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紫檀嵌琺瑯雕塑人物樓船:凝聚匠心,盡顯廣州工匠精湛技藝

2021-01-20 夏陽晢煜

今年1月4日,去廣州旅遊的時候,正好趕上了由故宮博物院、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廣州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匠心神巧——廣作特展」。這個特展到1月5日結束,我剛好趕了個末班車。馬上就到國際博物館日了,借這個機會,便想與大家分享一件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展品。

一、一座樓船凝聚的匠心

清代 紫檀嵌琺瑯雕塑人物樓船

這件清代的紫檀嵌琺瑯雕塑人物樓船現藏於廣州博物館。這座人物樓船的船身是紫檀木,屋簷、窗底等部件以琺瑯鑲嵌,船底以木刻海浪紋裝飾,仿佛樓船正在緩緩前行,船身則以琺瑯雙龍戲珠圖案裝飾。樓船呈三級臺階式的造型,看上去層次分明,色彩豐富,非常華美、精緻。

樓船第一層飾有6個象牙雕人物,他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均手持船槳立於一層船身四周,似乎正忙著划動船槳,人物動作可謂惟妙惟肖。第一層中間矗立著一座紫檀牌坊,牌匾上寫著「普天同慶」,牌坊底部飾以淺藍色調的琺瑯。

第二層也飾有6個象牙雕人物(據展牌說明文字介紹),但準確地說,應該是四女一男一猴。仔細觀察,這應該是取自白猿獻果的典故,猴子背對船前行的方向,手裡拿著一顆大壽桃,正要獻給長者。猴子脖子上圍著一圈葉子「項鍊」,下半身穿著褲子,還圍了一圈短裙,頗有幾分美猴王的味道。清代「白猿獻果」(或稱「白猿獻桃」、「白猿獻壽」等)的祝壽題材在許多繪畫作品中也經常出現。清朝乾隆年間刊刻的《霓裳續譜》記載了一段萬壽慶典(乾隆五十四年備)的唱詞:「白猿獻果來祝壽,三多九如萬萬春。」(《萬壽慶典·蓮花生瑞》五段第一)可見,白猿獻果在清代是比較常見的祝壽題材。樓船二層中間立著一盞宮燈,宮燈由龍首銜著,宮燈四角墜著珊瑚流蘇珠串,給人一種金碧輝煌之感。

第三層為琺瑯頂四面雕窗樓閣,樓閣四角掛有鈴鐺,屋簷有蝙蝠紋裝飾。二樓與三樓的窗花均為銅錢紋,透露著一股貴氣。

從整體來看,這件紫檀樓船集雕刻、琺瑯等廣州特色工藝於一體,算得上廣作工藝的典型代表之作。

二、小小樓船,並不簡單

為什麼這樣一座體積不算很大的紫檀樓船,竟有這樣精良的工藝?匠人們製作它是出於什麼目的呢?其實,這座樓船是清朝廣東官員向宮廷進貢的壽禮。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樓船第二層會雕刻猿猴獻壽了。整艘船做工考究,仿佛是一艘大戶人家的「豪華遊輪」,但人物的著裝並不是清朝的裝束,明顯是匠人刻意作古。

中國朝貢歷史比較悠久,據《尚書·禹貢·疏》記載:「貢者,從下獻上之稱,謂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異物,獻其所有,謂之厥貢。」進貢物品往往是地方特產,有的是藩屬國向朝廷進貢的,也有各個地方政府向朝廷進貢的。

乾隆、嘉慶年間廣東官員進貢的琺瑯器

這件樓船是進獻給朝廷壽禮。一件壽禮不光是完成政治任務這麼簡單,它相當於一個地方的排面,還有可能關係到地方官員的仕途,所以官員們肯定是要用心選取的壽禮的。這件樓船用料考究,我們不僅能夠看到廣州工匠的超凡技藝,還能感受到它作為壽禮的美好寓意。

1.用料考究

作為進貢朝廷的壽禮,這座樓船在選材用料方面是比較考究的。它選用的是清代比較昂貴的紫檀木。檀木早在《詩經》中便有記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國風·魏風·伐檀》)而紫檀大多生長於交趾、廣西、湖廣等熱帶地區,本身數量就稀少,紫檀往往需要經歷數百年才能成材,成材大料極難得到,且木質堅硬,紋理纖細,色調深沉,顯得穩重大方,所以被視為木材中的極品,有「一寸紫檀一寸金」的說法。廣州瀕臨南海,自漢代以來便成為貿易聚集的港口,《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玳瑁、果、布之湊。」廣州港(番禺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貿易港口。明朝時,朝廷大量派官赴南洋採辦貴重木材,其中就包括紫檀。到了清代,紫檀成為了數量比較稀少的珍貴木材,主要依靠貿易進口。而這座樓船以紫檀木作為基本原材料,足見其珍貴价值。

樓船底座雕刻華美

2.工藝精良

這座樓船在技藝上也彰顯了清代廣州工匠的精湛技術。樓船船身採用廣州金漆木雕工藝,先用上好的紫檀木雕刻,再上漆貼金,給人以金碧輝煌、富麗堂皇的感覺。

樓船在牌坊、宮燈底座、樓閣屋頂等處使用了廣琺瑯技藝,做工精美。琺瑯是西洋流傳進入中國的技術,經過廣州工匠的吸收借鑑,發展出了獨具特色、「中西合璧」的「廣琺瑯」。廣琺瑯是廣州金屬胎琺瑯工藝的一種,主要的作法是在金屬胎上鏨花,貼金銀片花紋裝飾,再罩塗透明的琺瑯釉料燒制而成。廣琺瑯也是廣州傳統工藝中極具代表性的技藝之一。

不得不說,這座小小的樓船真是融會了廣州能工巧匠的智慧。

3.寓意美好

樓船源於古代戰船,外觀像樓閣而聞名。樓船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到了漢代,樓船便成為了主力戰艦,漢代水軍也被稱為「樓船軍」。

漢代樓船

隨著時間的推移,樓船的作戰性質逐漸衰退,演變成了皇家、貴族遊樂賞玩的遊船。明代張岱《陶庵夢憶》載有一則《樓船》:

「家大人造樓,船之;造船,樓之。故裡中人謂船樓,謂樓船,顛倒之不置。是日落成,為七月十五,自大父以下,男女老稚靡不集焉。以木排數重搭臺演戲,城中村落來觀者,大小千餘艘。」

張岱的父親就曾經造過一艘樓船,還用木排搭成戲臺演戲。可見,明清時期,樓船已是貴族階層帶有娛樂性質的「豪華遊輪」了。

參看清代獻壽題材的畫作,獻壽場景往往是自然山澗,松林之下。而廣州工匠將獻壽場景放置於一艘華麗的樓船之上,既彰顯了對雍容華美的無上追求,折射出主人家的富貴,又巧妙地展現了一帆風順、太平盛世的美好寓意。這樣的作品,不僅符合清代宮廷審美趣味,也符合統治階級的喜好。

清代獻壽題材的畫作

廣州工匠善於學習模仿,也敢於大膽創新,他們對昂貴的原材料進行加工創作,融會了精湛的中西技藝,並為作品注入了美好的寓意,因而能夠製作出這種符合宮廷審美的絕美藝術品。

三、廣州工匠:融會中西技藝

廣州工匠之所以能夠製作出如此精良的藝術瑰寶,一方面得益於廣州天然的地理環境,另一方面則是勤勞的廣州工匠依靠智慧和汗水獲得的成果。

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漢代以來就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雕刻、織繡、木器等傳統手工藝。廣州不僅對外出口了許多工藝品,同時也進口了很多珍稀原材料。南宋乾道三年(1167)廖顒《重修南海廟記》記載:「西南諸蕃三十餘國,各輸珍贐,輻奏五羊。珍異之貨,不可縷數。」「羊城」廣州自漢代至1840年鴉片戰爭,幾乎長期處於中國海外貿易中心港的地位。這樣相對開放、資源富足的外部環境,為廣州匠人提供了諸多有利條件。

那麼,廣州工匠的技藝從何而來?既有長期的本土積澱,又吸收了外來的西洋技藝。十六世紀後,隨著西方傳教士及商人攜西洋奇器進入中國,西洋科學與工藝美術逐漸得到明清兩代宮廷的青睞。在宮廷需求的刺激和行業發展的驅動下,廣州工匠較早地接觸了西洋技藝,他們融會中西技藝,由學習、模仿到創新,形成了以廣鍾、廣琺瑯、外銷畫為代表的新興手工藝。此外,廣州工匠們還將西洋工藝與本地的雕刻、瓷器、織繡、木器等傳統工藝相結合,製作了許多中西合璧、工藝精良、具有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徵的手工藝品。

除了這件紫檀樓船,廣州能工巧匠製作的精品手工藝品還有很多,在「匠心神巧——廣作特展」中也展示了一些精品。

比如同樣是賀壽貢品的清乾隆年間的紫檀邊座嵌牙點翠海屋添籌插屏(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是一件嵌牙和點翠技法相結合的作品,插屏座架用的是紫檀木。屏心部位點翠(即以翠島的羽毛粘貼在木胎上)山水樹石和銀嵌著色牙雕人物,以黑絨種地,描繪出一幅生動的「海屋添籌」圖。仙風道骨的仙人們正在亭臺樓閣前群集佇立,談笑風生,天上飄著朵朵祥雲,還有仙鶴翱翔在雲朵之中。

清乾隆 紫檀邊座嵌牙點翠海屋添籌插屏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兩廣總督李侍堯向朝廷進貢了一對鏨胎琺瑯太平有象。這對象融鏨胎琺瑯工藝與掐絲琺瑯工藝於一體,寓意「太平有象」,承載著天下太平、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清乾隆 鏨胎琺瑯太平有象
清乾隆 鏨胎琺瑯太平有象

西方機械鐘錶於明萬曆年間傳入中國,廣州是較早接觸、製作機械鐘錶的地區之一。廣州工匠通過學習,製作出了融會中西工藝與機械技術的鐘表,即「廣鍾」。清乾隆年間的銅鍍金琺瑯瓶變字轉花開花鐘(現藏於廣州博物館,1960年由故宮博物院調撥),共有三層,底層內置機械裝置,正面居中為三針時鐘,鐘盤左右兩側各有一朵料石轉花。二層箱體正面為四字橫幅,橫幅內容可變換為「喜報長春」、「福與天齊」、「福祿萬年」、「太平共樂」。上層為藍琺瑯雙獸耳扁瓶,瓶腹中央圓形窗口內嵌料石變色轉花,且花瓣形狀、顏色均可變換,有紅、綠、黃、藍四色。瓶中插一花樹,頂端紅色大花的花瓣能開合,花心落著一隻蝴蝶。上弦啟動後,底層正面鐘錶兩側的料石花會旋轉,二層四字橫幅輪換,上層瓶體腹部轉花變換形狀及顏色,頂花花瓣開含有致。這座時鐘的機械原理、造型風格與複合工藝展現了乾隆時期廣州工匠的高超技藝。

清乾隆 銅鍍金琺瑯瓶變字轉花開花鐘

千年通有無,萬裡揚中華。在中西文化不斷交流、碰撞、融合的外部環境下,廣州的能工巧匠製作出了許多精美絕倫的工藝品。清代紫檀嵌琺瑯雕塑人物樓船、紫檀邊座嵌牙點翠海屋添籌插屏、鏨胎琺瑯太平有象、銅鍍金琺瑯瓶變字轉花開花鐘等製作精美的工藝品,只是廣作器物的縮影,它們凝聚了廣州工匠的精湛技藝,反映了廣州工匠的審美趣味與追求,見證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與創新。

我是熱愛傳統文化的夏陽晢煜,如果你覺得我的文章還不錯,歡迎繼續關注我哦!

相關焦點

  • 樓船祝壽:古人的「郵輪旅遊」
    清 紫檀嵌琺瑯象牙雕塑人物樓船(正面)《洛神賦圖》中的畫舫清 紫檀嵌琺瑯象牙雕塑人物樓船(側面)博物館尋珍錄在越秀山廣州中展出的「匠心神巧——廣州特展」中,有一件「紫檀嵌琺瑯象牙雕塑人物樓船」。因為它融合了多種廣作傳統工藝,而且加工技藝非常精良。從它那兒,我們可以看到古時水上遊樂的珍貴畫面。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卜松竹不惜工本的製作再現「樓船祝壽」這條「樓船」曾是清朝廣東官員向宮廷進貢的壽禮。
  • 上新了·故宮 | 宮裡的琺瑯,好想立刻擁有怎麼辦?
    紫檀嵌琺瑯夔龍紋翹頭案、紫檀嵌琺瑯繡墩、紫檀嵌畫琺瑯雲龍紋櫃格、畫琺瑯立燈清代宮廷家具不只滿足坐臥起居的基本需要】除了嵌有青玉、白玉等束腰還有打窪嵌銅胎掐絲琺瑯片↓↓↓【紫檀嵌琺瑯玉石樓閣人物圖插屏】>藝術品級別的家具,還能養活魚真是……太會玩了↓↓↓【紫檀嵌琺瑯繡墩】
  • 十三行博物館:非遺課—廣州琺瑯體驗
    非遺課來了——廣州琺瑯體驗  時間:6月24日上午10:00-11:30  地點:廣州十三行博物館一層多功能廳  名額:10人(12歲以上)  主講傳承人:楊志峰(廣州琺瑯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  活動內容:了解廣州琺瑯的起源、特色與發展歷史以及廣州琺瑯的製作流程,賞析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館藏的畫琺瑯文物精品。
  • 廣州博物館歷久彌新的文化地標(華夏博物之旅)
    這件漆盒,1952年廣州西村出土。漆盒蓋面繪有朱色雲紋和「蕃禺」兩字烙印。這件漆盒,是秦朝推行郡縣制和在廣州設置郡縣的重要歷史物證,見證了廣州長達2000多年的建城史,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漆盒做工精緻,是一件代表當時廣州工匠製造水平的不可多得的工藝品。
  • 清乾隆四友圖屏風,金碧輝煌,詩情畫意,至今絕無僅有的琺瑯重器
    【鏨胎琺瑯四友圖屏風】清乾隆 通高288釐米 寬290釐米屏風為三扇,屏心為鏨胎琺瑯,紫檀本邊框,須彌座,兩側為鏤空琺瑯站牙抵夾。屏風高大壯觀,做工精洪,鎏金厚重,金碧輝煌,詩情畫意,具有文人氣息,是保存至今絕無僅有的琺瑯重器。【掐絲琺瑯山水人物圖寶座】清乾隆 高106釐米 縱90釐米 橫128釐米寶座圍屏為紫檀木框,屏心為鋼胎掐絲填飾各色琺瑯釉圖案。所飾圖案層次清晰,錯落有致。
  • 金屬器 | 銅胎掐絲琺瑯景泰藍之美
    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作為宮廷藝術的代表,景泰藍(琺瑯)從一出生就被打上了「御用」的烙印,在六百年間一直被譽為國之重器!
  • 故宮裡的清代盆景,名貴材料製作,工藝高超,寓意美好
    掐絲琺瑯長方形盆,盆壁以湖藍色釉鋪地,四面中央為銅鍍金鏨花沿開光,內嵌彩繪西洋人物景致的畫琺瑯片,開光外上下和四角掐絲花卉紋,鍍金桃樹幹顯現出一派富貴氣象,點翠桃葉上的金色葉脈和寶藍色光澤的翠羽至今鮮明亮麗,各類寶石製做的桃實玲瓏可愛。為清乾隆年間不可多得的佳作。
  • 肯德基推廣非遺國技 前門餐廳換裝「百寶嵌非遺文化空間」
    1月20日,在前門餐廳,百寶嵌、京繡、絹人、臉譜、漢宮花等非遺技藝傳承人在北京肯德基與「2019中華世紀壇傳統文化季非遺雅集」共同舉辦的「指尖上的中華——妙手匠心 京彩絕倫」的非遺文化活動中展示了各自的非遺手工作品,並現場講述非遺文化傳承背後的故事。
  • 匠心精神,大國工匠的精神
    匠心精神何為匠心精神?我國是一個大國,當然能工巧匠多不勝數,那些獨具一格的建築物,有哪個不是工匠用心血雕刻出來的?工匠的那種精神使我敬佩!大國工匠中國的圓明園是多少能工巧匠的心血的, 可惜被外來者破壞了,其實有人想重建造它, 但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我曾經見過一個人,他花高價買了一塊紫檀木,首先我以為他要做家具,可誰知他用電鋸把一塊好好的紫檀木
  • 美輪美奐的清代玉雕人物造像
    總體來說,清代玉器不僅內容豐富、品類俱全,同時治玉工藝也頗具造詣。清代玉器在全面繼承古代玉器精湛技藝的同時,又作出了許多大膽的創新,並且取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從而開創了一代治玉藝術之新風。而且通過治玉工匠反覆的加工調整,再施以精湛的打磨拋光,清代人物玉雕呈現出底子平伏的高度逼真,從而在有背景的畫面中分出遠近層次,最終賦予了作品充足的空間感和立體感。但是這種精湛的玉器雕琢風格在清代晚期逐漸下滑,從而趨於粗劣。
  • 大寮嵌瓷:打碎的瓷片成了潮汕「屋脊上的藝術」
    但是在潮汕有種民間建築藝術,嵌瓷,卻是用打碎了的瓷片構成的。碎瓷塑藝,這到底是愛瓷的表現?還是故意而為之呢?民間藝術大寮嵌瓷,一探碎瓷片背後的秘密。嵌瓷被稱為綻放在屋脊上的藝術,他用灰料先塑造型,然後再用五顏六色的小瓷片,嵌貼在上面。裝飾在建築的屋頂、飛簷,照壁處。嵌瓷的分布很廣。
  • 皇室奢華宮燈,盡顯傳統工藝!
    清代,掐絲琺瑯紙畫花鳥紋宮燈(一對) 清代,木貼金嵌玉花鳥紋宮燈(一對)
  • 非遺廣東|「聚饒藝術」——鑲嵌(嵌瓷)
    它以繪畫、雕塑為基礎,用專門燒制的彩釉瓷片粘嵌出人物、花卉和飛禽走獸等藝術造型,對廟宇和建築物的屋頂、牆壁等部分進行裝飾。潮汕嵌瓷的工藝技術別具一格,多採用半浮雕或圓雕樣式,形象生動,色彩斑斕,質地堅實穩定,能經日曬雨淋而不褪色。
  • 2019「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名單發布!吉林省1人當選!
    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紮實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舉辦的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活動,近日揭曉評選結果。他們來自國防軍工、裝備製造、交通運輸、傳統工藝等多個行業,都是所在行業的頂尖技術技能人才,都是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優秀傳承者。其中,吉林省一汽鑄造有限公司李凱軍入選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名單!
  • 南海大城工匠人物故事|品味匠心故事 感受拼搏人生
    他們是南海製造行業的佼佼者、創新技術的帶頭人,是勇於突破的領跑者、是傳統技藝的堅守者。是他們,以堅守賦予南海在改革開放40年勇立潮頭充足強勁的動力;是他們,努力描繪南海未來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在他們身上,凝聚著南海大城工匠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
  • 非遺廣東|南派牙雕——廣州象牙雕刻
    據《格古要論》載,宋代廣州就已出現了3層象牙套球作品,到清末象牙球已達到25層。廣州牙雕在明清時工藝與生產規模曾達到歷史高峰,民國以來其工藝水平日趨精湛,在全國牙雕行業中獨樹一幟。廣州牙雕的技藝廣州牙雕重雕工,以鏤空、透深的雕刻技法聞名於世,在長期的工藝實踐中逐步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精湛雕刻工藝,鏤雕牙球、花舫、微刻書畫均是廣東牙雕的代表。
  • 嵌瓷:潮汕及閩南地區獨有的建築裝飾工藝
    從遠處看,這些建築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屋頂上那亮麗的嵌瓷裝飾。嵌瓷創始於明朝,盛行於清代,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和潮汕地區的瓷業生產密切相關。最初的嵌瓷只是利用一些淘汰或廢棄了的陶瓷碎片在屋脊上或屋簷邊嵌貼上簡單的花草等圖案。明代嵌瓷的圖案、色彩比較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