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王進喜,死後葬入八寶山,5個子女過著怎樣的生活?

2020-12-15 騰訊網

新中國建立之初,一切百廢待興。無數工人在崗位上燃燒自己,照亮社會,其中「鐵人」王進喜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為心中信仰,為祖國河山,王進喜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

他光榮入黨,敬業報國,為石油事業貢獻力量,不惜跳井救急。

他敢為人先無私奉獻,將「鐵人」精神傳給了他的5個子女。

敬業報國,「鐵人」名號傳遍全國

1923年甘肅玉門,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傳來了嬰兒的哭喊聲,王進喜呱呱墜地。1929年玉門災荒使貧苦平民的生活雪上加霜,為了維持生計,王進喜小小年紀就要到油田挖油,還要去沙地裡淘金。

雖然日子過得艱苦,但是王進喜沒有變得意志消沉。

1950年春,王進喜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不像其他長工那樣磨磨蹭蹭地幹活,他總是衝到最前面帶領全隊創造鑽井佳績。

王進喜在1956年光榮入黨,決心敬業報國。

1960年4月末,夏季的陽光照耀著玉門的土地,王進喜所在的鑽井隊遇到了一次井噴,情況非常危急。當時王進喜在工作中腿部受了傷,眼看著地井將要噴湧而出,他顧不上自己的傷痛就跳進了井裡,用自己的血肉身軀來攪爛泥漿。

正因這件事,王進喜獲得了「鐵人」的稱號,功勳事跡傳遍全國。

由於高負荷的工作,王進喜患上了胃癌,身體被癌症拖垮,狀態每況愈下。

1970年,王進喜去世,享年47年,被葬於八寶山。

一個優秀的父親,肯定會教育出一群優秀的子女,那麼王進喜的子女們現在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王月平、王月甫:繼承石油崗位和「鐵人」精神

長子王月平是最像王進喜的孩子,他和父親一樣投身於石油建設事業。

本來他可以向國家索要更加優渥的工作待遇,但是他選擇了紮根於基層,在崗位上默默付出。

次子王月甫同樣是工人,他被哥哥引薦到大慶油田,後來去到大學教授石油課程,追隨著父親和長兄的步伐。

王櫻:與愛人聚少離多,一個帶2孩子

長女王櫻也是石油事業中一位出色的工人,她心臟不好,還需要辛苦工作。

不過她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秉承著「鐵人」精神繼續辛勤工作。

私生活方面,她在鑽井公司與丈夫結識結婚,可是愛人一直在外工作,夫妻倆聚少離多。

王櫻一個人打理家庭,後來因辛勞過度而患上心臟病,現已回家安養天年。

王月珍:參軍成女兵,婚姻幸福

次女王月珍並不想成為工人,她的夢想是在前線成為女兵。

扛槍、射擊、救援都不在話下,她參與了很多社會工作,幫助了無數的人民。

退伍之後,王月珍留在了部隊醫院當藥劑師,並且結識了一生所愛,現與愛人定居於煙臺。

王月琴:體弱多病,很早就離世了

小女兒王月琴享受著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寵愛,本應過著最好的生活。

可是她先天體弱多病,又因為長期營養不良,導致下肢發育畸形。

她深知自身的身體缺陷,心懷對家庭的愧疚,比其他同齡人更加懂事。

在生活最艱難的時刻,她依舊頑強拼搏,自己去打工賺錢,但在很早的時候就因病去世了。

小節

「虎父無犬子」不是一句空話,「鐵人」精神從王進喜傳到了5個兒女身上。

他們身在不同的崗位,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際遇,但是他們的共同點是繼承著父親王進喜的「鐵人」精神。

英雄光輝不滅,鐵人精神長存。王進喜不但是子女們的榜樣,也是新時代年輕人的標杆,我們都需要向他學習。

相關焦點

  • 「鐵人」王進喜47歲病逝,死後葬入八寶山,5個子女近況咋樣?
    「鐵人」王進喜就是在這個時候,勇敢地從眾多愛國人士中站了出來,投入石油事業的建設中。他一生始終追隨祖國,追隨信仰,服務人民,誓要將中國從一個石油弱國轉變成為體系完備的石油強國。憑藉著堅毅剛強,百折不撓的「鐵人」精神,他和其他同事一起為我國打下了第一口油田「大慶油田」,並且從未停止奮鬥的腳步。
  • 溥儀去世後葬在八寶山,發生了什麼,又被遷出八寶山葬入清西陵
    先葬於八寶山,後遷於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對比溥儀死前的大落,溥儀過世後也依然填滿「傳奇」,溥儀生在北京故宮,人死之後先葬於八寶山,再葬清西陵旁的「華龍皇家陵園」,自然,這一說白了的「華龍皇家陵園」只不過是一個一般的墓園而已,僅僅為了更好地拉響自身的名氣,才將溥儀遷了進來,不清楚它是喜人還是悲哀。
  • 「鐵人」王進喜的子女有這麼優秀的父親,他們長大後都做了什麼?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現了很多讓人值得敬佩的人物,為我國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果沒有他們現在生活的我們也不會這麼平穩幸福,今天的主人公就是黑龍江省大慶市大慶油田的石油工人王進喜!大家應該都聽過他的名號,用自己的身體制伏井噴,這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一件事情。「鐵人」王進喜的子女有這麼優秀的父親,他們長大後都做了什麼?
  • 「鐵人」王進喜47歲不幸離世!留下來的兩子三女,現在過得怎樣
    也有不少臭名昭著之人,比如周幽王,烽火逗佳人最後落到個失國;王莽亂政,造成西漢末年大混亂,超一半人口受到影響,因戰亂顛沛流離,有家不能待,家破人亡。過去、現在與將來都會出現形形色色的人,他們中的有些可能會是國家的傑出人士。
  • 「鐵人」回家鄉——張懷德回憶王進喜
    從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張懷德筆耕不輟,先後寫了《鐵人王進喜》(銀河出版社,1997年)、《英雄鐵人》(甘肅文化出版社,2017年)、《玉門史話》(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永遠的豐碑——鐵人王進喜》(玉門市政協出版)、20集電視劇劇本《鐵人王進喜》(2002年創作)等有關「鐵人」的作品。
  • 都認為郭沫若死後會葬入北京八寶山,可他死後,卻葬在了山西小山上
    這樣一個在歷史上成績斐然的人,年老時卻特地囑咐親屬們,不要把他葬入北京八寶山,而是葬在大寨,肥田。他做出這個決定,不是出於偶然。 郭沫若少年時可謂是事業有成,但他的感情生活卻沒有那麼如意。他一共有過三任妻子,期間還有幾個情人,每一個都沒有什麼完美的結局。 他的第一任妻子出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少年意氣的郭沫若思想自由,對自由戀愛有著十成十的期待與渴望,對這個新婚才見第一面的妻子自然是不滿意的。
  • 新書再憶鐵人王進喜
    新書再憶鐵人王進喜 為了給更多喜愛鐵人詩文及致力於鐵人精神研究的人帶來方便,大慶油田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於2007年伊始,便著手遴選鐵人有代表性的詩歌、講話、文章等。  《鐵人詩話》全書約6萬字,分為「鐵人的詩」和「鐵人的話」兩個部分。
  • 鐵人王進喜的國慶歲月
    鐵人王進喜的國慶歲月 2020-10-02 14: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962年「雲南王」龍雲死後,為何葬入八寶山公墓?對國家有功
    有這樣一個人被稱為雲南王,此人叫龍雲,1884年的時候,他出生在一個較為富裕的家庭,但是在他六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而龍雲也從此跟著舅舅一家生活,這才開始上學,跟隨先生練習武術。後來龍雲開始學著做生意,但是第一次創業必然是失敗的,把錢都賠了進去,龍雲覺得自己無法面對家人,就獨自去了四川發展。
  • 王進喜迷霧:「鐵人的事跡都是真的」?
    這首詩以宋振明名義發表過,但最開始是王進喜喊號子喊出來的。被大家稱作王進喜「秘書」的孫寶範對南都稱,「王進喜的那些詩,大部分都是他自己寫的。個別找知識分子潤色了一下。」   2010年11月15日,和40年前的舉國哀榮比起來,這一天,冥冥中的「鐵人」王進喜顯得有些落寞。   當日,在甘肅玉門市,進行了「爭做新時期鐵人」誓師活動。
  • 你看過鐵人王進喜的筆記嗎?
    我們把生活中的小事,某個時刻的心情記錄下來,這是一種思考的方式,也是留存記憶的方式。筆記裡字裡行間展示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以什麼樣的方式生活。拋開在專業領域裡的成就,生活中他們都是可可愛愛的普通人。大家都聽說過鐵人王進喜的故事,他的很多語錄得到廣泛的流傳,也是得益於王進喜留存下來的筆記本。鐵人王進喜工作和生活中都隨身帶著筆記本。王進喜的筆記本都寫了有什麼呢?不如和小編一起來看看。
  • 電影《鐵人王進喜》人民大會堂首映
    10月12日,電影《鐵人王進喜》在人民大會堂全國首映,許多觀眾流著熱淚看完影片。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韓學鍵在首映座談會上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對前來出席電影《鐵人王進喜》首映式的各位領導和嘉賓表示歡迎,感謝影片全體演職人員所付出的心血、汗水和智慧。韓學鍵說,電影《鐵人王進喜》既是一部弘揚時代主旋律的優秀影片,又是弘揚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生動教材。
  • 你知道軍閥中死後唯一葬入八寶山的是誰嗎
    第三天,法國人本以為勝券在握,誰知道來了個只有一米六幾的小個子,臉上黝黑,穿著一雙草鞋,正是龍雲。 兩人先是交手幾個回合,龍雲揮拳擊打在法國人手臂上,那法國拳師頓感劇痛,仿佛是被棍棒敲打一般。法國人以為龍雲身上藏有暗器,當即要求搜查。 龍云為表明清白,索性脫掉衣服,赤膊上陣。二次開戰,龍雲飛起一腳,正中拳師。
  • 三種精神融於一身,他是王進喜,「鐵人」稱號背後還有一個小故事
    1990年,大慶市委宣傳部決定成立《鐵人傳》寫作組。「當時找到我當組長,與其他幾位同志一起為老隊長『立傳』。我自己有一個願望,就是一定要把這個傳記做好,權當是還給老隊長的『債』。」在寫作《鐵人傳》的過程中,孫寶範真正明白了「鐵人」是怎樣煉成的。會戰期間,王進喜幾乎是住在了油田上。
  • 我國「鐵人」王進喜,47歲病逝後,五子女現狀如何?
    鐵人王進喜我們都知道,他的精神也值得我們當代青年繼續學習繼承。中國建設時期,國家實力和綜合國力還不能與其他國家相比,這樣的關頭,建設祖國是必經之路,也是唯一道路。當時處處落後的中國,急需要發展,百廢待興。王進喜用自己的努力帶著一批批人民子弟投入了國家石油建設中去,堅守信仰,服務人民。憑藉著百折不撓、頑強拼搏的精神同同事一起奮鬥,最終終於打通了第一口油井。
  • 【民族脊梁】鐵人王進喜:用生命踐行誓言
    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不久,擔任「貝烏5隊」隊長。1958年9月,王進喜帶隊創造了月進尺5009米的全國鑽井最高紀錄,被譽為「鋼鐵鑽井隊」。「國家都沒有油用了,石油工人還有什麼資格受表揚?」在北京出席勞模大會的王進喜看到公共汽車上背著煤氣包,感到了壓力和責任。
  • 鐵人王進喜雕像在玉門新市區落成
    鐵人王進喜雕像在玉門新市區落成  鐵人王進喜雕像揭幕。蘭州晨報通訊員 藺曉燕 攝  每日甘肅網-蘭州晨報玉門訊(通訊員 藺曉燕 首席記者 董開煒)1月19日,「鐵人王進喜」雕像正式在玉門新市區建成揭幕。
  • 都以為郭沫若死後會葬在北京八寶山,但死後卻葬在了這座小山上
    他留下的一切足以讓他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但他沒有葬在這個八寶山,而是葬在一個山寨。"少年知天下,能立於後。"郭若默先生也是從一個普通的小農家庭走出來的,但他活得不像一個普通人,他在少年時代就頗有才華,而且天賦極高。
  •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上演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上演12月11日,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縣上演。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由市委宣傳部、玉門油田黨委宣傳部、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鐵人精神研究會指導,肅州區委宣傳部、玉門市委宣傳部組織,鐵人精神研究會理事、劇作家何奇編寫劇本,秦腔藝術家馬友仙、李東橋擔任藝術指導,70多名演職人員歷經數月傾力打造,以傳承「鐵人」精神為主線,歌頌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中國工人階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忘我拼搏的崇高精神和為國家分憂
  • 紀念鐵人王進喜逝世50周年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11月15日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鐵人王進喜離開我們已經整整50年了紀念是為了更好的銘記當天鐵人故裡玉門、鐵人精神的發源地大慶紛紛舉辦紀念活動11月15日,紀念王進喜逝世50周年座談會在玉門市召開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開展「永遠的鐵人 紅色的記憶」主題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