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餘周
伴隨著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已經以非常快的速度發展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雖然與第一大經濟體美國仍有一定的距離,但我國的發展速度確實讓不少國家都感到十分的震驚。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能擠進世界前三確實是一件極其不容易的事情。
而在我國發展的過程中,許多國家也都看到了我國的潛力,積極地向我國拋出「橄欖枝」,許多外企也都紛紛來到我國建廠發展。由於我國的「人口紅利」,製造業也一路突飛猛進,到如今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了當今世界公認的「世界工廠」,成為了一個聞名全球的製造業大國。如今中國製造可謂是遍布全球各地,2019年我國製造業就佔據了世界的27.2%,幾乎可以說是全球每三個產品中,就有一個是來自中國製造。
作為世界上第一家突破2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蘋果,其旗下90%的產品也都是由中國製造生產的。可以看出,中國製造已經滲透到了世界各地,因此,在製造業的問題上,中國自然是可以說得上話的。然而,就在今年10月,一份全球製造業口碑榜單出現在公眾視野中,該榜單記錄了全球製造業口碑前十的國家,入榜名單確實有些讓人意想不到。
在這份名單中,德國排在了第一,瑞士和歐盟製造分別排名到了第二和第三。其中「德國製造」成功登頂榜單,可以說是實至名歸。一直以來,德國製造在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長期以來也都是位居世界前四名。其中,德國在汽車、機械製造以及電子電器等多個行業都是世界領先水平,「精準的德國工藝」也是很多人對德國工藝水平的最高認可。
而德國製造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口碑,主要是由幾個因素決定的。首先,德國之所以如此重視製造業,也是因為製造業對德國經濟的影響非常大,因此政府也就十分支持製造業發展。據數據顯示,德國製造業可以佔到德國GDP的22%,因此德國對製造業也必須重視,這也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良性循環。德國製造業越強,在德國經濟中的比重就越大,而德國政府也就會更加重視製造業的發展。
並且,德國也非常重視科研和創新,在製造業的研發投入都是位居世界第二的。此外,德國實行的還是「雙軌制」教育制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優勢選擇自己的專業,這也有效地培養了人才,使德國製造具有核心競爭力。因此,「德國製造」才能不斷騰飛。此外,德國也是全球率先提出「工業4.0」戰略的國家,「工業4.0」將製造業與網際網路完美融合,使製造業更加智能化、數據化,有效地提高效率和質量,因此德國製造也一直都給人高質量的感覺。
除了德國之外,還有一個國家的製造業也廣受好評,質量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它就是日本,而在此次排名中,日本排到了第八。儘管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總面積還不足38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我國雲南省的面積。此外,日本的人口總數也與我國廣東省的總人口相差不大,都是1.2億左右。然而,這也並不影響日本是一個製造業大國。
事實上,日本擁有許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製造產業,如汽車、半導體、工具機、工程機械等,也誕生了本田、小松、富士等製造業巨頭。而且,日本的工匠精神一直都是為世界稱讚的,許多日本工匠對技術的要求可以說是近乎苛刻了,而這份工匠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很多人向之學習的,這也是日本製造業口碑能夠排名到世界第八的重要原因。
我國作為「世界工廠」在本次榜單中的排名,自然也是很多人為之期待的,但遺憾的是我國並沒有進入這份榜單前十名。除了,德國,瑞士、歐盟分別位列前三之外,依次是英國、瑞典、加拿大、義大利、日本、法國和美國,其中超級大國美國也僅排在了第10位。那麼我國作為一個製造業大國,為何卻在口碑排行榜上無緣前十呢?有專家也很尖銳地指出了我國的問題所在。
專家認為,我國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國企業都「沉不住氣」,大多數企業都想躋身此外世界500強。因此,許多企業在發展到一定規模後,都會受到資本市場的誘惑,想要在多個領域發展,形成多元化的集團。然而,很多企業後來卻把副業做成了企業的負擔,而主業最後又沒了投入的精力,最終被趕超。
當然,也不是所有企業都是如此的,我國也有不少積極的例子,其中華為就算一個,為什麼華為能成為中國的驕傲?從華為的業務範圍來看,它並不是像很多企業在有錢之後盲目進入「賺錢行業」,比如一不做房地產,二不做金融。並且華為也沒有去購買和投資其他的企業,而是始終專注於發展自己的業務,因為專注才造就了今天的華為。
並且我國與德國和日本的國情也不同,雖然中國製造近年來風靡全球,中國又被稱為「世界工廠」,但我國的製造業在改革開放後才發展了42年。相比之下,德國有大量的百年企業,日本的百年大企也有著2萬多家,而中國卻少之有少,能夠如此之久的大多也都成為了國企。
此外,雖然我國是製造業大國,但我國卻缺乏核心技術,因此我國生產的產品大多是為國外企業代工生產。並且,此前我國許多製造商為了賺快錢還動起了山寨手段,因此,我國製造業雖然規模龐大,但缺乏真正的核心技術。因此在此次榜單中失利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雖然在此次榜單中失利了,但我國製造業卻仍在不斷發展。根據2020「國家重大會議」中,就對我國中國製造產業進行了調整,通過產業政策的調整和改善製造業創新體系,中國的製造業也將朝著一個新的發展模式前行,使中國的製造業從「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