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第一關」——梅關,設在梅嶺上,被列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梅關,古稱秦關,又稱橫浦關,宋時立關於梅嶺上,並刻有「梅關」二字,遂稱梅關。梅關位於距南雄市約30公裡梅嶺頂部。梅嶺為五嶺(大庚嶺、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越城嶺)之一大庚嶺東段,大庚嶺橫亙廣東、江西兩省之間,全長200多公裡。梅嶺海撥只有400多米,但它處於大庚嶺之咽喉,地勢險要。在秦朝以前,五嶺之南屬南蠻之地,被古王朝列為疆域之外,那時的嶺南車馬不通,人煙稀少。
梅嶺在嶺南經濟文化發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梅嶺自越人開發後,成了中原漢人南遷的落腳點,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嶺生根開花,並向嶺南傳播開去。梅嶺既是古戰場,也是革命戰爭年代紅軍多次戰鬥過的地方,特別是陳毅同志帶領部隊在這一帶堅持了三年遊擊戰,並在臨危之中寫下了壯志凌雲的《梅嶺三章》,使梅嶺的知名度更高。梅關被兩峰夾峙,虎踞梅嶺,如同一道南雄梅關城門將廣東、江西隔開。南雄梅關歷來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史稱南雄「居五嶺之首,為江(西)、廣(東)之衝」、「南北咽喉,京華屏障」。南雄的縣名也與梅關有關,南雄乃南粵雄關,而雄關指的就是梅關。現存的關樓建於宋嘉佑年間,為磚石結構,古樸雄偉。明萬因年間南雄知府蔣傑在關樓上立匾題刻,北面門額署著「南粵雄關」四字,南面門額則寫著「嶺南第一關」在關北側,有一塊高2.4米、寬1.4米的石碑。上刻「梅嶺」兩個楷書大字,每字約6平方尺,字體剛勁有力。這塊碑為清康熙年間南雄知州張鳳翔立。關樓兩側有一對聯「梅止行人渴,關防暴客來」。
梅嶺設關始於秦朝。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其策略是對北方築長城以南雄梅關防禦匈奴,對南方則開關道,積極開發嶺南。公元前213年,秦在五嶺開山道築三關,即橫浦關、陽山關、湟雞谷關,打開了溝通南北的三條孔道。橫浦關就築在梅嶺頂上,因此梅關在秦時稱橫浦關也稱秦關,後來橫浦關為戰爭所毀。從漢至唐,梅嶺只有嶺之稱,而無關之名。宋嘉佑年間建關樓後,南雄歷代州、縣均有修葺關樓,使梅嶺關樓保存至今。
梅嶺古道從梅從向南北兩邊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連廣東湞水,象一條紐帶,把長江和珠江連接起來。梅嶺古道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古道約6尺寬,路面整齊地鋪著鵝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叢,兩側山崖樹木蔥蘢,層巒疊翠。嶺下可見古人用來餵馬的飲馬槽,古道旁修建了一座半山亭,又名來雁亭。過去沿途共有詩碑136塊,記錄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詩句,現存已不多。梅嶺古道始通於秦漢。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張九齡路過梅嶺,見山路險峻難以通行,便向唐玄宗諫言開鑿梅嶺,當時因發展經濟的需要,唐皇下召宰相張九齡負責擴展梅嶺古道。此項工程浩大,經過艱辛努力,終於開通了大庚嶺古道。在古道庚嶺新路口南山腳下古道上的六祖廟和有座「夫人廟
它是後人為紀念張九齡「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和感戴張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業而建造的,當中還有個感人的故事。古道開通後,南北交通大為改觀,梅嶺古道成了連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使當時的百裡梅嶺古道一片繁榮。據史料記載,梅嶺古道「長亭短亭任駐足,十裡五裡供停驂,蟻施魚貫百貨集,肩摩踵接行人擔」。梅嶺古道的重要作用,使歷代官府都十分重視,不斷對古道進行修建,工程較大的要算明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南雄知府鄭述用石砌古道,並在道旁補植松梅。隨著粵漢鐵路、雄餘公路的開通,梅嶺古道完成了南北主要交通孔道的歷史使命。
梅嶺的得名相傳是根據南遷越人首領梅絹的姓氏得來的。在戰國時期,中原戰亂不堪,大批越人遷往嶺南,其中一支以梅絹為首的越人,翻山越嶺來到大庚嶺上,被眼前的嶺南風光所吸引,決定在梅嶺一帶安營紮寨,他們發揚了越人勇敢頑強、刻苦堅韌的民族傳統,艱苦創業,使這帶迅速興盛起來。因為梅絹是首率隊的拓荒者,後來又因破秦有功而受項王封為十萬戶侯,因此人們就把這一帶稱之為梅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