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是鱷魚的祖先嗎?為什麼地球「霸主」大都是兩足行走的動物?

2020-12-13 科學獵奇

這是一個小夥伴的私信的疑問,今天我們來解讀一下。鱷魚的祖先是恐龍嗎?為什麼只有兩足行走的生物才能「稱霸地球」?這是兩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我們先說答案:鱷魚的祖先並不是恐龍,確切地說鱷魚和恐龍都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是同一時期不同分化的結果。從已知地球不同地質年代的「霸主」來看,確實是兩足行走的生物居多。下面我們再來詳細的解析一下這兩個問題。

恐龍和鱷魚的關係

恐龍和鱷魚從根本上看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都是爬行動物,而且它們都屬於雙孔亞綱下的成員。所以,要想知道鱷魚和恐龍的關係,我們還是要從最早的雙孔亞綱生物說起。

根據已發現的化石看,始鱷類是最早的雙孔亞綱成員,雖然從名字上,它們與鱷魚好像有著什麼關係,其實,並沒有。因為始鱷類早在距今約2.9億年前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了,那個時候既沒有恐龍也沒有鱷魚。始鱷類是一種小型的爬行動物,它們的體型與現在的小型蜥蜴差不多,靠四肢行走,而且移動速度飛快。

到了距今約2.5億年前的石炭紀,一部分始鱷類成功演化成為了中生代的「霸主」槽齒類。相比較它的前身始鱷類,槽齒類擁有更加尖長的吻部,體型也更大。到了距今約2.3億年前,一部分的槽齒類成功演化為最早的恐龍-始盜龍,它們的體長僅有1米左右,最大的特點是兩個前肢退化,由更加粗壯的後肢代替了四足行走。

而最早的鱷形超目成員則是由槽齒類爬行動物在距今約2.35億年前進化而來的,它就是生活在三疊紀早期南非的派克鱷,由於當時的槽齒類體型較小,所以初次進化後的派克鱷體長也僅有60公分左右,它們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前肢開始縮小,但依然不具備完全兩足行走的能力。

之後,派克鱷再次進化為黃昏鱷,相對派克鱷,黃昏鱷的體長更長(約1.6米),而且其前肢已經退化嚴重,完全由後肢行走。

從上面的介紹看,最早出現的鱷形超目成員比最早的恐龍都要找約500萬年,所以,鱷魚的祖先並不是恐龍,最早的鱷魚與恐龍一樣都源於中生代的槽齒類爬行動物。

為什麼兩足行走的生物更容易成為「地球的霸主」?

從三疊紀末期槽齒類爬行動物滅絕之後,雙足行走的恐龍隨即登場,並且統治了地球約1.6億年,到了白堊紀末期,恐龍滅絕以後,恐怖鳥、不飛鳥等不會飛靠雙足行走的鳥類又成為了「霸主」,之後,哺乳動物崛起,地球成為了四足行走的哺乳動物的天下。直到距今約300萬年前,南方古猿率先開始解放前肢,拉開了人類進化的序幕,從那以後,雙足行走的人類成為了地球的「霸主」。

從上面的四個階段看,有三個階段都是雙足行走的生物佔據了主要的生態位,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認為有三個因素:

01 能量需求

四足行走的動物比雙足行走的動物跑得更快,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跑得更快就意味著能量消耗就越大,一旦食物上出現任何問題,四足行走的動物就容易受到牽制,而雙足行走的動物相對來說,需要的能量較少,它們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更能適應環境的動物顯然能夠笑到最後。這是兩足行走的動物比四足行走的動物更容易成為「地球霸主」的原因之一。

02 雙足行走後的改變

對於四足行走的動物來說,它們的肩高就決定了它的視野,而四足行走的動物的肩高大都比較低,也就是說它們只能看到較低範圍內的事物。而雙足行走後,動物的肩高明顯的增加,正所謂「站得高,看得遠」,更高的身高有利於動物發現危險和提前應對。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從四足行走到兩足行走,最主要的好處就是刺激了大腦的發育,這也是人以小小的體型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原因。

03 數量

既然兩足行走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危險應對能力更強了,自然就有利於生物種群的發展,一旦生物的種群發展起來,它們會搶佔各個生態位,最終造成數量和種類的急劇增多,數量多了,自然就成為了「霸主」了。

總結

從已發現的化石看,鱷魚比恐龍出現在地球上的時間都要早,所以恐龍並非鱷魚的祖先,但如果非要讓兩種動物扯上關係的話,那就是它們擁有共同的祖先了。從鱷魚的整個進化史看,它是由四足行走的動物進化成兩足行走的動物,最後又進化成為了四足行走的動物。雖然我們說兩足行走的動物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更容易成為「地球霸主」,但是鱷魚卻是個例外,究其原因就是鱷魚由早期的陸地生活轉入了水中,水中競爭者較少,且四足顯然更利用鱷魚的水中生活。

相關焦點

  • 恐龍滅絕之後的地球霸主,主要以鱷魚為食,至今後代仍在人間
    恐龍作為地球霸主,曾統治了地球1.6億年的時間,相比之下人類才在地球進化了十幾萬年。恐龍時代在6500萬年前突然終結,那麼在恐龍滅絕之後,誰成為了新的地球霸主呢?首先,恐龍滅絕後地球上許多地區出現了劇烈的氣候變化,大型生物基本銷聲匿跡,但僥倖存活下來的巨獸依然有不少。當時的地球屬於群雄爭霸的時代,恐鳥和鱷魚都橫行一時。然而說到此時的地球霸主,卻是另外一種巨獸。它是一種蛇,名叫泰坦蟒。泰坦是傳說中的巨人,可想而知泰坦蟒的體型有多大了。
  • 恐龍和鳥類屬於爬行動物嗎?鳥類是恐龍嗎?
    人類對恐龍這種從未謀面的史前動物的研究並不充分,恐龍最早給人的印象是和蜥蜴類似的動物,以現代的生物學角度分析恐龍到底屬於哪種動物嗎?恐龍和鳥類屬於爬行動物嗎?是的,恐龍傳統上被認為是「爬行動物」。由於是恐龍的後裔,因此有人認為鳥類也應該被歸類為「爬行動物」,就像非鳥類恐龍、魚龍、翼龍、蛇頸龍、鱷魚、烏龜、蜥蜴等一樣被認為是爬行動物。傳統的分類法沒有這樣做,這意味著該方法存在固有的缺陷,我們可以說所有恐龍和鳥類都是從爬行動物祖先演化而來的,鱷魚也是如此。這已經涉及到了複雜的分類學。
  • 恐龍誕生之前,這種動物是地球的霸主,也是它「創造」了冬眠
    它們主要是生活在二疊紀末,一直到三疊紀早期結束,是一種比恐龍還要古老許多的動物。有一種觀點認為,水龍獸或許是哺乳動物的祖先,這也意味著,人類也是因為水龍獸才有機會誕生。因為通過對水龍獸化石的研究,研究者發現,水龍獸早在2.5億年前,就已經具有了哺乳動物的特徵,身體結構已具有若干哺乳動物的進步性狀,它被稱作是類哺乳動物。
  • 地球主宰者:那些年的地球霸主
    寒武紀生物大爆發約5.41億年前,由於寒武紀生物大爆炸,出現了地球如今大多數動物的祖先,所以我們要說在地球46億年歷史長河中出現的地球霸主,是指5.41億年前到迄今為止的生物集體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亮相。再後來又到了三疊紀,以鱷類為首的槽齒類動物獨霸地球。在當時已有恐龍,但是恐龍見到它們拔腿就跑,不過,沒經過多長時間,槽齒類動物滅絕,把霸主地位讓給了恐龍。
  • 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地球,哺乳動物能取代恐龍嗎?
    距今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一顆直徑幾十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地球從此進入哺乳動物時代。我們在感嘆恐龍消逝的同時,心中不免產生了一個疑問,如果沒有這場世界末日級的天災,恐龍能不能存活至今?哺乳動物還有機會接管地球嗎?
  • 探索人類演化為站立兩足行走:或因地形改變了我們
    他們是在捕獵獵物嗎?跟蹤獵物到了這個水塘邊?還是只不過是在晚飯後大人帶著小孩出來散散步?但不管如何,只要你看過這串腳印,有一件事是非常清楚的,不管這些人類先祖當時在做什麼,很顯然,他們是兩足行走的。這串腳印是在坦尚尼亞境內奧杜威峽谷(Olduvai Gorge)附近的「Laetoli」地區被發現的,奧杜威峽谷是以發現大量人類祖先痕跡和化石而著稱的。
  • 在「恐龍時代」,恐龍是地球的主宰嗎?其實它們也有「天敵」
    在「恐龍時代」,恐龍真的是地球的主宰嗎?其實它們也有「天敵」我們人類誕生在地球上只有短短的幾百萬年,至於發展出高等文明,站在地球食物鏈的頂端,成為地球的主宰,更是只有短短的幾千年時間。而在人類誕生之前,曾經主宰了地球近2億年時間的,是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種生物,那就是恐龍。同時恐龍所處的時代,也被我們叫做「恐龍時代」。恐龍時代其實應該叫做「中生代」,而在中生代還分為三個紀,也就是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
  • 恐龍是上一代地球上的「霸主」,那地球第一代「霸主」是什麼?
    在地球生命的發展史上出現了歷代「霸主」,這些「霸主」往往佔據了當時最好的生態位,而且數量眾多。從現代的角度看,地球上的「霸主」無疑就是人類了,而上一屆「霸主」還是生活在6500萬年前的恐龍。那麼,地球上第一代「霸主」是誰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恐龍是如何一步步稱為地球霸主的?科學家:韜光養晦!
    恐龍是如何一步步稱為地球霸主的?科學家:韜光養晦!恐龍是如何成為地球霸主的,科學家們和我們一樣經常驚嘆於恐龍龐大的身體結構,曾一度認為它們天生擁有長脖子和尖牙齒,這些猛獸憑藉強壯的身體,更快的奔跑速度,誕生起就戰勝了其的動物,成為了地球上的主宰者。然而在過去的15年間,全球各地陸續發現了大量新的恐龍化石。
  • 盤點地球上比人類存活更久遠的20種動物
    在地球超過4十億歲,這是毫不奇怪,有一直生活在很多不同的物種,包括人類。但是,我們並不是在地球上行走時間最長的人。今天仍然有活著的動物與恐龍相遇,甚至在5種主要物種滅絕中倖免於難 。 20.河馬,1600萬年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智人還會成為地球霸主嗎?
    眾所周知,我們人類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這一切都與人類共同的祖先「智人」一路披荊斬棘,不怕萬難稱霸全球的結果就脫不了干係的,但是小編卻一直都很好奇一點,如果6500萬年前的那次中生代大滅絕事件沒有發生,恐龍沒有被滅絕,那麼智人還能成為地球的霸主嗎?
  • 為什麼恐龍兩億年都沒有實現?
    第一個誤區,當代統治者人類是高級文明生物,中生代統治者的恐龍為什麼不是呢?事實上,在人類之前,所有的地球霸主都沒有高級文明。人類之前的陸地霸主是貓科、犬科等食肉目動物,再之前是鬣齒獸、安氏獸,更早是恐龍、勞氏鱷、獸孔類、離片椎兩棲類和巨型節肢動物,都是憑藉體型大、戰鬥力強統治世界的,它們也只會朝著體型更大、戰鬥力更強進化。只有人類是憑智慧統治世界的,人類是個特例,不具有普遍意義。而且,我們之前並不是世界霸主,反而只是食肉動物的獵物。
  • 滄龍的祖先是什麼動物?不足1米的蜥蜴被迫下水成霸主
    滄龍的祖先是古海岸蜥,又被稱為崖蜥,體長只有1米,屬於小型蜥蜴類動物,最初是在陸地上生活的,但是由於時刻都會受到恐龍的威脅,所以它被迫逃到海中建立起了自己的生態位
  • 地球上還有活的恐龍嗎?為什麼簡單的動物活下來了而恐龍沒有?
    地球上人類未知的地方還有太多,所以還有沒有活的恐龍存在我們也不能有一個肯定的回覆。可能我們地球沒有,在宇宙中另外一個星球上也有也說不定。雖然在地球上沒有讓恐龍漫步的土地——像史匹柏描繪的那般(至少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但是想一下,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周圍沒有與滅絕的恐龍同時代的動物。
  • 恐龍同時代的鱷魚有沒有天敵,它們最怕什麼動物?
    恐龍同時代的鱷魚有沒有天敵,它們最怕什麼動物?人類和動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中基本上任何動物都有天敵。有些弱小的動物天敵很多,而一些強大的動物則天敵很少,說道強大的動物,我們很多人都會想到鱷魚,它們是迄今生存的最原始的動物之一,在地球上已有兩億多年的歷史,是與恐龍同時代的存在。大自然講求平衡,所以它絕不會放任「無敵的」物種出現。當一個物種實在太強,強到大自然無法用生態手段控制優勢物種的爆發時,它便會開始使用病毒、火山、小行星之類的非常規手段了。
  • 《恐龍足跡》匯集近400張珍貴照片 恐龍用兩足還是四足行走
    昨天,科學松鼠會資深「松鼠」、「恐龍達人」、青年恐龍研究者邢立達,攜手兩位世界級恐龍復原圖畫師,在上海書展為讀者奉獻出第一本恐龍足跡中文科普書:《恐龍足跡——追尋億萬年前的神秘印記》。該書得到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周忠和,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以及《新發現》主編嚴峰等人的熱情推薦。
  • 最接近人類的嬰兒恐龍,幼年只有掌心大小,成年後學會兩足行走
    筆者-小文人類雖然是能夠直立行走的生物,但並不是一出生就學會用兩隻腳走路的,嬰兒時期的人類是先學會四肢爬行,然後才一點點學會走路的。而在歷史上,有一種大型生物的遭遇和人類非常相似,那就是巴塔哥尼亞鼠龍,這種恐龍在幼年時期是利用四肢爬行的,但到了成年以後,卻突然改成了兩足行走。巴塔哥尼亞鼠龍簡稱鼠龍,正如它的名字一般,鼠龍在出生時非常小,只有人類手掌心般大小,它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小的恐龍,出生時的大小僅有其它恐龍平均大小的三分之一。
  • 雞是恐龍的後代嗎?有依據嗎?為什麼還有人說恐龍是雞的後代?
    有網友說,雞的祖先就是我們滅絕了6500萬年的恐龍。這個說法一出現,就引起了熱議。恐龍在白堊紀末期可是史前巨獸啊,那身軀有多龐大,咬合力有多強,用腳趾頭都能想得出的強大。而雞隻有那麼丁點大,它們簡直無法混為一談。但你們有發現嗎?
  • 為什麼肉食性恐龍是雙足行走,而植食性恐龍都是四肢行走的?
    引言:雖然人類已經發現了很多種類的恐龍化石,而且對這個物種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關於恐龍還是有很多未知的原因等待我們去探索,例如恐龍的行走方式。如果你足夠細心的話,就會發現我們所看到的肉食性恐龍都是雙足行走,而植食性恐龍都是四肢行走,這是為什麼呢?
  • 如果小行星沒有撞擊地球,恐龍還會是地球霸主嗎?
    恐龍近日,來自英國巴斯大學和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針對恐龍多樣性開展了一項新研究,結果表明,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時,恐龍數量並沒有減少。如果沒有發生撞擊,恐龍可能會繼續統治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