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脊梁】鐵人王進喜:用生命踐行誓言

2020-12-15 澎湃新聞

身穿皮襖,手握剎把,目光剛毅,巍然挺立――這是王進喜留給世界的一幅「鐵漢寫真」。

6月下旬一個平常的上午。坐落在大慶油田的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裡參觀者絡繹不絕,館內的錄音機前,十幾位來自黑龍江省大慶市方曉社區黨員服務站的老同志們排著隊,輪流拿起聽筒傾聽鐵人當年在人民大會堂作報告的實況錄音。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一句句鏗鏘的誓言,穿越時空迴蕩在人們耳畔。鐵人,用他短暫的生命踐行了自己的誓言。

民族脊梁

1923年10月8日,王進喜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一個貧苦的農民家裡。在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舊中國,王進喜度過了苦難的童年。

1950年,王進喜通過操作考核進入玉門油礦,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他以樸素的報恩思想和極大的勞動熱情,投身於祖國的石油事業。

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不久,擔任「貝烏5隊」隊長。1958年9月,王進喜帶隊創造了月進尺5009米的全國鑽井最高紀錄,被譽為「鋼鐵鑽井隊」。

「國家都沒有油用了,石油工人還有什麼資格受表揚?」在北京出席勞模大會的王進喜看到公共汽車上背著煤氣包,感到了壓力和責任。

1960年,王進喜率隊奔赴大慶油田參加石油大會戰,井隊番號改為「1205」。

剛到大慶的時候,由於吊裝設備緊張,王進喜井隊的鑽機無法運抵施工現場。一套鑽機總重60多噸,包括大小設備四五十臺。在玉門拆卸搬家時動用了吊車、拖拉機各4部、大型載重汽車10輛。王進喜大吼一聲:不能等!他帶著30多名工人奮戰3天3夜,靠人拉肩扛把鑽機運到井場。

僅僅5天之後,王進喜率隊打出了到大慶後的第一口井,完鑽進尺1200米。「北風當電扇,大雪是炒麵,天南海北來會戰,誓奪頭號大油田!」在生活條件極其困難的情形下,王進喜和隊友們寫下了如此豪邁的詩句。

第二口井鑽到700米淺氣層時,突然發生井噴。氣流水流裹著泥漿沖天而起,如果不及時制止,勢必導致井毀人亡。

壓井需要重晶石粉,可是現場沒有。王進喜當機立斷決定加水泥來提高泥漿比重,可水泥加進去就沉了底不能融合。見此情況,王進喜穿著工服、拖著一條傷腿縱身跳進齊腰深的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

1960年6月1日,大慶首列原油外運。

1963年11月17日,周恩來總理在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莊嚴宣布:中國石油基本實現自給。新中國石油工業由此進入一個新紀元。

被提拔當了大隊長後,王進喜依舊每天深入一線,靠前指揮。在他的帶領下,1205和1202兩個鑽井隊於1966年同時實現了年鑽井進尺超過10萬米的目標,超過了美國王牌鑽井隊和蘇聯功勳鑽井隊。

王進喜不僅僅是一個「拼命三郎」,更講究過硬的本領和科學求實的態度。一次,他騎摩託車路過一個鑽井現場,通過鑽機聲判斷鑽頭牙輪鬆動了,就停下車讓工人起鑽。工人們半信半疑,起出鑽頭一看,果然如鐵人說的那樣。

一次,1205隊打的一口井超過規定斜度0.6度,並不影響使用,但王進喜還是組織工人們背水泥把它填掉了。他說:「這件事不僅要記在隊史上,更要記在每個人的心裡。」

「我是個普通工人,沒啥本事,就是為國家打了幾口井,一切成績和榮譽都是黨和人民的。我的小本本上只能記差距。」在鐵人紀念館裡,王進喜的一頁學習筆記上寫著這樣一句話。

長年累月高強度的工作,嚴重透支著王進喜的健康。1970年4月,鐵人在北京301醫院被確診為胃癌。同年11月15日,王進喜逝世,享年47歲。

紀念館前的47級臺階,寓意著鐵人王進喜47年短暫卻不平凡的人生。

新中國成立40周年之際,王進喜與雷鋒、焦裕祿、錢學森等同志被中共中央組織部譽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優秀代表」。

鐵人紀念館2009年建成迄今,已累計接待參觀者790多萬人次。人們從各地趕來,緬懷這位為新中國建設事業耗盡了心血和生命的民族英雄。

「鐵人精神,將永遠激勵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奔向偉大復興的腳步。」一位參觀者在留言簿上寫道。

來源:新華社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民族脊梁】鐵人王進喜:用生命踐行誓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紀念鐵人王進喜逝世50周年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11月15日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鐵人王進喜離開我們已經整整50年了紀念是為了更好的銘記當天鐵人故裡玉門、鐵人精神的發源地大慶紛紛舉辦紀念活動11月15日,紀念王進喜逝世50周年座談會在玉門市召開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開展「永遠的鐵人 紅色的記憶」主題紀念活動
  • 王進喜逝世50周年!線上、線下共緬懷:鐵人,我們想您……
    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任時光流逝鐵人王進喜的錚錚誓言猶在耳畔迴響生命雖定格在47歲但鐵人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鐵人精神依然流傳身著皮襖、手握剎把、目光剛毅,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前,王進喜的塑像巍然挺立,讓 「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在歷史走廊中迴響, 讓「愛國、創業、求實、奉獻」品格在城市文化中閃爍,鼓舞著大慶人踏著鐵人的足跡奮勇前行。
  •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上演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上演12月11日,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縣上演。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由市委宣傳部、玉門油田黨委宣傳部、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鐵人精神研究會指導,肅州區委宣傳部、玉門市委宣傳部組織,鐵人精神研究會理事、劇作家何奇編寫劇本,秦腔藝術家馬友仙、李東橋擔任藝術指導,70多名演職人員歷經數月傾力打造,以傳承「鐵人」精神為主線,歌頌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中國工人階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忘我拼搏的崇高精神和為國家分憂
  • 鐵人王進喜的國慶歲月
    鐵人王進喜的國慶歲月 2020-10-02 14: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鐵人王進喜》導演馬岱山在美國斬獲「最高榮譽」
    ,我國唯一一部反映企業「主旋律」影片《鐵人王進喜》捧回了該電影節「最高榮譽」——最佳影片獎,並作為唯一一部閉幕式電影進行現場放映,在當地產生強烈反響。電影《鐵人王進喜》導演馬岱山鐵人王進喜是大慶人的傑出代表,中國石油工人的光輝典範,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楷模,中華民族的英雄。他為祖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在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鐵人精神。
  • 王進喜迷霧:「鐵人的事跡都是真的」?
    這首詩以宋振明名義發表過,但最開始是王進喜喊號子喊出來的。被大家稱作王進喜「秘書」的孫寶範對南都稱,「王進喜的那些詩,大部分都是他自己寫的。個別找知識分子潤色了一下。」   2010年11月15日,和40年前的舉國哀榮比起來,這一天,冥冥中的「鐵人」王進喜顯得有些落寞。   當日,在甘肅玉門市,進行了「爭做新時期鐵人」誓師活動。
  • 鐵人王進喜: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講解員向遊人的介紹,正是當時石油工人的真實寫照。頭戴前進帽、身穿羊皮襖,手握剎把,目光剛毅,巍然挺立。記者走進坐落在黑龍江省大慶市的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鐵人巨幅花崗巖雕像首先映入眼帘。講解員告訴記者,這一經典形象已成為鐵人精神的標誌。1923年10月8日,王進喜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一個貧苦農民家裡。
  • 新書再憶鐵人王進喜
    新書再憶鐵人王進喜 來源:人民網 2009年11月16日16:36   人民網大慶11月16日電(汪波蔡萍)11月15日,是鐵人王進喜逝世
  • 鐵人王進喜雕像在玉門新市區落成
    鐵人王進喜雕像在玉門新市區落成  鐵人王進喜雕像揭幕。蘭州晨報通訊員 藺曉燕 攝  每日甘肅網-蘭州晨報玉門訊(通訊員 藺曉燕 首席記者 董開煒)1月19日,「鐵人王進喜」雕像正式在玉門新市區建成揭幕。
  • 你看過鐵人王進喜的筆記嗎?
    大家都聽說過鐵人王進喜的故事,他的很多語錄得到廣泛的流傳,也是得益於王進喜留存下來的筆記本。鐵人王進喜工作和生活中都隨身帶著筆記本。王進喜的筆記本都寫了有什麼呢?不如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從王進喜留下的詩句中,我們也能感受到鐵人不畏困難的精神。生病時王進喜廉潔自律,任何時刻心中總是想著組織和他人。1970年春天,正在玉門油田開會的鐵人王進喜突然發生了嚴重的胃痙攣,各種治療措施都用上了也不見效,之後他去往北京檢查。1970年4月,鐵人在北京301醫院被確診為胃癌。
  • 電影《鐵人王進喜》人民大會堂首映
    10月12日,電影《鐵人王進喜》在人民大會堂全國首映,許多觀眾流著熱淚看完影片。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韓學鍵在首映座談會上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對前來出席電影《鐵人王進喜》首映式的各位領導和嘉賓表示歡迎,感謝影片全體演職人員所付出的心血、汗水和智慧。韓學鍵說,電影《鐵人王進喜》既是一部弘揚時代主旋律的優秀影片,又是弘揚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生動教材。
  • 「鐵人」回家鄉——張懷德回憶王進喜
    今年75歲的張懷德是土生土長的玉門市赤金鎮人,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酒泉市鐵人精神研究會理事,玉門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玉門市政協文史委原主任、玉門市文聯原副主席。 從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張懷德筆耕不輟,先後寫了《鐵人王進喜》(銀河出版社,1997年)、《英雄鐵人》(甘肅文化出版社,2017年)、《玉門史話》(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永遠的豐碑——鐵人王進喜》(玉門市政協出版)、20集電視劇劇本《鐵人王進喜》(2002年創作)等有關「鐵人」的作品。
  • 對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再學習
    近期觀看了《豐碑》第三部《大慶精神 鐵人精神》,重溫歷史的同時,我再一次被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深深震撼。影片集中展現了大慶油田上幾代人的奮鬥史,大慶精神可用「愛國、創業、求實、奉獻」八字概括,而鐵人精神則是大慶精神的典型化、具體化。
  • 「鐵人」王進喜語錄
    「鐵人」王進喜語錄 2020-11-13 18: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弘揚鐵人精神 傳承「鐵人」作風——玉門市委政法委開展「憶鐵人...
    2020年10月8日,是「鐵人」王進喜誕辰97周年紀念日;11月15日,是「鐵人」王進喜逝世50周年紀念日。活動中,全體黨員在鐵人王進喜銅像前面對黨旗莊嚴宣誓,重溫入黨誓詞,回顧入黨宣誓時的莊嚴承諾,深切緬懷了鐵人的光輝事跡,回顧了鐵人艱苦創業的崢嶸歲月和對石油工業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感受他「甘願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的奉獻精神,黨員代表進行「弘揚鐵人精神,爭做鐵人先鋒」演講交流,分享入黨初心。結合創建衛生城市,全體黨員圍繞人工湖,進行了周邊環境衛生整治。
  •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豐富內涵
    在此過程中,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人,在「青天一頂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紅」的艱苦條件下,踐行「三要」(一要甩掉中國石油落後的帽子,二要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三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為國爭光)、「十不」(不怕苦、不怕死、不為名、不為利、不講工作條件好壞、不講工作時間長短、不計報酬多少、不分職務高低、不分分內分外、不分前方後方)的誓言,拼命鏖戰三年拿下大油田,並從1976年開始,連續27年實現5000
  • 鐵人王進喜一生:密集表彰後遭批鬥
    仔細梳理當年有關王進喜的新聞報導、文藝創作,並與他曾經的戰友訪談,這些互有差異的敘事,所建構出的三重歷 史圖景,更有助於我們理解真實的「鐵人」王進喜。第一重鏡像:新聞報導中的鐵人「王進喜這匹『黑馬』冒得太突然」1964年1月底,新華社記者田流等人悄悄來到大慶———中國東北當時尚少人知的油田。他們此行帶著北京特別的囑託。「那時大慶出於保密的需要,對外一直用秘密稱號『農墾場』,仿佛是關押勞改犯的地方。內部則叫『松遼勘探局』。」
  • 全國「紅色旅遊發展典型案例」揭曉 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上榜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會同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日前從全國遴選出60個紅色旅遊發展典型案例,黑龍江省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是我國第一座工人紀念館,為紀念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而於1971年建成,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國家4A級旅遊景點、中國石油企業精神教育基地。
  • 一個人和他的精神殿堂——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參觀小記
    想看王進喜,倒不是想一本正經地去受教育,而是想解開童年就有的一個好奇。我小時候看的小人書,印象最深的三本就是黃繼光、邱少雲、鐵人王進喜。後來上小學開始集郵,早期收集的郵票就有工業學大慶,就有王進喜。後來上班後搞收藏,最得意的藏品之一是我所在企業1979年榮獲大慶式企業的紀念茶壺。
  • 電影《鐵人》觀後感
    這部電影通過黑白與彩色畫面的轉換,講述了新﹑老兩代鐵人標兵的事跡。彩色的畫面描述了新一代鐵人標兵的思想歷程與行動:對應的黑白畫面講述的是上世紀60年代「鐵人」王進喜在開發大慶油田時所遇到的人和事。  在影片中,黑白畫面代表的是白山黑水,代表著單純與是非分明,代表的是王進喜那一代人追求的精神世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