012年4月,他首次踏出國門,歷時24天,隻身穿越柬埔寨、泰國、越南和寮國。

  在越南的漂流船上,聽著耳邊傳來的譁譁水聲,曹晟康很想知道河水是什麼樣子。同船一個懂漢語的人告訴他,河水的顏色是清澈的。

  「清澈是什麼樣子的?」曹晟康問。「就像玻璃那種透明。」「玻璃的透明是怎樣的?」

  沒辦法,那人只好抓起曹晟康的右手,放進河水裡。「這就是透明!」

  曹晟康仔細地感受著,腦子裡想像著各種畫面,並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什麼是透明:透明就是自己看不到的風景,透明就是每一個幫助他的人的那顆溫暖的心。

  在寮國,他用僅會的幾句英語問路,當地人告訴他往南走。他根本不知道南是哪個方位,試著往前走了幾步,當地人「NO、NO」地攔住了,拉著他的導盲杖拐了幾個彎放下,「Yes, Yes」。

  每次想要搭車時,曹晟康就站在路邊,伸著大拇指,用蹩腳的英語喊著「Hitchhike,Free, No money(沒錢,免費搭車)!」總會有車停下來把他送到目的地。

  兩眼看不見,語言又不通,「雙盲」的曹晟康在異國寸步難行。衣食住行只能靠打手勢。

  「想找旅館睡覺,就打呼嚕,想吃飯就吧唧嘴。」這是他在旅行中總結出的最好用的交流方式。

  每逢過馬路的時候,總會有好心人幫他一把,作為回報,他有時會在馬路邊幫別人揉揉腰背。

  「我看不見風景,但能感受到人心。這也是我不斷行走、挑戰自我的原因。」曹晟康說。

  曹晟康也曾有過一雙明眸。8歲那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他變成一名盲童,他日益自卑與消沉。14歲到18歲期間,他曾多次離家出走。在寧波,他睡過天橋,被人用刀抵住腰部搶劫。他還被人騙到東莞的建築工地上打了幾個月黑工,後來自己逃了出來。從19歲起,他開始從事盲人按摩。2011年,34歲的曹晟康從收音機裡聽到一個叫翟墨的人,獨自駕著帆船完成了環球航行。這種傳奇的人生令曹晟康心生嚮往。「這個世界還有許多美好,我憑藉耳朵、知覺也一樣能感受到」。

  2013年,他遊覽印度,成功橫跨美國10個州;2014年,他在澳洲工作並旅行了3個月,又在秋天用一個月完成歐洲之旅,遊覽了法國、比利時、盧森堡等國;2015年,他遊覽墨西哥、智利;2016年,他前往非洲,在嚮導的帶領下成功登頂吉力馬札羅山。

  「我終於登頂了!」登上吉力馬札羅山山頂,曹晟康用手摸著山頂的標識木架,儘管看不到木架的顏色和形狀,但他想能夠丈量一下架子的高度也行。「夠不著的時候就用那個盲杖。對於眼睛正常的人來說是看一看,而我完全是在腦海裡勾畫。」每次提起此事,曹晟康都會覺得意猶未盡。

  「敢於走出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在不斷自我挑戰中,曹晟康內心的自卑和壓抑已漸漸消失,環遊世界的夢想也隨著他的兩根導盲杖在世界地圖上慢慢點亮。

  一路上,他感動著路人,路人也鼓勵著他。這次西行之路上,一位賣西瓜的河南大姐聽說曹晟康是從北京徒步走過來的,用難以置信的表情注視著曹晟康。

  「我覺得你們真了不起,我有個17歲的孩子,真希望他能像你們這樣堅強。」大姐想用她的西瓜車幫曹晟康和吳凡拉行李,曹晟康謝絕了。

  曹晟康說:「人生來不得半點摻假,你若幫我拉了行李,那我這徒步就沒啥意思了。」

  旅途中,曹晟康還帶著吳凡一起撿垃圾,向路人宣傳環保理念。在他看來,不光要徒步旅行,還得力所能及地做些什麼。

  儘管旅途艱辛,但曹晟康和吳凡不放過任何一個他們可撿的塑料垃圾。尤其在車多的路段,為保證安全,吳凡在撿垃圾的時候都要提前觀察。北京到西安的旅途中,兩人共撿了1000多個礦泉水瓶。

  沿途不乏質疑的聲音:你們圖個啥?環保組織給你們多少錢了?

  「一分錢都沒給我,也沒人要求我這樣去做!」曹晟康總是笑呵呵地回應。

  在小飯館吃早餐,一位食客好奇地問他們背著大包出來幹什麼的。在他們介紹了自己的經歷後,這位食客說,「你們是有錢和時間沒處花了,吃飽了撐的。」兩人只能無奈地笑笑。

  曹晟康說:「其實不被理解才是最難走的一段路,但習慣了、想通了也就覺得沒什麼。每個人的角度不同,再說畢竟萍水相逢、了解不多。」

  「曹老師,你快看!今天的天好藍啊,這裡的山真是太壯觀了!」每次眼前出現迷人的風景時,吳凡激動起來,就忘了曹晟康是盲人。曹晟康總笑著回應,「我看不見它們,就讓它們看看我吧。」

  一路走來,呼嘯開過的列車、從車窗遞出的礦泉水、村莊裡此起彼伏的狗吠、盲杖摩擦地面的沙沙聲,還有吳凡「不要並排」「注意安全」的不斷提醒聲,都被曹晟康一一記下。

  2017年8月27日,抵達西安大雁塔南廣場,曹晟康給了吳凡一個大大的擁抱。這一刻,40天的堅持終於有了交代。

  「我以行動證明了盲人旅行並非天方夜譚。」曹晟康的聲音有些顫抖,「雖然看不見風景,但是我在路上,本身就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相關焦點

  • 一個盲人的「西行漫記」:從北京40天徒步到西安
    盲人曹晟康手執盲杖,摸著欄杆,緩緩走下飛機舷梯。  在圓滿完成從北京到西安的徒步旅行後,他又一次出發了,開始他尋訪「一帶一路」的第二段旅程。夕陽下趕路的曹晟康。吳凡/攝  「今年的夢想一定要在今年完成!」  曹晟康計劃在春節前完成西安到新疆喀什4700餘公裡的旅程。全程以徒步為主,遇到特殊情況再搭車。
  • 胡愈之與《西行漫記》
    為了能夠較為順利地發行,胡愈之決定用一個普通一點,可又能夠反映出書中內容的題目。於是,《西行漫記》便出現了。 為什麼用這樣一個名字,後來胡愈之做了解說:「斯諾的原書名直譯過來是《中國天空上的紅星》,在當時的情況下當然不能照譯。我們就改用一個隱諱些的書名。為什麼要叫《西行漫記》?
  • 從《西行漫記》尋找「紅色精神」
    伴隨著這一人類壯舉,出現了一大批記敘描寫長徵的書籍,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又名《紅星照耀中國》),就是代表和經典。胡愈之在《西行漫記》中文重譯本序中說,「它是忠實描繪中國紅色區域的第一本著作」。
  • 紅旗下的中國——埃德加·斯諾與他的《西行漫記》
    由於當時所處的環境,中譯本沒有用《紅星照耀中國》的原名,而是用了《西行漫記》作為掩護。《西行漫記》發行後,一時轟動了世界。在倫敦上市僅數周就賣出了十幾萬冊,同樣的,在大西洋彼岸剛上市,就立即登上了美國「非小說讀物」暢銷書的榜首。而後,這部著作又相繼被譯成法、德、意、俄、西、葡、日等十幾種語言文字出版,風靡全球。
  • 《西行漫記》是一次成功的外宣
    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如何吸引西方受眾《西行漫記》原名《Red Over China》由英國倫敦維克多·戈蘭茨公司於1937年10月推出英文版本,剛一出版,就在世界引起轟動,該書首印版目前在亞馬遜網站上的售價是2700美元,可見其份量。
  • 《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
    《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www.zjol.com.cn 2006年09月09日 22:06:18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被毛澤東稱之為外國人報導中國革命最成功的著作。
  • 長徵:無與倫比的遠徵——《西行漫記》讀後
    《西行漫記》揭示了中國西北角荒涼貧瘠的黃土高原上躍然升起的紅星,打破了國民黨長期的新聞封鎖,戳穿了關於「赤匪」的無稽之談,特別是系統描述了長徵的經過,用毋庸置疑的事實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正義事業如同一顆閃亮的紅星照耀著中國。
  • 陝西衛視發起"新西行漫記—重走斯諾之路"活動
    斯諾1937年寫作出版了《紅星照耀中國》(後改名為《西行漫記》),此書最早向美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介紹中國的革命運動。(資料圖)他們的名著《西行漫記》(又名《紅星照耀中國》),是西方媒體向世界報導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真實情況的第一名著,也是西方輿論界研究紅色中國的入門書。陝西衛視發起「新西行漫記——重走斯諾之路」活動2013年恰逢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紀念習仲勳誕辰100周年,同時也是紀念斯諾到達延安77周年。
  • 西行的另一種漫記
    2014年到2017年,肖雲儒3次隨「絲綢之路萬裡行」採風團採風,共計30個國家,總行程8萬裡。第一次去時他已72歲。作為報紙副刊編輯,我深知這條大魚必須抓住,於是約他寫稿。因為是師友,對我的索稿,肖老師無法拒絕。看著肖老師的文章,我不由想到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
  • 《西行漫記》經久不衰主要在於其高度的歷史真實性
    《西行漫記》經久不衰主要在於其高度的歷史真實性 發表時間:2011-02-25   來源:  1938年夏,周恩來和鄧穎超在武漢會見美國著名進步記者和作家、《西行漫記》作者埃德加·斯諾。
  • 【夢幻西行記】西安覓食記
    夢幻西行五人組西安覓食記  在縱覽大雁塔風光之後,《夢幻西遊2》西行記五人組開始追尋古城中瀰漫的千年氣息,深入西安大街小巷,尋覓自己心中的古城風情。這一次,一行人受到了神秘西安玩家的熱情招待,他們又會在這座城市,上演怎樣的故事呢?
  • 西行漫記之一
    好風憑藉力   送我上青雲——2006年10月赴英國曼徹斯特教育培訓考察漫記
  • 美國記者斯諾的《西行漫記》唯獨沒有報導王稼祥,原來是因為····
    凡是讀過《西行漫記》的人們不難發現:《西行漫記》對當時的中央政治局委員、紅軍總政治部主任、長徵在遵義會議上曾投過「關鍵性一票」的「三人軍事小組」成員之一的黨和紅軍的核心人物王稼祥隻字未提,這是怎麼回事呢?
  • 《西行漫記》出版僅幾月轟動海內外 發行8萬多冊
    在新中國成立前,第一部向海內外(特別是西方)廣大讀者真實介紹中國共產黨、共產黨人和未來將要建立的新中國的書,恐怕就是著名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先生採寫的《西行漫記》了。該書不僅發行面廣,而且影響很大。   國內有一批進步青年讀了這本書,十分嚮往延安的自由民主。
  • 從《西行漫記》中彭德懷身世說起
    1936年7月,由北平幾經輾轉後深入陝北蘇區的埃德加·斯諾,曾是「在中國紅色區域進行採訪的第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在他的著作《西行漫記》中,特地以大量篇幅穿插介紹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眾多黨和紅軍領導人的生平身世
  • 學習「四史」精神,朗讀《西行漫記》
    《西行漫記1938年2月在上海出版中譯本時,由於當抗日戰爭已經開始,考慮到聯合統一戰線等情況,書名改為《西行漫記》。《西行漫記》不僅在政治意義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而且在報告文學創作的藝術手法上也成為同類作品的典範。中譯本出版後,在中國同樣產生巨大的反響,成千上萬的中國青年因為讀了《西行漫記》,紛紛走上革命道路。
  • 漢籍西傳的「西行漫記」
    西行漫記」。第三章則單獨選取中國經典蒙學讀物《三字經》,通過對拉丁文、英文、俄文、德文等不同語種《三字經》的西譯動因、延伸拓展、版本流傳、功能作用等的分析,對西方傳教士為翻譯《三字經》作出的貢獻予以肯定,對被西方人視為「小型百科全書」「兒童百科全書」的《三字經》西譯本在溝通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予以高度評價。
  • 史海:斯諾寫<西行漫記>過程中從未到過延安(圖)
    幾乎無人不知,有個著名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寫了一本有名的書——《西行漫記》(又名《紅星照耀中國》)。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埃德加·斯諾其實從未到過延安。他到的是保安(今志丹縣),距延安尚有幾小時的車程。  真正到達並記錄了延安的人,是埃德加的妻子海倫。
  • 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從《西行漫記》談起
    《西行漫記》[美]埃德加·斯諾著 董樂山譯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 我們用一個具體案例——《西行漫記》來加以說明。  《西行漫記》(英文原名《紅星照耀中國》),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根據他1936年在我國西北部抗日根據地延安等地採訪紅軍將士後撰寫的一部紀實作品集。作品在歐美的報刊上連載後引起了強烈反響,《時代》周刊評價說:「斯諾對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發現和描述,與哥倫布對美洲的發現一樣,是震驚世界的成就。」
  • 世界讀書日|我們都是歷史的書寫者——讀《西行漫記》有感
    最近花了一個多星期,每天大概一小時的時間,重讀了《西行漫記》這本書,一個外國人寫的中國紅軍早期革命紀實報導。一、《西行漫記》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西行漫記》,原名《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今陝甘寧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寫成的紀實報導,先後在當時的國內外報刊連載,後來集結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