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家啦!「奮鬥者」號上岸「體檢」 潛航員帶你進艙體驗

2020-12-08 西安網

  大約在10天前,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順利返航。在那之前五十天的時間裡,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奮鬥者」號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實現了10909米的坐底深度,完成了首次海上試驗。

  現在它回來了,上岸以後,「奮鬥者」號還要做什麼呢?

  「奮鬥者」號上岸「體檢」

  帶著我們近距離了解「奮鬥者」號的這位,是它的總設計師葉聰。葉聰也曾經是「蛟龍號」的首席潛航員和「深海勇士」號副總設計師。從外觀看,「奮鬥者」號更像是一條綠色的大頭魚。

  中國船舶集團702所「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葉聰:「蛟龍」號下潛深度是7000米,我們要下萬米深度的話這個路程更遠了,所以我們把圓臉變成了這樣一個鴨蛋臉,這個形狀會減少阻力。

  葉聰眼中有著一張鴨蛋臉的「奮鬥者」號,從立項到下海經歷四年時間,但這一次的成功下潛和順利返航,並不意味著他和團隊可以放鬆休息。

  中國船舶集團702所「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葉聰:回到岸上以後,我們會把潛水器整個再拆卸一遍,把每一個經歷過海試的部件都做一次詳細檢查,類似於體檢,看它經歷了這些試驗以後有沒有什麼變化,有什麼損壞之類的?確保這個潛水器在完成了海試以後它的技術狀態是正常的。

  2016年,作為國家十三五計劃中「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的核心任務,「奮鬥者」號立項,目標就是挑戰全海深載人潛水器難以企及的萬米深度。

  中國船舶集團702所「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葉聰:「奮鬥者」號目前是人數最多,使用最頻繁,深度也是最大的,能夠提供這樣的一個深海到達的能力,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潛航員帶你進艙體驗

  我們關注了那麼多天的萬米深潛,一直看到潛航員和科學家在「奮鬥者」號的艙內開展著各項科研工作。這次,我們的記者也跟隨「奮鬥者」號的主駕駛張偉,一起進到它的艙裡體驗了一番。

  在這次萬米深潛的海試中,來自中國船舶集團702所的張偉是「奮鬥者」號的主駕駛,與他一起下潛的還有另外一名潛航員與科學家。

  中國船舶集團702所張偉:我是在這,比如說我們要在作業的時候可以這樣子,讓我們的臉能夠更接近觀察窗,就是這樣子,如果說你坐在這裡姿勢也可以,但是我們時間長了以後會變換一下姿勢,這樣的話會感覺更好一些。

  曾經參加「深海勇士」號試航的張偉成為「奮鬥者」號的一個潛航班組的主航員,「奮鬥者」號共有三個潛航班組,三組輪流作業,每個班組由包括主航員在內的兩名潛航員和一名科學家組成。

  11月10日,「奮鬥者」號向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也是世界海洋的最深處發起挑戰。完成坐底之後,「奮鬥者」號要進行六個小時的作業和巡航,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的萬米深潛中持續最長的作業時間。

  中國船舶集團702所張偉:首先從身體上來說應該還行,因為我們的空間確實比較小,我們的腿部可能會比較難受。甚至有時候我們為了緩解一下腰部會蹲著。另外我們時間越長,我們艙內的溫度、溼度都會降到一個比較低的水平。我們在下潛過程中實際上從這種艙內可能會有30多度,到最後也就是一二十度,包括我們這裡非常貼近艙壁,雖然這裡有個墊子,但是那個時候外面海水的溫度實際上是一兩度左右。

  11月10日上午,三名潛航員在連續工作幾個小時後,享受了一頓距離地心最近的午餐。

  中國船舶集團702所張偉:最主要的就是不能吃辛辣的東西,我們每次下去船上的廚師都會用保溫桶給我們準備一些炒飯炒麵,還有其他一些零食、飲料、水果,吃得還是比較豐盛的。

  中國船舶集團702所「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葉聰:通過三個潛器研製,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個潛航員的隊伍,三班潛航員輪流,現在都搶著下潛。像我,三個潛器我下了七八十次,應該講大家現在對下潛沒有那麼緊張了。現在國內可能有上百名科學家都通過「蛟龍」號、「深海勇士」號下潛過,這一次我們還有一個女科學家,我們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能夠乘坐我們的潛水器到深海去,那個感受那個樣品肯定會給他們帶來驚喜。

  極致設計精益求精打造頂級水平

  在「奮鬥者」號之前,我國第一臺自主設計和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創造了7062米的下潛記錄,第二代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下潛最大深度4500米,實現了國產化,實用性更強。

  葉聰說,挑戰萬米深海,「奮鬥者」號是「蛟龍」號的加強版,是去做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事情。

  中國船舶集團702所「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葉聰:其實我能夠做這個項目,想著要去挑戰萬米,做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事情我整個人狀態是非常興奮,甚至有一點亢奮的這樣一個狀態。如果說當時有什麼疑慮的話,確實技術挑戰和時間限制這兩點對我來講,是有很大一個不確定度。因為有一些設計已經到達了設計方法的邊緣了,我們叫做極致設計。通俗地講就是我們這一塊地板磚上面有一萬噸的重量,或者是相當於在後背上有幾千隻大象。

  不光是外殼,對人待的這個載人艙,還有裝的電池箱,包括我們的計算機,所以這一系列都是涉及到材料,製造,密封等一系列的難題。

  海洋中深度大於6000米的海域被稱為「深淵」,只佔海洋總面積的1.2%,想要通過深海載人潛水器抵達那裡,首先要打造足以對抗深海高壓的鎧甲。經過多年上千次的優化測試,「奮鬥者」號選擇了中國自主研發的全新高強高韌鈦合金作為外殼的材料。

  中國船舶集團702所「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葉聰:設計圖紙完成以後,在瀋陽拼它的材料,然後去陝西去做軋板,到四川去進行加工,到江蘇去成型,到河南去焊接,最後到海南來做試驗,再回到無錫把它安裝起來。像這個球殼的安裝(精度)都是毫米級的,像這個觀察窗玻璃(安裝精度)都是零點零幾毫米的級別。可以說通過一個球殼就能看出來,它代表了我們國家設計的力量,也代表了我們國家製造的力量。

  和下潛到7062米的「蛟龍」號相比,「奮鬥者」號的重量增加了15噸,總重為36噸,「奮鬥者」號的觀察窗也是這次設計的重點。

  中國船舶集團702所「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葉聰:這個潛器一共有六個開孔,這些地方都是球殼的重點部位,因為它要開孔所以它局部還要加強,像玻璃的厚度是球殼厚度的接近三倍了。觀察窗實際上是活動的,你感覺它個很大,外面有海水的時候,整個窗戶是往後退的。它提供了一個變形的裕度,整個窗戶是會被壓薄一些,這個變形還是曲面的,整個窗戶是錐形的。窗戶的外面是萬米的海水,窗戶裡面就是我們潛行員,所以這樣一個關鍵部件,我們一定要把它材料的均衡,在這種變形的時候形狀的控制做到非常精細。

  兩年時間完成設計,兩年時間完成建造、總裝、聯調和水池試驗,在多個關鍵技術和重要材料領域擁有國產化核心技術,國產化率96.5%。「奮鬥者」號代表了當前深海工程技術領域的頂級水平。

  破萬米就是驗收考評結果硬邦邦

  位於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被稱為「地球第四極」,水壓高、溫度低、完全黑暗,是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海域之一。10月27日,「奮鬥者」號在這裡首次挑戰1萬米的深度。

  中國船舶集團702所張偉:我們看著那個深度數據九千九百多,然後慢慢一個一個的深度在跳變,接近萬米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準備著要向水面去報告,就是說:一號奮鬥者報告,當前潛水器達到一萬米深度,當時說話的語氣肯定比現在激動很多。

  中國船舶集團702所「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葉聰:我們把它分成至少五步走,每一步下潛和下潛的跨度不會超過2000米。也就說2000米如果有問題,我就要把它解決。解決了以後再在2000米去下潛,確認它沒問題了,我再下4000米。到了萬米的時候,要有一定的頻次,一次成功或者叫一次的無故障下潛,還不說明問題,兩次三次我們在10900米這個深度,這也是我們試驗的一個目標。就說要驗收,我就把性能做得扎紮實實的,考評的結果硬邦邦的,不能讓將來使用乘坐這個潛水器的人,對我們的潛水器的能力有懷疑。

  「雙船雙潛」,是「奮鬥者」號海試任務的關鍵詞。「雙船」,是為「奮鬥者」號深潛護航的雙母船——「探索一號」和「探索二號」;「雙潛」指的是雙潛水器:一個是主角,即「奮鬥者」號,另一個是主角的「御用攝影師」——「滄海」號。

  中國船舶集團702所「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葉聰:探索一號它是一艘科考船,是科學家的海面工作室,「奮鬥者」號是科學家的海底工作室。

  自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之後的10天之內,「奮鬥者」號又進行了四次探洋底的海試工作。11月13日,「奮鬥者」號與「滄海」號著陸器聯合作業,全球首次實現萬米洋底4K電視信號直播。11月16日,「奮鬥者」號僅用半小時左右的時間就找回了此前布放在海底的3個取樣器,作業難度堪比「大海撈針」。

  中國船舶集團702所「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葉聰:這個我們叫做採樣籃,雖然它長得像一塊平板,但是我們說它是一個籃子,主要是放一些作業工具,比如說我要取生物樣巖石樣,還有一些水樣,還有一些長期駐留原位的測試裝置,平時下潛之前都放到這個籃子裝得滿滿當當的。我們現在潛航員要玩這個機械手已經玩得非常流暢,包括哪怕取什麼雞蛋他們都沒問題。

  「奮鬥者」號我國龐大深海體系的一員

  11月19日,「奮鬥者」號完成最後一次深潛。至此,本次海上試驗圓滿完成。不久之後,「奮鬥者」號將交付給使用單位投入日常的科考工作。然而,對於參與研製的科研人員來說,這遠遠不是終點。

  中國船舶集團702所「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葉聰:作為裝備的能力,在深度這個維度上我們做到最深,但是從對海洋的探索來講它只是一個維度,還有很多維度,將來我們還會做一些其他維度的突破。

  我們還沒有去過北極的冰下的海洋,包括有一些複雜的河流區域,我們也沒有進行複雜的載人深潛的作業,我覺得不能用這五年來講深潛的故事,應該用二十年的尺度甚至更長一些,從沒有深海裝備到有深海裝備,從無人的到有人的,從簡單的到複雜作業的。我覺得「奮鬥者」號現在是我們國家龐大的深海體系的一員,這個體系在不斷增強。

  遠遠不是終點,應該說我們還是剛剛打開了深海的一個門縫。

編輯:黃坤

相關焦點

  • 「奮鬥者」號!傳來喜訊!
    也標誌著「奮鬥者」號由試驗性應用階段向業務化階段轉變中國船舶七〇二所「奮鬥者」號副總設計師李豔青:「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設計的安全性,達到了設計指標要求,以後潛航員和科學家可以搭乘「奮鬥者」號反覆、頻繁地進入萬米深海,進行科學考察和海底作業。
  • 「奮鬥者」號,了不起
    「奮鬥者」號正在注水下潛。  搭載「奮鬥者」號的「探索一號」船(前一)。   核心閱讀11月28日,「奮鬥者」號完成萬米深潛海試任務並順利返航。「奮鬥者」號的載人艙呈球形,能夠同時容納3名潛航員。此前,也有國外深潛器依靠球形載人艙成功挑戰了萬米重壓,但艙體空間僅能容納1到2人,無法搭載更多的人和設備。為了讓「奮鬥者」號的載人艙體既寬敞又結實,還足夠靈巧輕盈,科研人員沒少費心思。
  • 「奮鬥者」號總設計師:「不是終點,我們剛剛打開了深海的一個門縫」
    聽「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葉聰、主航員張偉,講述萬米深潛背後的故事。  世界唯一 超強的深海到達和作業能力  上岸之後,團隊把「奮鬥者」號潛水器重新拆卸,把每一個經歷過海試的部件都做了一次詳細的檢查,類似於對「奮鬥者」號進行了一次「體檢」。「體檢」結果表明,完成海試的「奮鬥者」號技術狀態一切正常。
  • ...奮鬥者」號總設計師:「不是終點,我們剛剛打開了深海的一個門縫」
    聽「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葉聰、主航員張偉,講述萬米深潛背後的故事。  世界唯一 超強的深海到達和作業能力  上岸之後,團隊把「奮鬥者」號潛水器重新拆卸,把每一個經歷過海試的部件都做了一次詳細的檢查,類似於對「奮鬥者」號進行了一次「體檢」。「體檢」結果表明,完成海試的「奮鬥者」號技術狀態一切正常。
  • 「奮鬥者」號總設計師:「不是終點,我們剛剛打開了深海的...
    聽「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葉聰、主航員張偉,講述萬米深潛背後的故事。世界唯一 超強的深海到達和作業能力上岸之後,團隊把「奮鬥者」號潛水器重新拆卸,把每一個經歷過海試的部件都做了一次詳細的檢查,類似於對「奮鬥者」號進行了一次「體檢」。
  • 深潛海底10909 「奮鬥者」號創中國紀錄的科技力
    在那裡,他們坐進「奮鬥者」號潛水器,13次下潛大海深淵,其中8次突破1萬米,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這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劉燁瑤說:「這再次證明了我國載人深潛器有能力挑戰萬米深淵,在逐夢深藍的道路上,我國又『潛』進了一大步。」
  • 「奮鬥者」號總設計師:「不是終點,我們剛剛打開...
    聽「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葉聰、主航員張偉,講述萬米深潛背後的故事。世界唯一 超強的深海到達和作業能力上岸之後,團隊把「奮鬥者」號潛水器重新拆卸,把每一個經歷過海試的部件都做了一次詳細的檢查,類似於對「奮鬥者」號進行了一次「體檢」。「體檢」結果表明,完成海試的「奮鬥者」號技術狀態一切正常。
  • 「奮鬥者」號,了不起(科技自立自強)
    「奮鬥者」號正在注水下潛。中國科學院供圖搭載「奮鬥者」號的「探索一號」船(前一)。 中國科學院供圖核心閱讀11月28日,「奮鬥者」號完成萬米深潛海試任務並順利返航。「奮鬥者」號如何做到不懼高壓極端環境,在萬米海底自由行走?關鍵在於載人艙。載人艙是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的核心關鍵部件,是人類進入萬米深海的硬體保障和安全屏障,也標誌著一個國家載人潛水器的技術水平。「奮鬥者」號的載人艙呈球形,能夠同時容納3名潛航員。
  • 「奮鬥者」號憑啥這麼牛?
    11月28日,海南三亞南山港,創造了我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凱旋而歸。累計完成30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這個曾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10909米的「奮鬥者」號,究竟是何方神聖?又身懷哪些獨門絕技?
  • 中國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
    今天,「奮鬥者」號再次向萬米深海衝擊。4時50分左右,中國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布放;7點42分,「奮鬥者」號順利突破一萬米的海底深度,「奮鬥者」號海試現場指揮部隨之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下潛10000米,不僅是對中國深海探測能力的驗證,也是對潛水器是否達到設計要求的驗證。
  • 新聞調查丨「奮鬥者」號的萬米深潛之路
    但是到了「奮鬥者」號,載人艙一方面要承受萬米海深的極端壓力,另一方面還要滿足搭載三人的更大尺寸球艙設計,在這樣的條件限制下,鈦64合金無法達標。 要想解決載人艙材料難題,研製一種更高強度的新型鈦合金成了唯一出路。2014年,也就是「奮鬥者」號立項的兩年前,中科院實施戰略先導科技專項,位於瀋陽的金屬研究所負責對載人艙材料與製造開展調研論證和預先研究。
  • 「奮鬥者」號凱旋 我國大深度載人深潛世界領先
    「奮鬥者」號憑什麼這麼牛11月10日8時12分,「奮鬥者」號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奮鬥者」號到底穿著什麼樣的裝備,才能不懼海底高壓、高腐蝕的極端環境?在深潛地球最深處時,3位潛航員還實時向觀眾直播,又是怎樣做到的?
  •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萬米的海底,妙...
    「奮鬥者」號裡有什麼「小秘密」在「奮鬥者」號海試現場指揮部,通過搭載的聲學通信系統,萬米深海傳來潛航員的聲音。「萬米的海底,妙不可言。潛航員還透露,「我們現在正在近底航行觀察,海底有很多不明的體積比較小的海參,現在具體觀察尋找比較有價值的生物和觀測機制。」在茫茫大海上,如果把「奮鬥者」號看作是前往深海的交通工具,那麼從出門到完成任務後平安歸來,這一路上「奮鬥者」號會經歷什麼呢?把「奮鬥者」號放入海裡,總共分幾步?首先需要確認好下潛海域的水文、氣象和地形信息,之後要對「奮鬥者」號進行充油、充氧以及充電。
  • 「奮鬥者」號坐底10909米 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在逐夢深藍的路上,中國人又「潛」進了一大步。11月19日10時09分,由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國重器」——「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這是繼11月10日、13日、16日三次萬米級海試後,「奮鬥者」號再探萬米洋底。
  • 「奮鬥者」號成功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11月10日清晨,載有3名潛航員的「奮鬥者」號從「探索一號」母船機庫緩緩推出,被穩穩起吊布放入水,近4小時後,「奮鬥者」號成功坐底,下潛深度達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從全球範圍看,大深度載人深潛是一道很難逾越的關口。中國起步晚,卻迎頭趕上。
  • 完成萬米海試後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迎來「全身體檢」
    在完成馬裡亞納海溝萬米海試之後,中國萬米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回到三亞中科院深海所進行拆檢。這也是它萬米歸來的第一次「全身體檢」。中國船舶集團第七〇二研究所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總建造師 劉帥:回來之後,我們對潛水器進行了拆裝,拆得也比較徹底,像浮力塊、載人球艙這些都拆掉了,目的是把框架和載人艙都露出來,方便我們做進一步地檢驗。在三亞中科院深海所的實驗室裡,潛水器用4天時間進行徹底拆解。「拆」是第一步,「檢」更加關鍵。
  • 新聞調查丨「奮鬥者」號的萬米深潛之路_國際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但是到了「奮鬥者」號,載人艙一方面要承受萬米海深的極端壓力,另一方面還要滿足搭載三人的更大尺寸球艙設計,在這樣的條件限制下,鈦64合金無法達標。要想解決載人艙材料難題,研製一種更高強度的新型鈦合金成了唯一出路。2014年,也就是「奮鬥者」號立項的兩年前,中科院實施戰略先導科技專項,位於瀋陽的金屬研究所負責對載人艙材料與製造開展調研論證和預先研究。為了研製「奮鬥者」號的載人艙新材料,不同成分配比的鈦合金曾在中科院金屬所的這間車間裡加工、實驗。
  • 「奮鬥者」號坐底10909米,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逐夢深藍
    11月19日6時47分,我國自主研製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布放入海,10時09分坐底馬裡亞納海溝。「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採用了安全穩定、動力強勁的能源系統,擁有先進的控制系統和定位系統以及耐壓的載人球艙和浮力材料。這是「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入水時的場景。(中國船舶集團 供圖)在逐夢深藍的路上,中國人又「潛」進了一大步。
  • 「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完成萬米海試 勝利返航
    11月10日8時12分,我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成功坐底世界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了我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三位潛航員第一時間向全國觀眾分享了他們的心情。「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區域共開展了13次下潛,其中8次下潛超過10000米。
  • 助力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西安光機所參與「奮鬥者」號萬米海試...
    「我們在艙內3個人的身體狀態都非常好,現在觀察到的海底地形是比較平坦的……」11月13日,「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潛航員通過直播信號,向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主持人和觀眾介紹了他們在萬米深海的身體狀態和觀測到的畫面。當天,「奮鬥者」號和深海視頻著陸器「滄海」號、「凌雲」號在馬裡亞納海溝開展聯合作業,在全球首次實現了萬米海底的電視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