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4日傍晚,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港口發生劇烈的爆炸。根據外媒報導,此次爆炸已經造成100多人死亡,4000餘人受傷,預計死傷人數還會進一步上升。
從一些視頻和圖片可以看到,港口附近的建築物受損嚴重,現場一片狼藉,幾乎被夷為了平地,可見當時爆炸的威力十分巨大。
對於黎巴嫩這個國家,可能有些小夥伴不是很熟悉。其實,黎巴嫩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以及燦爛多元的文化。今天,覆言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黎巴嫩究竟是什麼樣的國家?
帝國的角鬥場
黎巴嫩位於地中海的東岸,往北走可以去往歐洲或者高加索地區,往南走則是廣袤的非洲大地,若往東走,則是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
可以說,黎巴嫩就像是一個十字路口,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無論你的軍隊來自何方,只要佔領了黎巴嫩,就能進可攻、退可守,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考古學發現,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也就是1~4萬年以前,黎巴嫩就已經有人類居住,發展出了比較先進的石器工藝。他們不僅用石頭做成工具,還做出了十分小巧精緻的飾品。
大約4000年前,黎巴嫩地區形成了比較發達的卡勞恩文化(Qaraoun),他們開始耕種土地,有著較為複雜的社會結構。
公元前2500年,腓尼基人佔領了這裡,建立了城市和王國。腓尼基人擅長航海和貿易,而黎巴嫩盛產雪松,非常適合造船。如今,雪松是黎巴嫩的「國家象徵」,被印在了國旗和國徽上。
公元前1550年~公元前332年,埃及帝國、西臺帝國、亞述帝國、新巴比倫王國、波斯帝國先後統治過黎巴嫩地區。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率領大軍從北邊而來,佔領了黎巴嫩。在此後的2000多年時間裡,羅馬帝國、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先後、反覆地爭奪黎巴嫩地區。
直到1920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聯盟將黎巴嫩的五個省份「委任」法國直接管轄。1943年11月,隨著法國撤出,黎巴嫩才實現獨立,建立了共和國。
多元文化
由於黎巴嫩曾經被多個帝國、民族、宗教統治過,所以,在中東國家裡,黎巴嫩的文化非常多元。
根據2012年統計,在總計約680萬人口中,什葉派和遜尼派各佔27%,伊斯蘭教總計54%;馬龍尼禮教會佔20%,希臘正教佔8%,加上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和新教,這些基督宗教總計佔38%;另外,德魯茲教佔5%。
可以說,每個宗教或教派的比例都比較平均,這在中東地區的國家中是比較少見的。
也正是因為多元的文化,黎巴嫩比較自由、開放,不像一些伊斯蘭教國家那麼保守。在黎巴嫩的大街上,我們甚至能夠看到穿著短褲,身材曼妙的女交警。這種畫面若是在其他中東國家,簡直不敢想像。
其實,若按民族來劃分,黎巴嫩可以劃歸為單一民族國家。該國的主體民族為阿拉伯化的黎巴嫩人,他們大多是古代腓尼基人和古阿拉米人的後裔,佔總人口的比例高達95%。另外,亞美尼亞人約佔4%,其他民族約為1%。
黎巴嫩屬於溫和的地中海氣候,夏天不是很熱,冬天也不是很冷,又擁有很多不同文明的古蹟,以及優美的風景。如果沒有疫情,也沒有這次港口的大爆炸,黎巴嫩是一個非常值得旅遊、玩耍的國家。
古語云,世事難料,很多事情既然發生了,也就沒有辦法再回到過去。惟願所有的災難都能早日結束,所有人的生活都能平安喜樂。
#黎巴嫩首都發生巨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