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以來,伴隨著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掀起了「國學熱」、「文化熱」、「復古」的熱潮,這實在令人欣慰與欣喜。但傳統文化形式的復興絕不是幾個視頻節目、幾位聊天訪談、幾本書籍注釋就可以實現的,如此則不免流於泛化和形式。
而在不斷地反思和探索之中,藉助具體的文化藝術形式——書法,我們可以梳理出一條清晰的文化脈絡:去了解文字的發展演變、理解歷史湧動下的波瀾起伏、體悟社會變遷的方方面面、探究思想精神的融匯碰撞、找尋文人生活方式的細枝末節、窺探士大夫心理情感的喜怒哀樂。以古為師,以古為法,與古為徒,與古為友,這也不失為一種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手段。
熊秉明先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提出過:「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哲學,而『核心的核心』是書法。」此觀點一經提出,便得到書法界的廣泛贊同和推崇,影響甚為巨大。
在此我們尚不討論其中的邏輯關係或者說「核心論」的合理與否、是否得宜,而但言熊先生對書法之於中國文化內涵的探究與求索精神,以及「核心論」背後對於書法的極度熱忱。老先生對傳統藝術形式與文化的炙熱、溫情與敬意,每每溫讀,欽佩之情油生。這種藝術與文化之間血脈相連的人文精神,絕不會隨著書寫工具的改變、信息交流與呈現方式的不同以及書法藝術學科的獨立而割裂隔閡、壁壘分明。相反,這種獨立而純粹的形式之中,愈發透生出文化的外延力量。
一、書法與中國哲學
毋庸置疑,中國哲學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它包涵了中國古人的「宇宙論」,即對於世界的猜想;「人生論」,即對於人生的觀點;「知識論」,即對於知識的探索。而再進一步,中國哲學的核心則是——儒道釋。
書法結字中的「上皆覆下,下以承上」、章法布局中的「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用筆中的「不欲太肥,肥則形濁;又不欲太瘦,瘦則形枯;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以及顏魯公書法中的浩然正氣、生死剛正等等……其思想根源在於儒家所提倡的君臣父子、倫理綱常、禮樂秩序、理法精神、品德修養。
而拙、樸、素、淡的書法面貌以及漸修頓悟的學書方式又與道家和禪宗思想關係密切。書法的結字、章法、墨法、筆法中都內蘊著深刻而豐富的哲學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講,書法藝術就是中國哲學思想的高度抽象概括,不了解書法,很難理解中國哲學。
二、書法與茶藝
書法是強調氣、骨、血、筋,形質與性情相統一的視覺藝術形式,而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的活動,兩者之間有著共同的審美理想、審美趣味和藝術特性。
書法藝術,最注重在簡潔清晰、概括抽象的線條中求得豐富的人文思想內涵,而茶藝同樣是在簡淡的色調對比中求得五彩繽紛的效果。不去追求外飾,而是注重內在的生命感,從樸實中表現出韻味。書法與茶藝都是時間性藝術,書法要品味與品鑑,用筆的起承轉合間,流動的是線條,沉澱的是人文精神。而茶藝要品嘗與品賞,茶葉與茶水的浸泡之中,醞釀生發。一壺清茶,一卷書法,在平緩、溫情的格調之中,一邊品茗,一邊揮毫,消遣世慮,悟對通神,修身養性,天人合一。
三、書法與建築
書法與建築同為空間藝術,它們都是以結構與造型的抽象形式概括地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以及一定時代人對美的追求。
中國的建築,一方面,從自然中獲得啟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取於自然,因地制宜;另一方面,在統攝的平衡、對稱、和諧審美理想下,梁、椽、檁互相搭構交疊,或曲或直,「如鳥斯革,如翬斯飛」。而書法藝術,始於筆法,終於章法,每個字都體現著中國建築意識和精神,黑白交割,虛實對照,陰陽平衡。
董其昌云:「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餘見米痴小楷,作《西園雅集圖記》,是紈扇,其直為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中國文化向來重視整體關照,觀人要看大節,審時要識大體,處事要顧大局,一如中醫講全體考察,根本治療。單字結構中,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但通行縱覽下來,卻俱有意態,如賓朋雜坐,交相應接。
四、書為心畫--書法與士人心理
揚雄講「書,心畫也。」孫過庭《書譜》言習書者宜「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閒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韓愈《送高閒上人序》中稱張旭「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
今時之我們,已無可能與古人直接對話,但透過律動強烈或平和的線條,起伏激昂或平穩的節奏,仍可以感受和探尋書者書寫時的情感,觀念、思維和精神。王羲之在對自然山水的觀照中,主體生命意識覺醒蔓延:從「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上升到對「宇宙之大,品類之盛」的哲思,而發「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喟嘆。醇粹之中,清雄之氣,俯視一切。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立於磯頭,望滾滾東逝水,不禁俯仰千古,將出入儒道佛的矛盾心理,盡化於赤壁賦一書中。
書法藝術的獨特而無盡的人文價值在於,書者將他的情感、觀念、思維和精神貫注和凝結在運動變幻的線條之中,而這是一種「無意式有意」的意識活動。說「無意」是在於長期書寫的肌肉記憶和慣有的思維模式,而「有意」是在於不同境況下的情感流露和精神狀態。
當然,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不是單單哲學、國畫、茶道、建築幾種形態即可涵蓋總結的。金庸講,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換言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無人的地方亦有文化,而書法就是載體,這並非書法人的高抬鼓吹或是標榜。當手執毛筆那刻起,我們離古人的生活與心境便近了一步,繼而去書寫、去臨摹中國的文化形態,去理解、去感悟中國的文化內涵,會獲得心安。緣何?源於毫無阻礙、血脈貫通的知古、知今、知己。搭建通向中國文化的橋梁,並非書法一路,但確為一路。
行文至此,不禁感恩先賢,為我們留下豐富而絢爛的墨跡和碑刻寶庫,書法藝術帶著傳統文化的烙印,又於現代社會中不息變動。書法藝術「神居何所」?居於中國文化之中。中國文化「神居何所」?居於書法藝術形態之間。
原作者: 我是書藝君 書藝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