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哲學,而「核心的核心」是書法

2020-12-18 八識硯田

二十一世紀以來,伴隨著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掀起了「國學熱」、「文化熱」、「復古」的熱潮,這實在令人欣慰與欣喜。但傳統文化形式的復興絕不是幾個視頻節目、幾位聊天訪談、幾本書籍注釋就可以實現的,如此則不免流於泛化和形式。

在不斷地反思和探索之中,藉助具體的文化藝術形式——書法,我們可以梳理出一條清晰的文化脈絡:去了解文字的發展演變、理解歷史湧動下的波瀾起伏、體悟社會變遷的方方面面、探究思想精神的融匯碰撞、找尋文人生活方式的細枝末節、窺探士大夫心理情感的喜怒哀樂。以古為師,以古為法,與古為徒,與古為友,這也不失為一種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手段。

熊秉明先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提出過:「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哲學,而『核心的核心』是書法。」此觀點一經提出,便得到書法界的廣泛贊同和推崇,影響甚為巨大。

在此我們尚不討論其中的邏輯關係或者說「核心論」的合理與否、是否得宜,而但言熊先生對書法之於中國文化內涵的探究與求索精神,以及「核心論」背後對於書法的極度熱忱。老先生對傳統藝術形式與文化的炙熱、溫情與敬意,每每溫讀,欽佩之情油生。這種藝術與文化之間血脈相連的人文精神,絕不會隨著書寫工具的改變、信息交流與呈現方式的不同以及書法藝術學科的獨立而割裂隔閡、壁壘分明。相反,這種獨立而純粹的形式之中,愈發透生出文化的外延力量。

一、書法與中國哲學

毋庸置疑,中國哲學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它包涵了中國古人的「宇宙論」,即對於世界的猜想;「人生論」,即對於人生的觀點;「知識論」,即對於知識的探索。而再進一步,中國哲學的核心則是——儒道釋

書法結字中的「上皆覆下,下以承上」、章法布局中的「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用筆中的「不欲太肥,肥則形濁;又不欲太瘦,瘦則形枯;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以及顏魯公書法中的浩然正氣、生死剛正等等……其思想根源在於儒家所提倡的君臣父子、倫理綱常、禮樂秩序、理法精神、品德修養

拙、樸、素、淡的書法面貌以及漸修頓悟的學書方式又與道家和禪宗思想關係密切。書法的結字、章法、墨法、筆法中都內蘊著深刻而豐富的哲學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講,書法藝術就是中國哲學思想的高度抽象概括,不了解書法,很難理解中國哲學。

▲ 弘一法師出家後書法面貌

二、書法與茶藝

書法是強調氣、骨、血、筋,形質與性情相統一的視覺藝術形式,而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的活動,兩者之間有著共同的審美理想、審美趣味和藝術特性。

書法藝術,最注重在簡潔清晰、概括抽象的線條中求得豐富的人文思想內涵,而茶藝同樣是在簡淡的色調對比中求得五彩繽紛的效果。不去追求外飾,而是注重內在的生命感,從樸實中表現出韻味。書法與茶藝都是時間性藝術,書法要品味與品鑑,用筆的起承轉合間,流動的是線條,沉澱的是人文精神。而茶藝要品嘗與品賞,茶葉與茶水的浸泡之中,醞釀生發。一壺清茶,一卷書法,在平緩、溫情的格調之中,一邊品茗,一邊揮毫,消遣世慮,悟對通神,修身養性,天人合一。

▲ 蔡襄《暑熱帖》(又稱《精茶帖》)

▲ 徐渭《煎茶七類帖》

三、書法與建築

書法與建築同為空間藝術,它們都是以結構與造型的抽象形式概括地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以及一定時代人對美的追求。

中國的建築,一方面,從自然中獲得啟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取於自然,因地制宜;另一方面,在統攝的平衡、對稱、和諧審美理想下,梁、椽、檁互相搭構交疊,或曲或直,「如鳥斯革,如翬斯飛」。而書法藝術,始於筆法,終於章法,每個字都體現著中國建築意識和精神,黑白交割,虛實對照,陰陽平衡。

董其昌云:「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餘見米痴小楷,作《西園雅集圖記》,是紈扇,其直為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中國文化向來重視整體關照,觀人要看大節,審時要識大體,處事要顧大局,一如中醫講全體考察,根本治療。單字結構中,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但通行縱覽下來,卻俱有意態,如賓朋雜坐,交相應接。

▲ 八大山人《行書十三札》(卷四)

四、書為心畫--書法與士人心理

揚雄講「書,心畫也。」孫過庭《書譜》言習書者宜「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閒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韓愈《送高閒上人序》中稱張旭「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

今時之我們,已無可能與古人直接對話,但透過律動強烈或平和的線條,起伏激昂或平穩的節奏,仍可以感受和探尋書者書寫時的情感,觀念、思維和精神。王羲之在對自然山水的觀照中,主體生命意識覺醒蔓延:從「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上升到對「宇宙之大,品類之盛」的哲思,而發「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喟嘆。醇粹之中,清雄之氣,俯視一切。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立於磯頭,望滾滾東逝水,不禁俯仰千古,將出入儒道佛的矛盾心理,盡化於赤壁賦一書中。

書法藝術的獨特而無盡的人文價值在於,書者將他的情感、觀念、思維和精神貫注和凝結在運動變幻的線條之中,而這是一種「無意式有意」的意識活動。說「無意」是在於長期書寫的肌肉記憶和慣有的思維模式,而「有意」是在於不同境況下的情感流露和精神狀態。

▲ 王羲之《蘭亭集序》(局部)

▲ 蘇軾《赤壁賦》(局部)

當然,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不是單單哲學、國畫、茶道、建築幾種形態即可涵蓋總結的。金庸講,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換言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無人的地方亦有文化,而書法就是載體,這並非書法人的高抬鼓吹或是標榜。當手執毛筆那刻起,我們離古人的生活與心境便近了一步,繼而去書寫、去臨摹中國的文化形態,去理解、去感悟中國的文化內涵,會獲得心安。緣何?源於毫無阻礙、血脈貫通的知古、知今、知己。搭建通向中國文化的橋梁,並非書法一路,但確為一路。

行文至此,不禁感恩先賢,為我們留下豐富而絢爛的墨跡和碑刻寶庫,書法藝術帶著傳統文化的烙印,又於現代社會中不息變動。書法藝術「神居何所」?居於中國文化之中。中國文化「神居何所」?居於書法藝術形態之間。

原作者: 我是書藝君 書藝課堂

相關焦點

  • 中國精神·中國夢——第三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書法作品主題創作...
    為迎接建國70周年,在9月10日第35個教師節到來之際,中國精神·中國夢——第三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書法作品主題創作展走進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展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匯集全國基層書法家近百件優秀作品,吸引了廣大師生和大批書法愛好者前來觀展。
  • 儒家孔孟學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與基礎
    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但是所謂文化,無論東西方,很多都是用文字、用書籍來記錄的。而文化,也無論中西,都是成系統的。中國文化也好,西方文化也好,總有一些書是這種文化的核心,是其他書的基礎,其他的書是建立在這些書的基礎之上的,是對這些書的闡釋、發揮、擴充、申發。從這個角度講,真正的書是讀得完的。
  • 《中國藝術史》:道家的無為思想 造就了中國藝術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
    》之後又一重磅力作 《中國藝術史》通過梳理遠古、先秦、秦漢、三國六朝、隋唐、五代與兩宋、明清直至20世紀的中國藝術,將中國 藝術的不同門類——建築、雕刻、繪畫、書法、陶瓷等在不同時代的表現形式及特點清晰、細緻、全面地展現在了讀者面前。
  • 思想文化:中華文明的核心
    他們的思想所閃現的光輝匯聚到一起,形成了星空中最耀眼的區域,而他們的學說經過漫長歲月的積澱,熔鑄成華夏文明的思想精髓,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的主幹,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如「大同」、「和合」,都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原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如禮義廉恥、仁愛忠信,都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
  • 中國文藝的本質:中國文人與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
    儒家美學的形成和發展與孔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儒家美學的政治色彩與倫理色彩強調美與善的統一,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天下而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道家美學的形成和發展老莊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有十分密切的關係,道家美學崇尚自然之法,追求個性精神的自由,認為真正能關於天地而道德理想人格應當與天地並生,以萬物為一,與日月共生輝,遊乎四海之外。李白在政治不受重視,離開長安後,遍遊名山大川,詩篇充滿了老莊道家的意味,「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的感慨。
  •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被稱為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傳承,不管哪一種文化,需要的都是傳承。如果不能傳承,那麼這種文化就不復存在,所以說傳承很重要。
  • 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儒學的創立打破了封建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而儒家的思想也由古至今延長至今,儒家哲學注重個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和諧友好的關係,那麼,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 禮儀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禮儀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其中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因此,科學地闡述中國禮儀文化的思想內涵,分析其轉變為價值取向和引導行為規範的路徑,將中國禮儀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以禮儀文化教育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就是把價值觀教育落小、落細、落實的重要措施。
  • 核心價值觀培育從內化於心入手
    【本課主題】  核心價值觀培育從內化於心入手  【主講嘉賓】  韓慶祥,中央黨校校委委員、副教育長兼科研部主任,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秘書長,一級教授,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體學習主講專家。
  •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首倡核心理念獲共識
    浙江日報金華11月8日訊 在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成立20周年之際,來自全國茶文化界、茶學界、茶企業界的專家學者今天齊聚金華,深入探討弘揚和培育當代茶文化核心理念,推進茶葉強國建設。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周國富提出和倡導的「清、敬、和、美」當代茶文化的核心理念,獲得與會專家學者和各地茶研會領導及代表的廣泛認同,成為蘊涵當代茶德精神的共識。  周國富在全面闡述「清、敬、和、美」內涵時說,「清」是茶文化當代核心理念的基本特徵,既是茶葉特徵的自然顯現,也與人的基本品質相關聯,更是茶與人在「道」與「德」的層面的和諧統一。
  • 閩南師範大學:立足傳統文化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閩南師範大學文學院以「立足中國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項目主題,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深耕厚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力求通過教育引導、示範引領、文化薰陶、實踐養成等途徑,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和外化,培育大學生的人格修養、家國情懷,構建既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沃土又與時俱進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
  • 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原標題:閱讀2 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觀 主流文化的治國理政價值觀。這是從政府到基層群眾都關心的話題,它涉及到我們政府行為、政策導向的根據。怎麼把握中國傳統文化裡邊主流的治國理政理念?
  • 陳來: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怎麼把握中國傳統文化裡邊主流的治國理政理念?   首先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這四個字是見於《管子》,中國講的以人為本有鮮明的特色,這個特色就是從西周以來,中國文化就向著一個新的方向發展。全世界古代文明的文化都是以神為本,中國早期歷史在商以前也是以神為本,但從西周開始,從周公封於魯開始,他的思想就從以神為本的文化開始轉向以人為本的文化。
  • 在傳統節日文化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春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內在的文化契合,在春節廣泛開展民俗文化、文藝惠民、公益幫扶、文明新風等文化實踐活動,有利於營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理論形態」向「生活形態」的回歸,增進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深厚情感,進而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 中國傳媒大學謝倫燦教授:湘軍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核心
    點藍色字關注「古龍湖畔」中國傳媒大學謝倫燦教授一行到漣源市楊市鎮考察湘軍名將故居群
  • 儒釋道對話 提出中國文明的核心是慈悲與寬恕
    通過研討對話,與會者基本達成一個共識,即:儒、釋、道的精神是中國文明的核心,也是兩岸的共同遺產,我們有責任將這份遺產傳承下去,並為這個價值紊亂的世界提供一個新的典範。通過研討對話,與會者基本達成一個共識,即:儒、釋、道的精神是中國文明的核心,也是兩岸的共同遺產,我們有責任將這份遺產傳承下去,並為這個價值紊亂的世界提供一個新的典範。
  • 北海——中國邁阿密,北部灣區域新核心
    宜居北海,北部灣區域新城市核心比肩邁阿密的名城北海,不僅僅是中國最美的海濱城市,也是中國集度假、療養、投資為一體的宜學、宜養、宜遊、宜居的好去處。更為重要的是,北海是北部灣區域重要的核心城市,早在兩千多年前,北海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悠久的歷史,見證了北海的厚重文化與滄桑。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北部灣開發是國家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北部灣經濟區直接連接中國-東協,發展前景無限,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一極。隨著國家一帶一路重大戰略的實施與深化,北海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顯無疑。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書法與儒家美學思想
    唐孫過庭的《書譜》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和代表者,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一個「仁」字。孔子不僅如此,它還深深影響民族的文化,即這種從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從政治理想出發的政治思想,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中,形成了一個由「仁」的本義派生出來的美學精神
  • 中國女排核心中的核心是誰?國際排聯給出答案,而且不止朱婷
    經歷了又一個奧運周期的大賽洗禮之後,中國女排的主力陣容已經穩定了下來,首發七仙女加李盈瑩,這八人參加東京奧運會並無懸念,可以說這幾人都是國家隊的核心成員。不過任何一支球隊都需要有一位領軍人物,而中國女排核心中的核心又是誰呢?國際排聯已經給出了答案,而且不止朱婷。
  •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文化意義
    徹底的社會變革,要以一場徹底的觀念革命――對中國傳統文化全面檢討和清理為前提。唯此,才能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救亡圖存的道路。毛澤東在總結近現代歷史時指出:「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鬥,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懷疑產生了,增長了,發展了。「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