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古驛道,有「嶺南第一關」,寒冬時最為壯美!

2020-12-24 鴨鴨愛生活

廣東與江西交界有一條古道,1300多年前,唐開元四年(716年),張九齡奉詔在梅嶺劈山開道,僅不過2個多月時間,就打通了一座約長二十丈,寬三丈,高十丈的大山凹,開通了一條寬一丈餘,長三十多華裡的山間大道,成為長江與珠江相連的黃金通道,商旅如梭,物資雲湧,氏族遷徙,成為中國古代經濟往來的水陸,陸路對接點,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提到的梅關古道。

梅關古道位於江西省大餘縣與廣東省南雄市交界處,翻越大庾嶺,距大餘縣城10公裡,距南雄市區20公裡。關於「梅嶺」的名稱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根據南遷越人首領梅絹的姓氏命名的;另一說法是梅樹眾多,故稱「梅嶺」。梅嶺古道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古道約6尺寬,路面整齊地鋪著鵝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叢,兩側山崖樹木蔥蘢,層巒疊翠。

南雄梅關歷來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被兩峰夾峙,虎踞梅嶺,如同一道城門將廣東、江西隔開,史稱南雄「居五嶺之首,為江(西)、廣(東)之衝」、「南北咽喉,京華屏障」。千年的時光過去,如今的梅關古道卸下了歷史的重任,作為景區開放,也成為南雄旅遊必打卡的景點,尤其是在冬季梅花盛開之時,漫山遍野讓人沉醉。遊客可以選擇從廣東南雄入口或者江西大餘入口進入,因為都是鵝卵石山道,建議穿好走的平底鞋。我們的遊覽從南雄這一側進入,向南粵雄關進發。

其實整個山路並不陡峭,坡度還是較為平緩的,但由於都是鵝卵石或者碎石頭鋪成的石子路,高低不平,走起來比較費勁。一路往上走,可以看到兩旁都種滿了梅樹,也有木牌介紹梅花的品種,每年花期,古道兩旁紅梅、白梅、綠梅、臘梅花海如潮,最佳的賞梅時期在每年的12月底到來年的3月。

元寶石,是古代染布作坊用於碾整染布成品的特有工具,因其形似元寶而得名,。梅關古道上元寶石的存在,說明了古道在傳承中原文化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如今,元寶石已經越來越少,而存在於古驛道上的元寶石就更加珍貴了。

梅嶺是「北伐軍出師處」之一,從1922年至1926年,北伐軍三次經過梅嶺進入江西作戰,現在這裡也立有石碑做紀念。

梅嶺上有數座寺廟,其中最為獨特的要數這座「夫人廟」,在張九齡劈山開道的功績中,還有一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那就是他的愛妾戚宜芬。相傳,在開通大道的工程中,在熱火朝天的工地上,她一直侍奉在張九齡身旁。不料,在開鑿梅嶺隘口時,進展受阻。每天鑿開的巖石,晚上又合攏回去,如此折騰了半個多月,這讓臣相心急如焚,無計可施。一天清晨,張九齡照例到山上察看隘口,忽見一老者從巖後走來,詢問開山情況,張九齡如實相告。老者說,此山有神妖作怪,必得孕婦之血才可鎮妖闢邪,打開山口。九齡滿腹狐疑回到家中,侍妾戚宜芬見他神情沮喪,問及何因。九齡以老者之言相告。宜芬聞言,沉思良久,心想自己出身貧苦,在危難中幸得九齡相救收為侍妾,而且九齡對己恩愛有加,前月已身懷六甲,而今九齡有難,正是捨身相報之時,便親切地勸慰九齡說,「天佑好人,辦法總能找出來的。」半夜,宜芬隻身佩劍來到梅嶺關隘,對天誠心禱告,「為助九齡開路成功,願殺身以鎮妖魔。」隨即剖腹而死,血染山巖。山巖轟然巨響,通道頓開。四方百姓悲痛之餘,為感謝戚夫人的恩德,便在梅嶺腳下為其建廟、塑像,歲時祭祀,以表崇敬。

六祖廟為紀念唐初名僧禪師南宗開山祖師六祖慧能而建,廟宇旁邊有終年清泉湧流的卓錫泉。旁置大石塊,為「放缽石」,供遊人觀瞻,這裡還流傳著一段佛家故事。

古道兩側除了梅樹外,還有不少有典故的古樹名木,比如「東坡樹」、「狀元樹」,行走在古道上,南來北往的人們都受了它們的蔭庇,真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鮮明寫照。

到達最頂端,可見一座雄偉的關樓,這便是「梅關」。它地處梅嶺山巔,以「關隔斷南北天」的氣勢,聳立於梅嶺分水界上,故有「一步跨二省」之說。梅關始建於宋代嘉祜八年(1063年),距今已經接近千年的歷史。梅關因戰爭,使關樓累圮累修,現存的殘關關樓,是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的。原關樓分兩層建築,上層為瓦房,下為城門。今上層已倒塌,僅存關門。

城門上,南北二方都有石匾,靠江西一側石匾陰刻的是「南粵雄關」四個大字,未注落款。邊上豎立有一塊赭紅色大石碑,上刻有「梅嶺」兩個大字,清康熙年間知府書題,字剛勁有力。靠廣東一側城門上石碑刊刻的是「嶺南第一關」五個大字,落款是明萬曆南雄知府蔣傑書。城門二側有聯曰:「梅止行人渴,關防暴客來」,系光緒癸未年閩汀李化題。

關樓所處的位置正是江西與廣東的交會點,它的一側是嶺北,而另一側就是嶺南。於是這裡就出現了一步跨兩省的有趣現象,遊客每到此處,都要在梅關兩側分別留影,這邊拍照是在廣東,而另一邊拍照就到江西了。

跨過關樓後便是到了江西境內,距關樓不遠處有一個寬廣的平臺,可看到腳下鬱鬱蔥蔥的林木以及遠方的江西大餘縣城。遊客一般到關樓後便會選擇原路返回,可以說是上山容易下山更難,再加上古道蚊蟲較多,可以說來梅關古道也能切身體會到古人之艱難,這裡也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古驛道,地處粵贛交界縣級市,有嶺南第一關,寒冬梅花盛開時最為壯美!

旅遊攻略信息:

梅關古道

地址:韶關市南雄市珠璣鎮梅嶺村

門票:30元

開放時間:07:00-18:00

小貼士:建議做好防蚊蟲準備,穿好走的平底鞋

相關焦點

  • 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古驛道:距今已有千年歷史,還被譽為嶺南第一關
    中國,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中國通商還是相當頻繁的,那時候的交通並不像是現在這樣四通八達,而是大多都依靠人力馬力,極少數會選擇船運,而在這種交通環境下,商人們靠著自己的腳步,開拓了一個又一個的古驛道,今天就來講一個廣東和江西省交界處的古驛道,相傳在1300多年前,張九齡在此開道,僅用時2個多月的時間就開拓了一個長達15公裡多的,這裡也成為了連接長江和珠江的黃金通道
  • 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古驛道:距今已有千年歷史,還被譽為嶺南第一關
    中國,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中國通商還是相當頻繁的,那時候的交通並不像是現在這樣四通八達,而是大多都依靠人力馬力,極少數會選擇船運,而在這種交通環境下,商人們靠著自己的腳步,開拓了一個又一個的古驛道,今天就來講一個廣東和江西省交界處的古驛道,相傳在1300多年前,張九齡在此開道,僅用時2個多月的時間就開拓了一個長達15公裡多的,這裡也成為了連接長江和珠江的黃金通道,這裡就是梅關古道
  • 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古驛道:距今已有千年歷史,還被譽為嶺南第一關
    中國,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中國通商還是相當頻繁的,那時候的交通並不像是現在這樣四通八達,而是大多都依靠人力馬力,極少數會選擇船運,而在這種交通環境下,商人們靠著自己的腳步,開拓了一個又一個的古驛道,今天就來講一個廣東和江西省交界處的古驛道,相傳在1300多年前,張九齡在此開道,僅用時2個多月的時間就開拓了一個長達15公裡多的
  • 「嶺南第一關」,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驛道,春和景明卻少有人知
    贛粵兩省的交界處有一條鮮為人知的古道,早在1300年前的唐朝開元四年年間,當時的御史大夫張九齡奉旨前往梅嶺山開山挖路,張九齡憑藉自身的智慧與能人善用的優良品質,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就打通了一座山凹,長約70米,寬10米,高33米,以及一條長15000米寬5米的山間大道,也以此成為了珠江和長江兩江相連的重要通道樞紐
  • 國內保存最完好的古道:距今已有千年,號稱嶺南第一關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因為在遠古時代,中國的貿易就很繁榮,當時的交通並不像現在這樣方便,相反,他們大多數依靠人力和馬力,極少數會選擇船運,而在這種交通環境下,商人們靠著自己的腳步,開拓了一個又一個的古驛道,今天就來講一個廣東和江西省交界處的古驛道,相傳在1300多年前,張九齡在此開道
  • 梅關古驛道,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千年古驛道,古代版的「高速公路」
    大餘縣,本名「大庾縣」,古稱南安,隸屬於江西省贛州市,地處江西、廣東和湖南三省交匯處,這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縣,至今在境內依然保存著眾多的歷史遺蹟,其中最著名且地位最高的當屬「梅關古驛道」,為全國保存最長、最完整的古驛道。
  • 南粵古驛道的前世今生
    梅關古道設關始於秦朝,後來關樓為戰爭所毀,所以從漢至唐,梅嶺只有嶺之稱,而無關之名,宋嘉佑年間建關樓後,才有梅關古道之稱。戰國時期,6000個為了逃避戰亂的越國人遷徙到此定居。他們在嶺上遍植梅樹,並將自己的姓氏也改作了「梅」。從此後大庾嶺又有了新名字——「梅嶺」。他們是有史記載最早的嶺南移民。
  • 我國被遺忘的千年古道,地跨江西廣東兩省,被譽為「嶺南第一關」
    梅關古道的歷史非常悠久,素有「嶺南第一關」的美譽,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期張九齡奉詔在梅嶺劈山開道,修建了磚石結構的梅關,關樓之上題寫有兩塊匾額,分別是「南粵雄關」和「嶺南第一關」。梅關古道歷史上規模非常大,現存古道長度約8公裡、2米寬,從梅嶺向南北兩個方向蜿蜒而下,其中北端接章江,南端接湞水,將長江與珠江連接了起來,時至今日整體保存比較完好
  • 江西大餘梅嶺古道,有「嶺南第一關」的美譽,風景優美卻少有人知
    江西大餘梅嶺古道,有「嶺南第一關」的美譽,風景優美卻少有人知,說起大餘縣,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在哪裡,它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西南,章江上遊地帶,距贛州市約70公裡,筆者也是第一次去大餘縣,牡丹亭、梅關以及古驛道都去過,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古驛道,即梅嶺古道。
  • 江西大餘梅嶺古道,有「嶺南第一關」的美譽,風景優美卻少有人知
    江西大餘梅嶺古道,有「嶺南第一關」的美譽,風景優美卻少有人知,說起大餘縣,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在哪裡,它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西南,章江上遊地帶,距贛州市約70公裡,筆者也是第一次去大餘縣,牡丹亭、梅關以及古驛道都去過,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古驛道,即梅嶺古道。
  • 江西廣東交界處的古道,有著千年的悠久歷史,被稱「嶺南第一關」
    文/匯潮旅遊說 (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人生不要猶豫,想去哪就去哪古驛道,是我國古代的主要陸上運輸通道,一些商業,軍事都會用到,可以說是非常的重要的存在,相當於現在我們聽到的國道一般,像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還有杭徽驛道等等,有很多,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一處位於江西和廣東交界處的一個古驛道——「梅關古驛道」。
  • 古代的「高速公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千年古驛道,你去過嗎
    目前還保留著很多的歷史遺蹟,「梅關古馳道」屬於當地地位最高的一處景點,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馳道。「梅嶺關」就是梅關兩千多年前的漢武帝時期,一位名叫庾勝的將軍在這裡修築了關城,後修建了驛道,城樓上有兩塊匾額,一側匾額
  • 梅關古道,嶺南第一關
    位於粵北的南雄有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古驛道梅關古道,這裡是賞梅的好地方,步移景換,步步沁心。而蜚聲海內外的珠璣古巷呈現悠久博大的祠堂文化,浸潤其中,可了解廣府文化的來龍去脈。圖說:梅關古道 來源:網絡古道梅花 南枝落北枝開梅關古道翻越大庾嶺、位於江西省大餘縣與廣東省南雄市交界處,相傳由南遷越人首領梅絹的姓氏命名,這裡是南北交通要道,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嶺南第一關」。
  • 它是嶺南第一關,大庚嶺之咽喉,地勢險要!
    「嶺南第一關」——梅關,設在梅嶺上,被列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梅關,古稱秦關,又稱橫浦關,宋時立關於梅嶺上,並刻有「梅關」二字,遂稱梅關。梅關位於距南雄市約30公裡梅嶺頂部。在秦朝以前,五嶺之南屬南蠻之地,被古王朝列為疆域之外,那時的嶺南車馬不通,人煙稀少。梅嶺在嶺南經濟文化發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梅嶺自越人開發後,成了中原漢人南遷的落腳點,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嶺生根開花,並向嶺南傳播開去。
  • 梅關古道,嶺南第一關
    位於粵北的南雄有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古驛道梅關古道,這裡是賞梅的好地方,步移景換,步步沁心。而蜚聲海內外的珠璣古巷呈現悠久博大的祠堂文化,浸潤其中,可了解廣府文化的來龍去脈。圖說:梅關古道 來源:網絡古道梅花 南枝落北枝開梅關古道翻越大庾嶺、位於江西省大餘縣與廣東省南雄市交界處,相傳由南遷越人首領梅絹的姓氏命名,這裡是南北交通要道,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嶺南第一關」。
  • 它是嶺南第一關,大庚嶺之咽喉,地勢險要!
    「嶺南第一關」——梅關,設在梅嶺上,被列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梅關,古稱秦關,又稱橫浦關,宋時立關於梅嶺上,並刻有「梅關」二字,遂稱梅關。梅關位於距南雄市約30公裡梅嶺頂部。在秦朝以前,五嶺之南屬南蠻之地,被古王朝列為疆域之外,那時的嶺南車馬不通,人煙稀少。梅嶺在嶺南經濟文化發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梅嶺自越人開發後,成了中原漢人南遷的落腳點,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嶺生根開花,並向嶺南傳播開去。
  • 沒有京廣高鐵,古人是如何從中原來嶺南的?你肯定不知道
    而今它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曾被評為「2016中國十大古道」,是廣東唯一入選的古道。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陳毅元帥著名的《梅嶺三章》也是在這個地方寫下的。
  • 最不像廣東城市的縣級市,當地人愛吃辣椒,被視為嶺南人的祖居地
    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它可能是最不像廣東的城市。南雄地處廣東省東北部,大庾嶺南麓,毗鄰江西,自古是嶺南通往中原的要道,是粵贛邊境的商品集散地,史稱「居五嶺之首,為江廣之衝」、「枕楚跨粵,為南北咽喉」。說它最不像廣東城市的一大緣由就是在南雄的飲食習慣,都是以「辣」為主,更接近江西的口味,而不像粵菜講究清淡養生為主。南雄人喜歡吃辣椒,幾乎餐餐有辣,無菜不辣。
  • 【縱橫古驛道】定向東莞石排鎮 塘尾古村上頭條——2021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第二站(東莞石排站)開賽
    東莞市石排鎮塘尾古村有800年歷史,被譽為嶺南建築的「活化石」,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塘尾古村以古圍牆為界,村口水塘為中心空間,依自然山勢緩坡而建,「七縱四橫」的巷道組成井學形網狀的村落布局,是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規模較大、原生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 粵西古驛道上的傳統嶺南建筑陽江學宮修繕記(上)
    如今古驛道的沿途美景見證了嶺南多民族文化形成發展的歷史軌跡,對於國家和嶺南地區來講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單體建築依次有欞星門(前門)、泮池、戟門(前殿)、東西兩廡、大成殿、崇聖祠、明倫堂、儒學東齋、儒學西齋、尊經閣,構成嚴謹完整布局,內外渾成一體。紅牆綠瓦,規制大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