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平
探討旅遊業發展,請到的都是文史專家,這是為何?
12月10日,2020高原絲綢之路旅遊發展高峰論壇在成都舉行,旨在從歷史文化角度挖掘更多在地資源,打造旅遊精品和文化IP,助力高原絲綢之路沿線社會經濟發展。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二級巡視員楊銘介紹,2019年茶馬古道文旅發展聯盟在四川雅安成立,一年來,紮實推進了茶馬古道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未來,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繼續強化文旅融合,把高原絲綢之路建設成為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
會上,教育部特聘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所長霍巍,四川師範大學副校長王川,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特聘專家陳泠從各自研究中梳理了最具爆款IP潛力的文化元素。
青藏高原第一個政權:象雄國
陳泠介紹,早在2400年以前,象雄國作為青藏高原第一個政權就以聯盟形式存在,並與中原建立了友好的朝貢關係。在鼎盛時期,疆域廣闊,分為裡象雄、中象雄、外象雄,外象雄包括青海和四川的部分地區。
象雄疆域圖
象雄國不僅出土有黃金面具、銅製容器、都城遺址等考古實物,也有非常多的文獻記載,譬如,象雄王曾娶了松贊幹布的妹妹,而松贊幹布也娶了象雄王室之女。但和親之後,松贊幹布還是聯合妹妹,把最後的象雄王殺掉,象雄國號就此被併入到吐蕃。
吉隆縣的古都城遺址
陳泠認為,象雄文化作為藏文化的源頭之一,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意義,讓本土文化回歸中國本土,在發展文化旅遊的時候有更大的自信性和打造空間。
象雄文化符號
最偉大的古代外交家之一:王玄策
王玄策不知其人的話,「一人滅一國的故事」卻比主人公的名字傳播更廣。
640年玄奘與戒日王會晤之後,戒日王遣使通大唐。641年使節至長安,唐太宗命雲騎尉梁懷璥持節慰撫,戒日王復遣使者隨入朝。這是中印之間首次互通使節,但其具體路線缺載,無法確知雙方是否穿越了青藏高原。
自此以後,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643年、647年、658年),都經青藏高原往返,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在第三次出使期間,在今西藏吉隆縣留下著名的「大唐天竺使之銘」碑刻。
霍巍介紹,30年前,他和同事找到這塊碑刻時,石碑被當地牧民塗滿了酥油以示尊崇,在清除酥油後,石刻所載文字清楚顯示這裡是王玄策出山的山口,跟史書記載吻合了。
王玄策在二十年間數次往返印度,這在古代中外交流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在634、842年的209年間,唐蕃使節交往共200餘次,其中唐王朝派往吐蕃使節100餘次,吐蕃使唐180餘次。
這說明雖然青藏高原自然環境惡劣、充滿挑戰,但得益於當時高原諸國之間及其與唐王朝之間所創造的睦鄰友好的政治環境,相比「自古取道迂迴,致成遠阻」的傳統陸地絲綢之路,不能不說是一條直通南亞的捷徑。
因此,高原通道作為傳統陸地絲綢之路的發展和延伸,被稱作絲綢之路的一個分支是名副其實的。
最後,王玄策還從印度帶來10位製糖專家,利用"竹甑法"制出了顏色較淺亮的精沙粒糖,由此繁榮了內陸的甘蔗種植、蔗糖加工等甜蜜經濟。
茶馬古道的茶商家族和傳奇行商
四川師範大學副校長王川介紹,以前的茶馬古道活躍著各省茶商,在康定的陝西商人,如「德泰合」等被稱為「爐客」。
藏商又分為寺廟商、行商(無固定店鋪)、作賈(有固定店鋪),其中最有名的行商為「邦達昌」,在抗日戰爭時期,邦達昌以其騾馬商隊開闢陸地國際運輸線,有力地支援了大後方,功績卓越。
1800年前青藏高原的茶具
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教授李永憲認為,萬達地產有300人的研究所,分析城市人口、年齡結構、家庭結構,由此助推房地產的開發。旅遊行業也應該有自己的研究團隊,要注意跟其他行業的交流,比方考古學、地理學、歷史學、博物學等等,這樣做出的旅遊產品才有豐富的內涵和生命力。