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我們都是歷史的書寫者——讀《西行漫記》有感

2020-12-11 子歸明

在這個信息自動推送,碎片化快速閱讀的時代,你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慢慢地看一本書呢?

最近花了一個多星期,每天大概一小時的時間,重讀了《西行漫記》這本書,一個外國人寫的中國紅軍早期革命紀實報導。

一、《西行漫記》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西行漫記》,原名《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今陝甘寧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寫成的紀實報導,先後在當時的國內外報刊連載,後來集結成書。

書中描繪了當時的地理人情,刻畫了很多樸實的紅軍形象,也描述了許多紅軍早期革命的歷史事件。跟我們歷史教課書上的內容對比,就像是看一場電影大片那般暢快。

關於書名,還有些小的曲折,書名第一稿是用英文寫的,翻譯成中文時,為了在當時的白色恐怖背景下掩護身份、便於傳播,才起名《西行漫記》。

二、這本書有哪些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

第一,它附有大量當時拍攝的人物照片。

這是最珍貴的歷史資料,因為這些照片無法重拍,無法修飾和篡改。這些照片也是從其他書籍和渠道無法獲取的。在這些照片裡,有黨和軍隊的領袖,有普通士兵,還有很多普通的群眾。

而奇妙的是,如果用當時的眼光來看,後來新中國的主席和開國元勳們,從照片上看跟普通士兵和群眾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還沒讀書,光是瀏覽這些照片,就會讓人遊走於現實和歷史之中,有著今夕是何夕的恍惚感,更有「秦時明月漢時關」的畫面感。

第二,因為它的成書時間是1937年,它描寫包括黨和紅軍領導人在內的各色人物所用的語言,完全沒有建國後書籍那種避諱政治領袖的語言風格,而是極其平實的語言,讀來就像在看一幅幅素描畫像。

比如,書中描寫脫掉長褲乘涼和捉蝨子的領導人,描寫笑容憨厚的彭德懷和朱德,描寫一個叫向季邦的小紅軍被人取外號「像雞巴」的故事。當你沉浸在這些故事當中,你會發現,那些開國領導人和革命先烈,也如我們普通人一樣,在炮火沖天、戰鬥你死我活的革命歲月,他們也有狗血的兒女情長和生活的雞零狗碎。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作為普通人,看罷這本書,會有一種超然應對現實各種困難的豪邁感在胸中油然而生。

第三,書中有多名新中國偉人和名人的獨家自傳。

寫當年的偉人傳記的書很多,但由偉人自述形成的自傳,獨此一家。書中有毛澤東、朱德、彭德懷、徐海東這些大人物的自述傳記,還有一些小人物的自述故事。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旁觀偉人的歷史境遇,洞悉偉人的成長心路歷程,對於我們在新時代如何過好這一生有極大的啟發意義。

三、這本書能帶給我們什麼

第一,是勇氣。

從作者寫作此書的經歷來看,作者可以說是一個勇士。1936年6月,國共內戰正酣,日本全面侵華在即,西安事變尚未發生,作為一個資產階級報刊的記者,是一種怎樣的歷史擔當和毅力,促使他不顧生命安全,深入紅色區域,成為報導中國紅色區域的第一個外國人呢?靠的不是勇氣是什麼?

而從故事本身來說,促使黨和紅軍從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到建立閩贛革命根據地,到五次反圍剿,到兩萬五千裡長徵,再到建立穩固的陝甘寧邊區,一路走來,屢敗屢戰並最終站穩腳跟的,是什麼力量呢?

那是千千萬萬革命先驅的勇氣。如果把自己代入那個歷史年代,我們會有那般的革命戰鬥勇氣嗎?這是我們需要叩問自己的命題。

第二,是信念。

從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很多領導人,本身已經有較好的家境,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為什麼要放棄安穩的生活,輾轉艱苦的山林河谷,冒著槍林彈雨堅持革命呢?

再看那些普通紅軍戰士,為什麼甘願吃苦,甚至像強渡大渡河那樣明知一定會犧牲仍然勇往直前呢?是信念,是為了全國人民得解放,過上太平日子的信念。

如今,我們已經享受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生活,我們心中,還有那種信念嗎?

第三,是踏實過好生活的心境。

讀書的目的,最終還是要回歸自己的現實生活。

讀了這本書,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些為革命殫精竭慮的偉人,跟我們一樣是血肉之軀,那些為國捐軀的勇士們,跟我們一樣是個普通大眾。

我們現在的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他們的負重前行。我們現在享受著他們的恩澤,只有踏實過好現實生活,不辱先人,不禍後代,才是對他們艱苦抗爭歲月最好的告慰。

新中國的歷史是由偉人和千萬革命先驅書寫的,但與此同時,他們給我們寫好了歷史藍本,等待著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去續寫輝煌。

相關焦點

  • 記在世界讀書日之讀書小記
    今天世界讀書日,平時閒來總喜讀書。寫篇小記以紀念今年之讀書日!《浮生六記》 清 沈復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沈復」的名字因為這本小記而得已流傳至今。讀之,文字雖有些許生澀,但較之以前的文言文已可稱之為白話了。從一個女性的角度來評價沈復為人,我覺得他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雖然文中多數描寫他和妻子陳芸如何恩愛,如何默契,陳芸如何有才如何體貼,但更多的是一種無奈。沈復是一個有點小才但才情又不足以大用,有些雅趣但又不能維持生計的一個人,生活困頓四處漂泊。但當有點小收入時又會揮霍一空,可能這就是當時文人的現狀吧!
  • 網易蝸牛讀書致敬「書者」,世界讀書日「時間出新知」
    一年一度的「4 •23世界讀書日」,是大眾閱讀情結的集中表達,相比商家對於文化商品的打折促銷,網易旗下的文化品牌網易蝸牛讀書,則在這一天把目光聚焦於書籍背後的「書者」,向廣大書者發出了一封致敬信。
  • 胡山:蘇聯版《西行漫記》之《在華一年》
    蘇聯版《西行漫記》之《在華一年》胡 山 七十五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蘇聯對日作戰的勝利,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終勝利。在那場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的戰爭中,各國軍隊和民眾傷亡超過一億人,付出人類歷史上最慘痛的代價。中俄雙方分別作為亞洲和歐洲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承受了巨大民族犧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 西行漫記之一
    好風憑藉力   送我上青雲——2006年10月赴英國曼徹斯特教育培訓考察漫記
  • 讀書|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讀蘇東坡有感
    讀書 |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讀蘇東坡有感 2020-12-11 22: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愛上讀書-世界讀書日有感
    當你愛上讀書,世界就愛上了你!因為,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閱讀越是多,內心越是沉穩。人們常說:一個人的氣質裡,藏著曾經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氣質是歲月長期沉澱的產物,是漫長時光所贈予我們的最好的禮物。
  • 西行漫記……
    我們匆匆借過,一路向西而行。  途經雞冠洞、老君山、西泰山等風景名勝。景區裡車多、人多。遊客們為觀景而來,下車來,走進去,入景深處,融入自然。他們在山轉水移、柳暗花明中喜閱自然味道,暫時獲得逃出久居之地的快樂和未曾見過的新鮮。
  • 讀書筆記:《我讀:讀書,讓我們不再孤單》
    梁文道講評的書非常龐雜:小說、哲學、散文、回憶錄、心理讀本……收羅有《我與地壇》《生死疲勞》《我們時代的寫作》《中國在梁莊》《一個村莊裡的中國》《士人風骨》《洗腦術》《身體密碼》《植物看得見你》等,每本好書都潛藏一個新的天地,等著你一同踏上探險之旅。知道梁文道老師是觀看鳳凰衛視的《鏘鏘三人行》,他博學,文雅而又風趣。
  • 西行漫記之三
    今天只能看到古城遺址的一些廢墟,滄桑與繁華,寂寞與喧囂,歷史過往,如煙雲飄散,留下的只有遠去的記憶碎片。河西美院的前身張掖師專,那裡是生長甘肅畫家的搖籃,省城現(曾)任美術機構的掌舵人幾乎都是張掖人,或者是張掖師專的學子,都有不凡的藝術才能和造詣。 也許得益於興奮的牽引,並未有暈車感。可是,博物館陳列的一組出土牛車俑,卻讓我的思緒與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發生關聯。
  • 【西行漫記】當T9遇上他 不是故事就是事故
    【西行漫記】當T9遇上他 不是故事就是事故
  •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 我的西行漫記(二)
    西行漫記二:溫柔八音河已是傍晚08:30,太陽依然高掛天空,我們已到達海西州府所在地:德令哈。德令哈是蒙古語「金色世界」的意思,因為詩人海子,便多了一些文化氣息,海子一篇「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的小詩,讓這座高原小城聞名遐邇,而我們的西行漫記在此也必須留下濃重的一筆。「酒精」似乎在此刻是最好的畫筆,我們高唱著《我和我的祖國》,大步行走在前往巴音河畔的大道上。
  • 西行漫記,2017丙察察進藏自駕·6 樂極生悲
    這一路過去基本都是盤山路,路況是很好的。濤哥開得起勁,速度也沒比高速慢多少的感覺。到了下午,車又不對勁了。先是提示高溫,下車檢查,發現一缸紅色的液體沸騰了。此時山上的溫度還是很高的,車子一時半會兒也冷卻不下來,只好慢慢往前走,沒一會兒又提示高溫,還沒等我們找到停車的地方,只聽見有什麼東西爆了,懷疑是爆胎,趕緊下車檢查。車頭正在冒煙,打開一看是一根管爆了。
  • 【話題】世界讀書日談:基督徒為什麼要讀書?如何讀好書?
    編者按:2016年4月23日是第20個世界讀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1995年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智慧財產權。
  • 世界讀書日|春暖花開讀新書 「世界讀書日」特別活動開啟
    每打開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4月23日是第25個世界讀書日,特殊時期,居家抗疫成了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閱讀的力量也更為明顯。澎湃新聞記者精選了部分世界讀書日的活動,希望給讀者帶來更多的閱讀陪伴。閱讀的力量「4·23世界讀書日」2020特別活動春暖花開讀新書,雲上書店雲首發。4月23日下午2:30,朵雲書院上海中心旗艦店將舉行「4·23世界讀書日」2020特別活動。集中推出百種滬版精品圖書,開啟4月23-30日「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特別網聚活動的世界讀書日系列專場。其間,12大網絡平臺每晚8點同步推出「悅讀時刻」閱讀活動直播。
  • 西行漫記·04 倒行逆施
    對攝影家而言,天堂太多了,哪個省都有,藏區尤其多,樂不思潯的概率太高,想躲都躲不過。搞攝影笨點還是好。新都橋不僅是川藏線的一個重要驛站,還是川藏南北線的分支點。從這裡繼續西行,四天左右就可以到拉薩,被稱為川藏南線。而斜向西北轉入八美方向,就可以進入川藏北線。川藏南線海拔更低,路程更短,是入藏的首選。
  • 世界讀書日:南海網陽光島邀您曬曬最近讀的一本書
    南海網海口4月22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劉麥)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為倡導讀書之風,營造全社會共同閱讀的良好氛圍,4月22日,南海網陽光島社區發起為期一個月的「最近你讀的一本書」讀後感網絡徵集活動。
  • 世界讀書日,讓我們一起閱讀吧!
    第25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武警江蘇總隊廣泛開展系列讀書成才活動,為官兵構建「心靈氧吧」,烹製「文化大餐」,提升官兵「樂學」能力,濃厚軍營學習氛圍。下面就跟隨我們的鏡頭去看看官兵是怎樣度過這一天的吧!「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機動支隊嚴密組織「閱享智慧強本領、逐夢強軍謀打贏」主題讀書分享會。
  • 一個盲人「西行漫記」:從北京40天徒步到西安-曹晟康 西行漫記...
    原標題:一個盲人「西行漫記」:從北京40天徒步到西安  9月20日晚10點,喀什機場有一些寒意。盲人曹晟康手執盲杖,摸著欄杆,緩緩走下飛機舷梯。  在圓滿完成從北京到西安的徒步旅行後,他又一次出發了,開始他尋訪「一帶一路」的第二段旅程。
  • 我們如何讀經典——從《荷馬之旅:讀書與遠行》談起
    作者:賀紹俊(瀋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作家離不開閱讀,優秀作家首先必須是一位優秀的閱讀者。當代文學經常被人們批評還缺乏真正的高峰。為什麼缺少高峰,可以找出很多條理由,而我以為其中有一條理由就是當代作家不善於閱讀,尤其不善於閱讀經典。卡爾維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為什麼要讀經典》,被人們熟讀並被反覆引用。
  •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我的西行漫記(三)
    西行漫記三:美景與歷史離開德令哈50公裡,到達懷頭他拉草原,探尋柴達木盆地東北部,美麗恬靜的可魯克湖和託素湖。,因為寧的朋友突發急事,一大早乘飛機趕回西寧,我們的西行,因為寧的缺失,多少有些不快。平和華建議租了一輛景區自行車,方便我們觀景,此刻看到的是一望無際、天水一體的水域,我找尋的「蒼茫遼闊」的奇特圖畫在這裡顯現了,它們就像是兩面熠熠閃光的巨大寶鏡,鑲嵌在浩瀚的戈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