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昌校宇
《證券日報》記者從11月25日浙江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新聞發布會獲悉,浙江省自貿辦會同有關部門、地市,起草了《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化改革開放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關於支持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並將於近日印發。
《實施方案》中既有定性目標,更有相應的量化目標。在主要目標設定上,圍繞把自貿試驗區打造成區域經濟增長極,提出自貿試驗區GDP增速、研發經費支出增速均高於全省平均2個百分點,外貿進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增速均高於全省平均3個百分點。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雲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浙江自貿試驗區的擴區「升級」,預計將在賦權、人才、投資、財稅、土地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磅政策,進一步提升浙江省的投資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快浙江省油氣、航運、物流、數字經濟以及先進位造業等關鍵產業的發展,助力浙江省成為引領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區和增長極。
9月底揭牌的北京、湖南、安徽3個自貿試驗區,成為我國自貿試驗區最新擴圍增加的3個「成員」。至此,歷經5次擴圍,我國已設立21個自貿試驗區,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的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向全國複製推廣260項制度創新成果,發揮了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
「大量的制度創新成果,能夠為全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提供重要的經驗借鑑。」董忠雲分析道,從自貿試驗區自身發展來看,更高的投資貿易自由度和便利度對外資形成巨大的吸引力。據商務部數據,2019年,18個自貿試驗區落地外資企業6242家、利用外資1436億元,以不到全國千分之四的面積,實現吸收外資佔全國比重超15%。同時,政策優惠也吸引了國內各項資源在自貿試驗區聚集,活躍當地經濟發展,帶動就業和消費。
國際新經濟研究院經濟行為與中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鄭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補充道,當前,自貿試驗區不僅在空間上實現「遍地開花」,還實現了京津冀全覆蓋,並正向著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開放邁進。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增強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完善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依法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健全促進和保障境外投資的法律、政策和服務體系,堅定維護中國企業海外合法權益,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完善自由貿易試驗區布局,賦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權,穩步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建設對外開放新高地。
展望「十四五」時期自貿試驗區發展形勢,董忠雲表示,近期,自貿試驗區建設提速擴容的措施不斷推出,顯示出通過自貿試驗區推進我國高水平開放將成為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涵,同時也將作為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的重要抓手。
「預計『十四五』期間,一方面,更多中西部省份將設立自貿試驗區;另一方面,更多地區將對已有自貿試驗區進行擴容升級,增強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董忠雲認為,雖然各地會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探索自貿試驗區的差異化特色發展模式,但通過政策改革,不斷加大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度和便利度,促進各項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是各個自貿試驗區共同的目標。以此為根基,自貿試驗區才能形成對外開放新高地,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日前,中國政府與東協十國及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共同籤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全國各個自貿試驗區應儘快根據協定要求主動進行調整,並以此為契機,持續擴大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往來。」鄭磊表示。
(責任編輯:楊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