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嶺南第一關,大庚嶺之咽喉,地勢險要!

2020-12-24 fairy說人文

「嶺南第一關」——梅關,設在梅嶺上,被列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梅關,古稱秦關,又稱橫浦關,宋時立關於梅嶺上,並刻有「梅關」二字,遂稱梅關。梅關位於距南雄市約30公裡梅嶺頂部。梅嶺為五嶺(大庚嶺、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越城嶺)之一大庚嶺東段,大庚嶺橫亙廣東、江西兩省之間,全長200多公裡。梅嶺海撥只有400多米,但它處於大庚嶺之咽喉,地勢險要。在秦朝以前,五嶺之南屬南蠻之地,被古王朝列為疆域之外,那時的嶺南車馬不通,人煙稀少。

梅嶺在嶺南經濟文化發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梅嶺自越人開發後,成了中原漢人南遷的落腳點,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嶺生根開花,並向嶺南傳播開去。梅嶺既是古戰場,也是革命戰爭年代紅軍多次戰鬥過的地方,特別是陳毅同志帶領部隊在這一帶堅持了三年遊擊戰,並在臨危之中寫下了壯志凌雲的《梅嶺三章》,使梅嶺的知名度更高。梅關被兩峰夾峙,虎踞梅嶺,如同一道南雄梅關城門將廣東、江西隔開。南雄梅關歷來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史稱南雄「居五嶺之首,為江(西)、廣(東)之衝」、「南北咽喉,京華屏障」。南雄的縣名也與梅關有關,南雄乃南粵雄關,而雄關指的就是梅關。現存的關樓建於宋嘉佑年間,為磚石結構,古樸雄偉。明萬因年間南雄知府蔣傑在關樓上立匾題刻,北面門額署著「南粵雄關」四字,南面門額則寫著「嶺南第一關」在關北側,有一塊高2.4米、寬1.4米的石碑。上刻「梅嶺」兩個楷書大字,每字約6平方尺,字體剛勁有力。這塊碑為清康熙年間南雄知州張鳳翔立。關樓兩側有一對聯「梅止行人渴,關防暴客來」。

梅嶺設關始於秦朝。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其策略是對北方築長城以南雄梅關防禦匈奴,對南方則開關道,積極開發嶺南。公元前213年,秦在五嶺開山道築三關,即橫浦關、陽山關、湟雞谷關,打開了溝通南北的三條孔道。橫浦關就築在梅嶺頂上,因此梅關在秦時稱橫浦關也稱秦關,後來橫浦關為戰爭所毀。從漢至唐,梅嶺只有嶺之稱,而無關之名。宋嘉佑年間建關樓後,南雄歷代州、縣均有修葺關樓,使梅嶺關樓保存至今。

梅嶺古道從梅從向南北兩邊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連廣東湞水,象一條紐帶,把長江和珠江連接起來。梅嶺古道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古道約6尺寬,路面整齊地鋪著鵝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叢,兩側山崖樹木蔥蘢,層巒疊翠。嶺下可見古人用來餵馬的飲馬槽,古道旁修建了一座半山亭,又名來雁亭。過去沿途共有詩碑136塊,記錄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詩句,現存已不多。梅嶺古道始通於秦漢。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張九齡路過梅嶺,見山路險峻難以通行,便向唐玄宗諫言開鑿梅嶺,當時因發展經濟的需要,唐皇下召宰相張九齡負責擴展梅嶺古道。此項工程浩大,經過艱辛努力,終於開通了大庚嶺古道。在古道庚嶺新路口南山腳下古道上的六祖廟和有座「夫人廟

它是後人為紀念張九齡「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和感戴張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業而建造的,當中還有個感人的故事。古道開通後,南北交通大為改觀,梅嶺古道成了連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使當時的百裡梅嶺古道一片繁榮。據史料記載,梅嶺古道「長亭短亭任駐足,十裡五裡供停驂,蟻施魚貫百貨集,肩摩踵接行人擔」。梅嶺古道的重要作用,使歷代官府都十分重視,不斷對古道進行修建,工程較大的要算明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南雄知府鄭述用石砌古道,並在道旁補植松梅。隨著粵漢鐵路、雄餘公路的開通,梅嶺古道完成了南北主要交通孔道的歷史使命。

梅嶺的得名相傳是根據南遷越人首領梅絹的姓氏得來的。在戰國時期,中原戰亂不堪,大批越人遷往嶺南,其中一支以梅絹為首的越人,翻山越嶺來到大庚嶺上,被眼前的嶺南風光所吸引,決定在梅嶺一帶安營紮寨,他們發揚了越人勇敢頑強、刻苦堅韌的民族傳統,艱苦創業,使這帶迅速興盛起來。因為梅絹是首率隊的拓荒者,後來又因破秦有功而受項王封為十萬戶侯,因此人們就把這一帶稱之為梅嶺。

相關焦點

  • 鄧艾偷渡的陰平地勢到底有多險要?它又是現在的哪裡?
    其膽略之勇猛可謂是千古絕唱,使鄧艾直接被後世評為古今名將之列。 公元263年,魏軍三路出兵攻蜀,第一路由鍾會率領,兵力10萬,分三路從斜谷、駱谷、子午谷而出欲先取漢中,再攻成都。第二路為鄧艾率領,兵力3萬,由狄道(今甘肅臨洮)而出,第三路由諸葛緒率領,兵力3萬,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面對三路大軍的進攻,蜀國大將軍姜維緊守劍閣,阻擋鍾會等人。
  • 雁門關,歷代兵家徵戰之地,九塞尊崇第一關,年遊客百萬
    雁門關,在忻州市代縣,城北20公裡的雁門山中。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險峻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屬於外三關之一。雁門關,國家5A級旅遊景區,門票90塊錢。可以這麼說吧,幾百年前走西口,雁門關是必經之地。想當年,雁門關外,就是外國了,當年屬於契丹人的地盤,出雁門關,就等於出國了一樣。所以當年有這麼一道關,有天山,控隴,還有壯櫓等完整的敵樓。當時有烽火臺,有壕塹,就是為了防範北部匈奴,契丹人的。
  • 五裡關地形險要,景色美不勝收,險關與美景相稱簡直妙不可言
    五裡關為華山五關之一,又名「華山天險第一關」、「通天第一門」,是華山第一險關。關隘據險設障,築石作垣,西接絕壁,東臨深澗,為上山咽喉之地。一入關便可感覺到華山絕嶺之風,其實到此才真正開始登華山的旅程。 五裡關位於王猛臺前,因距華山峪口五裡而得名。
  • 苗疆第一關——川洞
    川洞是苗疆第一關,系銅麻公路必經之地,公路穿洞而過,洞內景象千姿百態,洞口兩邊山梁上各建有古代碉樓一座,站在碉樓牆樓牆腳可眺望上報木和九寨坡的石堡。溪水穿洞從巖旮中下瀉。大躍進時,龍通海用繩子捆住懸壁上鑿了一條渠道,現溪水從渠道潺潺流人坡背後的田園,灌溉著百頃農田。
  • 除了「天下第一關」,你還知道哪幾個名關?
    而關於它的建造,卻可以上溯到隋代,隋開皇三年,始建渝關關城。後在明洪武十四年,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帶兵到此地,因古渝關非控扼之要,故於古渝關東六十裡移建山海關,而之所以為其取名山海關,也是因其因北倚燕山,南連渤海。
  • 柴門關遺址:古陰平雄關,扼甘川咽喉之地
    原標題:柴門關遺址: 古陰平雄關,扼甘川咽喉之地柴門關附近險峻的白水江峽谷雍正年間的摩崖石刻柴門關新修葺的城牆柴門關距甘肅省文縣縣城40公裡,是古陰平四大雄關最為險峻的一座,拱衛階州門戶,現在四川九寨溝縣境內
  • 江西大餘梅嶺古道,有「嶺南第一關」的美譽,風景優美卻少有人知
    江西大餘梅嶺古道,有「嶺南第一關」的美譽,風景優美卻少有人知,說起大餘縣,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在哪裡,它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西南,章江上遊地帶,距贛州市約70公裡,筆者也是第一次去大餘縣,牡丹亭、梅關以及古驛道都去過,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古驛道,即梅嶺古道。
  • 我國被遺忘的千年古道,地跨江西廣東兩省,被譽為「嶺南第一關」
    梅關古道的歷史非常悠久,素有「嶺南第一關」的美譽,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期,至今已2200多年歷史,當時秦統一中國後在北方修築長城以抵禦匈奴,在南方則修建關道,當時的梅嶺佔據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溝通五嶺南北的咽喉,當時為修建這座關道也是歷經艱辛努力,工程量非常大。
  • 劍門關:天下形勝之西蜀咽喉
    所以,劍門關是成都及整個盆地底部的最後一道屏障,也被稱為西蜀的咽喉。鄧艾南下滅蜀就是繞過了劍門關從地形圖上可以看到,劍門關是蜀道最後一處險隘。因為從大散關到劍門關之間有數百裡山地重巒疊嶂,很容易尋覓處險要加以據守。儘管這些關隘四周同樣有小道可以繞行,但一處防禦失守,還可以撤退到下一處進行重組。不至於一朝城關被被奪取,整個川西立刻淪陷。
  • 浙江最著名的古關口,名字很美,卻很險要
    事實上,仙霞關非常險要,地處閩、浙、贛三省要衝,東西與高山相連,南北有狹路溝通,素有「兩浙之鎖鑰,入閩之咽喉」之稱,與劍門關、函谷關、雁門關並稱為中國四大古關口。仙霞關位於保安鄉境內的仙霞嶺上,現存有四道關門,東北和西南各兩關,皆以條石砌成
  • 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古驛道,有「嶺南第一關」,寒冬時最為壯美!
    南雄梅關歷來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被兩峰夾峙,虎踞梅嶺,如同一道城門將廣東、江西隔開,史稱南雄「居五嶺之首,為江(西)、廣(東)之衝」、「南北咽喉,京華屏障」。千年的時光過去,如今的梅關古道卸下了歷史的重任,作為景區開放,也成為南雄旅遊必打卡的景點,尤其是在冬季梅花盛開之時,漫山遍野讓人沉醉。
  • 「太行八陘」之第一陘「軹關陘」
    太行山南北綿延八百餘裡,縱跨京、冀、晉、豫四省市,地勢北高南低,東陡西緩,是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的地理分界線,也是我國從第二階梯到第三階梯的地理標誌,從黃土高原穿過「八百裡巍巍太行」往東就是沃野千裡、一馬平川、人煙稠密的華北平原。
  • 天下第一關,河西走廊咽喉,萬裡長城西端起點,不是秦始皇修建
    嘉峪關,天下第一雄關,地球上最顯眼的建築萬裡長城最西端的關口,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以西五公裡處,這裡是一調狹窄的山谷,嘉峪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歷史上被稱為河西咽喉,連陲鎖鑰。
  •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圖)
    在碧波萬頃的渤海之濱,綿延起伏的燕山山麓,有一座雄偉的城樓,依山臨海,景色十分壯麗,這就是歷史名關,萬裡長城東部的重要關隘,被譽為「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  山海關是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存的山海關關城和附近長城、城堡、墩臺都是明代建築。
  • 天下九塞 雁門為首-雁門關之行
    從小到大就喜歡各個地方之間跑來跑去,曾經三次到達雁門關,但都因120元的門票望而卻步,如今資金稍有富裕加之學生購票半價終於有幸踏上這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中華第一關」雁門關。上午十點驅車出發,從太原方向前往雁門關若走高速則必須經過雁門關隧道。
  • 關中的關又是哪一個關?
    居四關之中的地域,被統稱為關中。先說說函谷關。最早的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市以北十五公裡處的王垛村。這個地方現在交通便利,附近有鐵路和高速公路經過。但當年卻是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隘。它的東面是弘農河,西面是函谷道。只要扣開了函谷關,中原地區的軍隊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向關中開進。
  • 萬裡長城第一關-山海關
    山海關的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它是連接華北與東北的咽喉,也因地形的特徵造就了山海關易守難攻的特徵,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說法。看一看山海關附近波瀾起伏的山峰就可以瞥見他地勢的險要,也能夠領略到來自長城的壯闊氣概。
  • 中國四大系列之四大名關
    關隘,指險要的關口,在古代戰爭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出現了眾多名關,如山海關、居庸關、潼關、函谷關、玉門關、雁門關、友誼關、劍門關、嘉峪關、紫荊關、虎牢關、陽關、娘子關等。在這些名關重隘中,有哪四座可以被稱作「四大名關」呢?小編認為四大名關應該是以下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